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间故事(安徽阜阳有什么民间传说)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安徽民间故事,关于安徽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安徽民间故事,关于安徽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安徽的民间传说
  • 安徽的民间故事传说
  • 黄山的民间传说故事
  • 安徽阜阳有什么民间传说
  • 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历史传说及民间故事
  • 安徽黄山的历史传说故事是什么?
  • 安徽的民间传说

    安徽的民间故事很多......我就不一一说了......我就举一个例子:

    全椒民间传说

    话说全椒县地区有水患...朱元璋派刘伯温去查此事...在大墅镇地区发现此山有龙脉.... 发现有五条龙...一条小白龙.......就派人去斩龙.....斩了4条还剩下小白龙 被锁在桥上(先名:锁龙桥)...小白龙想逃跑,被刘伯温发现想拦住(先名:拦龙寺,南龙寺)刘骑着小白龙跑到一个村庄(先名:骑龙村)后来跑到全椒县城附近斩了小白龙(先名:斩龙岗,全椒县火葬场)想了解一下可以到全椒县新华书店有卖....书名《全椒民间故事 》 还有五条龙所活动的地方(先名:五龙宫)山下有个大坝....他们住的洞叫龙洞 洞下有个千年古寺 几百年前一个皇帝所住的地方....我所说的是一个景区 景区内有几十颗3000多年的檀树都长在石头上!一个翠竹林,大山之上还有一个望户楼 可以看见千家万户 每逢清明节有上万去观看!边地的油菜花 还有2个大形水库....山边还 个神仙洞! 旁边还有的板栗林! 有空发照片给你看看.... 你是想去看看 可以做到合肥 合肥长途汽车站有到大墅的客车 1个小时的车程 全程高速! 周边还有其他风景区 比如 岱山湖 神山寺国家森林公园 三塔寺省级保护单位 琅岈山国家级景区 等等

    安徽的民间故事传说

    安徽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一则发生在全椒县的故事尤为著名。传说该地区饱受水患之苦,于是朱元璋派遣刘伯温调查此事。刘伯温在大墅镇发现了一处龙脉,这里有五条龙居住。其中一条小白龙被选中,朱元璋派人前去斩龙。经过一番斗争,四条龙被斩杀,唯有小白龙被锁在桥上,这座桥后来被称为“锁龙桥”。

    小白龙和其他四条龙曾活动的地方被称为“五龙宫”,山下建有大坝,他们居住的洞穴称为“龙洞”。洞下有一座千年古寺,曾是某位皇帝的行宫。这一带已成为一个景区,景区内有众多树龄超过3000年的檀树,它们生长在石头上。此外,还有翠竹林和望户楼,后者可以俯瞰千家万户,每年清明节都有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油菜花。附近还有两个大型水库、神仙洞和板栗林。

    若您想亲自探访,可乘坐从合肥长途汽车站出发的客车前往大墅,车程大约一小时,全程高速。周边还有岱山湖、神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三塔寺省级保护单位和琅琊山国家级景区等风景名胜。

    黄山的民间传说故事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被誉为“ 天下 第一奇山”那你知道黄山的民间 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黄山的民间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的民间传说故事:黄山飞来石

    宋代有位叫单福的石匠,想在家门口修建一座桥,可惜没有帮手,只有一位叫小姣的女子。 小姣和单福修了好久可是还没有修成,小姣便在河边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捐身修桥”,一位瘸子将这这座桥要用的石头运了过来,这位瘸子是八仙中的铁拐李,铁拐李又运来了一块硕大的石头,只听下面的单福说:“石头够了。”铁拐李就驾着这个石头到处游荡,游荡到黄山,在此定居。 小姣是个讲信用的人,她到处打听那位神仙的下落,一只癞蛤蟆蹦着过来说:“你在找谁啊?”“我在找一位叫做铁拐李的神仙。”“铁拐李,他早就和其他七位神仙去了蓬莱,打败了东海龙王,不知去哪了。”一听到铁拐李不知去向,小姣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单福看了很是着急,便到处张贴 启事 ,铁拐李看到启事后,变成了一个天鹅,飞到了小姣面前,告诉她:“啊,铁拐李现在在黄山,你快去找他吧。”小姣一听,马上启程去黄山。 去黄山路途遥远,马都嫌累了,在路上歇着不动了,小姣只好把这匹马买了,卖了匹驴,骑在路上,结果到贵州(黔)这个地方的时候,驴,又被老虎吃了,小姣只好走路,不知走了多少天,走到了黄河的一条枝江,旁边就是安徽,小姣学着她爸爸那样,搭好了一座桥,通向了黄山。 黄山十分峻峭,在山脉中,小姣只好用手和脚爬行着来走,有时脚和手都鲜血直流,可是小姣她决不放弃。 终于,铁拐李看不下去了,他变成一只麻雀,给小姣带路,一只走到了他的家里,小姣和铁拐李结成夫妻,十分幸福的住在黄山。

    黄山的民间传说故事:黄山夫子山

    黄山东北、与轩辕峰相对的夫子峰,原先名为父子山,后改为夫子山,最后才叫夫子峰。说来却有一段 神话故事 。

    却说很早以前,杭州城内有个姓肖的富商,唯一的儿子得了个不烧不冷不吃不喝只是闷头睡的怪病,遍请名医,均皆无效。肖员外只得悬高赏求医:“治愈小儿病者,愿以家财一半为酬。”

    一日,来了个年届七十、头披白纱,身穿白衣的老媪,揭贴上门。员外开初不信,老媪笑道:“让老身看看如何!不要分文。”员外见她通身整洁,就领到儿子房中。老媪坐下细细把了一会脉,说也奇怪,他儿子竟睁开眼坐了起来。老媪又轻轻对他说了些什么,孩子竟然全好了,下床吵着要饭吃。员外喜得什么似的,连忙一改先前态度,待老媪如上宾,挽留多住几日,以见儿子康复情况;同时要实现诺言,分一半财产。老媪微笑道:“你小儿病已经痊愈,永不再发。我和他有缘份,你只要多多积德行善、广施善事,你的诺言我就心领了。”员外觉得应该一诺千金,岂可食言。老媪笑道:“如你真有这个诚意,以后可到西方黑多山找我。”说罢隐身而去。员外这才知道仙人搭救,连忙跪地叩拜。

    光阴似箭,一晃几年,儿子渐渐长大知事,常常念叨老媪医术,要追随她学医济世。员外见儿子存此大愿,想起老媪说与他有缘份,自己也觉得广有浮财没大意思,于是把预定作医酬的一半家财散开救了穷人,另一半折为盘费,陪儿子去找那老媪仙人去。于是,依照老媪的指点,往西方找黑多山。一路打听黑多山,都无人知道,后经一个道人解除,原来就是后来改为黄山的黟山。

    父子二人到黄山后,晓行夜宿,访问一位戴白纱穿白衣善治疑难杂症的七旬老母,都说不曾听说。父子二人并不灰心。一日来到轩辕峰下,只见一座茅屋,门口挂一条白毛巾,父子二人肚饿力乏,正好买点饭食。进屋一看,只见桌上饭菜热气腾腾;靠墙一张宽床,两只枕头,却不见主人。父子二人累饿已极,吃了睡了再说,然后算钱,也顾不得什么礼节体面了。吃饱以后,有了精神,肖员外好象悟到了什么,这饭菜、床铺好像是谁给特意安排的;山里无风,那门口的白毛巾却朝一个方向飘动,莫非就是老媪仙人在指点?叫儿子早早安歇,养好身体精神,明早起来赶路。第二天早上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父子二人饱餐一顿,然后拜了四方,感谢管待的恩德。

    说也奇怪,父子二人开门走出来,见那挂着的白毛巾向前飘着走了,父子二人便紧紧跟着白毛巾,走着走着,前面有几十丈高的悬崖石壁挡住去路,但见白毛巾悠悠向右飘去。这时,大石壁化成一只特大乌龟,张开一张大红嘴要咬他们,父子二人吓得连滚带爬。实在无法再跑了,就跪地大喊:“老妈妈,您在哪?救救我们吧!”喊声刚停,乌龟没了,高山变得十分秀丽。对面山顶出现了一个光环,光环中,现出头戴白纱巾,身穿白布袍,手托白净瓶的观音老母,原来就是给儿子治病的老媪。富翁心想:“此行吃尽苦头,总没白来,我儿是观音大士救了命,我们就随观音大士普渡众生去吧。”此念一出,观音菩萨手执柳枝洒净水,念:“随我来吧。” 父子二人立时变成朝轩辕峰微倾的一高一低两座山峰,后人呼为“父子峰”。峰下曾建太白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开坛讲学,故又改叫“夫子峰”。对面轩辕峰上有神仙洞,供奉观音菩萨。洞下在唐代天宝六年(747)建有“福固寺”,供奉观音为主座,香火极盛,最多时一天之内有两千香客,徽宁池三府的信士弟子都来敬香。现今已废弃。

    黄山的民间传说故事:仙人晒鞋

    排云亭前右侧,有二石如一双鞋,整齐地放在小峰台上,似在晾晒,故名。“仙人晒鞋”和“仙人晒靴”,共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黄山左数峰的仙都观住着老道道玄和徒弟太清,松林峰上的紫霞宫里住着道姑炼玉和徒儿妙真。两座道 宫中间隔着一道 鸿沟-西海峡谷,加上道规森严,他们老不相往来。一年冬天,山中 大雪 ,仙都观里断了火种,道玄只得叫太清到紫霞宫里去借火种。当太清来到紫霞宫里,就见到妙真,两人一见如故,谈起话来,非常亲热。从此,两人每天打柴、担水,便到一起谈心,渐渐地砍的柴就少了。 担的水也少了。这样,事情不久都 被双方师父发现,他俩都受到师父的严厉斥责。还规定今后打柴、担水,以两峰交界的沟涧为界,越界了,就用道鞭、神杖打杀。此后两人在一起说话就很困难了。 一次,趁双方师父都下了山,便偷偷见面,并商定今后;太清在山门前晒靴,晒鞋来幽会。一天,两人正甜蜜幽会,不料双方师父突然回来,事情败露,他俩将要受到严厉惩罚。他俩想来想去,最后横下了一条心:“生不能在一起,就死在一起吧!”两人携起手,从悬岩上纵身一跃,跳进了波浪滔天的云海。太清晒的靴子和妙真晒的一双鞋子都没有来得及收,日子久了,都变成了石靴,石鞋,就是如今黄山的“仙人晒靴”和“仙人晒鞋”。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

    2.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

    3. 黄山的神话故事

    4. 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

    5. 黄山神话传说

    6.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

    安徽阜阳有什么民间传说

    现提供两个阜阳市阜南县的民间传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南县城东南12公里处有个七里仓(又称“七旗岭”),北靠谷河,东邻吕家岗。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座城池,叫“项延城”(谐音,又传为“向阳城”)。在战争中被毁了。说古代某次战争,敌人兵临城下谷河北岸。城内守军溃退前,设疑兵计:将饲草系于钟鼓之上,把驴拴在鼓旁,羊拴在钟旁,使之对饲草可望而不可及。它们急着要吃草,就乱踢乱撞,使钟鼓作响。敌兵认为城内防守不懈,又不知谷河水之深浅,不敢强攻。僵持中,见有白鹭在河中来回蹈水觅食,始知河水甚浅,当即涉水攻城。敌兵进城后才知上当了,一怒之下放火把城烧光,项延城只剩一片土岭。至今当地广泛流传着“驴打鼓,羊撞钟,凹子(“白鹭”俗名)失了项延城”的故事。

    阜南县柳沟集西南三里,有个玉皇庙小学。这里古代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清朝咸丰年间,少林寺高僧法清禅师因结捻反清,受官府迫害,便来到玉皇庙做住持。为了便于秘密进行反清宣传活动,法清培训了一梆子戏班。一年春天,梆子戏班到王化集演出,被当地土豪刘二少和王文财霸住不放,名曰“堆戏”。此二人恶势力大,法清知道硬要不行,便心生一计,又招了二三十个讨荒要饭的小青年,稍作训练,组、成一个新戏班。法清把这个新班又赠给刘二少和王文财。刘、王两个土豪家中本来就养有戏班子,现又增加两班子人,一百多口人吃穿花费,开销很大。尤其法清新赠的这个戏班子,不添新戏装行头,他们就吵闹,不会唱戏,还嫌饭菜不好。刘、王二人明知上了法清的当,为了打肿脸充胖子,也不便叫苦。过不多久,法清骑着毛驴又到王化集,看了三出戏后对刘、王两个土豪说:“这些戏都不太精彩,我还有两戏班在外地演出,待把他们叫回来再送给你们玩”。两个土豪一听,连忙说:“不用了!不用了!这两个戏班就请大和尚带回去吧。”于是两个戏班子带着新戏装跟法清回到玉皇庙。刘、王两个土豪既丢了人,又丢了钱。

    皖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历史传说及民间故事

    “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磺。徽州区岩寺镇进士第门楼三间四柱五楼,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建成,门楼横仿上双狮戏球雕饰,形象生动,刀工细腻,柱两侧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华贵。歙县渔梁镇一民宅门楼,两横枋间一幅砖雕“百子图“,画面层次所雕百个玩重形态各异,神韵毕现,栩栩如生。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一明堂,二个房间。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天井采光。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且来历附会了许多有趣的传说。如正吻:指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鳌鱼(龙鱼),究其起源比较原始,据说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说:“南海有鱼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镇火殃。“正吻就由此产生沿袭下来。又如垂脊吻:位于同正脊相垂之脊头的人物饰件,称“仙人“。究竟指那位仙人说法不一。民间常有姜大公在此“镇妖捉祟“之说。亦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鳌鱼太多,怕鳌鱼翻身易发大水成灾,必须有所制约,故请“禹王“镇守。还说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兽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镇邪捉妖。诸种说法皆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格窗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

    今存明清时期的皖南民居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安徽黄山的历史传说故事是什么?

    黄山是安徽 旅游 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那你知道黄山 历史 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黄山历史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夫子峰(狮子峰)

    汪家桥村 自然 和人文景观居多,夫子山最为有名,取名源于村旁的夫子峰。夫子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之一,峰腰以上陡峭如壁,峰顶尖如塔;峰腰以下,植被丰茂,竹林成海。关于夫子峰的来历,传说很多,一说峰顶埋葬父子两人,取名父子峰,随着时间的流逝,误传为“夫子峰”。又传,明代儒学家朱熹曾到次地游览,后人更名“夫子峰”以示纪念。夫子山坐落于夫子峰下的山谷中,纵贯村庄的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鉴可照人,溪里长满了怪石,溪上常年云雾缭绕,伴有紫色光环,故名紫云溪。村内还有风洞、龙泉奇洞等景观。从村庄出发沿石阶小道上山,沿途是个有山有水有洞的自然景区,主要景观有“神龟望山”、“九龙戏水”、“葫芦池”“熊猫吃草”、“麟趾桥”,“送子桥”,“青龙潭“,千年古枫”,“江南杉”,“福固寺”遗址,“神仙洞”等。

    福固寺始建于晋代,唐天宝六年,赐名轩辕古刹,曾是黄山四大禅林之一,,其间,经历千年岁月更迭,兴衰不一。先后易名为复古寺,福固寺,寺前仅存的千年古枫见证了其历史。沿福固寺上行,可通到轩辕峰腰的天然石洞——神仙洞,洞内祀观音菩萨主坐,洞额刻有“简默洞天”四个大字,相传为黄帝大臣容成子手书。

    夫子山村外四五华里处,有一座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人工湖——夫子湖,湖水源自黄山紫云溪,湖周围峰峦叠翠,湖水清澈碧绿,似万绿丛中一颗翡翠。北岸是一排不高的山峦,青松苍翠,乃是“中国黄山龙裔公墓”之地,公墓座北朝南,依山伴水、风光秀丽,与轩辕峰遥相呼应,唐代《周书异志》载,轩辕黄帝在此炼丹升仙,故称望仙乡。龙裔公墓由省民革和黄山区人民政府合建于1985年,整体成扇形,依据自然环境,分设龙裔山庄、万国山庄、永安山庄三个小区,现安葬有著名 体育 家董守义、台湾作家江南先生、美籍华人苏光平等知名人士。

    在湖南岸的洋田村,很早以前称洋田胡家,当地水田深坑稀泥糊汤似的,因而得名洋田。洋田村胡姓最多,与碧山胡姓为同宗,过去胡姓有不少人在外面做官,但官职不大,都是五至七品官,胡姓家族为了子孙兴旺发达,当更大、更显赫的官职,就重修祖坟和重建更大的家族祠堂。在挖墙基时,有一人撬开了地下的青石板,突然从里面飞窜出一对金凤凰,直往上苍飞去,从此,胡姓家族命运迅速改变,非但没有更加辉煌,反而日薄西山,日渐衰落。当然,这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不可相信,但至少可以说明,历史上洋田村的胡姓是个比较兴旺的家族。和洋田村、夫子山村均一山之隔的山坳里,还有一个村庄,叫尚书里,据《嘉庆县志》记载,相传隋末尚书胡裕隐居于此,后人改称尚书里。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李白访胡珲

    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既表达了和“胡公”的亲密友情,又盛赞了黄山名禽白鹇的不同凡常之美,这诗就是在谭家桥的碧山写的。

    却说碧山在唐时就是胡姓聚族而居的大村落。早在隋炀帝时,炀帝听说黄山产有白茶,醇香奇异,饮之可治百病,长饮可以长生不老,认为工部尚书胡裕办事老实认真,便派了他来到黄山督办白茶事, 命令 白茶需年年进贡。所谓“进贡”,就是免费送给皇帝老儿。岂知胡裕是个菩萨心肠的人,来到黄山北麓一带察看情况后,只有轩辕峰东北一带有白茶,茶农以此维持一年生计,要他们进贡了,茶农们岂不都要喝西北风?他十分同情茶农疾苦,倒反帮茶农们出主意,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农们关系十分融洽。忽一日,茶农们忽然不见了胡裕,在他住处发现他随身带的官印、官帽、官服折放得好好的,说明他弃官而逃了。其实这是他的一计,是让老百姓不明原因,好纷纷传扬他逃走的消息,估计隋炀帝听到传言后,他又回到了碧山一带茶农中间。这时因隋炀帝荒淫无道,全国各地六十四路烟尘大起,他的自身已无法保障,也就顾不了胡裕了。

    胡裕名叫胡禄,裕为字,隋末 天下 大乱时,全家都迁来黄山,以后他住的地方就叫尚书里。胡裕的哥哥胡福为躲避隋末战乱,也听了弟弟的话,全家也搬来黄山,住在歙县皇墩,他的后代后来有的迁到婺源,有的迁到泾县。胡裕自己有两个重孙,大重孙胡邦后来成为黟县胡姓始祖,小重孙就是胡晖,住在碧山。胡晖其实名“珲”,“晖”是讹传。

    胡珲十分饱学。唐玄宗登基后,为广泛征集文字侍从官员,创设了翰林院,胡珲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即进了翰林院。天宝元年(742),李白因道士兼诗人的吴筠推荐往长安去见大诗人贺知章,贺知章见了李白又读了他的诗,叹道:“你真是仙人下凡啊”,于是引见给唐玄宗,,受到玄宗征召,和胡珲同列,很是相投。但天宝三年(744),李白就因醉写蛮书的事,玄宗许他“遇店喝酒,遇库支钱”而“赐金还山”,云游天下而离开了长安,再也没回过长安,而胡珲不久也退休归隐碧山了。

    李白离开长安后遍游各地,经历了安史之乱,又误投了玄宗次子永王李璘,李璘与皇太子哥哥李亨争帝位被打败,李白也因此获罪流放,遇赦后,在唐肃宗李亨当皇帝的乾元二年(759)夏末,59岁时来游黄山,访胡珲。

    从唐以来,直到1934年,从东至县大渡口到歙县岩寺的大岩公路开通前,从太平上黄山,除了焦村、辅村外,就是从仙源出发,经迄溪桥到罗村,再经感梓里过谭家桥取道苦竹溪。

    却说李白过了迄溪桥向罗村一路行来,但见青山拱秀,碧水笙歌,轻岚乍起,薄雾轻飏,心中不由暗想:胡学士居住在这般洞天福地,真是非仙亦仙矣。行至龙溪、凤溪交汇处,只是前面峰下,烟笼黛罩,鳞次栉比,好一片紧凑人家,但不知是否就是胡学士胡珲的住处。近前一座古朴石拱桥,桥边一牧童正侧骑在水牛背上,轻吹短笛,任水牛自己吃着路边青草,衬上峻峰、村舍,李白不禁又失声惊叹:“好一处世外人家!”便高声 问道 :“那小哥,胡珲胡学士住这里吗?”牧童回头一看,见一身穿鱼白色长衣,佩着长剑,牵一匹白马的灰白胡须老者,便说:“你等着”,跳下牛背,往村里飞奔而去。

    不一会,只见村里走出一个田舍翁打扮的人来,但见须眉多白,头挽发髻,身穿褐衣,腰系布带。天宝三年分别,如今乾元二年了,悠悠已经头尾十六年了,欣喜都还健在,然都垂垂老矣。李白几乎认不出来了,只笑吟吟等着。

    胡珲见来者五绺灰须飘胸,白脸青巾、丝袍丝绦,气宇仍不平凡,眯眼望了许久,便抱拳高声道:“来者莫非太白先生否?”李白朗笑答道:“胡公别来无恙乎?”二人急趋,相见作揖罢,便携手往村里去。

    李白道:“先生宝处,亚赛神仙洞府,羽士仙山,我得一联,且请先生评点:‘溪水流声,十里笙歌从地出;山峰拱秀,千年图画自天开。’”胡珲听罢,深感李白高才,画龙点睛,有声有色说出了自己家乡环境特色,立即也以联语作答:“先生高才,不愧‘天上谪仙人’也,某也有一联酬答:‘绿柳桥边山径,青莲马上诗机。’”青莲,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以其号对桥名,恰到好处。这联语记下了二人相见的地点环境,为李白称赞自己家乡表示了谦虚,又信手拈来妙句,称颂了李白诗才,两联以机敏对机敏,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原来胡珲住碧山胡家,就在轩辕峰东麓,真个山泼黛、水挼蓝,囫囵一个翡翠世界,李白真有些乐不思归了。胡珲除了好酒好菜盛情款待外,就是陪着李白谒大战岭、探黄帝源、登轩辕峰,游跑马岗,上玄女峰,饱了眼福,尽了游兴。

    一日饭后,李白独自信步来到后院外,见院外有个偌大的园子,养了许多鸡。一道竹篱外,又有两只白羽映红冠、红喙对赤足、长尾赛孔雀而高视闲步的大白鸡。尤其是羽毛,白中透亮,光泽如锦,显得特别雅洁,这可是平生第一次见到的宝物。不知是特别美,还是那气势暗合了自己的性格,心中陡起一念:无论如何,要找胡珲要。

    胡珲不见李白,便到处寻找,谁知在后院鸡舍篱笆边看鸡发呆。见胡珲来到面前,李白忙不迭提出了要求。胡珲哈哈一笑:“这可是我们这里的珍禽啊,名叫白鹇,本在山中为闲云野鹤,是我寻得两枚鹇卵,由家养母鸡孵出来的,十分温驯,不信你看。”回身抓了一把稻谷,伸开手掌,不知怎么“咕咕”几声,那白鹇不约而同来向胡珲手中啄食。胡珲略现诡秘,说:“别人看,千金不卖;你要么,容易。但需拿你的东西交换。”李白高兴极了,但有什么东西可以交换呢?身无长物,唯有银子若干,胡珲是不会要的;再就是御赐金牌一面,可那是皇封的呀。胡珲见李白急切而又狐疑,笑道:“不难。”于是说出了两件事,一件是要李白写一首诗留作纪念,再一件为《胡氏家谱》写篇序。李白大喜望外:“好,好,一言为定,一言为定。”于是回到堂屋,让胡珲先搬出家谱,一本本翻阅起来。

    原来胡姓是上古五帝的舜帝的后裔。因武王伐纣立周后,十分追慕舜帝,访到舜的后代阏父为主管生产陶器的官,把自己的长女太姬配给阏父之子妫满,并把妫满封为陈国国君。妫满死后,追谥为“胡公”,于是其子孙一部分以国为姓“陈”,一部分以谥号为姓“胡”,子孙就尊妫满为始祖,传到胡珲已是第六十二世。唐太宗曾下令要统一修订氏族志,胡姓氏族繁衍世系得以系统整理成谱。今李白诗仙到了,哪能不让他写一篇序言呢?

    李白看出头绪以后,立即铺纸研墨,构思片刻,一篇400来字的《乾元己亥谱序》一挥而就。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干支纪年己亥,时当该年阴历七月初。紧接着在序后附白鹇诗,文不加点,片刻而成,就是那著名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诗并序》。胡珲把李白的这一文一诗视为稀世珍宝,十分高兴,当即请人按李白要求,编制一个很精致的竹笼,装了一对白鹇,派人先送到当涂李白的族叔李阳冰那儿去了。

    李白盘桓数日后,就去黄山白鹅岭 拜访 隐士温伯雷处士,取道感梓里,经石门谷口,往黄山去了。石门谷那条北起谭家桥中墩,南至黄狮鎲那条山岭名长岭,李白行至此处,纵目四望,见这里呈扇形向南、东、北三方下斜,眼前十分开阔,山风四面,南水北流。李白向道之心炽热,感到这里不凡,与碧山相比,有心旷神怡之慨,着实喜爱,驻足良久,不忍辄离。后人为纪念李白倾情此地,就在李白驻足处,筑起一座“太白亭”。年深日久,人们只顺口叫“白亭”,成了长岭顶处的地名了。

    却说胡珲送走李白后,深感李白大才,倜傥不羁,着实怀念,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为了纪念这难得之遇,就在绿柳桥边、李白驻足处,筑起一座“问余亭”,把二人相酬合的 对联 都刻在亭柱上,又在路边盖起了太白书院,相招文人聚会,课读村中子弟。这两件建筑虽历经数朝,但代代缮修,惜乎“文革”中拆了去建造纸厂了。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韩湘子造八甲桥

    谭家桥中墩东山边的麻川河石门河段上有一座五孔大石桥,长78米,宽7米,高有10米,俗称八甲桥(又为“大成桥”)。大约古时户口编制,这里是八甲。建成于明代中期,距今已600多年了。传说它是唐朝出的八仙之中的韩湘子一夜之间造成的。

    韩湘子是个什么来历的人?他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侄孙,性格狂放。唐代文学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有他的故事:一年初冬,他让牡丹几天之内开出彩色花朵,每朵花上还有一首诗,韩愈大为惊异。北宋刘斧的《青锁高异》记有他另一件事:韩湘子曾经点化他的叔公韩愈。不久,韩愈因上表规谏唐宪宗,不要大张旗鼓、劳民伤财,从法门寺隆重迎接一节“佛骨”进皇宫,惹恼唐宪宗,大冬天把他贬官到广东潮州,立时上路。韩愈行至秦岭蓝田, 大雪 封山,不能行走。韩湘子赶来送行,告诉他牡丹花开的诗事,又告诉了他以后的一些事,以后果都应验。韩湘子和韩愈二人在蓝关馆驿中过了一夜,翌日辞去,不知所终。以后就传说他成了八仙之一。

    却说韩湘子一日手提花篮,驾云游历三山五岳,来到黄山,经过谭家桥见人烟凑集,可是一条大河阻住了行人道路,人们不得不趟水过河。韩湘子见了,心生慈悲:“我何不作法在此造一座石桥,免得生灵过河艰难。”法随心至,韩湘子按下云头,变作一个石匠,来到河边。

    恰巧这天,八仙之一的蓝采和(唐代人)也游黄山,见韩湘子在这里筹画造桥,问道:“道兄,你欲何为?”韩湘子即把想法告诉了他。岂知蓝采和爱虚荣,也想造一座,以为自己法术比韩湘子高,一定比韩湘子造得快造得好,就说:“我们何不各造一座,天明以前造好,道兄意下如何?”韩湘子见蓝采和有这个热心肠,让人间多些石桥当然是好事,当下约定鸡叫三遍前,也即常说的“平明寅时”前造好。计议已定,当下各自作起法来。

    蓝采和好像要显示自己法力,只见他轻吹横笛,果真祥云朵朵,彩瑞纷纷,选择在如今石门村河道窄处起造一座单孔桥不表。

    却说韩湘子为了造好石桥,手托花篮,从黄山深处赶来一群巨石化成的肥猪来到造桥处。仙家自有仙家妙法,只见他不时摇动花篮,念念有词,那些巨石纷纷化成造桥所需的各种石料。然后启动搬运法,那些石块便顺顺当当垒桥墩、券桥孔、竖桥栏、铺桥面,鸡刚叫头遍,一座高大、牢牢的五孔石桥就架起来了。为防止山洪损毁河旁和农田,韩湘子便又去赶第二趟“肥猪”,以便砌土旁筑圩。岂知蓝采和见韩湘子似乎不动声色,心中不免虚慌,连忙抽身一看,一座五孔大石桥已然造好,而自己的桥才是个单孔,韩湘子又不知干什么去了,看样子他还有个什么安排,便纵身御风向黄山去,恰见韩湘子又赶来一群石头,已到白亭下面河中,便想趁韩湘子不注意,破掉他的法术。就偷偷变作一个老婆婆挡住去路:“你赶的是什么肥猪哇,分明是一堆大石头。”这话一出,果然就破了韩湘子的法,那些石头一个个静止不动,停在石门河边,至今还在那里。恰巧不远就是蓝采和造的桥,韩湘子本来性情刚烈,但成仙之后宽怀大度了。见蓝采和的桥虽不大,但仍精致秀气,便走了上去。谁知造桥过程中,蓝采和想超过韩湘子,不免心慌意乱,质量不高,韩湘子刚走上去,那桥便轰隆一声,塌倒了下来,恰巧鸡叫三遍,蓝采和急忙纵云头去了。时间已到天将明亮,韩湘子砌圩作埂的设想也就作罢。

    八甲桥起造至今,稳固如山。只在1988年特大山洪,裹带了巨石和大树冲击,桥西头被整体移动了些许,别无损伤,继续发挥着作用。

    猜你感 兴趣 :

    1.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

    2.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

    3. 黄山的历史故事

    4. 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

    5. 黄山的神话故事

    6. 黄山神话传说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Folktales/2954.html
    遂昌民间故事(遂昌含晖洞传说)
    民间故事简介50字(中国民间故事的故事简介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