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山东民间故事,关于山东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山东有哪些民间的历史故事?
山东民间传说中的秦琼回马泉
在济南,还有一个关于秦琼的古老传说:话说当年秦琼在历城县衙当捕快的时候,有一次手持双锏骑着高头大马追赶贼人,在与贼人交战中,秦琼所骑的战马猛一回头,由于蹄力过猛,马蹄落处出现了泉眼,一泓清泉从地下汩汩冒出。济南人为了纪念他,就将这处泉池取名为“回马泉”。
也许是源于这一神奇的传说,人们在2004年4月重新评定济南新“七十二泉”时,将位于五龙潭东南20米处的回马泉列为第37泉。老济南们说,现在泉底长满了绿苔,而想当年秦琼坐骑留下的蹄印之处,则呈现出浅黄色沙土,沙砾深处会溢出串串泉珠来呢。
大禹伏龙
传说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历山脚下是一片汪洋。水底有条恶龙作怪,禹将济、泺二水疏通,洪水排尽,孽龙无处藏身,跃身向东窜去。大禹紧追不舍,恶龙钻进城东山上的石洞,禹上前擒捉,那龙长啸一声,破山而出。
大禹追至山涧(即今日回龙洞,在浆水泉风景区),终于制服孽龙。那龙穿越时出现的洞,后人便称为龙洞。那座山也因此得名龙洞山,又叫禹登山。山下那条幽深的涧沟,被称为“藏龙涧”。
山东民间故事_山东民间故事传说
山东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秦汉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可是他们的 民间 故事 也不少。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山东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山东民间故事篇一
古时候有个书生王汉喜,因家境贫寒,大年 除夕 ,奉母命到未来的岳父家借年去。汉喜来到岳父家院内,看到上房全家正欢度新年,深感自己处境寒酸,正自惭形秽,徘徊不前,突闻有人走来,无处可躲,慌忙中误入未婚妻爱姐闺房回避。
恰巧来人正是爱姐和陪她一同回到闺房安歇的嫂子。爱姐回到闺房,因思念贫困中的未婚夫,不免闷闷不乐,善良的嫂子对爱姐这种处境深表同情和关怀,她想尽办法使爱姐愉快,并答应愿意成全小姑的婚事。善于体贴人的嫂子,怕小姑大年除夕一人孤单,意欲陪同小姑入寝。
此时躲避在暗处的汉喜暗暗着急,幸亏爱姐婉言拒绝嫂子的好意,才解脱了汉喜一场虚惊。爱姐送嫂子出门,汉喜本想乘机溜走,不料爱姐很快转回房内,汉喜只好重又隐身暗处。爱姐回到屋内,面对银灯怀念起未婚夫,无限幽怨袭上心头。正当爱姐独自哭诉自己的心事,却感动了隐身暗处的汉喜,他不自觉地从暗中走出。
爱姐听到另有哭泣,大吃一惊,惊魂稍定,才认出这人正是自己所思念的未婚夫。爱姐问明汉喜来意,知道他是来借年的,便欣然把年货和银子赠给汉喜。汉喜得到这些东西早已心满意足,同时天色已晚,便要告辞。但爱姐却执意要汉喜喝辞岁酒。不想二人正喝辞岁酒互谈终身大事时,嫂子在窗外早已看清室内情景。嫂子有意戏弄二人,便在窗外喊爱姐起来下饺子。
屋内二人立即惊作一团,手足无措,汉喜无奈,只好藏进衣橱内。其实善良的嫂子早已有意成全二人,她明知汉喜藏在屋内,爱姐却故作正经死不承认,嫂子只好打开衣橱将汉喜拉出。爱姐和汉喜在嫂子戏弄之下,窘态百出,无地自容。最后,这一对思念已久的未婚夫妻,终于在嫂子的关怀和支持下,结成百年之好。
山东民间故事篇二传说 五莲山的名胜都是何仙姑留下的。说起这事,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古时候的一天,何仙姑正从五莲山上空经过,忽听一女子在山下啼哭,何仙姑忙降下云头,来到这女子跟前询问根由。那女子哭着说:“我是天河边的织女,每年得自己采桑养蚕,然后抽丝织锦。如今正是蚕吃老食的时候,可天河边桑叶都采净了,要是不喂上足够的桑叶,蚕就不能作茧,我的辛苦就要落空。还要受到王母娘娘的惩罚。听说这山东方的天竺峰上有桑,枝繁叶茂,我就奔来采摘,不料洪水泛滥,这儿被淹没,天竺峰凌空矗立,就是能上去也没法站立,桑叶根本无法采摘,眼看竹篮打水一场空,又急又愁,万般无奈。”边说边啼哭起来。
何仙姑听后,嘻嘻一笑,拉起织女的手,从山涧穿过,登上梳妆台,一指漱玉泉说:“漱玉泉做盆,你快洗去脸上的泪痕,泉水做明镜,梳理好你被风吹乱的头发,我帮你采桑叶!”
织女梳洗完,又跑到樱桃涧摘来了一些樱桃,恭恭敬敬地放在何仙姑面前。何仙姑吃了几个樱桃,然后摘下手中一片荷叶,吹了一口仙气。荷叶立时变作一只能容、二十人的莲叶舟,何仙姑让织女上了莲叶舟,拿起另一片荷叶,朝莲叶舟轻轻一扇,那莲叶舟便轻轻地朝天竺峰漂去。
织女欢喜得心花怒放,手舞足蹈,双手飞快地采摘起桑叶来。何仙姑坐在梳妆台上,一面吃着樱桃,一面唱着仙歌。歌声悠扬,飘飘悠悠,令人陶醉。她的歌声,引来了虫鱼禽兽。一只大龟爬来,一只青蛙跳上山尖,白鹿从洞中轻轻地走出,老虎听得入了迷,凤凰闻声飞来落下,白鹤低头洗耳恭听……虫鱼禽兽,一时如痴如醉。
勤劳的织女左右开弓,不大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一船桑叶。她高兴地驾船回到了何仙姑身边。何仙姑见织女的篮子盛不下这么多桑叶,就又摘下一片荷叶,吹了一口仙气,立刻变成一只花篮,帮助织女把满船的桑叶,连她的篮子都装了进去,然后又拿起一片荷叶,一扇,织女便飘飘上了天。
这时,只听一声鸡叫,老虎一听雄鸡打扰了这美景,就示威地仰头叫了一声,顿时,天地间回响,洪水波涛滚滚。
何仙姑觉得雄鸡、猛虎太放肆无礼,就顺手拿起她的莲花,飞向天空,回头用食指向山间点了三点,于是虫鱼禽兽,吃剩的水果,全部化作巨石。不想慌忙间,她手中的莲花遗漏了一叶一花一个骨朵,于是便化作了现在的荷叶棚、五莲峰、莲花峰。
山东民间故事篇三山东河发源于牙山北麓,经亭口入白洋河。山东河长不是太长,五六十华里,宽也不是太宽,到中下游最阔处也不足百米。就是这样一条河,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山东河。为什么叫“山东河”?沿河考察,两岸几乎没有高山,如果说牙山高,可河在牙山的西北,也不是东。所以,只能解释为“山东省的河”。一条普通的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大”的名字?想来与河里的“二龙戏珠”有很大关系。
“二龙戏珠”位于亭口北三四里的山东河徐村段。龙分公母。公龙位于河东岸,从东南面蜿蜒而来,到了河边则幻化成一道嶙峋起伏的山脊,龙头部位为一处悬崖,高约十丈,龙头顶上有一巨大的石头突兀而起,为一龙角。原来是有两只角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战山河”的时候,一只龙角被人用炮锤砸掉,一起被砸掉的还有河中央的石珠子。当年参加战山河的人说,一锤子下去,龙角变成了一块块个头不大的小碎石子,原本是准备砸了垒河堤的,一看这个样子,便停了下来。据村里的人说,当年参与砸龙头和龙珠的人,不是被打瞎了眼就是打断了腿,就是没受伤的,也没有大寿命。虽说有点迷信,可却是事实,看来的确是有点神奇。龙头的两面各有一个巨大的石坑,每到雨后,石坑里水汪汪的,就像龙的两只大眼。从龙头向后,奇形怪状的山石布满山脊,其间有一处老虎洞,不是太深,洞内石头的花纹还真如虎皮的样子,一道一道的,边上还有一山石酷似一把椅子,人称老虎椅子。快到山顶时,石头则被一片片苍松翠柏所替代,随着山势的起起伏伏,向东南绵延五十多华里,一直伸向牙山西北麓下的杏家庄村。
母龙位于河西岸的石口子村北,与公龙遥遥相对,虽没有公龙的威武气势,却也很是不凡。龙身从徐家村而过,向西北一直伸展到白洋河边的南城子村,有五六里长。
石珠子这么厉害,简直是个宝了,就连河西岸马山上的一只白蛟也开始想入非非,想将其占为己有,但是因为有两条龙的守卫,它也只能望珠兴叹了。它只是一个蛟,而不是龙。传说后来这二龙戏珠的胜地被老佛爷慈禧太后知道了,正巧她身边有一个御厨,是亭口石口子村的,就问他:听说你们那里有个二龙戏珠很有名气,我想去看看。这御厨一听,心想要是这老佛爷下去的话,迎来送往,不但扰民,还要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于是,说:回老佛爷,确实有这么个二龙戏珠,但是只是徒有虚名,一堆乱石罢了!这才让老佛爷断了念头。
传说不足以信,但是如今在石口子村依然还有当年那御厨留下的气派房子。御厨的确是有,至于是不是慈禧太后真的想来,这事就不得而知了。
山东有什么民间故事?
有位著名的学者,小时候从未进过学校,除了少年时赴日,在偶然的机会下,上过一个短期补习班外,完全靠自修成功。
但是当他早期未成名时,不论自我介绍或写履历表,总极力掩饰自己未曾进过正式学校这件事,并将日本的短期补习班夸张为正式的学校,强调自己大部分的学问,都是得自那里。
后来他成名了,真才实学获得世人的肯定,他却再也不提日本的往事,反而坦白地说,自己根本从未进过正式的学校,甚至连小学都没念过。因为他知道,人们此时非但不会因为学历低而轻视他,反而对他的自学有成,加倍尊敬。
中国北方有句俗语,“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意思是真有内容的人,不必彰显在外面,但不争的事实是:往往只有有肉的包子,才能不计较褶子;只有具有实力的人,才能不计较攻讦。
当我们不能做到“大人不计小人过”和“富而无骄”时,真正的原因,常由于我们不是“大人”也不够“富”。我们不是缺乏那份修养,而是少了那份实力与具有实力之后的泰然。
诸城的民间故事
有本书是专门介绍诸城民间故事的
东武夜话--苑凤廷故事选
作者: 苑凤廷
出版社: 潍坊市新闻出版局
山东无棣民间故事
1、杨天官认义女。杨巍,无棣县无棣镇人,明朝重臣,人称杨天官。万历年间,杨巍从朝里回家探亲,路过前阎家村,乔装私访,到一贫寒人家。天官在此用餐,虽是粗茶淡饭,却待之如宾。天官感其诚,怜其贫,临别时告诉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认该户一女子为义女,并邀她于某月某日去朝里。约定日期快到了,但该女子家贫如洗,实是无以馈赠,只好忙着把黄蓿菜种子(当地群众称“银子”,即“仁子”)洗净晒干,磨为面子,搋上枣瓤,蒸了一锅窝头带去。这天适值天官生日,文武官员早已入席就座,准备开宴,差役领着女子进来了,她把窝头奉献于义父,天官令官员们品尝,“吾女为父祝寿,礼品乃‘银子’所制,请诸位尝之,有何感受!”大家尝后齐声赞曰:“香甜可口,高贵,难得!”众官员立即对女子开赏银两,二十两、五十两、一百两……这位姑娘将义父及百官所送银两带回家乡,用来接济乡里,村民为纪念此事,将村名“前阎家”更名为“杨姑娘”。
2、智降始皇。秦始皇为维护其封建王朝的统治,北修长城,南修堤。据《海丰乡土志》载:“自德州北抵乐陵,东至海丰城(今无棣县之古称),西三里,绕城而北,而东北七里止,<庆云志>称神州古堤” 。相传,修堤那年无棣县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今无棣城一带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饿殍比比皆是,惨景不堪言状。始皇说:“谁能管全体民夫一餐,工程立即停止。”一老者闻讯而至,禀告始皇:“小人家中粮米尚能让众民夫饱餐一顿。”始皇允诺,老人立即开门纳众。老者家中实则徒有四壁,哪能管得起这百千人吃饭,民夫只是前门进,后门出,但都腆着肚子,擦着嘴,装出一副吃饱喝足的样子。始皇看了信以为真,无可奈何地说:“筑堤到此为止!”。明永乐二年,姚姓于堤的尽头建村,取名“堤头姚”。
山东民间小故事
作为一种口述文学形式,民间故事是由故事文本、作者(讲述者)、读者(听众)、讲述语境等诸多要素共同建构而成的。全国那么多省份,每个省份都有属于自己的民间故事,山东民间故事你听过哪些?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山东民间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屯留县境内的绛河桥,以羿神射日的传说而著称于世,又以上党战役的主战场而名扬四海。过去山上的庙宇众多,香客如云。原来这和山上供奉的山东爷有关。山东爷即三峻爷,就是被宋徽宗时封为灵贶王的羿神。
老爷山下有个余吾镇,长期以来一直是上当地区的交通重镇,是潞安府到太原的必经之路,镇北端有座明代门楼,至今仍保留着“三晋通衙”的大字。出县城往北去必须经过绛河。当时,河道宽大,水流湍急,涉水不便,摆渡困难,山东爷想造福一方,在绛河上建一座桥。
住在石圪节(原属屯留管辖)的老奶奶听说山东爷要在绛河上建桥,不相信他能成功。因为方圆几十里以内根本没有石头。她就和山东爷打赌说,你要能在绛河上一晚上建一座桥,我就能一晚上蒸三担三斗米的糕。谁赢了谁就是屯留最大的神。约定之后山东爷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工作。他先是挥着赶山鞭从老爷山赶来一群石头。老奶奶却并不动手,而是暗中偷看山东爷如何建桥。开始她看到山东爷赶着一群羊,可是到了河头村附近,她才看清是一群石头。但她还是不相信山东爷能在一夜之间建成这座桥,到了丑夜时分,山东爷已建好了六孔桥的基础和三孔石桥。老奶奶这时急了眼,就躲在七星台(屯留八景之一,故址在绛河北岸丘岭上)后学了三声鸡叫。山东爷一听鸡叫,心想可能要输了,于是就把剩下的石头丢到河头村,独自跑到了老爷山。他气喘吁吁地跑到老爷山休息了一阵后,才看见东方渐渐由昏黑变白,他心知上当,再返回去继续建桥已来不及。老奶奶在学了鸡叫后悄悄溜到了石圪节的山上。山东爷等日出后十分气愤,就跑到石圪节一个耳光把老奶奶打成了歪脖子。据说石圪节的老奶奶从那以后就一直成了歪脖子,再也扭不过来了。所以多少年前的绛河桥一直只有三孔桥眼,后来的三孔是后建的。1946年发大水曾把原桥冲毁一孔,而桥基丝毫无损,在人民子弟兵的帮助下,屯留人民在旧址上补建了六孔,半个多世纪以来,再也没有冲毁过,屯留人民为了纪念当年牺牲的子弟兵,把它称为烈士桥。
山东爷回到老爷山后,深居简出,很少露出行藏。只是每年春天,天气大旱时就从山里送出一股乌云,行云密布,滋润着十里八乡。后来人们发现这一情况,遇到什么难事就到山上进香,请求布施,往往有求必应。后来屯留、沁县、襄垣、沁源的老百姓都到老爷山来祈祷,也是有求必应。山东爷不仅成了屯留境内最大的神灵,且闻名上党,惠及万民。山东爷还以他的憨厚,接纳了各路神仙,老爷山上的庙宇众多,儒、道、释三教齐聚,恐怕不仅是山东爷的福分,也是屯留人善良、厚道的证明。
现在的屯留人,正在加速老爷山的建设,这是县委、县政府挖掘屯留文化底蕴,加快经济建设,振兴屯留的重大举措。屯留的山水将更美,屯留的人将以更大的热情欢迎八方朋友。
山东民间小故事篇2:借年古时候有个书生王汉喜,因家境贫寒,大年除夕,奉母命到未来的岳父家借年去。汉喜来到岳父家院内,看到上房全家正欢度新年,深感自己处境寒酸,正自惭形秽,徘徊不前,突闻有人走来,无处可躲,慌忙中误入未婚妻爱姐闺房回避。
恰巧来人正是爱姐和陪她一同回到闺房安歇的嫂子。爱姐回到闺房,因思念贫困中的未婚夫,不免闷闷不乐,善良的嫂子对爱姐这种处境深表同情和关怀,她想尽办法使爱姐愉快,并答应愿意成全小姑的婚事。善于体贴人的嫂子,怕小姑大年除夕一人孤单,意欲陪同小姑入寝。
此时躲避在暗处的汉喜暗暗着急,幸亏爱姐婉言拒绝嫂子的好意,才解脱了汉喜一场虚惊。爱姐送嫂子出门,汉喜本想乘机溜走,不料爱姐很快转回房内,汉喜只好重又隐身暗处。爱姐回到屋内,面对银灯怀念起未婚夫,无限幽怨袭上心头。正当爱姐独自哭诉自己的心事,却感动了隐身暗处的汉喜,他不自觉地从暗中走出。
爱姐听到另有哭泣,大吃一惊,惊魂稍定,才认出这人正是自己所思念的未婚夫。爱姐问明汉喜来意,知道他是来借年的,便欣然把年货和银子赠给汉喜。汉喜得到这些东西早已心满意足,同时天色已晚,便要告辞。但爱姐却执意要汉喜喝辞岁酒。不想二人正喝辞岁酒互谈终身大事时,嫂子在窗外早已看清室内情景。嫂子有意戏弄二人,便在窗外喊爱姐起来下饺子。
屋内二人立即惊作一团,手足无措,汉喜无奈,只好藏进衣橱内。其实善良的嫂子早已有意成全二人,她明知汉喜藏在屋内,爱姐却故作正经死不承认,嫂子只好打开衣橱将汉喜拉出。爱姐和汉喜在嫂子戏弄之下,窘态百出,无地自容。最后,这一对思念已久的未婚夫妻,终于在嫂子的关怀和支持下,结成百年之好。
山东民间小故事篇3:朱元璋血洗山东的传说相传朱元璋的母亲是今山东省莱西市店埠镇寨西头承兴寺的尼姑,有一天,她在正在做饭,突然有一只喜鹊闯进来,叫道:“朱家天下万万年!朱家天下万万年!”朱母生气道:“什么万万年,不要开我们的玩笑。我看哪,有个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错了。”朱母一边说,一边生气地用勺子敲打灶台,以赶走喜鹊。这时,被朱母敲得鼻青脸肿的灶神现身了。他无奈地对朱母说:“朱老妈呀,老天爷让你们朱家天下万万年就是万万年了嘛,你干吗还生气呀?现在好了,你说二百七十六年就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了咯。” 后来,明朝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后来大沽河发大水,她随波漂零于安徽凤阳,后生下朱元璋。不久,其母死,朱元璋乞讨来山东寻根。呼人拜问,人皆亡之。朱元璋寻觅无缘,屈念归舟。待其鸾旗龙廷,便嫉恨山东夷祖之仇,遂令大将徐达血洗山东,不管男女老幼,一律杀光,狠狠地出了当年的一口恶气,以至造成了荒无人烟,不得不从外地移民。
山东徐、鲍两姓族谱,几乎一字不差地记有下列文字:"自大明洪武即位,常遇春将军率花马军平山东道,平而复起者再三,于是赫然斯怒,所过州县无论盗贼良贱,概行诛戮,虽有存焉,然百不一二,是以地广人稀……。" 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了朱明军队对山东全境的大屠杀:“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为什么血洗山东的大屠杀在官方档案里几乎没有任何踪影呢?想一想朱元璋对文武百官的集体大屠杀和长达数十年的文字狱就可以明白个中缘由。另外,明初从山西到山东的大移民也足以说明事实,至今山东人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家是在山西大槐树下。如果有人去世,坟墓都朝西南,并且还有“送盘缠”的习俗(即烧上纸钱、纸马、香烛等),火化后,口称“光光大路朝西南!”意思是让死者的魂魄骑着马带着盘缠回归老俗称“小云南”的老家。
小云南到底指哪里?一说是云南。有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乌撒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明代初年,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明洪武中期先后在山东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从乌撒卫等地调兵。乌撒卫调兵至山东鳌山卫。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率兵调防山东。数百年过去了,他们一直没有忘记祖宗,世代口传,仍称自己来自“小云南”。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随时间久远,“小云南”出处就湮灭成了千古之谜。
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一万三千四百八十户,十二万六千八百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七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
另一说法是指山西洪洞县,因洪洞县在罗云山之南,当地俗称“小云南”。据《洪洞县志》载:“罗云山,在县西40里,自汾西县迤逦而南,历县境60里”。山西太原以北,带云字的地名山名多达22处,如云川县、云中郡、云内州、云阳郡、云州、云冈等。经过实地考察,不难看出,先民所回忆的移民之源“小云南”,实是古云州之南,山西云中以南,今洪洞、太原以北的广大地区。
三说“小云南”指河南固始县。宋、元、明时期,当地有一云镇,人们口传“小云南”,又因固始县地处“豫南”人们口头误传为“云南”。
不管小云南是哪里,还是说朱元璋移民的传说吧!
由于山东荒无人烟,朱元璋不得不实行大移民政策,但听说山东地带鬼哭狼嚎,红头苍蝇咬着人便死,谁也不愿意到山东来。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背着手走路,其后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大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就都明白了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