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襄阳民间故事,关于襄阳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湖北襄阳万山有哪些历史典故?
自然天成的名山秀水,自然是仙境。自然仙境,自然是神的故乡,孕育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万山因而是一座神话名山,最著名的有以下三则:
“神女弄珠”
“神女弄珠”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而又最为迷人的浪漫情爱故事。据《南都赋》注引《韩诗内传》载:春秋时,多情的郑大夫“郑交甫将适楚,遵彼汉皋台下,乃遇二神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他不知二女是汉江女神,便上前挑逗说:“愿请子之佩。”二女含笑不语,解下佩珠相赠。郑交甫喜不自禁,以为得到了定情信物,接过宝珠,藏于怀中。行约数十步,回望二女,杳无踪迹,伸手探怀,已失佩珠,方悟遇到了汉水女神,不禁怅然。又据明万历《府志》载:“万山之西有曲隈,为解佩渚,乃郑交甫遇神女处。”
汉江二女神何许人也?其最早见诸于《诗经?汉广》诗中:“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句,后被汉朝刘向收入《列仙传》。据《帝王世纪》载,周昭王伐楚,返济汉,楚人献胶胶之船,船之中流胶解而溺昭王,他的两位侍女延娟、延娱“夹拥王身,同溺于水”,化为神女。之所以为神,是因为二女无辜而死,深得荆楚人民的同情,“嗟二姬之殉死,三良之贞节,精诚一至,视殒若生”,及至“数十年间,人于汉江之上,犹见王与二女乘舟戏于水际”。对此二女,“汉江之人,立祀于江湄”,“暮春上已之日,禊集祀间“(见晋?王嘉《拾遗记》)。据载,延娟、延娱是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人,“辩口丽辞,巧善歌笑,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其与周昭王溺汉水而亡的时间,据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当在公元前977年,流传至今,已近3000年(2983年)了。
由于“神女弄珠”与“汉江女神”的神话故事等发生在万山,且涉及到人神之爱,因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著名的浪漫风景,引来历代文人学士游览踏访,留连歌咏,写下了无数的诗词歌赋,成为中国文化乃至华夏文化史上最为瑰丽的一页。就手边积累的诗词而言,仅唐代就有李百药、李白、杜甫、孟浩然,张子容,陆龟蒙等30多位诗人,或亲临游览歌咏,或互趋唱和,尽展了他们的才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刘表之子刘琮降曹,曹操不战而得襄阳,军威大振,意气风发,在汉水之滨大宴群僚,庆祝胜利,随军南下的建安才子杨修,徐干、阮瑀、陈琳、应玚,以及刚刚归顺曹操的王粲共六人,都以汉江女神为题材,写下了同题作品《神女赋》。其王粲在万山卜居十五年,对郑交甫遇汉江女神的故事较其他才子体会更深,把握更精,因此对汉水女神的描写可谓更加传神,达到极致。《诗》曰:“体纤弱而才足,肤柔曼以丰盈。发似玄鉴,鬓类刻成。戴金羽之首饰,珥昭夜之珠珰。袭罗绮之曳衣,黼缛绣之华裳。错缤纷以杂 ,佩熠 焜而煌”。先从体、肤、发、鬓方面刻画神女的风彩,生动地描摹了神女的鲜明生动形象。
王莽追刘秀
王莽追刘秀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尽人皆知,自古以来,民间传说此故事就发生在万山。
相传西汉末期,天下大乱,豪强割据,当时最大的两个军阀——王莽与刘秀争天下,其间,刘秀在今陕西一带兵败王莽,顺汉江落荒东逃,意欲回故乡枣阳休养生息,再图兴兵。王莽则拥兵紧追,意欲将刘秀赶尽诛绝,独霸天下。一日,王莽追兵至襄阳以西诸山时,正是午夜时分,兵马劳顿,便命部下宿于千山,待天亮后再行追赶。刘秀亦兵困马疲,见王莽兵马歇息,加之已到家门口,心也放下许多,便小憩万山。为了阻止王莽继续追赶,刘秀便心生一计,一面命万山土地神施放大雾,将万山、千山和汉江沿岸置于大雾之中;一面摇身一变为一清早上山砍柴的樵夫,故意在离王莽不远处弯腰砍樵。此时,天已放亮,王莽见远处有一樵夫,便命军士将樵夫抓来问道:“此山为何地?”樵夫答曰:“这座山叫千山。”王莽用手指着东边万山方向又问:“前边的山叫什么山?”樵夫答道:“前边的山叫万山。”并煞有介事地说:“啊!大王莫不是追前天晚上从这里经过的那伙兵马吧!他们现在可能就住在万山。”王莽闻之,举目向万山方向看去,只见万山方向大雾弥漫,万山若隐若现,十分遥远,又听樵夫如是说,心想:我追了这么多天才到千山,刘秀却在万山,这千山到万山还有多远啊,看来是追不上了。于是放弃了再追赶刘秀的念头,使刘秀躲过了一劫,从而成就了光武帝刘秀的霸业,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政权。
此故事将一代皇帝美化为神仙,褒扬了他的帝王之气和王者智慧,同时也使万山成为华夏帝王兴盛史上的圣山。
“三义石”
在万山主峰巍然屹立着三块巨古,民间传说为“三义石”,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个结义兄弟的化身。
东汉后期,曹操篡权,在许都(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公元199——220年在位)仅是“守位而已”。自诩为“帝室之胄”,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之后,胸怀“匡扶汉室”鸿鹄大志的刘备接受徐庶“宜枉驾顾之”的建议,于汉献帝建安12年(公元207年冬)亲率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二人,去拜访隐居隆中的诸葛亮。万山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从襄阳西去隆中的必经之地。其时,刘备、关羽、张飞曾“三顾茅庐”(诸葛亮在隆中的故居),前两次均未见到诸葛亮 ,怅然而归。转来时本应从万山以南的柳子关回襄阳,但刘备思贤若渴,一步一回首地思念诸葛亮,行至柳子关前,竟不愿过关,急切忘情地跳下坐骑,带着关羽、张飞登上万山主峰,希望奇迹出现,能够在万山山顶的高处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到达山顶后,关羽、张飞坐于山顶歇息,刘备则立于山顶,面向隆中方向,虔诚地远远向西眺望隆中山。由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两次均分别在各自的同一位置或立或坐,其身影便幻化为三块巨石,其中一块为站姿,头身分明,酷似人形,面向隆中方向而立,显然是刘备的轮廓;两块为坐姿,无疑是关羽、张飞歇息的身躯。这就是民间传说的著名的“三义石”。
民间还传说,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两次在万山山顶向西眺望隆中山和诸葛亮,以致于幻化为三块巨石的诚心,冥冥之中感动了诸葛亮,于是才有了第三次真正见到了诸葛亮,才有了“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对》。如今,形象逼真,威武凝重的“三义石”已在万山之巅虔诚地屹立了1780多年,它不仅是刘、关、张三人对诸葛亮求贤若渴,一片诚心的见证,而且是上苍安排由东汉一统到“三国鼎立”的最初源头。
襄樊历史文化名人及事迹.....
襄樊历史名人与中华石文化
李 念
襄樊,因著名的古城襄阳与隔汉江相望的古埠樊城合称而得名,这里地灵人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遐尔闻名。其中有五位历史名人为中华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是:卞和、米芾、庞蕴、米万钟、诸葛亮。
卞和
卞和(约公元前768年——公元前688年)是春秋时代楚国荆(今襄樊南漳)人,因献玉而闻名古今。《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镇金壤坪村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楚厉王,厉王使玉工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也使玉工鉴别,仍说是石头,武王又以卞和有欺君之罪,而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其璞而哭于荆山之下,三天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吾非悲刖(断足)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狂,此吾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壁”,并封卞和为零阳侯。《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卞和的“和氏之璧”,从楚厉王时献宝,文王时命名为“和氏璧”,并将“和氏壁”奖给功臣昭阳,到:赤山失宝、张仪蒙冤、缪贤买璧、赵惠文王抄家抢璧、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刻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其上、将“和氏璧”精制成传国玉玺、命名为“传国宝”,后经各代封建王朝争夺,直到民国为止,共经历了2670年。可以说,这应该是中华赏石史上经历最扭折、经过的帝王最多、演绎的故事最多、内涵最丰富、价值最高的一块石头。
米芾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米芾自称楚国后人,因而别号“米襄阳”。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好洁成癖,从不与人同用手巾等物;爱石成癖,并创立了一套一直沿用至今的赏石鉴别理论,即“透、露、瘦、皱”(指对太湖石的鉴赏)。
自《宋史·文苑传》和宋代杜绾所著我国第一部石谱——《云林石谱》至今,近千年来,几乎所有关于赏石方面的书籍,都对米芾赏玩奇石的轶事有所记载,皆为人知,勿需赘述。国内外的赏石家,只要提起米芾,无不敬之、仰之。
与此同时,在中国书法史上,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起,被称为“宋四家”。苏轼称米芾的书法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超妙入神”、“当与钟(繇)王(羲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画也很高妙,他自谓其画为“心画”,笔随心到,信笔为之。他变古创新,妙意师真,超出笔墨蹊径之外,“一洗万古凡马空”,首开“云中山色,四面峻厚”之画风,终于“颠”出了一座旷古绝伦的“米氏云山”。试想,如果米芾不“颠”、不拜石,不从石头上得到一些感悟,他能在书画艺术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吗?
庞蕴
从笔者手头上现有的资料来看,庞蕴的生卒年代不可考,襄阳城南十五公里处的“庞居洞”据说庞蕴夫妇在此居住过。其它的笔者了解不多,但在甘肃省清水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被称为“中国一绝”的“庞公石”正因为他而名扬天下。
相传,唐代湖广襄阳居士庞蕴,经仙人点化,教其在“一口饮尽西江水”处修行。一日,庞蕴游至上邽(今清水县)小华山,见一条小河绕山而过,山上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山下小溪碧澈,潺潺而过,其景妙不可言,似仙人所示之景,遂问牧童:“此为何地何水?”牧童曰:“此乃小华山,山下西江水(今牛头河)。”居士顿悟,便在小华山结庐隐居,广结善缘,临终时把聚宝盆扔进峡谷,以济天下,顿时变成深绿致密、温润如玉的宝石,“庞公石”因此而得名。“庞公石”也叫“庞公玉”。在我国,以人而名的石种尚不多见,作为同乡和后人,笔者实在是为庞公高兴。
米万钟
米万钟,(公元1570年—1628年),字仲诏,号友石,书画家,按察使、太仆少卿。米万钟虽然不是在襄樊出生的,也没有在襄樊干过什么事,但是他与襄樊有割不断的血脉关系,因为他是米襄阳的第十六世嫡孙。明万历三十六年授六合县令,《六合县志》称其“仁明慈惠,兼水镜慈母之心,有石癖,似南宫(米芾),其书画亦妙绝一时,时有邢、张、米、董之称,又云南董北米。”
六合雨花石之所以闻名于世,应归功于米万钟,米万钟任六合县令时,簿书之暇,觞咏于灵岩山,见溪中文石累累,诧为奇观,于是命人广为收集。《六合县志》载:“邑令所好,风行景从,源源而来,多多益善。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他不仅藏石、赏石,还画石,编有《灵岩石子图》。由于明代万历年间在六合县出现了采石热,南京才形成了雨花石市场。
诸葛亮
对于襄樊人来说,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是“外籍”人士。但诸葛亮对襄樊的影响和为襄樊作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本地人”。他从13岁随其叔父诸葛玄避乱襄阳到27岁被刘备请走,在襄樊整整生活了十四年。人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天才的军事家、伟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经济家,是名高万古的世之楷模,兼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于一身的“完人”,是智慧之神。可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古今中外“第一玩石大师”。《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志》、《襄阳记》、《水经注》等典籍均有记载。不过,诸葛亮“玩赏石头”的方式不与人同罢了。他玩赏的石头是:
抱膝石。青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就有俊逸之才、英霸之器,是一个有作为,不同凡响的人物,他在古隆中躬耕苦读之余,经常坐在一块岩石上抱膝长吟,后人将这块石头称为“抱膝石”。历代名人多有对此石的诗作或楹联。
梁甫岩。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他常到在隆中草庐西侧的一块大青石上引吭长吟,抒发情怀,后人为不忘前贤的这一雅致情趣,遂将此石称为“梁甫岩”。
棋盘石。作为杰出军事家的诸葛亮,对棋文化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古隆中隐居时,经常和他的岳父黄承彦、朋友徐庶、庞统、石广元、崔州平、孟公威、马良等人一起在草庐对面的乐山上下棋切磋棋艺,从中领悟布阵争战的奥妙。此石上面的纹理如棋路一般,纵横交错,排列有序,还有楚河汉界。
以上三块诸葛亮曾经“玩”过的石头,除棋盘石外,其余二块在明朝时即分别形成了“隆中十景”之一。可惜的是,以上三个重要的遗迹性文物景点,分别在1963年和1968年修筑襄阳至南漳、尹集至泥嘴的公路时被炸毁。
石枕。诸葛亮在古隆中隐居时,睡觉用的是石枕头。出山后,这个石枕头就留在了古隆中。
卵石垒成八卦阵。当年,诸葛亮离开襄阳前往四川的途中,在长江边聚集卵石,垒成闻名于世的八卦阵,纵横棋布,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景、杜、死、惊、开,每时每刻变化无端。一方面作为军事操练使用,更主要的阻止了东吴大将陆逊的进攻。所以后人有诗赞扬说:“茫茫平沙中,积石排队伍”、“奇才列石尽玲珑,锐比精兵十万雄”、“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诸葛亮把石头“ 玩活了”,“玩”成了十万雄兵。
以上五位历史人物,都与襄樊有着割不断的关系,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荆山脚下献玉人——卞和
一夜急白了头的名将——伍子胥
著名辞赋家——宋玉
更始帝——刘玄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东汉文学家——王逸、王延寿父子
襄阳大名士——庞德公
足智多谋之士——蒯越
襄阳大族——蔡瑁
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
蜀汉名臣——马良
智计之士——马谡
有才干、性狷狭的将军——杨仪
以果烈著称的大将——廖化
家庭藏书之最的长史——向朗
都亭侯——向宠
向后主刘禅建议立诸葛庙的尚书——向充
襄阳侯——习郁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 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
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杜审言
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韦睿
恢复大唐社稷的宰相——张柬之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诗圣——杜甫
《枫桥夜泊》诗作者——张继
诗人、思想家——皮日休
与李清照并称的襄阳女词人——魏玩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
明朝状元——任亨泰
白莲教八路兵马总指挥——王聪儿
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
辛亥革命义士——杨洪胜
共进会第三任总理——刘公
中共鄂北第一个党小组的创建人——程克绳
第一任襄阳党团特支书记——谢远定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吴德峰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火青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
襄阳历史古迹
1.襄阳名胜古迹有哪些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
1.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古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24代皇帝的宫殿,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宫殿的群体。
2.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的万里长城,它体现了我们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3.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又称热河行宫,建于清朝是皇家别园。
4.兵马俑:
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的皇陵,修建了36年之久,是一座雄伟的地下皇宫。
5.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白帝城,全长204千米,称峡江。
6.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城市。因为多玉桂树而得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
7.苏州园林:
苏州是我们国著名的历史古城,有园林城市之称。
8.黄山: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它有泰山之雄,峨嵋之秀,华山之险,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布等。
9.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为与杭州西部,又称西湖子,风景秀丽,具山水之胜,园林之美。
10.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南投县东玉山之北,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被誉为“双潭秋月”是台湾八大景点之一。直饮水。
中国旅游十大风景旅游区:
①.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居于榜首
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列为第二
③.“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
④.标志着祖国悠久文化传统,显示着劳动人民在建筑上卓越成就的北京故宫
⑤.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⑥.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的安徽黄山
⑦.水险山雄、涛飞浪卷,令人驰魂夺魄的长江三峡;直饮水。
⑧.湖光山色、风韵幽绝,象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宝岛台湾中部的日月潭
⑨.集秀美雄浑的自然景观和别具神韵的寺宙宅院为一身的承德避暑山庄
⑩.颇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
2.襄阳有哪些古迹襄樊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襄樊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辏。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襄阳名胜--鹿门寺
位于襄樊市东南15公里处,襄阳县东津镇境内。这里有座鹿门山,据县志载“汉建武中帝与习郁俱梦见苏岭山神。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
鹿门寺兴盛时,有佛殿、斋堂等房屋500余间,传说“骑马关山门”。后几经损毁,1980年始逐步修复。现有与佛寺相关的景点鹿门牌坊、八角井、天井、暴雨池、龙头池等等。鹿门寺环山临水,山涧幽深,林木苍翠。汉末名士庞德公不受刺史刘表数次宴请,携家登鹿门山采药;唐代诗人孟浩然宦场失意幽居鹿门山,吟咏山水自得其趣;晚唐文学家皮日休也曾幽栖鹿门……因此,世称“鹿门高士傲帝王”。
后人曾建许多纪念性建筑,现存“庞公制药洞”、“浩然亭”、“三高祠”(塑庞统、孟浩然、皮日休像)及宋、明、清碑刻百余块。鹿门山及附近岗峦,共建有“山门翠微”、“诗家遗风”、“鹿门隐居”、“沙丘点后”、“香炉秋红”5景区32景点。游客从襄樊市出发,若乘游艇可沿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若乘汽车则一路坦途,穿襄阳新城文字,跨两河在桥,观赏群山起伏的鹿门寺风景区。
3.襄樊的历史文化古迹有哪些鹿门寺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阳城东南约15公里处,襄州区东津镇鹿门山。
据县志载“汉建武中帝与习郁俱梦见苏岭山神。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
遂以庙名山”。西晋改名为万寿禅寺,唐复名鹿门寺。
鹿门寺初建时规模宏大,秀丽壮观,历代名僧常来主持佛事。北宋政和年间最为兴盛。
鹿门山群峰环峙,林密石怪,汉唐以来为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著名诗人孟浩然,张子容,白云先生王迥等都曾在此地隐居过。全国各地不少名家才子到此相聚,成为当时的一个文学艺术交流中心。
自唐以来,留下众多的瑰丽诗篇。 汉末名士庞德公不受刺史刘表数次宴请,携家登鹿门山采药;唐代诗人孟浩然宦场失意幽居鹿门山,吟咏山水自得其趣;晚唐文学家皮日休也曾幽栖鹿门……因此,世称“鹿门高士傲帝王”。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并供其像,以示纪念。明末毁于战火,清初以来,屡有修废。
现保存有石鹿、龙头喷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筑和碑刻。 鹿门寺环山临水,山涧幽深,林木苍翠。
兴盛时,有佛殿、斋堂等房屋500余间,传说“骑马关山门”。后几经损毁,1980年始逐步修复。
目前,鹿门寺已修葺一新,现有与佛寺相关的景点鹿门牌坊、八角井、天井、暴雨池、龙头池等,并有庞德公采药栖身洞、孟浩然亭、伏虎亭、望江亭等16个景点。整个景区环境优美,群山环绕,清泉涓涓,周围的森林面积2600余亩,森林覆盖率92.5%,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古隆中 襄阳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
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境内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襄樊学院。
隆中名景(17张) 古隆中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
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沂蒙老区),幼年失去了双亲,17岁随叔父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当时三分天下的局势,提出了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现在的古隆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在鄂西北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区和襄州、南漳、谷城三区县交界处,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五大景区。主景区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十三公里处,自然景色优美,人文景观丰富。
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核心景区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公元197年-207年诸葛亮在此躬耕隐居十年。
西晋时期已有纪念性建筑,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明代已形成“隆中十景”:三顾堂、躬耕田、小虹桥、野云庵、六角井、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古柏亭、半月溪。 古城墙、护城河 襄阳古城墙筑于汉,宋改建砖城,全长7377米,其中有护壁砖墙6408米,平均高10.84米,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底宽13—15米,顶宽6-11米。
襄阳护城河长5060米,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180米,面积91万平方米,为亚洲第一宽护城河,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 米公祠景区 米公祠位于襄阳市樊城区沿江路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纪念北 米公祠 宋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建的祠宇。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
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其举止“颠狂”,人称米颠。
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广德寺多宝佛塔 中原古刹—广德寺 广德寺原名云居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位于襄阳市城西10公里处,寺院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
后院内的多宝佛塔又名五星塔,系砖石结构,通高17米,塔座高7米。塔座上建有五座佛塔,中心矗立一座印藏结合式喇嘛塔,高达10米。
全塔上下内外共有石雕盘坐佛像45尊,硕大"佛"字3个,共48 "佛"。 绿影壁 襄阳王府绿影壁 襄阳王府绿影壁坐落在襄城东南隅。
其为明代襄王府门前照壁,约建于1440年,影壁长26.2米,高7.6米,厚1.6米,仿木结构庑殿式四柱三楼造型,影壁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图案繁缛,是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现为我国唯一一座大型石雕龙壁。
4.襄樊有哪些名胜古迹雕龙碑遗址 【雕龙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枣阳市区东北约27.5公里处鹿头镇武庄村沙河北岸的台地上。遗址面积4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
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试掘,接着进行了四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近15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或不同用途的房址、窑穴(或灰坑),以及成人土坑墓、婴儿瓮棺葬等遗迹。
出土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2300余件,据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距今5000~6000年,是一处典型的、保存完整的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该遗址地处古代南北文化接壤地带,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因素,如水旱农作物并种,类似日本和韩国民间"推拉式"屋门的房屋建筑,与现今农村耕地用的铁犁铧极为相似的石犁铧,相异于其他文化的婴儿瓮棺葬和氏族成员墓地等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雕龙碑类型文化。
إ 三步两道桥遗址 【三步两道桥遗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樊城南约25公里处襄阳县法龙乡赵山村的冈地上。
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是一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既有屈家岭文化遗物,也有石家河文化遗物。
إ 墓子岗遗址 【墓子岗遗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枣阳城西南约34.5公里处新市镇赵庄村的一处冈地上。
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0米。地表现为耕土,暴露的遗物较多。
器物形制特征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是一处夏文化遗址。إ 毛狗洞遗址 【毛狗洞遗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枣阳城南约20公里处梁集镇梁坡村滚河北岸的台地上。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50米,文化层厚约1米。
是随枣走廊一处较为丰富的包含有龙山和西周两个时期遗存的遗址。إ 襄阳楚王城遗址 【襄阳楚王城遗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樊城东南约30公里处襄阳县黄龙镇高明村许家河西岸台地上。因当地流传楚王曾在此建城故名。
遗址面积16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5米。内涵丰富,保存完好。
是一处包含新石器和西周两个时代遗物的文化遗址。إ 楚皇城遗址 【楚皇城遗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宜城城南7.5公里处郑集镇皇城村。城址年代上自春秋下至秦汉,是春秋战国时期襄宜平原上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
疑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城址面积2.2平方公里,略呈矩形。
周有较完整的夯土城垣,东、西、南、北四边分别长2000米、1500米、1840米、1080米。城垣底宽24~30米,残高2~4米。
四边各有两座城门,四角皆有烽火台。城内有紫金城、晒金城、跑马堤、金银冢、白龙池等古迹。
城外还有许多东周至秦汉的古墓葬和文化遗址。对研究楚史楚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إ 只是一部分啊 其实我们襄樊还是有很多名胜古迹的拉。
5.襄阳有什么名胜古迹隆中风景名胜区:隆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五大景区。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核心景区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公元197年-207年诸葛亮在此躬耕隐居十年。西晋时期已有纪念性建筑,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明代就已形成“隆中十景”:三顾堂、躬耕田、小虹桥、野云庵、六角井、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古柏亭、半月溪。
《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樊,仅次于荆州。
米公祠景区: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区沿江路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纪念北宋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建的祠宇。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其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襄阳王府绿影壁:襄阳王府绿影壁坐落在襄城东南隅。其为明代襄王府门前照壁,约建于1440年,影壁长26.2米,高7.6米,厚1.6米,仿木结构庑殿式四柱三楼造型,影壁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图案繁缛,是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现为我国唯一一座大型石雕龙壁。
中原古刹——广德寺:广德寺原名云居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位于襄樊市城西10公里处,寺院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后院内的多宝佛塔又名五星塔,系砖石结构,通高17米,塔座高7米。塔座上建有五座佛塔,中心矗立一座印藏结合式喇嘛塔,高达10米。全塔上下内外共有石雕盘坐佛像45尊,硕大“佛”字3个,共48“佛”。
6.襄樊有哪些名胜古迹米公祠 在襄樊市樊城西南隅。米公即米芾(1051-1107),北宋时著名画家。米公祠旧名米家庵,明末被毁,清康熙三十二年(1639年)于此得米氏故里残碑后始建此祠。现祠宇系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前后两重,前为拜殿,后曰宝晋斋,均为青瓦粉墙硬山顶建筑。
襄阳城 在襄樊市区汉水南岸。南跨汉沔,北接京洛,地处要冲,水陆交通方便。春秋时为楚国之北津戍,东汉末为荆州牧刘表治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城郭建置历史悠久,元末城垣大部被毁,明洪武初,又于旧址重筑。城高8.5米,周长7.3公里,四面六门,其四角皆建于城,各为角楼。此后虽屡毁屡修,但仍存明初旧制。现全城轮廓尚存,尤以北城垣最完整,清代重修的临汉门城楼仍耸立城头,重檐九脊,古貌犹存。登楼远眺,北临汉水滔滔;南望岘山,岗峦连绵。西南楚山如屏,群峰列峙。其西北角有子城,名“夫了城”,相传为晋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
孟浩然墓 在襄樊市襄阳城东凤林山南麓。孟浩然(689-约749),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唐代著名诗人。所作诗风格恬淡,意境深远,多表现田园逸情,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清末存土冢。现高1米余,底径约3米。保存尚好。
绿影壁 在襄樊市襄阳城东南隅。因全用青绿色石料刻砌而成,故名。明正统元年(1436年)襄王朱瞻墡自长沙徙封是邑,营造宫室,此壁就是当年王府门前的照壁。崇祯十四年(1641年)王府全部被毁,唯照壁保存至今。高7.6米,宽26.2米,厚1.6米,系仿木结构,顶为庑殿式,面阔3间,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
夫人城 在襄樊市襄阳城西北角。东晋时梁州刺史朱序镇襄阳时,前秦苻丕来攻,序母韩夫人登城巡视,见西北角城垣防守薄弱,遂领女婢及城内妇女于此斜筑新城一段,后此角果被攻破,幸赖新筑之城垣,方击退攻城之敌,时人因称此段城垣为夫人城。明初在此扩建子城。长24.6米,宽23.4米,上嵌石匾,镌“夫人城”三字,下嵌古碑数通。
古隆中 在襄樊市襄阳城西15公里隆中山东。三国时诸葛亮的故居。诸葛亮(181-234),山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十七岁随叔父诸葛玄到襄阳,隐居隆中,被称为“卧龙”。其故居晋代即有碑铭记述,唐代建武侯庙,此后屡毁屡建。在武侯祠的右前方有石牌坊一座,额上刻“古隆中”三字。草庐亭下,有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石碑一座,碑身大书“草庐”二字;三顾堂两厢碑廊上嵌有诸葛亮部分遗作如《隆中对》、《梁父吟》、前后《出师表》等石刻及名人题诗题记。四周群山环抱,松柏参天。
李曾伯纪功铭摩崖 在襄樊市襄阳城西南1.5公里,真武山东麓。为阴刻楷书,竖排11行,99字,字径30厘米。
习家池 在襄樊市襄阳城南5公里。别名高阳池馆。是一处古代私家园林。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此建造府第时,引白马泉凿池养鱼,于池中筑钓台,池侧建馆舍,列植松竹,作为游宴之所。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在此馆宴,并取汉初郦食其自号“高阳酒徒”之意,改名高阳池馆。东晋时,习郁的后裔习凿齿读书于此,并在附近的谷隐寺著成《汉晋春秋》一书,因而使此池益负盛名。由于年久废圮,明清以来曾多次重建,现存白马泉、观鱼池、芙蓉台和六角亭及部分祠馆建筑,多为清道光五年(1825年)疏浚修复。这里背倚岘山,群峰环抱,前望汉水,风帆隐现,远眺鹿门,山色苍然。园内楼馆台榭,参差栉比,流泉淙淙,池水清澈。
渔梁洲 在襄樊市襄阳城南岘首山东北侧。因水落时洲人取竹木为梁用以捕鱼,故名。三面环水,一面依山,面积10余平方公里。据《水经注》载“沔水中有渔梁洲,为庞德公所居。”庞德公(庞统叔父)故宅坐落在陶家湾村,亦名凤栖书院或庞靖侯祠,遗址与石刻尚存。唐代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中有“渔梁渡头争渡喧”诗句,“渔梁渡头”在洲之东南,是通往鹿门山一带的重要津梁。
唐杜工部之墓 在襄樊市襄阳城南岘首山西侧。唐大历五年(770年)仲冬,杜甫病逝湖南,其后人自河南巩县前往奔丧,路经此处,邑人为纪念他,特于此建衣冠冢。
庞居洞 在襄樊市襄阳城东南20公里的汉水东岸。背靠霸王山和鹿门山。传东汉末名士庞德公在此隐居,故名。庞德公,襄阳人,躬耕于襄阳城南岘山。与司马徽、诸葛亮、徐庶等友善。其从子庞统为“凤雏”以知人著称。刘表为荆州牧时,他拒绝礼请,隐居鹿门山,采药以终。洞门为拱圆形,两旁石柱上镌刻对联“山中日月闲来住,洞山烟霞自古今。”横额是“隐士居”。
7.襄樊有什么名胜古迹古隆中--国家4A级旅游景点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30/ 湖北保康县五道峡自然风景区--国家2A级旅游景点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46/ 南漳香水河风景区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51/ 保康野花谷自然风景区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82/ 保康温泉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83/ 湖北谷城县薤山旅游度假区--国家3A级旅游景点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47/ 襄阳城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42/ 水镜庄--国家3A级旅游景点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39/ 鹿门寺、鹿门山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34/ 米公祠--国家3A级旅游景点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37/ 渔梁洲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44/ 宜城张自忠将军纪念馆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50/ 湖北保康县汤池峡温泉度假区 /travelGuide/travel_intro/10549/。
襄樊有哪些关于三国的故事和三国哪些景点
三国古城襄樊,可谓步步皆有三国文化。三国人物和活动在这里十分集中,三国胜迹像珍珠闪烁着多彩光束,在中国独具魅力,也为海外所称道。
襄樊市位于汉水中游,市区由两座姊妹城组成,汉水南岸叫襄阳,汉水北岸叫樊城,迄今建城有二千八百年。始建于汉代的襄阳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其城墙北靠汉江,东、西、南三面为中国目前最宽的人工护城河。出襄阳城向西约十公里,就是诸葛亮隐居达十年之久的古隆中,“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此间三国文化专家一致认为,虽然中国历史纪元表记载的三国历史,始于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称帝,终于公元二百八十年孙皓被俘吴亡,但实际上三国鼎立局面,应从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分荆州开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便定天下三分,此可谓三国历史始于襄樊。羊祜推荐杜预,二人先后都督重兵镇守襄樊,定下灭吴大计,杜预亲率大军,水陆并进,一举荡平东吴,天下归于一统,此可谓三国历史终于襄樊。
三国历史上,襄樊是争夺战的焦点地区之一,是三国史实及三国故事频发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总共一百二十回,其中有三十二回故事发生在襄樊。如孙坚与刘表争夺襄阳,并被乱箭射死发生在襄阳城南七里的凤林关。曹操率大军南下占领襄阳,在汉水之滨设宴召集“建安七子”,以汉水女神为题吟诗作赋。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斩杀庞德、活捉于禁,其间还发生了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檀溪和檀溪湖在襄樊几乎是尽人皆知,在国内外也颇有影响,原因是与三国人物刘备等有关。
据了解,在襄樊各地还散布着三国传说中的遗迹。如关羽读书台,在南漳县春秋寨;关羽收周仓之地,在南漳县卧牛寨;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其庙在南漳县城关镇;诸葛亮岳父黄承彦故里,在襄阳城西黄家湾;樊城山陕会馆有关公庙等。此外,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民间传说,在襄阳流传甚广。近十年来,襄樊已收集、整理三国民间传说三百余篇,版本有《隆中的传说故事》、《三国故事》、《诸葛亮传说》及《诸葛亮与隆中》等,还累计发表过研究三国文化论文五百余篇。
三国戏剧在本地久演不衰。襄樊是越调和汉剧的发源地,目前搜集整理越调三国戏三十三个剧目、汉戏三十六个剧目。为继承和发扬三国文化,该市先后举办过三届诸葛亮文化节,对襄阳古城墙进行了多次维修和保护,目前正着手对古隆中、马跃檀溪文化遗址公园等进行论证和规划。今年四月十三日,襄樊精心策划了文化与旅游共十四项活动,以三国源头品孔明报告会、诸葛亮文化学术研究会、三国文化知识竞赛、孔明灯会等活动,隆重纪念诸葛亮从隆中出山一千八百年。
襄阳市菜肴故事在哪 ?
襄阳缠蹄,是湖北省襄阳市的特色小吃。襄阳缠蹄是传统的佳肴。将猪蹄肉用多种香料腌渍数天。后用细麻绳缠紧在通风处吹晾,数日后即可取下煮熟食之。此菜多用于冷盘拼盘,色泽红亮,肉质清香,佐以姜丝米醋,余味幽长,是下酒的好菜。
历史传说:据民间传说,清朝末年,邓州一许姓人家迁居樊城,许姓人家擅长做肘子。有一年,土地歉收,许姓人家过年都要做肘子,今年没钱做不成肘子了。儿媳妇集中生智,买了最便宜的猪皮。在家里用萝卜干、豆腐、粉条等炒成馅。再用煮熟的猪皮卷起来,做成肘子的样子,过了年。许姓人叫卷肘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变好,卷的馅又变回了猪肉类的,慢慢风行于整个襄樊地区,大家家家户户过年都做卷肘子,因方言和发音,慢慢叫做卷蹄或者缠蹄。
即使没有郭靖的传说,襄阳抗元的历史也够惨烈
蒙古铁骑开始横扫欧亚大陆,南京人根本不明白蒙古人是怎么回事。多少年来,抗金的口号已经根深蒂固,是南宋民众心中激荡的主旋律,大家记忆中,北宋亡于金国之手,如狼似虎的金兵,才是国家最大的敌人。因此在观念上,一是要防止金兵继续南下,要做好防范的准备,一是如果有可能,最好是能将失去的北方领土收复回来。
没想到收复北方领土这事,最后靠着蒙古人的帮助,差一点完成。南宋绍定六年,也就是公元1233年,南宋派江陵府副都统制孟珙,襄阳府守将江海,率领2万军队,应蒙古人之约,合围金哀宗于蔡州。第二年,蔡州城破,宋军和蒙军分别从不同方向杀进城去,历时120年的金朝至此灭亡。
消息传到南京城,立刻是一片欢呼之声,毕竟一百多年的仇敌被消灭了,靖康之耻终于划上句号。
宋将孟珙将金哀宗的遗骨运回杭州,也就是南宋的京城临安,放在太庙里展示,告慰那些被金兵欺侮过的先人。南宋君臣举行盛大仪式,庆祝宋金世仇的了结。得意难免忘形,举国欢庆之后,可能是被金国欺负太久,朝廷又迫不及待地想进一步扩大战果。按照南宋与蒙古国的事先约定,金被灭以后,宋军和蒙军各自撤退。原来金国占领地河南的归属,宋蒙之间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既不属于南宋,也不属于蒙古国,河南成了事实上无人占领的空白区。
于是呢,于是就有了第二年的“端平入洛”。端平和绍定都是宋理宗的年号,因为金国灭了,兴奋过度的宋理宗觉得有必要改国号庆祝,绍定改成了端平。端平二年,南宋发动攻势,派军队入驻河南。对于这个军事行动,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强烈,都觉得拿下河南没什么太大问题,要想守住可能就太困难。然而宋理宗被胜利冲昏头脑,已经听不进不同意见,出兵收复了河南境内的“三京”,即原北宋的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短时间内连下三城,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鼓舞的事情,太让人扬眉吐气。
南京人兴高采烈,王师出征,进入河南后,并没有遭遇到多少抵抗,很快就拿下了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三京。很多事情南京人也弄不明白,反正金国灭了,很高兴的一件事。自己的军队又收复河南,更是一桩值得高兴的买卖。然而好消息来得快,去得也快,南宋这边刚开始入戏,还没来得及庆祝,美梦已经破碎,撤退到黄河以北的蒙古军队,又一次渡过黄河,将宋军打得鼻青脸肿。
端平入洛的后果是很严重,经此一战,宋蒙联盟公开破裂。这一年年底,蒙古使者来到南宋首都临安,谴责宋廷“败盟”。第二年,窝阔台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全面侵宋战争,蒙军大举南下,转眼之间,攻占长江中上游多个战略要地。可以这么说,没有端平入洛,宋蒙之间的战争也不可避免,然而也不得不承认,端平入洛成了持续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导火索,引起的后患远比金国威胁大得多。
这以后,抗金成了防元,好在蒙古铁骑的兴趣,当时更倾向于西征西进,它的野心实在是太大,饭要一口一口吃,蒙古人的注意力暂时还没放在南宋身上,他们没有继续南下,而是一路往西,所向披靡。蒙古铁骑往西一直打到什么地方,南京人根本无法想象,只知道在蒙古人很厉害,比金人还凶,还要野蛮,在蒙军的压迫下,南宋的地盘越来越小。
那个时期,蒙古人称霸欧亚大陆,想要什么地方,就可以占领什么地方。灭西夏, 灭金国,一度逼近东欧的腹地,招降吐蕃,消灭大理。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的正式国号叫大元,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大元的“大”字与大汉大唐大宋的“大”不一样,后者是尊称,“大元”的这两个字,按规矩是不应该拆分,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国号”条上有解释:
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
……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
此后的所谓大明大清,都是学的蒙元。
就在元朝建立的第二年,蒙古铁骑拿下了襄阳。据说攻打襄阳,还是南宋降将刘整的主意,刘整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将,他投降忽必烈以后,建议元军先拿下襄阳,浮汉水进入长江,顺流而下进取南宋。
襄阳是长江中游的重镇,襄阳军民拒守孤城达六年之久,最后实在守不住,襄阳守帅吕文焕出降。吕文焕是吕文德的弟弟,吕文德也是南宋晚期名将,已在两年前逝世。
大家更熟透的抗元故事,可能只是金庸的小说,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郭大侠在襄阳之战中有过出色表现。小说是虚构,宋军在襄阳之战中,确实也可歌可泣。然而襄阳最终还是没有守住,说句时髦的话,也可以算是和平起义了。元军的耐心,终于得到意料中的回报,攻占襄阳后,元军分三路继续攻打南宋,其中从江汉方向攻宋的军队是主力,沿江而下势如破竹。
在南宋末期,吕文德和吕文焕的势力很大,时人黄震的《古今纪要逸编》上便说过,这兄弟俩从两湖到两淮,“沿边数千里皆归其控制,所在将佐列戍,皆俾其亲戚私人”。南宋朝廷的不少军政要员,都在这个集团之内,因此吕文焕降元,他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和元军,所到之处,门生故吏纷纷不战而降,仿佛多米诺骨牌倾倒一样,产生了不可阻挡的连锁反应。
接下来,危在旦夕的南宋军队,只能在离南京不太远的丁家洲,象征性地抵挡一下,然后元军已兵临城下。南京的沦陷没有任何悬念,元军“师次采石,知和州王喜以城降。都元帅博鲁欢次涟州,宋知州孙嗣武以城降”,和州就是今天的和县,涟州则是今天的涟水,都是不战而降。“大军次建康府,宋沿江制置使赵缙南走,都统、权兵马司事徐王荣、翁福、茅世雄等及镇军曹旺以城降”,元军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南京。
南京人似乎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危险,一时间,也体会不到蒙古军队的野蛮。与六朝时的改朝换代相比,与南唐的亡国相比,南京人甚至都没感到太多混乱。元军占领南京,立刻以南京为战略中心,忽必烈命令伯颜设行省于建康,命令各守营垒勿进。同时命令阿术率军攻扬州,阻其南援。阿术率军渡江,进围扬州,在扬州东南的瓜洲修造楼橹,一种守城或攻城用的高台战具,在扬州城外围树起栅栏,修筑坚固的堡垒,截断了宋军增援部队。又派水师堵截江面,控制长江天险,断绝宋军渡江南救临安的通道。
南宋立国,以长江为防线,两淮为藩篱,当时“重兵皆住扬州,临安倚之为重”,元军占领建康,进围扬州,攻占两淮,南宋都城临安便完全失去了保护屏障。元军在建康稍事休整,兵精粮足,战斗力更加强盛,随时可以攻取临安,处在非常有利的进攻地位,而南宋的朝廷就像砧板上的鱼肉,与此前南京的处境一样,沦陷已是指日可待。
正是青黄不接的日子,为安抚当时南京的老百姓,伯颜不许元军直接进驻建康,骚扰民众,同时开仓赈济饥民,派军医下民间治病,苏天爵辑《元朝名臣事略》上就有记载:
行省驻建康,时江东大疫,居民乏食,乃开仓振饥,发医起病。人大喜曰:“此王者之师也。”
这个记载显然有美化的成分,多少也说明一些问题。传说中的蒙古铁骑,动不动屠城,让人闻风丧胆。不过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对象,蒙古人的用兵策略并不完全一样。譬如攻打襄阳,打了六年,基本上也是打打谈谈。事实上,当时的吕文焕根本就没什么谈判资本,已经必输无疑,尽管如此,仍然奋力抗敌,襄阳城内物资紧缺,对外联系断绝,宋朝援兵迟迟不来,形势十分恶劣,已到了实在维持不下去的绝境:
捍御应酬,备殚心力,粮食虽可支吾,而衣装薪刍断绝不至。文焕撤屋为薪,缉麻为衣,每一巡城,南望恸哭。
1273年的正月九日,在回回炮的助攻下,元军将领阿里海牙攻克樊城,并屠其全城,襄阳彻底沦为一座孤城,元世祖忽必烈降诏谕吕文焕,说尔等拒守孤城,也算是尽忠了,再这么顽抗下去,“如数万生灵何”,也就是说襄阳的几万条生命怎么办。走投无路的吕文焕最终还是投降了,成了南宋的罪人,罪无可赦,襄阳老百姓却因此免于屠城之灾。
《明太祖宝训》上说:
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朱元璋最笼络人心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句口号很实用,可以用来打天下,治理国家,管理老百姓,还需要另外一些东西。朱元璋对忽必烈的称赞,表明他对“胡虏”的又一种态度。蒙古人以和平的方式进入南京,并不代表元朝取代宋朝多么合理。事实上,与宋朝相比,无论金国,还是蒙元,都是文化上的大倒退,都是文明被践踏,这个没有任何疑问。
近代有研究指出,元代有相当多的汉人在各级官府担任高级职务,其中不少是正职。通过对《元史》,对《新元史》和《蒙兀儿史记》864名三品以上官员的疏理,汉人占409位,是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七,汉人担任正职的俯拾皆是。认为“元朝各级官府高级官吏,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最多只能做到副职”的说法并不准确。
元朝时的南京属于江浙行省,元朝有十个行省,江浙行省管辖东南地区,面积很大,它的治所一会放在扬州,一会放在杭州。最后还是觉得放在杭州更合适,因为它是前朝南宋的京城,在这里发号施令,更名正言顺,南京人在心理上,也会觉得与南宋时没太大差别,反正给谁都是缴粮纳税。低于行省级别的是路,再下面是府,是州,是县,南京在当时叫建康路,后来又改变名叫集庆路。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民间有传说,吕文焕降元后,被蒙古人无情地杀了。这只是老百姓的愿望,真相当然不是这样。历史上,据说吕文焕与文天祥还曾有过一次戏剧性会面,文天祥痛斥吕的降元,吕文焕很狼狈,结巴着说:
“丞相何故骂焕以乱贼?”
成王败寇,文天祥当过宰相,亡国了,失败了被俘,便是阶下囚,不变节就是刀下鬼。事实上,吕文焕在元朝的官做得很大,老了辞官归乡养老,他儿子继续在朝廷里做着高官。元朝的著名诗人白朴,曾写过一首《沁园春》,为荣归故里的吕文焕祝寿,多多少少有点敷衍,有点拍马屁,肉麻当有趣:
盖世名豪,壮岁鹰扬,拥兵上流。
把金汤固守,精诚贯日,衣冠不改,意气横秋。
北阙丝纶,南朝家世,好在云间建节楼。
平章事,便急流勇退,黄阁难留。
菟裘喜遂归休,着宫锦何妨万里游。
似谢安笑傲,东山别墅,鸱夷放浪,西子扁舟。
醉眼乾坤,歌鬟风雾,笑折梅花插满头。
千秋岁,望寿星光彩,长照南州。
公元1298年,吕文焕以私人名义,在南京修建了一个常照庵。常照庵在城正北隅,当时只有很大的官,非常有地位的名人,才能出资修建佛寺。修建常照庵的第二年,吕文焕老死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