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上海民间故事,关于上海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有关上海的民间故事
有关上海的民间故事
据民间传说,在春秋时期,黄浦江十分淤浅,经常泛滥成灾,春申君组织百姓深挖河道,拓宽河面,使其直通东海,两岸泽国变为良田,当地百姓获益良多,于是就把这条河称为黄歇浦、春申江、申江,并立庙祭祀春申君。
有关上海的民间故事
根据至元《嘉禾志》引《吴越备史》载,霍光是最早的潮神。在金山地区就有了一座专门供奉霍光的庙宇,名金山神主庙,让霍光镇伏海潮和海怪。
除了海潮,古代上海吴淞江的潮水也十分凶猛。据嘉庆《松江府志》的说法,民间传说吴淞江江神为项羽,时常发怒,掀起滔天巨浪,被称为“霸王潮”。
任何的神话、传说或者信仰,从这个意义上看,关于古代上海的那些神话传说,都可以与上海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对应。
上海传说过的灵异故事有哪些?其中最为离奇的地方你真的了解吗?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异传说,都有晚上不能去的“禁地”。有的是鬼楼,有的是车祸,各种民国故事流传至今,让人闻之变色。即使是在上海这块宝地,也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有的扑朔迷离,有的背离科学。今天,《探秘编年史·边肖》整理了上海十大真实灵异事件,分别是:延安路龙塔、徐家汇太平洋广场“宝贝对不起”、龙华寺“阴阳河”。
1.延安路高架桥龙柱事件
传闻延安路高架上有一座龙的雕像,在延安东路黄陂南路路口。据说邀请了一个和尚去看。关于上海龙柱事件有很多版本,有的说是龙脉,有的说是邪灵。据说当年修延安路高架的时候,打桩下不去,所以从中国来的都是外国人。后来我叫了一个师傅来看,说我动了龙脉,所以打不过他。他们叫他们把龙刻在木桩上压着,结果十几个就直接进去了。
所以现在延安路绿地的高架柱子上有龙的浮雕,而上海的其他高架好像没见过这种东西。高架龙柱是可怜的司机告诉我的。他说打桩的时候,他请老和尚学习了很多天。后来,半个月之内老和尚就去世了。上海南北高架桥与延安高架桥交汇处有一根粗大的柱子,上面用铜刻着蟠龙浮雕。这是上海的龙柱,被其他几个事件称为上海最神秘的事件之一。
当时修建延安高架南北高架的时候,这个柱子要打的地方就是要打桩的地方。当时很多次,但是桩打到几米深就打不下来了,有的还断了。上海的沙土非常松软,这种情况以前几乎没有发生过,所以工程陷入了停顿。市政府和工程单位请了几个专家来看,那些专家也没办法,拒绝说明情况。他们知道原因是什么,但不会去做。最后邀请了上海龙华寺的主持和尚。和尚看了之后知道,要解决这件事,他自己的功德就成功了,他就死了。
事先叫了徒弟,然后和尚去行了礼。仪式进行时,工地四周都是工程布,外面一点声音都没有(那段时间我也去过工地一趟,不知道里面在搞什么)。有传言说是三天仪式,也有说是七天。据我所知,应该是七天。仪式结束后,随着打桩机的轰鸣,庄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厚厚的桥墩,里面有七根桩,而不是一根。完成后,一股黑气从底部冒出,包抄七根柱子。可能是政策的原因,市政府宣传想破除迷信。所以后来用装饰材料包裹柱子,里面有黑气,外面用铜浮雕雕刻盘龙。
这个地方是上海的龙脉。上海可以是一个国家的首都,所以下面会有龙。延安高架路南北交汇处,是上海市中心,龙头所在。和尚做了七天的仪式,让龙升天。当时这件事保密得很好,几乎没人知道。后来大约半年后,和尚去世,玉佛寺专门为香客印制了一本小册子,纪念和尚一生的功德。我奶奶当时一个月要去香两次,她也有这本小册子,里面记载了龙柱仪式。那位高僧应该叫真正的禅师。真相:桩的最终穿透,靠的是科学的现代化技术,而不是风水玄学。党选择了龙,只是因为这根柱子在上海高架最重要的位置,它托着这么重的东西。人们的传言,带有联想的成分,还是出于好奇。但总之都是“民间笑话”,没有事实依据。
2.徐家汇太平洋广场的宝贝。
徐家汇太平洋广场。听说徐家汇太平洋的所在地以前是托儿所,解放前很多婴儿都死在那里。太平洋百货刚建好的时候,那里的保安晚上总会听到小孩的哭声,在商场里找,找不到。后来台湾省的人发现了。台湾省的人非常相信风水。风水先生被请去看后,说不干净。解决的办法就是每天在那里放同一首歌——对不起,宝贝,我耳朵都起老茧了,就为了那里的孩子。我从太平洋百货公司的职员那里听说的。
揭示真相:整个故事有一个奇怪的意义。只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先不说育婴堂的孩子变成鬼有多离谱,要说中国没有任何一片土地埋过死人,也许这些都会变成鬼,那就太离谱了。除此之外,上海人不知道什么歌之类的。没有任何信息证明事情的真实性,很可能是假的。
3.龙华寺的阴阳河
上海十大灵异书每一本都真实发生过。
龙华有个传说,不管你知不知道,就是龙华机场外的那条河,也叫阴阳河。外面的龙华寺是为了镇上的恶鬼不要逃跑。如果你晚上去,会很阴暗。以前龙华有两座塔,后来一座镇妖塔倒了。龙华的这条河叫柴河浜,很多尸体和骨头都被打捞上来了。当然很多都是战时,所以戾气更重。难怪自古就有“宝塔镇河妖”的说法。说起这座古庙,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相传三国时,西城康居国丞相有个长子,单名惠。他不爱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他被称为“康僧会”,坚持佛教敕令,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广交好友。他东游上海和苏州。有一天,来到龙华荡,看到这里的水天一色,尘土一尘不染。我认为这是一块修行的宝地,我就住在这里盖房子。
他不知道,这里的风景之所以幽静不凡,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里修建了龙宫。广泽龙王看到这里住着一个和尚,非常不高兴。有那么一瞬间,我产生了一个不好的念头,我想制造一场风波,掀翻和尚的草堂,把他吓跑。然而,龙王突然发现草堂里放射出一缕光芒,上面有五色祥云。龙王吃了一惊。走近一看,只见康僧会正在认真地看着,念叨着。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念的佛旨感动了。他不仅打消了自己原有的恶念,还上前对佛教界说:愿回到东海,把龙宫让给佛教界,以建设梵天。佛教界接受龙王的好意后,将龙宫改建为龙华寺,专程到南京拜见吴国君主孙权,请他帮忙修建佛塔,以安放他请来的舍利子。就这样,龙华寺建起了13座佛塔,13件舍利子。孙花塔的故事是上海妇孺皆知的。
揭露真相:整个故事看起来好假好神秘,比如龙宫,龙王和尚等。这些显然都是小说中的情节。你可以当小说来读,不需要当真。
松江有什么民间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样产生、流传与演变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书中出现的“×姜”,总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
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古
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上海历史故事
上海,在这所高楼耸立的城市,光鲜的背后 历史 故事 ,你是否曾会想到是那么苍白?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上海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上海历史故事篇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高涨,日本方面声称将采取自卫手段保护日侨利益。1932年1月18日,在毗邻上海公共租界东区(杨树浦)的华界马玉山路三友实业社门外,发生了日本僧人被工厂纠察队殴打致死的事件,日本侨民大肆报复,焚毁三友实业社,砍死租界华人巡捕,袭击华人商店。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从北四川路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国军十九路军的猛烈抵抗。
1月29日凌晨,日机轰炸闸北华界,宝山路584号商务印书馆及东方图书馆(中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藏书超过三十万册)均被炸毁。中日两国在上海闸北区激烈的军事冲突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日方投入总兵力达三个师团七万人,中国方面,张治中指挥的第五军也加入上海作战,甚至南京国民政府也暂时迁移到洛阳,以示决不屈服(年底才迁回南京)。直到3月2日,由于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中国军队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于是开始撤军,次日宣布停战。
5月5日,中日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上海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其越界筑路地带),国军暂留现驻地(沪宁铁路上的安亭镇至长江边的浒浦一线),交战区划为非武装地区。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
上海历史故事篇二
1927年初,中国国民党右派对左派控制的武汉政府的容共政策和鼓励工农群众运动的做法日益不满。3月24日,北伐军攻入南京时,发生杀害外侨和英美军舰炮击南京的南京事件。4月2日,蔡元培、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等国民党元老在上海召集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要求阻止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部势力膨胀,进行“清党”。而上海青帮头目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等组织右派工会“中华共进会”和“上海工界联合会”,与中共领导的上海总工会对抗。
上海两租界也深恐1月份收回汉口英租界和九江英租界的事件和3月24日南京事件在上海重演,在蒋保证不以武力改变租界现状后答应提供援助。4月11日夜,杜月笙诱捕并杀害上海总工会负责人汪寿华。4月12日凌晨,“中华共进会”和“上海工界联合会”成员从上海租界冲出,攻击华界的上海总工会纠察队。白崇禧的国民革命军第26军对工人纠察队强行缴械,杀伤300多人。
4月13日,上海总工会召开工人大会,声讨蒋介石。会后,10万多工人、学生到宝山路国民革命军第26军第二师周风歧司令部请愿。士兵向人群扫射,当场打死10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接着,蒋介石下令解散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上海总工会和一切共产党组织,搜捕共产党员及支持者,逮捕千余人,并将首要份子枪决。至15日,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
上海历史故事篇三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内容参照了中英《南京条约》。此后,美国的传教士和商人也开始前来上海。与英国侨民以商人为主不同,美国侨民中传教士的比重较高,包括1845年来到上海的美国圣公会、1847年来到上海的美南浸信会、1848年来沪的美南监理会、1850年来沪的美北长老会等。
由于传教士的目的是向中国居民传教,所以他们并不聚居在租界,而是分散居住在县城内外的各个角落,如美南浸信会的晏马太立足于老北门外护城河边,美南监理会立足于不远处的郑家木桥,美北长老会立足于大南门外。美国圣公会在城内立足后,1848年,主教文惠廉又请求上海地方官府允许美国侨民在虹口开辟租界,但并未正式划定界限。上海开埠初期,虹口美国租界由于有苏州河的阻隔,甚为荒凉,只在江边建成少数的船坞、码头,和为水手们服务的娱乐场所。
1846年,第一名美国商人吴利国(Ltentry G.Wolcott)进入上海,被委任为代理领事,在英租界九江路自己的洋行升起美国国旗,这是租界内第一面升起的外国国旗(当时英国领事馆还设在上海县城内),此事引发了英国领事的干涉。此后,绝大多数美国洋行都设在苏州河以南的英租界内。19世纪美国在上海最著名的商业机构是旗昌洋行。
上海的传统文化事件
上海传统文化
城市网2002-9-29 11:14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明代上海籍科学家徐光启的农学巨著,由陈子龙等在徐光启逝世后整理修改,于崇祯十二年(1639)刊行。全书分60卷、12目、50余万字。12目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书中大量辑录古代和当世文献,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历史农学著作和当时农业生产经验作了总结性评述。《农政全书》与汉代《?胜之书》、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宋代陈?《农书》、元代王祯《农书》并称"五大农书",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中国形态的近代城市市民文化,源于上海城市。鸦片战争后,形形色色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在上海城市形成一种独特的经济、地理和文化环境。首先在绘画、京剧等艺术领域生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风格,其特征要言之,在于它善于兼收并蓄,不受陈规拘束,敢于探索创新。这种风气进而影响至社会各层面,成为状态较稳定的民众文化,相对于北方"京派"文化而存在。海派文化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各地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海派"在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贬义词,近年在改革开放形势下部分学者提出应倡导发扬光大"海派风格"。�
松江画派
【松江画派】艺术流派。又名"云间画派"。明末上海地区绘事很盛,人才辈出,几乎同时形成以顾正谊为首的"华亭派"、越左为首的"苏松派"、沈士充为首的"云间派"。三派在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上基本一致,讲究水晕墨章,古雅神韵,富于江南清疏情致。他们3人又都是松江籍人,故又统称"松江画派"。董其昌是此派最有成就的人物,他融宋元诸名家之长,所作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秀逸潇洒,具有平淡和洗练的特点。他的画学思想对后世也有着深远影响,莫士龙、陈继儒、程嘉燧、李流芳等从之。清初,娄东、虞山两派兴起,为云间画派两大支流。�
顾绣
【顾绣】民间工艺。古代上海地区著名刺绣技艺。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上海名宦顾名世筑名园"露香园"。顾绣创始人是顾名世长子顾会海之妾缪氏,她在宋绣传统上创新发展,奠定了顾绣基础。传至次子顾斗英第二子寿潜妻韩希孟时,技艺登峰造极。她于画艺有造诣,运用针锋特技以体现画稿的神韵,今存世之顾绣代表作均为她的作品。每幅绣品旁均有董其昌题咏,珍贵异常。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精通绣艺,曾设幔授徒,四乡妇女学艺后以此为营生,顾绣艺术得以传世,其居功甚伟。顾绣特点是擘丝细过于发,针刺细如毫,配色精妙,绣品气韵生动,工致无匹,有"画绣"之美誉。顾绣对后来之苏绣、湘绣、蜀绣均有影响,为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
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清中叶特别是1843年开埠后的上海,海道畅通,人文荟萃,各地书画人士挟艺流寓沪上者日众,上海渐成绘画活动中心。时人对一批寓居上海卖字鬻画的画师画匠名之曰"海上画派"。代表人物有赵之谦、任颐、吴昌硕、黄宾虹等。这些画家由于较早受到新思想的冲击,不愿墨守成法的陈陈相袭。他们上承唐宋优良绘画传统,吸取明清陈淳(白阳)、徐渭(青藤)、陈洪绶(老莲)、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又受清代金石学影响,破格创新,个性鲜明,画风趋向笔墨清新、浑厚豪放的气质,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熔中西文化于一炉。海上画派与海派文化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金山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上海金山县民间传统艺术。包括灶头画、剪纸漆绘、民间玩具、泥塑和石刻等,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造型稚拙,具江南水乡独特风韵。金山县文化馆组织农民画创作骨干20多人组成金山农民画社,从事专业创作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0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展,大获成功。1981年,金山农民画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和联邦德国展出时,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的源头"。到1987年底,已有近2500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日本国美乃美出版社出版了金山农民画册。有4幅精品被邮电部制成邮票发行。金山县因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民间工艺。竹刻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工艺,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嘉定竹刻始于明隆庆年间,熔笔墨艺术和雕刻技艺于一炉,作品富于诗情画意,形成著名的竹刻流派--"嘉定派"。代表人物是朱鹤、朱缨和朱稚征祖孙三人(世称"嘉定三朱"),以深刻作浮雕和透雕技法为其流派特色。嘉定竹刻以留青阳刻为主,即利用竹皮、竹肌色泽的不同,雕镂出浓淡相间、绚烂多姿的艺术品。品种繁多,既有插屏、挂屏等艺术欣赏品,亦有烟盒、扇骨、笔筒、花瓶、搁臂等实用工艺品。�
黄草编织
【黄草编织】传统手工编织工艺,以嘉定最为有名。嘉定黄草色泽淡雅,质地坚韧,并能染色,用它编出的工艺品门类多样,式样新颖,色彩丰富,工艺精致,具有民族特色。草编制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垫、拖鞋等等,充满乡土气息,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实用价值。早在清代,嘉定黄草拖鞋便远销欧亚各国。现在,黄草由野生改为人工培育,质量更佳,近年推出仿古图案新产品,制作精巧,纹路细密,图案中人物、车马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巧夺天工,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上海著名的工艺品。�
小热昏
【小热昏】上海滩上植根于民间的一种马路说唱艺术。源于清末民初,当时杜宝林等民间艺人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以"说朝报"的形式,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讽喻当时的社会黑暗,初名"醒世笑谈",后称"小热昏",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为一种独具上海地方特色的说唱。小热昏用地道的上海方言演唱,一般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常用曲调有"锣先锋"、"三巧赋"、"东乡调"等。很多小热昏艺人自己熬制梨膏糖,用唱"小热昏"来推销。名艺人有陈长生(艺名小得利),后有陈国安、徐和其、俞笑飞等。50年代后小热昏艺人多半成为滑稽评弹演员,与今天活跃在上海舞台的"轻松艺术"--独脚戏、滑稽戏颇有渊源。�
上海花会
【上海花会】上海常有花会举行,相沿成习。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的"兰花会"和九月间的"菊花会"。花会多在城隍庙西园(今豫园)举行。兰花会一般为期3天,参加花会的兰花盆上,贴着写有种花主人姓名的红纸条,各色名贵兰花争奇斗妍,品花者流连徜徉其中,慢慢品味,最后评出最优的"状元花"。"菊花会"通常在豫园"四美轩"举行,也是名花丛集,蔚为壮观。时至今日,每逢花开季节,一些公园亦常举办兰花、菊花展览。�
龙华庙会
【龙华庙会】农历三月上海人游龙华寺(位于今徐汇区龙华镇)、赏桃花的节日盛会。庙会一般自三月十五日开始,至二十八日结束。早在明末清初,民间就有"三月三,上龙华"的说法。龙华古刹,近水临街,巍峨庄严。每逢三月间,十里桃花,艳若红霞,车马舟船,川流往来,毂击辔连,舳舻相接,游人香客纷至沓来,是为赶庙会。旧时,庙会多售农副产品,如竹林藤器、香烛、龙华稀布、瓜果菜蔬和净素风味小吃等。民间艺人、江湖班子亦聚会于此,一显身手。龙华寺中有家眷的亦可在三月十五日那天同亲人见面。"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中断,80年代恢复,规模胜过当年。�
上海土布
【上海土布】上海地区传统产品。自元代以后,以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乡)为中心的上海地区纺织业逐步发达。上海赢得"木棉文绫、衣被天下"的美名。上海土布品种有云布、毛蓝布、紫花布等,染有大红、真紫、赭黄等鲜丽色彩,配制龙凤、麒麟等花纹,有质地精细柔软、保暖耐穿、不易褪色的特点。明以后,上海土布销路已扩大到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一部分销往日本、南洋等地。鸦片战争后渐遭洋布冲击而淘汰,但现在上海市郊集市偶尔能见到土布产品。�
上海年夜饭
【上海年夜饭】岁时习俗,农历除夕俗称大年夜,这一天全家欢宴,称"吃年夜饭"。古时过年可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开始,直至除夕,各户人家择时做年可先后不一,近代以后才渐集中在除夕。除夕傍晚,家中悬挂出先人遗容(即"画像",也叫"真"),合家祭拜,然后围坐欢宴。上海年夜饭菜肴很富特色,除鱼肉鸡鸭外,还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银丝牙两样菜底,另外必备如意菜(黄豆芽)和发芽豆,含有"开发"的意思。这顿饭若有家人远出,也得添上杯筷,以示团圆无缺。上海人在吃年夜饭时,有诸种忌讳,如不许淘汤。据说淘汤吃饭,来年出远门办事要受雨淋,虽为无稽之谈,亦寄托了百姓求福消灾之意。�
迎财神
【迎财神】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壁上高挂财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财神爷送财降福,各商铺店肆也都在这时举行仪式迎接"财神"。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将新制的旗帜挂在财神位前,待祭好财神后才算新的一年开始营业。店主在这天要设"利市酒"宴请全体伙友,凡红帐报造、职业进退、当年营业大计,都在酒宴上宣布,所以往往有不少雇员在这天被解雇。50年代后此俗渐废,80年代后,上海地区又出现燃放爆竹迎接财神的现象。�
本帮菜
【本帮菜】上海本帮地方菜的简称。以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醇厚鲜美为其特色。较早时候的本帮菜口味较重,后来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特别是上海文化人的需要,本帮菜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汲取别帮别派之长,菜肴渐由原来的重油赤酱趋向淡雅爽口,形成"海派本帮"之特色。烹调方法上善于用糟,别具江南风味。上海本帮菜馆中,德兴馆和上海老饭店两家百年老店素享盛名,有八宝鸭、糟钵头、虾子大乌参、竹笋腌鲜等名菜。�
城隍庙五香豆
【城隍庙五香豆】上海地方传统小食品。为原上海城厢城隍庙内兴隆郭记郭瀛洲创制,初名"老城隍庙冰糖奶油五香豆",已有半世纪历史。精选粒大、性糯、软硬适中之蚕豆为原料,主要作料是糖精、食盐和香精,制成后表层奶油色,五香扑鼻,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无穷。70年代被列入上海特供商品。�
枫泾丁蹄
【枫泾丁蹄】上海风味食品。丁蹄是"丁义兴"蹄膀的简称。"丁义兴"菜馆是上海金山县枫泾镇上的一家老字号,自清咸丰二年(1852)起,它制作的红烧蹄膀便名扬四方。该店用120斤左右黑毛纯种枫泾猪的后腿为原料,烧制时抽去筋骨,整修外形,上部椭圆,下部如管,然后下锅。再加调味品,作料则专用嘉兴姚福顺的三套特晒酱油、绍兴老花雕黄酒、苏州桂圆斋冰糖。火候三文三旺,煮蹄用的是"百年老汤"。烹成后色泽棕红,酥而不烂,蹄形完整,冷切吃香,蒸热吃糯,很有特色。本世纪初,以丁蹄制成的罐头,远销海外,1945年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
四鳃鲈
【四鳃鲈】天下鲈鱼皆两鳃,独松江(今吴淞江)所产为四鳃,头大扁平,鳍棘坚硬。烧制的鲈鱼,肉质细嫩无比,鲜而不腥。相传清乾隆帝品尝后亲题"江南第一名菜",并谕示每年入贡。50年代,鱼源锐减,濒临绝迹。松江等地区采用人工育苗的办法,增殖资源,初见成效。
上海的风俗习惯(简介)
上海的风俗习惯简介:
一:亲戚间往来一般保持到血亲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间还有走动。平时走动不讲究送礼,有事必备礼,俗称“做客人”、“做人客”。
二:青年人多荡马路、游公园、上娱乐场所,偶尔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叙旧为主。过去,市民住房狭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会。朋友有红白事,相互邀请,
三:平时来往不备礼,招待不讲究仪式。
四:逢婚丧喜庆,亲友间例须送礼,称“送人情”。上门探望病人,或准备在主人家吃饭的一般是要送礼的。旧俗送礼的如今大多改为送钱。
五:送钱历来用红封袋。只有逢丧事用白纸。钱额喜事成双数,丧事成单。
六: 客到,主人先接过客人手中的物品。客人带有污秽物、湿伞,不带入主人家中,置于门外。另,家中有丧事,一般未过头七,不宜出门作客(规矩大的人家要过了五七才出门作客)。
七:留客吃饭,至少备8只菜,备酒,称“吃便饭”。
八: 进餐时,凡整只鸡、鸭、蹄膀、全鱼等菜肴,主人未请,客人不吃。
九:就餐用筷有六忌,一忌将食品夹住又放下;二忌在菜碗中乱翻乱搅;三忌手握筷,目光盯住菜肴;四忌用嘴撕拉筷上食物;五忌以筷当牙签;六忌夹食品时滴汤不止。
十:斟茶只斟七分,进行回转动作,若用右手需按逆时针方向,用左手则必须按顺时针方向,放茶壶时壶嘴不要正对他人,有请人赶快离开之意思。叩指礼,用几个手指头弯曲亲扣桌面,表示对主人敬茶的谢忱。
十一:饮酒没有一杯一口干的习惯,大多小口慢呷,不行酒令。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不能先饮尽。敬酒以三杯为度,敬酒人和被敬酒人需要起立“避席”。
扩展资料:
上海节庆节日民俗:
一:除夕
晚上,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团坐同吃“年夜饭”,名曰“合家欢”。 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像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
二: 春节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
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之举。
三: 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
四:清明
三月里清明节,人们借着扫墓的机会到郊野去踏青,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三月十五日多去龙华寺进香。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诞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闽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澜利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