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铜陵民间故事,关于铜陵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安徽铜陵老虎、豹子也抗战
7月25日,著名抗战史专家萨苏先生应时代周报、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季我努学社邀请来到南京,在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举行了题为“百团大战的地位和作用”的讲演。面对现场的诸多小朋友,萨苏讲述了一个有关动物抗战的有趣故事。
萨苏先生说,中国赢得抗战胜利,领导者是以国共为首的抗战统一战线,事实上不止国共联合抗战,很多力量都加入进来了,比如有爱国之心的绿林豪杰,真正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皆在守土抗战—就连中国的野生动物也在帮着打鬼子。安徽铜陵离南京不远,那里就曾发生过老虎帮新四军打仗的故事,被记录在美国飞行员克林斯曼的抗战回忆录里。
抗战时期,安徽铜陵森林茂密,华南虎出没。之前,铜陵从来没有发生过老虎袭击人的记录。日本人在铜陵设立据点后,就发生了哨兵被老虎咬死并拖走吃掉的事。这个据点位于铜陵乡间,离当地一个被称为“三百丈”的地方不远。据点非常特殊,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上了铁丝网,而且这个据点里的鬼子基本上都不出来—据说是被老虎咬怕了。
克林斯曼在中国执行任务的时候,飞机在铜陵摔了下来,被当地新四军救了。在新四军把克林斯曼送到重庆去之前,克林斯曼住在铜陵的乡村野店。有一天他准备外出,开门时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两头豹子在门前玩耍。克林斯曼转身就要去取枪打豹子,被新四军拦了下来。新四军告诉他,豹子是我们的朋友,它们在这住了很长时间了,豹子嗅觉很灵敏,日本人来了,它们就跑了。所以,能看到豹子,说明日本人没在附近—豹子成了很好的预警工具。
新四军带着克林斯曼昼伏夜行,经过铜陵的特殊据点时,护送他的新四军告诉他,不要担心,只要不讲话就行,这个据点的鬼子被老虎咬怕了,鬼子刚建据点的时候就咬死了一个,所以这帮鬼子平时没啥事情,从不出来。新四军一行放心大胆地从日本鬼子的碉堡边上走了过去。
萨苏解释说,为什么铜陵当地的老虎不咬中国人,专咬日本人?他推测有两个原因:第一,日本兵出来都带钢盔,当地老虎从来没见过,觉得新鲜;第二,日本兵的鞋子和中国的不一样,脚的大拇指和其余四个小脚趾是分开的,走在路上留下的印记像牛的脚印。老虎有可能认为,鬼子是一种特殊的“牛”而不是人,所以就扑上去把他们吃了。
这件事传到日军高层,日军高层专门给日本东京的上野动物园写信,请教打老虎的方法。得到专家的指点后,日本兵派出100多人带枪打老虎。这批日军刚来铜陵时,新四军以为他们是来打仗的,于是在山上建好了阵地,准备跟鬼子们干一仗。可后来却发现,鬼子反而跑到对面山上去了。傍晚时分,对面山上的枪声停了,鬼子抬着一个担架下来了。后来,新四军通过内线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日本兵进驻对面的山上后,做了人员分工,一小队的鬼子负责搜索一小片山区,从四面八方把老虎给包围了。老虎是顶级猛兽,一只老虎能控制很大一片区域,这片区域中只有一只老虎,这是专属它的地盘。可是,那天却冒出了两只老虎,从外面进来的一只老虎扑到了一个日本兵,给被围的那只老虎打开了缺口,两只老虎里应外合,成功逃脱了。原来,日本鬼子打老虎的时候正值老虎的发情期,外面来了一只老虎来和这只老虎交配,正好碰到鬼子搜山,就把自己的“情人”救出来了。
空军中将、新四军第7师的原作战干事曾幼诚的回忆录里记录了这个故事,可和克林斯曼的回忆录相印证。
有关长江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
关于长江的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有:《赤壁之战》《百万雄狮渡长江》《大禹治水》
《赤壁之战》
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百万雄狮渡长江》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所残存的204万人中,能用于作战者仅146万人,对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已形不成有组织的抵抗。国民党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重整军力,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与中共和谈。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一方面以极大的耐心同国民党举行谈判,争取和平渡江、和平解放全中国;另一方面,命令第2、第3野战军,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继续领导下,准备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政府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等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 同时,还决定以第4野战第12兵团部率两个军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攻取信阳,威肋武汉,牵制白崇禧集团,配合第2野战军渡江作战。
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总的意图,于1949年3月31日制订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战法实施渡江作战。以第2野战军9个军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在刘伯承指挥下,于枞阳镇至望江段渡江。
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于4月20日晚发起渡江作战,首由中集团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登船起渡,于次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21日,东西两突击集团,在解放区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成千上万只木船,以排山倒海之势,浩浩荡荡,横渡长江。
他们在强大炮兵掩护下,击破了国民党军水上障碍,粉碎了南岸守军抵抗、突破江防。东集团在突破江防时,国民党军江阴要塞守军7000余人,在中共地下党员唐秉琳等人率领下,宣布起义,于是江阴炮台立即掉转炮口向国民党军开炮。至22日,渡江部队均占领并扩大了滩头阵地。至此,国民党军苦心经营达三个月之久的长江防线完全崩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与此同时,四野先遣兵团占领了黄梅、浠水、汉川,牵制了白崇禧所部,配合了第2野战军渡江作战。
国民党军鉴于长江防线已全线被突破,于22日下午实行总退却。人民解放军随即发起追击,并于23日解放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对中国22年的统治被推翻。
在铜陵,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铜陵中秋节俗(一)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春,昼击土鼓,咏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春官宗伯第三·竽章)可见中秋的一些节俗活动在周代已见端倪。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恰是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称“中秋节”、“仲秋节”。民间另有“秋节”、“八月节”等称呼。中秋节是如诗的节日,因这一天夜晚月亮分外圆格外亮,“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人们仰望朗朗圆月,期盼人间合家团聚,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应的是月亮的圆满和人间亲情的团圆。加之民间嫦娥奔月致夫妻分离的神话故事又与中秋夜此情此景谐合,更增添了中秋节诗的色彩。传统中秋节在铜陵有几个典型的活动:走月、送秋、摸秋、玩月。1、走月。走月本为古时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娱乐的习俗。《中华全国风俗志·吴县》:“步月之举……秋高气爽,明月高悬……士女三五成群,游行街市,明月灯光之下,极一时之热闹也。”铜陵乡间中秋的走月习俗,却是晚辈借中秋节向长辈敬送月饼。这已完全是另一种内容了。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糕点。饼,本是古代面制 食品的通称。中秋,人们用饼与其他牺牲一起作祭拜月神的供品。汉时出现了以胡桃仁伴糖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胡饼的饼铺和制饼师。传说,某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相拥吃饼赏月,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雅,苦思冥索想改个称呼。杨贵妃抬眼望着天上的皎月,脱口说出“月饼”。唐玄宗赞赏不已,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固定下来。当然,这只是传说,“月饼”一词究竟何时开始出现尚待考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仍有京城“胡饼店”的记载:“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若油饼店,即卖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胡饼店则卖门油、菊花、寛焦、侧厚、油碢、髓饼。”其中的“门油、菊花、寛焦、侧厚、油碢、髓饼”都是胡饼的不同种类。笔者认为“饼”或者“胡饼”是通称,铜陵人叫“饼子”。“月饼”是中秋时段对饼子的特称,否则宋时东京的胡饼店就无法做常年生意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月饼的制作技艺不断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其美味得到大家的喜爱,其蕴涵的人文内容也不断丰富。苏东坡《留别廉守》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证明北宋时对饼馅的制作已非常讲究了。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节亲朋之间互送月饼的习俗。明人田汝成所作《西湖游览记》中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 人们品尝月饼,观赏月景,常会借景寓情,同思念亲人的感情联系起来。清人袁景澜《咏月饼诗》有句:“玉食皆入口, 此饼乃独绝。沾巾银丝透, 举头相思愁。”袁景澜写月饼的美味,借以抒发盼望亲人团聚,希望能同亲人一起,共赏明月,共品美味,共度良宵。这就可以理解,铜陵人走月时要送月饼的历史渊源。铜陵人走月时送月饼,因为月饼是甜的,更是圆的,它寓寄着人们圆圆的祝福:事业光明时祝你圆满,家人分离时盼你团圆,亲情间有隙时求能圆合,大事待决时望能周圆。这里的长辈并不限于直系亲长,包括堂亲、表亲、姻亲。亲朋好友之间也要以月饼相送。亲戚之间不管路途多远,脉系多远,只要这种长幼间的活动不间断,铜陵人有个专门的俗语,叫做“还上下”;朋友之间只要这种活动没有停止,叫做“还往来”。铜陵民间俗语:“热话越说越热,亲戚越走越亲”。人们通过月饼来表达 “上下”和“往来”,加强亲朋之间的联系。这一做法直到今天仍为铜陵人所袭用。2、送秋。到了中秋,一年的农业生产基本定局了,大秋作物有的已经收获归仓了。因此中秋节是在丰收的喜庆心情中到来的。所以中秋的节庆活动与端午节着眼于防病防害不一样,总充溢着轻松和喜悦。送秋活动就是在这种喜悦的气氛中进行的。“送秋”其实就是“送子”。在中秋节的夜晚,由一家上一年结婚但还没有添孩子人家的长辈操持,物色两名或四名男孩,捧着一棵用红纸包装起来的新鲜毛芋,另用盘子托着一对红蜡烛,摆满用红头绳拴成串的芋子、枣子、柿子等,盘子四周再放上几朵鲜花。这几种果蔬是有寓意的,“芋子”就是“遇子”,“枣子”就是早生贵子,“柿子”就是“思子”。几个孩子后面则跟着许多看热闹的人,大家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婚夫妇家,围着新婚夫妇唱《送秋》歌:八月十五天门开,玉皇差我下凡来,玉皇差我来,我坐麒麟来。一走一步踩金阶,二走二步百花开,三走三步花结果,四走四步进房来。走进房来看四边,四边挂了四神仙;走进房来看四角,四块金砖垫床脚;走进房来看四方,四方一看花扬扬。东边挂金鸡,西边挂凤凰,金鸡叫,凤凰鸣,双手捧在床面前。送你好男有五个,送你好女有一双。大郎当朝为一品,二郎及第上皇榜,三郎出入帝王家,四郎骑马戍边疆,五郎年纪最幼小,每日专心坐书房。大姐东宫为皇后,二姐配与状元郎。满门福禄,五世其昌。
东山铜陵御乐轩南音社
众所周知,被称为“宫廷雅韵”的南音是广传于泉州的一种非常优雅的曲艺。而在偏僻的漳州市东山岛铜陵镇,也有一家建立已经300多年的“御乐轩南音社”,则外地人知者甚少。笔者因工作之便,最近采访了这家曲艺团体。
“御乐轩南音社”坐落于铜陵镇铜兴村。我们找到了文峰社区130号布埕东侧的一座民居,匾额“御乐轩”十分醒目,两侧对联:“御苑箫笙吹白雪,乐轩歌舞奏黄钟”引人玩味,进入轩内,立即感受到一股强烈的音乐艺术氛围。墙上悬挂着一个壁龛,龛额楷书“郎君府”,龛联则是:“洞箫檀板御前客,华盖霓裳月里歌”。龛中供奉南音始祖、五代十国后蜀皇帝孟昶雕像,配祀蜀将赵廷隐、太子孟元吉。轩内有不足30平方米的排练台,台前靠墙一排木橱存放着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乐器和林林总总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大都记录着以前御乐轩同台湾、菲律宾、澳门等弦友互访交流的历史场面。墙上还悬挂了很多图片,主要是南音简介、几十年的活动记录、报刊的报道等。引起笔者注意的是,房子中间一座架子上,挂着厚厚一叠曲谱,这些曲谱全用工尺谱精心印刷,密密麻麻标注着许多外行人根本看不懂的符号。社长杨桔平告诉我,南音传统都必须沿用工尺谱这种古老的记谱方式,上面的符号就是演奏指法。这分明凝聚了南音界对传统的珍惜和深厚感情。杨社长兴之所至,又带我仔细看看橱柜里的那一把琵琶,说,这是一把传承几百年的琵琶,用杉木作后盖、用桐木作面板制成。南音业内相传,古时候,琵琶要从山上发掘未出闺的少女的棺木制作,深蕴纯洁之意。南音的琵琶不同于一般琵琶,叫“南琶”,演奏时必须遵古法斜抱乐器,不同于“北琶”的竖抱。
前来参加座谈的御乐轩全体成员仅有9人,包括杨桔平在内,3位男生,6位女生。当我请他们演示时,想不到个个都是多面手,既会唱,也会奏;既会吹洞箫,也会弹琵琶、三弦,拉二弦。洞箫深沉幽咽,如歌如诉;二弦浑厚顺畅,如行云流水;琵琶快活清脆,如珠落玉盘;三弦明快轻挑,如清流急湍。和着入情的演唱,使人如痴如醉,如入胜景。演唱者手持拍板 ,有的手执碰铃、四宝,击节伴奏。每一位乐员都极其专注、极其认真,传达给听众的,是神圣、敬畏、入情的感觉。
杨社长告诉笔者,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盛行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御乐轩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300多年。而南音传入东山,开始有社团的时间可能还更早。根据文史人士许永忠的考证,《宋史·志第九十五·乐十七》和《漳浦县文史资料》第八辑记载,公元965年,宋太祖攻打成都,后蜀无力抵抗,孟昶降宋,被押解到汴京后,授任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孟昶被封秦国公的第七天病卒,时年四十七岁 ,追封谥号为楚王。其妃子花蕊夫人貌美如花,又善乐艺,甚得宋太祖所好,入宋宫之后,花蕊夫人和西川139名乐工把孟昶最喜爱的古乐传至教坊,成为宋朝宫廷音乐。后来,在传入泉州前后,由魏王赵匡美第十一世孙、闽冲郡王赵若和传至漳浦赵家堡,而后辗转传入铜山(时铜山隶属漳浦县)。因而东山南音传人尊孟昶为“老爷”、“老爷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都要举行庄严肃穆的祭拜“老爷祖”盛大活动。更为特别的是,除了“御乐轩”社址之外,铜兴村还有两处纪念孟昶的小庙宇,一座就称“御乐轩”,另一座称为“郎君庙”,也称“御乐居”。两座寺庙举行祭拜活动时,吸引了南音以外的其它曲艺界人士和普通民众也前来跟着祭拜,祈求佑护和技艺长进。各地南音界弦友一致认定,其他地区的南音团体只在活动场所供奉孟昶雕像,没有另外独立建庙,唯独东山另建“郎君庙”。这是东山县一项特殊的文化现象,把艺术和信仰文化紧紧结合在一起。各地来此交流或弦友会唱,也必定要到郎君庙举行祭拜仪式。
正座谈间,笔者见到轩里排练台上,摆放着四只金漆的小狮子木雕,十分可爱。当我问及缘故时,杨社长接着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据说清康熙年间,泉州的南音团体经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著名清官、理学名臣。康熙九年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推荐,晋京参加康熙帝诞辰音乐表演。表演时,乐手遵照习惯,为了使乐器稳定置于腿上,总是翘着二郎腿。李光地意识到这样的姿势不仅不雅而且不恭,怕引起龙颜不悦,遂向皇上解释这是传统的习惯。康熙帝立即下旨,命人拿来宫廷内的两只金狮子让乐手垫脚,既解决了稳定乐器的问题,又显得十分雅致。之后,金狮子逐步演变成四只,让四位乐手都享受“脚踏金狮”的殊荣。这就成了南音奏乐的定例,至今依例。康熙帝十分喜爱南音,有意让泉州的南音团体留住京城,作为常设宫廷音乐。可是泉州的弦友归家心切,又不敢违背圣意,第二天演出时,演唱了一首《百鸟归巢》,表明心意,开明的康熙帝心领神会,遂批准他们回乡,并赐上书“御前清曲”的凉伞一把。
南音自传入东山以来,传承不断,虽历经波折,300多年间仍传唱不断,代代相袭,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许多传人开展教学、奏唱、迎艺、民间子弟戏等活动。特别是每年关帝圣诞、踩街迎神都缺不了御乐轩的身影。可是,到了“史无前例”时期,活动嘎然中断。1991年10月16日(重阳节),御乐轩复办,并聘请我省南音艺术大师张在我执教。至今御乐轩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经常同泉州、厦门、石狮、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地的弦友互访、会唱、交流艺术。每一届世界各地南音大会唱,御乐轩必定应邀参加。2015年11月,应邀参加由国家文化部、省政府主办,永春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14届亚洲艺术节、第11届中国南音大会唱,并在会唱期间由乐员杨舜敏、陈雪轩分别演唱南音传统乐曲《感谢公主》、《更深寂静》,博得各地弦友的好评。之后,于2015年11月21——24日参加在晋江举办的福建省2015“丹桂奖”电视曲艺大奖赛,御乐轩表演的曲目《把鼓乐》脱颖而出,获得全省业余组二等奖。
东山南音,已被列入国家文化部认定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重要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御乐轩社长杨桔平和乐师张福禄被授予市级、省级传承人称号。2015年,东山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福建省首个“中国曲艺之乡”,8月20日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亲自到东山授牌。在授牌仪式的晚会上,御乐轩的演出,获得到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目前御乐轩正致力于南音艺术的进一步挖掘整理、艺术水平的提高、更加广泛的艺术交流和年青一代传人的培养。
笔者想以一首小诗结束这篇小文(嵌“御乐轩赞”):
御宫溯远久吟哦
乐艺长传影婆娑
轩辕千古谁能识
赞我中华有丽歌
铜陵有哪些知名的特产推荐?
铜陵,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的特产丰富多彩,既有美食佳肴,又有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以下是一些铜陵知名的特产推荐:
铜陵豆腐干:铜陵豆腐干是铜陵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闻名。制作豆腐干的原料选用当地优质的黄豆,经过浸泡、磨浆、滤渣、煮熟、点卤、压榨、晾晒等多道工序,最后制成色泽金黄、味道鲜美的豆腐干。铜陵豆腐干既可直接食用,也可烹饪成各种美味佳肴,如炒豆腐干、炖豆腐干等。
铜陵酱鸭:铜陵酱鸭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选用当地优质鸭肉为原料,经过腌制、炖煮、晾晒等工艺制作而成。铜陵酱鸭色香味俱佳,肉质鲜嫩,味道醇厚,营养丰富,深受食客喜爱。
铜陵烧饼:铜陵烧饼是一种传统的糕点,以其酥脆可口、香甜可口而著称。制作烧饼的原料主要包括面粉、白糖、猪油、芝麻等,经过和面、擀皮、包馅、烘烤等工艺,制成金黄色、香气扑鼻的烧饼。铜陵烧饼既可作为早餐食用,也可作为茶点招待客人。
铜陵陶瓷:铜陵地区有着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尤以青瓷最为著名。铜陵青瓷以其独特的釉色、精美的造型和高超的技艺而享誉海内外。青瓷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瓷器、雕塑、壁画等,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铜陵竹编:铜陵竹编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选用当地优质的竹子为原料,经过剥皮、剖丝、编织等工艺制作而成。铜陵竹编制品造型美观,质地轻盈,既可用于日常生活,如篮子、扇子等,又可作为装饰品,如挂画、摆件等。
铜陵剪纸:铜陵剪纸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铜陵剪纸作品内容丰富,包括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山水风光等,既可作为家居装饰,又可作为礼品赠送亲友。
总之,铜陵的特产丰富多样,既有美食佳肴,又有工艺品,各具特色,值得游客品尝和收藏。如果有机会来到铜陵,不妨尝试一下这些特产,相信会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