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南民间故事选(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滦南民间故事选,关于滦南民间故事选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滦南民间故事选,关于滦南民间故事选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滦南的名优特产
  • 滦南嘴东码头现状
  • 中国古代传说中雨神的别称是什么?
  • 成兆才的生活经历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 介绍河北民俗文化
  • 滦南的名优特产

    “滦南海蟹”亦黄螃蟹,生长于浅海,当地产卵,当地自然孵化。海蟹为肢体动物,巨螯尖甲,青色,横着爬行。其肉嫩黄肥,鲜美可口,有养筋益气、理胃消食,散诸热,通经络等药用功效,营养价值高。“滦南海蟹”产于滦南县南部沿海的柳赞、南堡一带,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为滦南的名特产品之一。

    “滦南海蟹”的肉、黄均美,当今吃方很多,可蒸、煮、焖、炒食,也可晒干,制成蟹肉、蟹黄,还可以加工成蟹酱。春汛当椿芽才发,芍药初放的季节,海蟹可与香椿芽配食,其味优美,若佐酒赏花,则雅兴更浓。所以有“黄凝白嫩红椿脆,窗处芍药拌酒香”之诗句。 对虾为节肢动物 ,雌雄异体,雄虾大于雌虾,多为一年成熟。对虾因旧时熟品上市前,就其弯钩身形,尾向内,头朝外,每对一套,成对出售,故名对虾。其鲜品青白色半透明,熟品呈珊瑚红。对虾皮包薄肉肥,味道鲜美可口,营养十分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26.6克,脂肪0.7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对虾各种烹调皆宜,是宴席桌上的海味佳肴,佐酒珍品。故前人有“赏花佐酒须珍味,笑指珊瑚钩一双”之诗句。

    河北沿海各县养殖的东方对虾有喜欢平静,昼伏夜出的习性,早晨和傍晚活动较为频繁。平时喜栖于泥沙之中。对虾的摄食量随着发育阶段、水温、水质条件而变化。适宜水温在18℃~30℃之间,8℃停止摄食,4℃以下死亡,38℃生活不正常,39℃死亡。耐盐范围在15~40‰之间。对虾经过人工育苗,5月上旬将虾苗投放虾池内,需要人工投喂饵料,对虾7~9月份摄食最旺盛,生长很快。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即可收获成虾。成虾一般身长12至16公分,重量在 25~50克左右。

    对虾在我省沿海各县均有出产,过去是靠海洋捕捞为主,产量不高。近几年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沿海各县利用沿海滩涂,大搞海水养殖对虾,产量逐年增加。 “滦南毛虾”俗称虾皮 ,系渤海湾的“土著”,当地产卵、孵化成长。一般一年一死,因生长快、寿命短,故有“生长周期短,资源恢复快”之说。“滦南毛虾”个体完整,颜色洁白,皮薄肉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是人们喜食的廉价大众化海味,为滦南县的名特产品之一。

    “滦南毛虾”产于本县南部沿海的南堡、柳赞一带,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每当春秋两汛,渔民们用张网、架子网定置捕捞。捕来鲜虾,除少部分销售当地及加工成虾油、虾酱外,大部分用盐水煮炸、晾晒、去杂、制成干品。

    “滦南毛虾”无论是用来蒸、炒、煮、褒和凉拌,吃起来都清香隽永,品味兼优。同时,毛虾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常食毛虾对肝炎、痔疮、皮肤瘙痒、腹水、白廯等多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墨鱼(当地方言把“墨”字读mi ),也叫墨斗鱼 ,是乌贼鱼的别称。唐山辖区的滦南、乐亭、丰南等县(区)沿海均有出产。但从质量上讲,数滦南县沿海南堡、柳赞出产的墨鱼为上乘,因其海域是泥底,所产的墨鱼肚子里无沙子,吃起了来不会牙碜,为滦南县海域特产之一,是人们喜食的一种海鲜。外地人到滦南做客,热情好客的滦南人会将墨鱼做成菜肴让其品尝,临走时主人还会送上几斤墨鱼做为家乡特有的礼物。

    墨鱼生活在海水中,为软体动物,身体椭圆形而扁平,苍白色,有浓淡不均的墨斑。头部有一对大眼,口的边缘有十只腕足,腕足的内侧生有吸盘。墨鱼既无强大的攻击本领,又无扑食的利器,但体内能分泌出墨色液汁,每当遇到敌害时,它能放射出“墨汁”把周围的海水染黑,以保护自己逃之夭夭。这种“墨汁”含有麻醉剂,能麻醉敌害的嗅觉,常以此方法扑捉小鱼虾充饥。

    据沿海耆老讲述,墨鱼不是真正的“鱼”,因为它没有脊梁骨,它和那些蛤螺一样,都是软体的贝类。说墨鱼是贝类,为什么身上不长“壳”呢?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墨鱼也有“壳”,因生性好动,背着沉重的外壳,妨碍了它的活动,经过长时间的进化,把壳藏在了外套膜里边,起着支撑软体的作用。因壳质地疏松,不仅不会加重负担,而且在游动时增加浮力。把墨鱼剖杀之后,便会看到有两块洁白的骨头,这就是原来的外壳,俗称“墨鱼骨”(也称海兔子骨头),中医上称之为 “乌贼骨”或“海螵蛸”。

    墨鱼的肉又白又嫩,为海中美味,营养十分丰富。每100克墨鱼肉中含有蛋白质13克,脂肪0.7克,糖类1.4克,还含有钙、磷、铁等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墨鱼浑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古代文献记载,墨鱼肉有养血滋阴、益肾通气、去瘀止痛的功能。墨鱼骨是传统的止血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乌贼骨,厥阴血分药也——诸血病皆可治之”。古代有25个海螵蛸的药方,如今已被用于医学上,如利用墨鱼骨粉直接来治疗胃出血、外伤出血。“墨鱼汁”被人们作为止血药,如用于消化道出血、肺结核咯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

    当今墨鱼吃法很多,如“爆炒墨鱼花”、清炒墨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墨鱼炖猪肉”是地地道道的家乡菜,普遍受到人们的喜食,其特点是“鱼有肉香,肉有鱼味”。难怪人们说:“墨鱼炖猪肉,吃着没有够!” 柏各庄大米集中产于滦南县柏各庄、杨岭、胡各庄等一带,因产量高、质量好而远近驰名,为滦南县土特产品之一。柏各庄大米以颗粒匀净,富有粘性,糯软香喷,适口性强,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7.3克,脂肪2.5克,淀粉75克,纤维素0.8克,为人们普遍喜食,堪与天津小站大米所媲美。

    柏各庄一带地处滦河下游,渤海之滨,水源充足,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光照时间长,适合水稻生长。这里种水稻已有60多年的历史。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水稻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水稻生产发展很快,种植面积最高发展到32万亩,总产量3亿多斤,是滦南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除满足当地人民生活需要外,还大量销给华北、东北、西北等地,使农民增加了收入。 “滦南海米”是海产白绒虾加工而成,由于这种虾身、须、肉呈白色,故前人有“曲身小子玉腰肢,二寸银须一寸肌”之咏。“滦南海米”味微咸,营养丰富,鲜美可口,多含蛋白质及维生素,深受人民喜食,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礼品,是滦南县名特产品之一。

    “滦南海米”产于本县南部沿海的南堡、柳赞一带,至今已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了。每当春秋季节,渔民用张网、架子网定置捕捞,捕来鲜虾,放入滚开的盐水锅中,待水开后,煮成八成熟,迅速捞出,晒干,放入布袋或细眼网,往墙上摔打,使其皮肉分开,再用簸箕簸掉即可。

    “滦南海米”除满足当地需要外,大部分销往京、津及东北等地。 滦南县中西部、北部地区花生种植历史悠久,据考证始以明代后期,清末年间开始流向国际市场。因土质沙性、光照充足等自然条件等特点,适宜花生种植。滦南县花生以个大、果白、皮薄、籽粒饱满富有光泽而著称,在国际市场被誉为“东路花生”。

    东路花生可榨油、炒食、煮食,又可做馅、制作花生酱、加工酥糖等食品,其味道可口,营养丰富,为大众化食品。花生籽粒含脂肪、蛋白质多种营养物质和维生素及少量金属元素,热量较高。并有“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化瘀”等医药效应。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优质小花生品种,并开始用塑料地膜覆盖种植,产量有幅度提高,滦南县为唐山市主要产区之一。所产的东路花生在国际市场颇受欢迎,素有“倴城花生——没(秕)比的”之歇后语。

    饹馇的传统做法用料讲究,制作过程精细,是一项手艺活,以滦南制作的饹馇最为正宗。首先选优质绿豆,用水浸泡,漂去豆皮;然后连豆瓣带水上磨碾压,磨成豆乳汁后,再放入适量的姜黄粉(起调色作用)调匀,用特制的平底煎锅摊制成煎饼状。这样做好的饹馇色泽嫩黄鲜亮,质地松软适口,散发着一种绿豆特有的清香。

    此外,从营养食疗角度看,绿豆咯扎还具有清肝合胃,泻火消暑,美容解毒,降低血压,血脂的功能,符合现在提倡的食疗合一,饮食养生的要求。现在,咯扎菜肴已经成为唐山人民喜爱的独特美味,醋溜咯扎、烩咯扎、炸咯扎、焦溜咯扎,玻璃咯扎,炒咯扎,咯扎签子、糖醋咯扎等等,据说能做一百多道菜,很有特色,摆在餐桌上,质高形异,色美味香。近年来,咯扎更是登上了大雅之堂,咯扎宴已成为招待国内外宾客的拿手菜,深得食客的赞誉。

    滦南嘴东码头现状

    嘴东渔港20世纪80年代由原国家农业部投资兴建。码头长1500米,能同时收纳1000多艘大型渔船。码头旁形成一座现代化小镇,鱼汛季节商旅云集,每天上万人聚集于此,十分繁华。

    这里的渔民每年雨水节气起锚下海,头一个鱼汛捕捞的是面条鱼。面条鱼学名玉筋鱼,体细长稍扁,长近10厘米,青灰色或乳白色,很像面条。雌鱼通体洁白,腹部有微小黑点,雄鱼脖子显红色。面条鱼营养价值极高,具有补虚、健胃、益肺、利水作用。《日用本草》《食物本草》《医林纂要》都说它“养胃阴,和经脉”。面条鱼的吃法很多,油煎、熬炖、作馅、煮汤,怎么吃都好吃。

    面条鱼汛还没过去,就开始捕捞开凌梭。梭鱼入冬潜到深海,处于休眠状态,极少进食,腹内胆汁、杂物少。惊蛰前后它们从休眠期醒来,集群游到海边河流入海处觅食。此时捕捞到的梭鱼,肚子是空的,既不用刮鳞也不必剖肚,只需清水文火慢炖,其汤汁乳白、肉质鲜嫩、味美诱人。“春食开凌梭,鲜得没法说”,所以人们不惜高价,以争相品尝为快。以后梭鱼开食变成“泥肚”,拾掇不好会有土腥气。开凌梭鱼以鱼头为最香,故当地民间有“丢了车和牛,不丢梭鱼头”之说。

    谷雨醉蟹肥,人间得极味

    吃过开凌梭,春分贝类活。这时吃蛏、青蛤、文蛤、毛蚶、牡蛎、白蚬子。农家大酱煎鲜蛏,吃了这只想那只。青蛤文蛤肉鲜汤美,素炒毛蚶蚬子肉软嫩生香。最美的是一碗牡蛎炖豆腐,又顶菜又顶饭,吃得人满头汗。

    到清明,毛虾捞大喷。毛虾整船载,狗虾、花腰虾装满篮。码头之上走一圈,自挑自选自加工。此时的各种小虾,肥的神仙都嘴馋。琵琶虾学名虾蛄,俗名皮皮虾,雄性个大肥硕,雌性胸甲有明显白色“王”字。滦南沿海流传一个民间故事,说三月三渤海龙王举行宴会,龟丞相召集虾兵蟹将各献绝技。琵琶虾弹奏一首《曹妃琵琶曲》,龙王大悦,封它为“海仙班第一位”。龟丞相心生嫉妒,起身奏道:“大王封它第一,那我这龙宫丞相往哪摆?”龙王懊悔失言,拉住龟丞相耳语几句。龟丞相脸色由阴转晴,立刻代龙王写了一道旨意:“翠铁甲,银镰臂。籽如金,肉似玉。海鲜班,第一位!”从此琵琶虾就变成了金籽玉肉的渤海海鲜第一位。

    谷雨前后,渤海蟹到了春汛。捕捞的梭子蟹,个大肉肥,圆脐(雌)满黄,叉脐(雄)满膏,是海鲜中的上品,俗称大黄螃。其下叫“核桃纹子”,个头小一点,啖之亦鲜美,闻之亦垂涎。从归港的渔船上取来刚刚离水的大黄螃,不添加任何佐料,趁鲜蒸熟,那一种鲜香就叫人陶醉了。揭开脐子,启开盖子,那红的籽或白的膏便赫然裸露,饕餮大嚼的诱惑已经叫人迫不及待。

    古人记叙吃蟹的诗文,大多侧重描绘砸食蟹螯。李白在《月下独酌》结尾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有蟹有酒,快意无比。说到酒,海蟹还有一种最鲜的吃法,就是用酒来醉。把活蟹洗净,腌在卤虾油中,再倒入些许白酒,过夜可食。启开青青蟹壳,蟹籽已变得红黄,蟹肉白玉一般瓷实,鲜香之味令人馋涎欲滴。渔家常说“生吃螃蟹活吃虾”,就是这种吃法。它最得蟹之肥美鲜香,简直是人间极馔!

    盛夏食镜鱼,肉鲜刺软

    到夏天,鲈鱼、镜鱼入汛。海鲈鱼肉质肥美,红烧、清炖之外还可做宫保海鲈球。至于镜鱼,有“一平(平鱼)二镜(镜鱼)三鳎目(比目鱼)”的说法,镜鱼之鲜有口皆碑。镜鱼清蒸最佳,又因为它的刺是软的,所以人们常常吃得刺都不剩一根。

    到白露,禁渔期过,对虾到了捕捞旺季。渤海对虾又称东方对虾,体形长大侧扁,偏青色为雌,偏黄色为雄。10月中下旬为旺汛期。近年海洋捕捞量减少,但滩涂养殖大行其道。

    秋季开海捞海蜇。海蜇就是水母,用明矾海盐加工,蛰皮嫩,蛰头脆,下酒名菜。

    冬吃“油光”赛羊汤

    霜降之后海水凉,八带、海螺捕获忙。八带鱼又叫章鱼,吃法多样:速炒速熘,看的是火候;炖五花肉,靠的是时间。海螺最好是凉拌和速炒,下酒多喝几杯也不醉。八带、海螺作馅包饺子,比猪肉多了一份鲜香。

    一上冻,吃“油光”。油光鱼学名黄鳍刺鰕虎鱼,唐山地区俗名油光鱼,一年一生,一年一死。初春卵孵化,嘴大贪食,一年可长一尺长。初冬鱼肉细嫩,既可红烧,又可做汤,素有“十月油光赛羊汤”之说。

    春夏秋三季来嘴东渔港,可以到捞贝滩上亲手捕贝捉蟹。即使冰天雪地到嘴东渔港,鱼虾蟹贝也样样齐全。小镇上有多家冷冻厂,各酒家饭店也有自采海鲜冷藏,价格便宜,好吃不贵。

    中国古代传说中雨神的别称是什么?

    别称是雨师。

    雨师又称:如萍 翳、玄冥等。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掌管雨的神;也是道教俗神,认为是毕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8颗星,属金牛座。后有雨师为商羊或赤松子二说。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雨师神,商羊是也。

    雨师被认为是毕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8颗星,属金牛座。后有雨师为商羊或赤松子二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雨师神,商羊是也。

    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赤松子又作赤诵子,《列仙传》谓其为神农时代的雨师,为一颠狂野人,能化为一条赤龙,随风雨而下,后被元始天尊封为雨师,主行霜雨。民间流传的雨师的典型形象为一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称陈天君。

    扩展资料:

    成兆才的生活经历

    1891年(光绪二十一年),成兆才入丰润县魏庄赵小斋班,随二合、庆顺、义顺、义合等班首次进天津演出。是年,滦州发生饥荒,随之又流行瘟疫,成兆才父、母相继去世,他只得弃艺还乡。但因无法维持生活,又同族兄成兆文到喜峰口外唱莲花落行乞。未几,妻子和两个孩子也染疾死去,成兆才不胜悲哀和孤独。为了生活,他同叔父成永玉又先后加入赵小斋和乐亭县庙上崔家班演唱莲花落,除当演员,有时还领班、当箱倌,从此他成了职业莲花落艺人。由于成兆才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一名能与西路莲花落著名艺人“西来顺”相媲美的男旦,深受滦州乡村集镇群众的喜爱,得艺名“东来顺”。

    在艺术实践中,成兆才深感对口莲花落节目单调,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和演员的艺术水平发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开始编写《乌龙院》等拆出剧本,作品多为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剧本,从此开始他的创作生涯。他编写的剧目,表现了清末农村生活的某些侧面,反映了农民中间朴素的道德观念和对美好、友善、和睦家庭的向往,因而受到农村观众的欢迎。第二年,成兆才与二合、庆顺、义顺等9个班社,由唐山再入天津,在法租界天福楼、下天仙和胡家坟等地演出莲花落,被直隶总督杨子骧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的禁令驱逐出天津。同年,继室张氏与带来的幼子皆亡,成兆才家门不幸,内外交困,陷于悲苦之中。一连几年他不进城市演出,只在乡村断续演出。歇业期间,他当过酿酒工人、扛活、打短工,也卖过香料“荷包”、盖莲(锅盖)等,历尽艰辛,但也为他的舞台生涯和剧本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1908(光绪三十四年)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亡,百姓戴“双国孝”。期间,全国禁止戏曲活动,莲花落班纷纷解体,莲花落艺人陷入绝境。秋天,待略松动,为了争取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成兆才会同任连会、杜知义(金菊花)、张化文、张德礼、侯天泰、张化龙、刘春生等人聚集在滦县吴家坨张德礼家中,对拆出莲花落进行大胆改革。成兆才从剧本入手,创作了具有本剧特色的大型剧本《告金扇》、《六月雪》、《马寡妇开店》、《秦雪梅吊孝》、《刘伶醉酒》等。大剧本的出现促进了各行当(小生、小旦、老生、老旦、丑、武生)的出现和声乐的改革。他又会同名演员金菊花等进行唱腔的创新,在保持莲花落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秦腔、乐亭大鼓、滦州皮影的板调,使不同行当具有各自的唱腔特色。

    1909年(清宣统元年)正月,莲花落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冀东农村。成兆才等人在滦县吴家坨亮相演出《告金扇》、《刘伶醉酒》等剧目,获得巨大成功。演出五天五夜,台前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压肩叠背。随即,成立京东庆春班,成兆才为编剧、演员。该班由滦县进入永平府(今卢龙县),由于当地官府多次下令禁止莲花落演出,为混过官府耳目,庆春班以“平腔梆子戏”的名义在永平府演出了《马寡妇开店》、《乌龙院》、《鬼扯腿》三出文武俱全、唱作俱佳的剧目,博得官民称赞,打开了永平府禁地。在京东庆春班影响下,“双国孝”期间解散的莲花落班社又纷纷组建,重新活跃起来。

    同年4月,开明绅士王永富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产业工人和底层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靠唐山铁路工厂工人的资助,在唐山小山修建了“永盛茶园”。成兆才随班由永平府进入唐山,占用永盛茶园演出莲花落。第一天演出就遭当局制止,成兆才等人一方面与当局据理力争,一方面而花钱买通警察局,这才被批准演出。有成兆才创作的新剧目,有金菊花等出色的演员,“庆春班”在唐山一场演红,影响日益扩大,此时,莲花落被称唐山落子。

    庆春班在唐山站稳脚跟后,成兆才集全力编写剧本。成兆才的早期剧作,由于受自身修养和时代的局限,为了迎合下层群众的庸俗趣味,多为表现家庭琐事,悲欢离合的情节,题材狭小,表演风格粗谷,有许多不足,有的甚至是糟粕,如《杀子报》、《黄氏女游阴》等。但瑕不掩瑜,进入城市后,他后期创作有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接近生活,越来越靠近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成兆才受民主思潮的影响,不断有佳作问世,连续写出了《花为媒》、《杜十娘》、《王少安赶船》、《占花魁》等借古讽今的爱情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其中《花为媒》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该剧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的《寄生》篇,描写王少安之子王俊卿与李月娥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他(她)们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并赋予时代特点和民间生活的色彩。居中,作者借张五可去花园与贾俊英相看时写道:“你看我的头,你看我的脚,说什么我六寸金莲蠢大难瞧!你说我脚大,我也不臊,现如今讲文明大却为高。”这种写法在艺术上虽然欠佳,但在思想上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该剧久演不 衰,成为评剧传统剧目之一,解放后还搬上了银幕。

    1909年到1912年,金菊花、小金龙等著名演员先后离开庆春班,成兆才培养并大胆起用任善丰、成国祯、金开芳等年轻演员。任善丰以“月明珠”艺名挑起了大梁,成为评剧史上第一个最能完美的表现成兆才剧本中典型形象的旦行演员。随着庆春班在唐山唱红,经济收入增加,少数演员中出现了赌钱、嫖妓的现象以及骄傲自满的情绪。成兆才洞察歪风,订下了班规偏见十大条款,煞住了歪风邪气,演职员人人自彼一时。其它班社也竞相仿效,由此评剧界法无偏见自然形成。他还确定了共和班体制,从演出收入中支付园租、箱租,留公积金,其余按人头大小份分给大家。大小份由全体演员按艺术水平高低共同评议,根据演员艺术的发展情况,又随时评定调整,不吃死份,以鼓励演员力图进取。这些是庆春班生存、发展的重要措施。

    1913年,京东庆春班改名为京东永盛合班。同年招女艺徒筱玉凤。女演员的出现为评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筱玉凤扮相俊美,动作潇洒,作戏认真,极有发展前途。但由于生活上诸多不便,半年后,她离班而去,此后该班将女演员拒之门外。

    1915年,成兆才第三次到天津演出,“平腔梆子戏”以其生活气息浓郁、声腔流畅的艺术特点,惩恶扬善、警化世人的内容,赢得了天津各界人士的赞誉,观众以月明珠主演的成兆才剧作《开啼》、《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占花魁》与名赫天津剧坛的京剧名师刘鸿声的“三斩一碰”相媲美。门票由3个铜板涨到10个铜板。这时,成兆才的剧本,月明珠的演唱,可谓珠联璧合,誉满津门。

    成兆才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在表演上,他努力克服个子高大,嗓子不好的缺点,苦练作戏本领,有坚实的基本功。他的“跑方”快如流水,他的“五股翻心”宛如游龙。他的戏路也越来越宽,饰过《旋风案》里蒲贤(小花脸)、《李桂香打柴》中的李金氏(彩旦)、《狗报人恩》中的张义(老生)、《六月雪》中的蔡母(老旦)等不同行当的人物。他还善于体验生活,为了演好盲人,他把算命盲人请到家里,专心看盲人怎样迈门坎,怎样待人接物,如何判断事物等,盲人的动作特点他学到了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不同性格的盲人形象,如《桃花奄》中的张铁嘴、《十粒金丹》中的胡半仙、《双婚配》中的王瀛和等,有的忠厚诚朴,有的滑稽轻佻,各具特点。这些人物形象直到今天还仍为评剧前辈所津津乐道。

    1917年,成兆才已到中年,他在事业上如日中天。这一年,他又到天津演出,时南孙班、北孙班、马虎亭班于津门献艺,这些莲花落班仍处于“对口”或“拆出”阶段。永盛合班的大型舞台戏使他们大开眼界,随之纷纷效仿。南孙班请成兆才给他们说戏,成兆才总是慷慨应允。最后,还把《杜十娘》、《打狗劝夫》、《因果美报》、《败子回头》四剧的剧本送给南孙班。第二年,永盛合班到山海关演出,经当地知名人士奎旭东建议改班名为“唐山首创警世戏社”。1919年,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去营口演出,后巡回于奉天(今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走一处,红一处,名震东北广大地区。成兆才也佳作迭出,如《保龙山》、《杨三姐告状》、《盗金砖》等,均为绝唱。

    “五四”运动以后,受民主思潮的影响,成兆才根据1918年直隶滦县(今河北省滦南县)高家狗庄地主兼资本家子弟高占英谋杀妻子,农家女杨国华(杨三姐)不畏强权,为其二姐申冤告状的真实故事,完成巨作《杨三姐告状》,揭露了地主阶级贪婪、淫乱、腐朽、残暴的罪恶行径和旧中国法制黑暗,歌颂了农民阶级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全剧塑造了52个地位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每个人物不论主次,都有自己明显的时代、阶级和个性特征。诸如委曲求全、老实善良的杨二姐;“为偷私情断结发,莫讲人伦且遂心”的高占英;“不管屈和冤,只要有洋钱”的牛成;“全凭奸狡兴家业,不昧良心不发财”的高贵章;“自幼生来爱风流,无拘无束任自由”的裴氏等等。尤其是杨三姐这个主要人物塑更成功,她性格鲜明,形象丰满,是国民初年在封建思想下出现的典型的农民形象。她的智慧、胆量和顽强的意志贯穿于她每次出场的行动中,引起了观众强烈共鸣。该剧在艺术上粗犷、豪放、泼辣、明快,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点,在舞台上演出60多年,还被搬上了银幕。

    1922年,年仅24岁的月明珠积劳成疾,病逝于沈阳。成兆才一手培养出来的一颗明珠殒落他乡,他和全体演员怀着无法抑止的悲痛心情扶棂回乡。接着,成兆才举用他培养多年的金开芳领衔主演,使一度解散的警世戏社头班重整旗鼓,于1923年返回唐山,又进入天津演出。在天津,经吕海环建议,改“平腔梆子”为“评剧”,取“评古论今”之意,评剧之名由此而来。不久,成兆才的《枪毙驼龙》一剧问世,因分配角色使班内矛盾激化,成兆才和成国桢离头班加入警世戏社三班。他根据朝鲜民族英雄安童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新闻,创作了大型现代评剧《安童根刺杀伊藤博文》,由于地方反动当局的干涉,未能公演。

    1927年,应老友孙洪奎之邀,成兆才加入了北孙班――振兴剧社,任文戏教师和编剧。当时北孙班正在哈尔滨与素有“评剧皇后”美誉的李金顺打对台,营业见绌。成兆才到后,小试锋芒,几日内写出《盗金砖》一戏,全班人马连夜赶排,立即上演,观众暴满,使李金顺演出的戏院冷冷清清,被迫回戏半月。

    孙洪奎佩服成兆才的才学,成兆才欣赏孙洪奎的组织才能,二人志同道合,终日在一起商讨如何发展评剧艺术。成兆才在北孙班的三年,是该班的黄金时代,演出阵容庞大,新戏层出不穷,剧场前车水马龙,常常挂起客满的招牌,能买上一张戏票被认为是一件极荣幸的事。年过半百的成兆才坚持登台演出,曾扮演了《黑猫告状》中的段岐山;《高成借嫂》中的马洪元;《杨三姐告状》中的高拐子;《保龙山》中的随和人。 1928年,收女艺徒孙云竹。年仅5岁的孙云竹是孙洪奎的养孙女,天真活泼,聪明可爱,一年内学会了《安安送米》等四出戏,6岁登台,一举成名,遂取艺名“六岁红”。

    正当北孙班对成兆才寄予更大希望的时候,成兆才不幸病倒在吉林丹桂戏院。染病期间,写出了《洞房认父》和《烈女还阳》两个剧本。回乡后,1929年2月8日病逝于原籍,享年55岁。

    成兆才为民间艺术奋斗了一生,至少留下了102部剧本。他逝世的当年夏天,安东(今丹东)诚文信书局出版了《评剧大观》一至六集,收入了成兆才部分剧作。解放后,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成兆才评剧剧本选集》。

    成兆才的剧作构思大胆、奔放、复杂多变,内容切中时弊,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他的名作一直在舞台上演出,解放后,有些剧目还搬上了银幕,深受观众欢迎。正如梅兰芳所说:“我们今天看到评剧这朵花开得如此茂盛,是和成先生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像成先生这样忠于艺术,有创造功绩的前辈是值得尊敬和纪念的。”

    为纪念成兆才,唐山市政府、滦南县人民政府在倴城修建“成兆才纪念馆”,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亲自为纪念馆题写匾额。成兆才墓前的《墓志铭》记述了他的一生业绩。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生平简介

    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当地文化人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曾多次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诗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权、汉印、汉碑额,单刀直下,豪快有力。书学何子贞、金冬心、李北海、《天发神谶》、《三公山》,晚年参以曹子建碑。绘画在陈师曾支持下有“衰年变法”,在博大与精微之间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绝唱”的“好文章”。

    齐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家道贫寒,只读过短暂的私塾,十五岁起从师学木工而以雕花手艺闻名,二十六岁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齐白石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

    1864-1957

    齐白石:原名纯芝,号渭青、兰亭,后改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人,别署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借山吟馆主者、寄萍、齐大、木居全、湘上老农、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家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902年起,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七年间“五出五归”,得见名山大川,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陈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始行变法。1926年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

    介绍河北民俗文化

    吴桥杂技

    在吴桥,杂技艺术俗称"耍玩艺儿"。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吴桥人对杂技有着特殊的爱好,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他们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叠几组罗汉,打几趟拳跤,变几套戏法魔术。

    有的孩子去商店粮站打油买醋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置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下雨天一群群小学生将雨伞顶在鼻子尖上冒雨行走。洞房花烛夜更是妙趣横生,吃糕点,信手拈来,喝喜酒,立等可取,新娘子空手一伸颗颗喜糖满屋飞,新郎官空中击掌支支香烟飞进手。

    2.武强年画

    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完全手工制作,手传口授,世代沿袭,经久不衰。

    因受其原料及工艺制约,在形式上提炼概括,在色彩上归纳夸张,在构图上匀称饱满,在内容上从人们喜闻乐见出发,以现实为根据夸张变形,大胆取舍,着重突出主要部分,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局部服从整体,每幅画都有一个主色调,更具有农村气息,风格粗犷,色彩简单浓烈,颇受欢迎。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Folktales/298.html
    民间故事挖井(民间故事什么什么下凡)
    农村民间故事会(中国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