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民间故事小姑,关于民间故事小姑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小孤山的文化传说
古往今来,小孤山吸引着无数名流学士。唐代顾况、宋代陆游、明代刘基、解缙均来此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苏轼曰:“舟中贾客莫轻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解缙曰:“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上问蓬莱”。
革命烈士夏明翰登临此山,极目匡庐倩影,放眼吴楚烟波,不禁引吭高歌,以诗言志:“大孤山下停桡,小孤山下观涛。热血也如潮涌,时时滚滚滔滔”。 长江绝岛小孤山启秀寺内千百年来供奉的小姑娘娘实际上就是妈祖。“小姑娘娘”之称来源于小孤山的同音转化。
据史料记载,小姑娘娘姓林名默,于建隆元年(960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出生。父林愿,宋初官都巡检。母王氏,生一男名洪毅,五女。小姑即为第六女。林默平素急公好义,尤其为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受到人们的尊重。雍熙四年(987年)当她为救海难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给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从此以后,出海的人们传说在狂风恶浪中,常见到有位红衣女子闪现在桅杆上导航,直到化险为夷。于是,人们就称她为“通灵神女”。这就是地方神祗来保护人间航海安全的最初传说。也就是妈祖信仰发源的历史背景。
至于妈祖信仰何以同地方神发展为全国性的神祗,则有其偶然的因素及历史的原因。起先是“通灵神女”护航的传说扩展到沿海各地。这一年宋朝派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路允迪在风浪中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通灵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皇帝下诏赐以“顺济”匾额给妈祖。这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确认、褒嘉。
此后几百年间,自南宋高宗始兴二十六年(1156年)起到清朝,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封号由2字累加至46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无以复加。皇帝的褒封,最终树立了妈祖至高无上的地位,神格愈加崇高。但在平民百姓心中,则感到太长的封号反而使神和他们在感情上疏远了。于是人们自发地选择了一个对长辈女性的敬称---娘妈(福建方言)。随着娘妈信仰的发展,娘妈分灵布满世界各地。尤为台湾、澳门、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因而福建湄洲岛的庙宇也就成为了祖庙,何时开始改称娘妈为妈祖也就难以追寻了。
北宋时期随着海运的蓬勃发展,小孤山脚下,滩险水急,时有水难发生,故在启秀寺内设行宫,供奉妈祖。这对现时而言,确实一件让人难以理解和纳闷的事,因为妈祖文化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教。她与佛教相融合,的确是妈祖教和佛教的一大创新。小孤山启秀寺历来都是以佛教为实体的庙宇。因而,在此历史的背景之下,小孤山的妈祖文化被淹没,而佛教取代了其教别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地域名称的原故,更有好事者根据当地的风俗编出种种故事来美化神格。当地百姓也随之将妈祖称为小姑娘娘。而这种称号又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是难以分开的,“娘娘”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对女性神佛的敬称。如“送子娘娘、观音娘娘”,何况妈祖救助海难,救难行使时使用的也是一种神功或神术。如此一来,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娘娘”了。 小姑嫁彭郎的传说。宿松县东,长江北岸有一山峰屹立于江边,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它与长江南岸的“大孤山”(又名“大姑山”)边的“彭郎矶”隔江相望,他们原是一对恩爱夫妻。苏东坡曾作诗云:“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相传,小姑是宿松县一位仙姿绰约,窈窕妩媚的村姑。彭郎是江西浔阳人,他是一个眉清目秀,气宇轩昂的鱼郎。有一天,彭郎解衣扎裤,泛舟江上,轻撒银网,打满了一船活蹦乱跳的金丝鲤鱼,收了网,拢了船,搁了桨,正欲起身上岸时,说也凑巧,一抬眼,突然看见正在江边洗衣的小姑,小姑长得秀丽端正,柳眉杏眼,宛若天仙,他惊呆了。小姑见彭郎相貌堂堂,五官整齐,斯斯文文,一表人才,她顿时羞红了脸,心里怦怦直跳,连忙低头洗衣。彭郎索性把篙一点,把船撑到小姑的旁边,拢了岸,走到小姑身旁,彬彬有礼地问道:“请问小姑家住何处?”小姑见彭郎问得诚恳,便伤心地将父母双亡,孤孤单单的生活对彭郎讲了一遍。彭郎听后,伤心落泪,便将自己形只影单悲惨境遇也对小姑说了一遍,小姑听后,更是涕泪满襟,自古惺惺惜惺惺,天下穷人爱穷人。从此,他俩心心相印,情长意浓,不久,他俩跪在江边,撮土为香,凭天为媒,依江作证,结成了一对美满夫妻。彭郎和小姑夫妻俩在长江边搭起了两间草房住了下来,彭郎每天日出下江打鱼,日落而归;小姑在家纺纱织布,洗衣浆衫。小夫妻恩恩爱爱,形影不离,日子过得比蜜还甜。他俩把精心积蓄起来的钱,时时分送给周围兄弟姐妹,处处受人夸赞,受人尊敬。江边有位大姑十分羡慕他们,悔自己年轻时未嫁,如今只落得空自悲伤,有诗为证:
小姑去年嫁彭郎,大姑不嫁空自伤(孀)。
小姑有夫似织女,大姑无夫女姮娥(嫦娥)。
慈湖也曾说媒妁,
执柯教与五老约(庐山南部五老峰)。
东方一老差妙龄,正似鼓郎却老成。
大姑背里啼更道;岂有老人会年少?
大姑年来年去今亦老。
(杨万里诗)
古代的诗人都只为小姑嫁彭郎交口赞叹。
好事多磨,这事引起了“土地神”的妒嫉,他害怕长此下去,百姓只会敬慕小姑夫妇,再也不会敬他。便心生一计,驾起云头,返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启奏,说小姑和彭郎是一对“妖精”偷下凡,在民间做了很多很多的坏事,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不分青红皂白的玉皇,听了土地的谎奏后,即传旨意令天神将小姑和彭郎强行分禁于长江南北两岸,永不能相会,以绝后患。心如铁石,死不分离,小姑在长江北岸呼唤了七七四十九天“彭郎”,哀声震天地。最后,她在一怒之下,一头钻进了长江。说也巧,一晃眼,她投江处冉冉升起了座笋形的小山,这小山碧峰独立,挺拔秀丽,山上古树翠竹葱葱郁郁。后来,人们将这山叫“小姑山”,又在山上建起了“小姑娘娘庙”。再说,隔在长江南岸的彭郎,也站在江边呼唤了九九八十一天“小姑、小姑”!凄惨之声,催人泪下。最后,当他望不到小姑的倩影,只见江中,一座小山,也一头钻进了长江。说也怪,一晃眼,只见彭郎投江处出现了一石矶。这石矶宛若一人面朝江北,跪在江边呼喊,后来人们就将这石矶叫“彭郎矶。”千百年来,“彭郎矶”和“小孤山”任凭风吹浪打,日晒夜露,一直是脉脉含情,遥遥相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为其撰文赋诗,使美丽的“小姑嫁彭郎’这个优美的神话故事更富于诗情画意。
中国民间故事《找姑鸟》 谁能告诉我里面的内容?谢谢!
可能是民间故全集
找姑鸟
从前有一个女人,她出嫁了,离开娘家,来到婆家。女人模样长得秀气,家务活也没有少干。可是婆婆就是不喜欢她,三更就叫她起来舂米,半夜也不让她休息。
于是这个女人总是哭,她哭呀哭,舂米的时候,泪水落在米粒里。洗衣裳的时候,泪珠落在河水里。
看着树上的鸟儿,这女人就想:想是能变成一只鸟就好了,要是能变成一只鸟就好了!
看到水里的鱼儿,这女人就想:要是能变成一条鱼就好了,要是能变成一条鱼就好了!
《找姑鸟》故事的三个版本:
找姑鸟一
从前有一个老太婆,她有一个儿子,一个闺女.儿子娶了媳妇不多日子,就下关东去了。老太婆只亲自已的闺女,对待儿媳妇却总是那么刻薄厉害.一年老太婆养了很多蚕。每天,不等天亮,老太婆就赶着媳妇上山去采桑。天长日久,山上的桑叶快采光了.家里的蚕,却越长越大。四月天,蚕变亮了,蚕吃起老食来了。撒上的桑叶,都被蚕吃光了。
有一天,老太婆指着要去采桑的儿媳妇骂道:“你给我采不回桑来,哼!就用皮鞭抽你,用棍子打你!我三天不叫你吃饭,五天不叫你睡觉!”老太婆的闺女长得十分俊秀,可不和老太婆一样,她很疼爱自己的嫂嫂。小姑悄悄离开家,上山去给采桑的嫂嫂送饭送汤。到了山上,见嫂嫂没采到桑,就陪嫂嫂留在山上,乞求山神可怜,叫柞叶变成桑叶。等到月亮出来了,嫂嫂劝小姑回去,小姑也不肯走。小姑看嫂嫂篮子里空空的,小姑着了急。南风呜呜地吹,涧水涂涂地响,小姑忽然抬起头来说道:“山大王!山大王!你能叫柞叶变成桑,我情愿嫁给你山大王!”小姑刚刚说完了第三遍,忽然平地起了一阵旋风,天也昏了,地也暗了,四下哗哗啦啦地直响。转眼工夫,风停了,月亮又明了。漫山的柞叶,变成了桑,姑嫂二人,又惊又喜,慌忙动手采起桑来。棵棵桑树都是青苍苍,摘下个桑叶就有巴掌大。不一会儿,篮子就装得满满的了。两人抬着下了山。
第二天,嫂嫂又上山去采桑,妹妹又送去了白面饼,过了不几天,蚕吐了丝,结了茧。有一天,姑嫂二人正在家缴丝,只见从西北面飞来了一片乌云,跟着便扑来了一股顶天立地的黑旋风,小姑喊也没顾得喊一声,就被旋风卷走了。看不到小姑,嫂嫂急红了眼,她一头扑进黑旋风里,她拚命地一边喊一边追,“山大王!你留下我妹妹呀!”可是那黑旋风越走越远,一会儿工夫,那股黑旋风忽然不见了。嫂嫂前山找,后山找,厚厚的鞋底磨透了。嫂嫂日日寻,夜夜寻,衣裳也被棘针剐破了,连小姑的影也没找着。山上的每根草都知道她在找小姑,就用自己柔软的叶子垫着她的脚板。山上的每一棵果树都知道她在找小姑,主动把自己的红果子伸到她眼前,山上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也都知道她在找小姑,都愿意分些羽毛给她过冬,它们扯下了自己的羽毛,一齐向她抛去。羽毛把嫂嫂全身都盖严了。
第二天,嫂嫂已变成了一只俊俏的小鸟,遍身长满了温暖的羽毛,它一面飞,一面叫:“找姑!找姑!”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又来了。
这俊秀的小鸟,在葱绿的桑树上飞着,叫着:“找姑!找姑!”
它飞在一望无边的庄稼上面,它飞在飘着白云的青天下面,它每时每刻都在叫着:“找姑!找姑!”
月月叫,年年叫,当地的人们都怜惜地叫它:“找姑鸟”。
找姑鸟二:这个是孩子找姑姑
传说大概是说当地一个非常善良美丽的女子,收养了一个因为长相丑陋被父母丢弃的孩子,两个人以姑侄相称。因为每年的春季在那个山脚下都要举行几天大的春季交易会,交易会期间除了南来北往的商人外,还有各地的民间艺人来这里凑热闹,因而每年的这个季节这里都是最热闹的。有一年的春天,姑姑带着很小的侄子来到集市上,也许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这个热闹的场面充满了好奇,东瞅西逛,加上人多挤来挤去的,姑姑一不留神的空,侄子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这可急坏了姑姑。姑姑就一边喊一边找,来来回回,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从早晨一直找到黄昏,可是侄子始终没见到踪影。等到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人们发现从山谷里飞出一只黑色的小鸟,它的叫声就象是“找姑”,当地人说,这是侄子走迷了路,进了山谷,可是它直到化鸟还在思念疼爱自己的姑姑。传说很美丽,但也透着伤感和凄凉。
找姑鸟三:这个属于那种多如牛毛的地域传说、风景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浑源城里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少女。一年夏天,她年迈的母亲患病,姑娘便和嫂子一起上恒山为老人寻取草药。谁知刚刚走进那幽深的松林,便撞见了一只恶狼。那恶狼张开血盆大口,向她们扑了过来。正在这危急万分之时,有一个年轻人从后面赶来,挥舞木棒,赶跑了恶狼。姑嫂二人非常感激,连连向青年道谢。言谈之中,得知这青年是在恒山修庙的画匠。少女见他容貌英俊,言谈举止又十分稳重干练,便产生爱慕之情。好心的嫂嫂看出了小姑的心思,便在一旁穿针引线,帮助小姑与画匠定了终身。
不料好事多磨,祸从天降。浑源知府老爷的公子久闻少女美貌出众,便要强行霸娶;而少女的母亲也嫌贫爱富,贪图知府家的钱财,又是打,又是骂,逼迫着女儿应允知府公子的婚事。少女无法忍受,便连夜逃出家门,上恒山去寻找画匠。贤慧的嫂嫂怕小姑发生意外,也急急忙忙跟随上山,暗中保护小姑。
姑娘跑遍恒山的山山岭岭,却不见情人的身影。这时,知府公子又率领家丁追来。眼看着如狼似虎的家丁们步步逼近,少女把牙一咬,从这万丈峰顶跳了下去。嫂嫂赶到崖顶,不见小姑踪影,也从这里跳崖而亡。
姑嫂二人壮烈的行动感动了北岳之神。北岳神便施展神法,使少女化为百灵鸟,嫂子化为找姑鸟,日夜形影不离,飞绕此山,凄凉的叫声不绝。据说“舍身崖”或“姑嫂崖”便由此而得名。
再来个详细版本的:
从前有一个老太婆,她有一个儿子,一个闺女.儿子娶了媳妇不多日子,就下关东去了。老太婆只亲自已的闺女,对待儿媳妇却总是那么刻薄厉害.一年老太婆养了很多蚕。每天,不等天亮,老太婆就赶着媳妇上山去采桑。天长日久,山上的桑叶快采光了.家里的蚕,却越长越大。四月天,蚕变亮了,蚕吃起老食来了。撒上的桑叶,都被蚕吃光了。
有一天,老太婆指着要去采桑的儿媳妇骂道:“你给我采不回桑来,哼!就用皮鞭抽你,用棍子打你!我三天不叫你吃饭,五天不叫你睡觉!”老太婆的闺女长得十分俊秀,可不和老太婆一样,她很疼爱自己的嫂嫂。小姑悄悄离开家,上山去给采桑的嫂嫂送饭送汤。到了山上,见嫂嫂没采到桑,就陪嫂嫂留在山上,乞求山神可怜,叫柞叶变成桑叶。等到月亮出来了,嫂嫂劝小姑回去,小姑也不肯走。小姑看嫂嫂篮子里空空的,小姑着了急。南风呜呜地吹,涧水涂涂地响,小姑忽然抬起头来说道:“山大王!山大王!你能叫柞叶变成桑,我情愿嫁给你山大王!”小姑刚刚说完了第三遍,忽然平地起了一阵旋风,天也昏了,地也暗了,四下哗哗啦啦地直响。转眼工夫,风停了,月亮又明了。漫山的柞叶,变成了桑,姑嫂二人,又惊又喜,慌忙动手采起桑来。棵棵桑树都是青苍苍,摘下个桑叶就有巴掌大。不一会儿,篮子就装得满满的了。两人抬着下了山。
第二天,嫂嫂又上山去采桑,妹妹又送去了白面饼,过了不几天,蚕吐了丝,结了茧。有一天,姑嫂二人正在家缴丝,只见从西北面飞来了一片乌云,跟着便扑来了一股顶天立地的黑旋风,小姑喊也没顾得喊一声,就被旋风卷走了。看不到小姑,嫂嫂急红了眼,她一头扑进黑旋风里,她拚命地一边喊一边追,“山大王!你留下我妹妹呀!”可是那黑旋风越走越远,一会儿工夫,那股黑旋风忽然不见了。嫂嫂前山找,后山找,厚厚的鞋底磨透了。嫂嫂日日寻,夜夜寻,衣裳也被棘针剐破了,连小姑的影也没找着。山上的每根草都知道她在找小姑,就用自己柔软的叶子垫着她的脚板。山上的每一棵果树都知道她在找小姑,主动把自己的红果子伸到她眼前,山上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也都知道她在找小姑,都愿意分些羽毛给她过冬,它们扯下了自己的羽毛,一齐向她抛去。羽毛把嫂嫂全身都盖严了。
第二天,嫂嫂已变成了一只俊俏的小鸟,遍身长满了温暖的羽毛,它一面飞,一面叫:“找姑!找姑!”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又来了。这俊秀的小鸟,在葱绿的桑树上飞着,叫着:“找姑!找姑!”它飞在一望无边的庄稼上面,它飞在飘着白云的青天下面,它每时每刻都在叫着:“找姑!找姑!”月月叫,年年叫,当地的人们都怜惜地叫它:“找姑鸟”。
佛教中睡姑姑是什么
这是山西平遥的民间传说!
睡姑姑和药婆婆
双林寺娘娘殿东侧有一座“贞义祠”。祠中两尊塑像,一尊是躺在炕上双目紧闭的少女叫“睡姑姑”;另一尊是在旁边坐着的骨瘦如柴的老妇,叫“药婆婆”。
“睡姑姑”、“药婆婆”本来是乡间凡人,怎能进入寺庙祠堂享受人间烟火呢?说起来,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哩。
很久以前,平遥县有一家财主,家财盈实,生活富裕。财主生有一男一女。儿子长大成人,老财主夫妇便张罗着给儿子成了亲。婚后,年轻夫妇感情很好,日子过得倒也挺美满。不料,那老夫人见媳妇过门三年,也没有让她抱上孙子,便起了不良之意,硬逼着儿子把媳妇休了,另择新妇。儿子素性孝道,面对老母相逼,又不忍割舍温柔爱妻,便外出经商以避母日日相逼。谁知,这下更惹恼了老夫人,她认为媳妇是扫帚星下凡,把好端端的人家克到这般田地,便百般虐待她,折磨她,一心想着要把媳妇逼出家门。但媳妇天性敦厚,深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再受磨难,也不说半句怨言,反而更加百般孝敬老人,持家度日。
没几年,财主的闺女渐渐长大成人,虽身体单薄,却情通理顺,总是护着嫂子,劝阻老母。嫂子饿了,她悄悄拿了饼子给她吃。嫂子衣裳烂了,她悄悄把自己的新衣裳给她穿。贤惠的小姑成了嫂子的“护身符”、“保护伞”。小姑见说不服老母亲,暗暗下了决心:哥哥不回来,自己情愿不出嫁,在家守着嫂嫂,照顾嫂嫂。
又过了几年,老夫人一命呜呼,哥哥返家,一家人和睦相安,特别是嫂嫂已成了持家不可缺少的夫人。但是,无情的岁月却给小姑脸上平添道道皱纹,再要出嫁已成难事。但小姑毫无半点碎言怨语,姑嫂间相敬如宾,操持家务。后来嫂嫂生了儿子,小姑常替嫂嫂到双林寺娘娘殿烧香还愿。双林寺的僧人们得知这位贤惠的小姑,对她敬重异常。
不久,小姑一病不起。嫂嫂想到自己能有今日,全仗小姑帮助,便夜以继日地煎药侍奉,寸步不离。并且常常到双林寺焚香祷告,愿以自己的性命替代小姑多病之躯。嫂嫂的情义常常使双林寺僧人掉下同情的眼泪。有一天深夜,小姑终于离开了人世。床边坐着的嫂嫂,一来因为疲劳过度,二来因为悲痛难禁,竟也坐死在小姑身边。
双林寺僧人被姑嫂二人的行为所感动,便找人照着姑嫂的样子塑下神象,供在“贞义祠”中。把小姑尊称“睡姑姑”,而那个坐着的夫人,便是“药婆婆”了。
聪明的小姑这个民间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聪明的小姑娘,这个迷你故事告诉我们
人人都要努力向上
好好学习
做人都要有正能量
有哪些有趣的民间故事?
有趣的民间故事快来看看吧!
1、有关斑鸠的故事
在我的家乡双港,人们常听到斑鸠的叫声:“爹爹,姑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相传,有一个人家的媳妇,一向很孝敬公公,总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公公吃。有一天,这位媳妇在锅洞里煨了一罐肉汤,准备给公公吃喝。媳妇没有料到,这肉汤被馋嘴的家中小姑偷偷地吃喝掉了。她为了蒙混过关,罐里加满了开水,还放上了一块洗碗布,仍放在锅洞里。当媳妇拿给公公吃喝时,公公发现不对劲,认为是媳妇欺骗他,嘲弄他,就破口大骂起媳妇来。媳妇有口难辩,便自杀而一死了之。她死后,蜕变成了一只斑鸠,飞来飞去,经常叫着:“爹爹,姑姑!” 叫声十分凄婉悲凉。在我的家乡双港,媳妇称家中的“公公”为“爹爹”。
2、程芳朝过年
程芳朝入仕前,家庭穷得一贫如洗。有一年除夕那一天,他到张屠夫那里,想赊一个猪头回家过年。他去后,正好遇到了张屠夫的徒弟在卖猪肉,肉案上有一个猪头。陈芳朝开囗了,请小师傅赊个猪头给他家过个年。一般地说,猪头是很难卖掉的。小师傅同意了。程芳朝就拎上猪头,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他一到家,就忙开了,立即涮锅烧水煮猪头。张屠夫回到猪案边,不见了那只猪头,就问徒弟把猪头卖给了谁?徒弟说是赊给了读书人程芳朝。张屠夫很生气,叮嘱徒弟赶快把猪头要回来。小徒弟无可奈何,来到程芳朝家,硬是从锅里把那个半生半熟的猪头拎了回去。除夕之夜了,程芳朝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饭。程芳朝打趣地说:“年年岁岁都过年, 一锅油汤好过年。待到来日做官时,家中年饭三牲全。” 年后,程芳朝路过张屠夫肉案,说:“你太小瞧人了,连赊个猪头过年都不行。我今后做官了,看你有何颜面见我。” 张屠夫大声说:“你能做官,是白日做梦!你若能做官,我就用肉案搭桥,让你过家乡这条河!”多年后,程芳朝中了进士,做了官,家里人都过上了好日子。他衣锦还乡时,张屠夫不得不从全县买来肉案子搭桥,恭请程芳朝过河。
“小姑未嫁身如寄,莲子心多苦自知.”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一首赠妓诗,出处待考证。
桃李乃人间艳色,不是有句话叫“艳若桃李”的么。
羽衣烟霞之词都带点仙气,飘渺得很,显然是跟人间桃李作对比。
意思应该是人间的桃李艳则艳矣,终究脱不去凡尘俗气,而该句所形容的女子不但美艳不可方物(烟霞也是艳色)且是天仙化人,不食人间烟火。
说白了是想形容一女子美艳惊人又强调该女不是艳俗的那种艳。
小姑未嫁典出民间关于清溪小姑的传说,“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所以也通常用“小姑独处”来形容单身女子。
“莲子”是谐音双关“怜子”,这种创作手法在南方民间小调中贯常出现,后来被文人词吸收。古代汉语“怜”就是爱的意思,“子”就是你,“莲子”就是“怜子”也就是“爱你”。
应该是一个单身女子的口吻在说自己因为惦记情郎的缘故迟迟未嫁,而她的情郎不知什么缘故一直没有娶她可能还不在她身边。(古代有很多游子思妇的故事,男人背井离乡求取功名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该女子估计苦等情郎不来年纪也大了,故有身世飘零之感,住在娘家也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古代女子只有嫁了人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只有夫家才是最终的归宿,而娘家是被看作暂住的。)所以她才会说“身如寄”,“苦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