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黄山民间故事,关于黄山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黄山的传说故事
黄山,古代称为“天子都”,因为它雄伟秀丽,又神秘莫测,是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到秦代,人们根据它的颜色又称为“黟(yī)山”。那么,后来为什么又改叫“黄山”了呢?据说是因为黄帝曾在此炼丹而得名。
黄帝又称轩辕氏,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带领我们的祖先养蚕、制造舟车。时光飞逝,黄帝到了老年,可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办:河流需要治理,土地需要开垦,禽兽需要驯化等等。为了长生不老,多为百姓办好事,黄帝便派浮丘公为他寻找炼丹的地方。浮丘公走了三年才回来,告诉黄帝:“江南有一群高山,只因山上多是黑石,叫黟山,那里可以炼丹。”
于是,黄帝带领浮丘公、容成子和一些臣仆来到黟山,垒石造屋,又砌炼丹炉,然后去采集炼丹所需的草药。
黟山有七十二座陡峭的山峰,有的地方连猴子也难上去,可轩辕黄帝却踏遍了每一寸山崖。到后来,所备的粮食吃完了,只能靠摘野果充饥,很多人忍受不了那份苦,偷偷跑走了,最后只剩下黄帝和浮丘公、容成子三人。
他们经过九年千辛万苦的寻找,才采集齐炼丹所需的草药,又打了一眼井,掘开清冽甘甜的山泉,这才开始炼丹。三年过去了,原来准备好的柴快要烧完了,仙丹还没炼成,炼丹台附近的树已被砍光,浮丘公和容成子只得到远处去砍柴,黄帝一人看守炉火。黄帝把最后一块松柴填进了炉膛,浮丘公和容成子还没回来,眼看火势越来越小,一旦熄灭,将前功尽弃。黄帝便把自己的一条腿伸进炉里当柴烧,终于炼成了仙丹。这时浮丘公和容成子也赶了回来,把黄帝的腿从火里救了出来。三个人吃了仙丹,果然脱胎换骨,飘然成仙了。
因为黟山是黄帝炼丹的地方,人们就叫它“黄山”了。黄山七十二峰中就有以三位仙人命名的轩辕峰、浮丘峰、容成峰。桃花溪中还有他们炼丹时用过的丹井、药臼。 观景佳处
观日出最佳地点:清凉台、曙光亭、狮子峰、始信峰、丹霞峰、光明顶、鳌鱼峰、玉屏楼。
看晚霞最佳地点:排云亭、丹霞峰、飞来石、光明顶、狮子峰。
看云海最佳地点:玉屏楼观前海、清凉台观后海、白鹅岭观东海、排云亭看西海、光明顶看天海。
看雪景最佳地点:北海、西海、天海、玉屏楼、松谷、云谷和温泉。
最佳旅游时间
四季皆宜。春(3-5月)观百花竞开,松枝吐翠,山鸟飞歌;夏(6-8月)观松、云雾及避暑休闲;秋(9-11月)观青松、苍石、红枫、黄菊等自然景色;冬(12-2月)观冰雪之花及雾松。
风景区索道
黄山风景区索道运行时间为冬季08:00-16:00,其他季节06:30-17:00。
玉屏索道(前山):游客从前山登山步行要上行15华里,经过了3个小时才能到达精华景区,乘坐索道只需6-10分钟,就能到达。
云谷索道(后山):云谷新索道上站位于白鹅岭东北侧的山凹处,下站位于云谷索道线路北侧的另一个山谷中,上下高差775米、总长2642米。新索道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索道设备,每小时可运客1200人。
太平索道(北门):索道上站设在西海景区排云亭右侧的松林峰,下站设在松谷景区的松谷庵,全线斜长3709米,高差1014.5米,沿线设有6座支架,其中最大跨度为1513.6米。索道型式为双承载单牵引二线往复式,车厢容量为100+1人,速度为10米/秒,单程运行时间为8分钟,单向运输量每小时600人。 铁路
皖赣铁路线贯通黄山市全境,有多个车次直达北京、上海、青岛、南京、合肥、景德镇、南昌、厦门、鹰潭、福州等地。南方省份的朋友可选择在鹰潭或者杭州转车到黄山。北方的朋友来黄山,合肥是黄山旅游最佳的中转地。
水路
黄山的北面是长江,长江上游的省份如四川、湖北,可以乘坐江轮经水路来黄山,乘船到贵池上岸,再乘汽车来黄山。
公路
黄山周边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芜湖都有直达的汽车班次往来黄山。
里程表
合肥-280公里-黄山区(国家高速G3,合肥-黄山区甘棠出口228公里)
黄山区-110公里-屯溪区黄山区-18公里-耿城(黄山风景区北大门,黄山太平索道站)
黄山区-48公里-汤口(黄山风景区南大门)
屯溪区-78公里-汤口(黄山风景区南大门). 茶叶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均在中国十大极品名茶之列;黄山银钩、祁红工夫茶等四个品种,被选为国家外交名茶。歙县年产茶叶1万多吨,在全国各县名列前茅。
香菇
有平菇、厚菇、花菇之分,以野生花菇为上品。香菇肉厚味鲜,营养丰富,是食物中的珍品。香菇有多种特殊功效,民间常用来辅助治疗小儿天花、麻疹及解毒、降血压。
石耳
黄山之“山珍”,形状与木耳相似,稍大,既可佐食,亦可药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石耳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煨肉或炖鸡,鲜美可口。
笋衣、笋干
烧肉、炖鸡、炖鸭的好配料,鲜嫩味美,可增进食欲。
蕨菜
蕨菜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山区草坡、林间空地和林缘地带,当其嫩叶还处于卷曲未展时,采摘下来,可作鲜食,也可盐腌,还可干制。黄山蕨菜营养丰富,并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徽州贡菊
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既可泡茶饮用,也可配药,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的功效,可治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徽州贡菊,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民间传说是宋代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发的。以后发现药用价值,这一带农户广为种植,金竹岭由此闻名远近。清光绪年间成为贡品。
徽州雪梨
主要产地在歙县,栽培始于宋代,历代均被列为贵重果品。徽州雪梨外形美观,皮薄肉细,汁多香甜,脆嫩可口,曾在1934年的国际博览会上获银质奖章。
三潭枇杷
歙县早在宋代就有枇杷栽培,经历代繁衍培育,逐渐形成以该县境内新安江沿岸的漳潭、绵潭、瀹潭三个自然村为著名产地的“三潭枇杷”这一优良品种。三潭枇杷,果大肉厚,味甜多汁,外形美观,是素享盛名的传统佳果。
黄山猕猴桃
野生水果,民间称作“杨桃”,黄山市境内山区均产,资源十分丰富。黄山风景区猕猴桃果香味重,汁多而甜。据医学研究,黄山猕猴桃的营养价值比柑桔高5-10倍,比苹果高19-83倍,比梨子高32-139倍,被誉为“水果之王”。
歙县金桔
柑桔中的一个独特品种,桔形小于黄岩蜜桔,大小同四川红桔相似,颜色呈金黄色或金红色。歙县金桔比红桔甜,因香气足,素有“一树金桔十里香”之称。歙县街口、溪口、正口等乡镇出产的“三口金桔”是歙县金桔的后起之秀。
黟县香榧
主要产地在黄山西南群峰中的泗溪。这里的香榧分为两种:一种是个头大,一头尖的;另一种是个头小而圆的,被称为“和尚榧”。“和尚榧”壳薄,榧衣易脱落,果仁香酥可口,还可以切成片,这种榧的果仁历史上曾作为贡品。
有关黄山的故事
鲫鱼背在天都峰上,以奇险著称。从天都峰脚,手扶铁索栏杆,沿“天梯”攀登1564级台阶,即至海拔1770米处的石矼,这里是登峰顶的必经之处。此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鲫鱼之背,故名。自上而下,坡陡达85度左右,若遇风吹云涌,仿佛山摇石动,攀登尤为惊险。清人许全治有诗记其险:“无意吞舟归北海,何心借水跃昆仑。游人尽是批鳞客,竹杖芒鞋脊上行。”1937年,怀宁石工队历尽艰险,将此道开通,并护之以石柱铁索,从此,游人攀登揽胜,甚感安全。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条鲫鱼,每年都要跟着鲤鱼去黄河跳“龙门”。说鱼只要能跳过“龙门”,就能变成龙。鲫鱼当然也想变成龙,所以绝不放过增跳的机会。但是它不知跳过多少次,总是跳不过去,它多么羡慕那一条条已既过龙门的鲤鱼啊!于是就去请教神仙,神仙告诉它:“你必须为人间办一件好事,积了功德,才可以跳过龙门。”“怎样才能为人间办一件好事呢?”它边游边想,不知不觉即游到了号称“黄海”的黄山一看通往天黄山天都峰——鲫鱼背都峰的道路被一条峡谷割断,云水阻隔,游人无法攀登,它脑子一转,自盲自语地说:“这里多么需要搭一座桥啊!”于是,就置身峡谷间的云水中,耸起脊背,给游人当桥。百年千年过去了,也不知有多少游人从它脊背上走过,去饱览天和峰顶的无限风光.有一天,那位指点它的神仙突然来到天都峰上。对它说:“小鲫鱼,。你已积满了功德可以去跳龙门变成龙了。但是这时小鲫鱼改变了主意,它愿一辈子为天都峰的游人服务,再也不想去跳什么“龙门”了。
鬼故事都是瞎编的,没什么技术含量的。
黄山的民间传说故事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被誉为“ 天下 第一奇山”那你知道黄山的民间 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黄山的民间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的民间传说故事:黄山飞来石
宋代有位叫单福的石匠,想在家门口修建一座桥,可惜没有帮手,只有一位叫小姣的女子。 小姣和单福修了好久可是还没有修成,小姣便在河边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捐身修桥”,一位瘸子将这这座桥要用的石头运了过来,这位瘸子是八仙中的铁拐李,铁拐李又运来了一块硕大的石头,只听下面的单福说:“石头够了。”铁拐李就驾着这个石头到处游荡,游荡到黄山,在此定居。 小姣是个讲信用的人,她到处打听那位神仙的下落,一只癞蛤蟆蹦着过来说:“你在找谁啊?”“我在找一位叫做铁拐李的神仙。”“铁拐李,他早就和其他七位神仙去了蓬莱,打败了东海龙王,不知去哪了。”一听到铁拐李不知去向,小姣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单福看了很是着急,便到处张贴 启事 ,铁拐李看到启事后,变成了一个天鹅,飞到了小姣面前,告诉她:“啊,铁拐李现在在黄山,你快去找他吧。”小姣一听,马上启程去黄山。 去黄山路途遥远,马都嫌累了,在路上歇着不动了,小姣只好把这匹马买了,卖了匹驴,骑在路上,结果到贵州(黔)这个地方的时候,驴,又被老虎吃了,小姣只好走路,不知走了多少天,走到了黄河的一条枝江,旁边就是安徽,小姣学着她爸爸那样,搭好了一座桥,通向了黄山。 黄山十分峻峭,在山脉中,小姣只好用手和脚爬行着来走,有时脚和手都鲜血直流,可是小姣她决不放弃。 终于,铁拐李看不下去了,他变成一只麻雀,给小姣带路,一只走到了他的家里,小姣和铁拐李结成夫妻,十分幸福的住在黄山。
黄山的民间传说故事:黄山夫子山
黄山东北、与轩辕峰相对的夫子峰,原先名为父子山,后改为夫子山,最后才叫夫子峰。说来却有一段 神话故事 。
却说很早以前,杭州城内有个姓肖的富商,唯一的儿子得了个不烧不冷不吃不喝只是闷头睡的怪病,遍请名医,均皆无效。肖员外只得悬高赏求医:“治愈小儿病者,愿以家财一半为酬。”
一日,来了个年届七十、头披白纱,身穿白衣的老媪,揭贴上门。员外开初不信,老媪笑道:“让老身看看如何!不要分文。”员外见她通身整洁,就领到儿子房中。老媪坐下细细把了一会脉,说也奇怪,他儿子竟睁开眼坐了起来。老媪又轻轻对他说了些什么,孩子竟然全好了,下床吵着要饭吃。员外喜得什么似的,连忙一改先前态度,待老媪如上宾,挽留多住几日,以见儿子康复情况;同时要实现诺言,分一半财产。老媪微笑道:“你小儿病已经痊愈,永不再发。我和他有缘份,你只要多多积德行善、广施善事,你的诺言我就心领了。”员外觉得应该一诺千金,岂可食言。老媪笑道:“如你真有这个诚意,以后可到西方黑多山找我。”说罢隐身而去。员外这才知道仙人搭救,连忙跪地叩拜。
光阴似箭,一晃几年,儿子渐渐长大知事,常常念叨老媪医术,要追随她学医济世。员外见儿子存此大愿,想起老媪说与他有缘份,自己也觉得广有浮财没大意思,于是把预定作医酬的一半家财散开救了穷人,另一半折为盘费,陪儿子去找那老媪仙人去。于是,依照老媪的指点,往西方找黑多山。一路打听黑多山,都无人知道,后经一个道人解除,原来就是后来改为黄山的黟山。
父子二人到黄山后,晓行夜宿,访问一位戴白纱穿白衣善治疑难杂症的七旬老母,都说不曾听说。父子二人并不灰心。一日来到轩辕峰下,只见一座茅屋,门口挂一条白毛巾,父子二人肚饿力乏,正好买点饭食。进屋一看,只见桌上饭菜热气腾腾;靠墙一张宽床,两只枕头,却不见主人。父子二人累饿已极,吃了睡了再说,然后算钱,也顾不得什么礼节体面了。吃饱以后,有了精神,肖员外好象悟到了什么,这饭菜、床铺好像是谁给特意安排的;山里无风,那门口的白毛巾却朝一个方向飘动,莫非就是老媪仙人在指点?叫儿子早早安歇,养好身体精神,明早起来赶路。第二天早上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父子二人饱餐一顿,然后拜了四方,感谢管待的恩德。
说也奇怪,父子二人开门走出来,见那挂着的白毛巾向前飘着走了,父子二人便紧紧跟着白毛巾,走着走着,前面有几十丈高的悬崖石壁挡住去路,但见白毛巾悠悠向右飘去。这时,大石壁化成一只特大乌龟,张开一张大红嘴要咬他们,父子二人吓得连滚带爬。实在无法再跑了,就跪地大喊:“老妈妈,您在哪?救救我们吧!”喊声刚停,乌龟没了,高山变得十分秀丽。对面山顶出现了一个光环,光环中,现出头戴白纱巾,身穿白布袍,手托白净瓶的观音老母,原来就是给儿子治病的老媪。富翁心想:“此行吃尽苦头,总没白来,我儿是观音大士救了命,我们就随观音大士普渡众生去吧。”此念一出,观音菩萨手执柳枝洒净水,念:“随我来吧。” 父子二人立时变成朝轩辕峰微倾的一高一低两座山峰,后人呼为“父子峰”。峰下曾建太白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开坛讲学,故又改叫“夫子峰”。对面轩辕峰上有神仙洞,供奉观音菩萨。洞下在唐代天宝六年(747)建有“福固寺”,供奉观音为主座,香火极盛,最多时一天之内有两千香客,徽宁池三府的信士弟子都来敬香。现今已废弃。
黄山的民间传说故事:仙人晒鞋
排云亭前右侧,有二石如一双鞋,整齐地放在小峰台上,似在晾晒,故名。“仙人晒鞋”和“仙人晒靴”,共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黄山左数峰的仙都观住着老道道玄和徒弟太清,松林峰上的紫霞宫里住着道姑炼玉和徒儿妙真。两座道 宫中间隔着一道 鸿沟-西海峡谷,加上道规森严,他们老不相往来。一年冬天,山中 大雪 ,仙都观里断了火种,道玄只得叫太清到紫霞宫里去借火种。当太清来到紫霞宫里,就见到妙真,两人一见如故,谈起话来,非常亲热。从此,两人每天打柴、担水,便到一起谈心,渐渐地砍的柴就少了。 担的水也少了。这样,事情不久都 被双方师父发现,他俩都受到师父的严厉斥责。还规定今后打柴、担水,以两峰交界的沟涧为界,越界了,就用道鞭、神杖打杀。此后两人在一起说话就很困难了。 一次,趁双方师父都下了山,便偷偷见面,并商定今后;太清在山门前晒靴,晒鞋来幽会。一天,两人正甜蜜幽会,不料双方师父突然回来,事情败露,他俩将要受到严厉惩罚。他俩想来想去,最后横下了一条心:“生不能在一起,就死在一起吧!”两人携起手,从悬岩上纵身一跃,跳进了波浪滔天的云海。太清晒的靴子和妙真晒的一双鞋子都没有来得及收,日子久了,都变成了石靴,石鞋,就是如今黄山的“仙人晒靴”和“仙人晒鞋”。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
2.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
3. 黄山的神话故事
4. 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
5. 黄山神话传说
6.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