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民间故事(洛阳有哪些传说故事?)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河洛民间故事,关于河洛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河洛民间故事,关于河洛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有关洛阳的神话故事传说
  • 洛阳有哪些传说故事?
  • 洛河是华夏民族文明摇篮,河图洛书诞生处是哪里?
  • 汉族民俗故事
  • 河洛剪纸文化的背景?
  • 洛阳的传说故事你知道多少?
  • 有关洛阳的神话故事传说

    1、洛阳老君山的传说

    传说,太上老君李耳曾在洛阳一座山上归隐修炼,在写成《道德经》后,他就告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后来唐太宗给这座山赐名为“老君山”。

    2、洛阳浆面条的传说

    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

    刘秀饥饿难耐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面而来,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

    3、洛阳水席的传说

    相传袁天罡早年夜观天象,知道武则天将来要当皇帝,但天机又不可泄露,就设计了这个大宴,预示武则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汤汤水水,即是暗指武则天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喻指武则天二十四年的干系(稀)。

    4、洛阳燕菜的传说

    武周年间,女皇武则天为视察龙门卢舍那大佛(传说是以武则天的容貌为样本)的凿刻,而驾临洛阳仙居宫,适逢城东关下园村长出一棵特大白萝卜,长有三尺,上青下白,重30多斤,菜农视为奇物,百姓视为“祥瑞”而敬献进宫。

    御厨们知道萝卜做不出什么好菜,但又慑于女皇威严,只得从命。他们反复琢磨,将萝卜配以山珍海味烹制成一品不失御膳风味的汤菜。

    女皇品尝之后,赞其清醇爽口,沁人心脾,观其形态酷似燕窝丝,当即赐名为“假燕菜”,女皇的喜好影响了一大批贵族、官僚,他们在设宴时都要赶这个时髦,把“假燕菜”作为宴席头道菜,即使在没有萝卜的季节,也想法用其他蔬菜来做成“假燕菜”,以免掉身价。

    宫廷和官场的喜好又影响了民间的食俗,人们不论婚丧嫁娶,还是请客待友,都把“假燕菜”作为宴席上的首菜。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武则天的赐名逐渐湮没,人们将之称为“洛阳燕菜”,或简称为“燕菜”。

    5、洛阳飞虹瀑布的传说

    传说,飞虹瀑布是南海观音的缚虬练。

    北海龙王敖顺有一蛟一虬两个儿子,蛟龙虬龙依仗权势,一时兴起,打开海眼,海浪翻出,淹没田园,殃及百姓。

    玉帝得知,派托塔李天王带着天兵天将下界,擒住恶蛟,锁在崖内。虬龙得知兄被惩处,怒火中烧,带着狐朋狗党,鳄鱼及乌龟夫妇到锁蛟崖救兄。

    虬龙撞门不开,更加怒发冲冠,冲下泄愤崖,行至此处,恰遇南海观音路过,遂从身上取出一条白练抛向虬龙,将其绑缚,而后又将其打入潭中镇压。

    洛阳有哪些传说故事?

    “荷包牡丹”的传说

    古时,离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年芳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的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 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己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洛河是华夏民族文明摇篮,河图洛书诞生处是哪里?

    河图洛书传说是诞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的关于“河出图”“洛出书”等相关故事的民间传说体系,主要包括龙马负图寺的传说、神龟献洛书等内容。 在中国孟津县会盟镇,黄河与其支流图河交汇处,相传即为“龙马负图”之地,建有龙马负图寺;而洛宁县西长水村,洛河与其支流玄沪河交汇处,相传是“神龟负书”之处,存有“洛出书”石碑。 2014年11月11日,河图洛书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描绘了河图、洛书的由来:相传伏羲氏时期,黄河里浮出一匹龙马,它身上的旋毛变成“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图形,这就是“河图”,伏羲氏依“河图”画出八卦,《周易》一书由此而来;大禹治水之时,洛河里浮出一只神龟,神龟的背上长有纹、圈、点,自列成组,这就是“洛书”,大禹对“洛书”进行阐释,此即《尚书》中的《洪范》篇。

    河图洛书传说在河洛地区流传久远,先秦文学中也多有记载。《周易·系辞上》中就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西汉孔安国、刘歆等也对“河图洛书”进行了阐释。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则首次附上了“河图洛书”的图案

    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辐射性。河洛文化诞生在中原,繁荣在中原,并由此传播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影响历史发展数千年。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值得称道、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汉族民俗故事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俗名“熬年”。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河洛剪纸文化的背景?

    河洛剪纸与河洛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已被列入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目。

    它是河洛地区普通劳动民俗生活形象化、艺术化的反映,其题材内容大多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不仅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芸芸众生的生活写真,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剪纸作品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有的取材于戏曲人物、连环画。

    剪得最多的,是人们眼中的大自然,身边熟悉的事物。而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剪纸,一般都是借物寓意,讲究艺术夸张,刻意追求形似和神似,用以表现生活环境和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河洛剪纸艺术的起源与特点

    (1) 起源

    2006年,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河洛剪纸现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积极创造条件申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剪纸艺术是千百年来河洛地区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作的、享用的民间习俗和民间技艺。河南巩义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是民间传统艺术的沃土。河洛剪纸就是根植于河洛交汇地区的一朵艺术奇葩。据专家阎兴业先生考证,河洛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分布于巩义各镇村,尤以河洛镇洛口村曹氏家族独得真传,四代延续至今。河洛剪纸的直接传承人有据可查的始于清末,均为女性,或母女相传,或亲戚互传,言传身教,如此传承至曹慧贞,已达四代120多年。曹慧贞与弟子们近三十年全心致力于河洛剪纸的传承,深耕细作河洛剪纸艺术,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

    曹慧贞这份对非遗的"坚守"是难能可贵的,值得点赞,令人敬佩!

    (2) 特点

    河洛剪纸和其他地区的剪纸相比,同中有异,特点为:一是,民俗烙印浓重;二是,保有黑色遗存;三是,多含吉祥寓意;四是,符号约定俗成。它对于研究河洛文化的历史发展、本地民风乡俗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对绘画、雕塑、印染、图案设计等其他艺术均有独特的启发借鉴意义。它在社会上应用甚广,可以美化环境,营造喜庆气氛;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可为现实服务,传播正能量,扩大当地文化影响力;可供产业开发,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可收藏,可作馈赠佳品,礼尚往来,促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2、 河洛剪纸传承人曹慧贞

    曹慧贞女士为河南省巩义市人,为高级民间艺术师,是河南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剪纸)第四代传承人。曹慧贞自幼受家庭传教,在奶奶、母亲及民间剪纸高手指导下,从事民间剪纸艺术传习、实践。其历任巩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研究员,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剪纸决赛选手,第一、二届全国非遗进校园剪纸大展赛论坛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 剪纸艺术作品成就:1980年代初就开始在不同刋物上发表作品,其中, 2002-2003年《凤凰牡丹》《河洛风情》获中国文联评审第一、二届"华夏风韵剪纸展"铜奖; 2003年《不夜成》《丹阳》《开普亭》《豫化在我心中》获中国文化促进会剪纸展"银奖"; 2004年《飞凤凰》获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艺术展"优秀奖"; 2005年《老鹰捉小鸡》《海的女儿》获中国对外友协艺术展(纪念安徒生200诞辰剪纸展)优秀奖并被永久收藏在丹麦国安徒生博物馆; 2 008年9月《民族花·哈萨克族女孩》获第四届国际剪纸艺术展"铜奖"; 2008年10月获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奖-"金飞鹰奖"-分项奖(剪纸)终身成就荣誉称号。2016年《文化河洛》《马到成功》获河南第三届中原文化博览会金奖、创意奖。2017年6月《富贵吉祥》获得全国非遗进校园研讨会暨剪纸展览优秀奖,并入编《童心飞扬》一书,论文《中原地区河洛民俗与剪纸》入编《春花秋实》一书;2018年《河洛人家》《四留余》《富贵留余》获中国文联、星河湾杯三个奖项。2019年,参与策划组织听爷爷讲故事非遗进校园"迎民族盛会·庆七十华诞"民族花·剪纸情百米长卷、助力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60米河南剪纸长卷行动,其18幅龙娃中体育竞赛项目剪纸作品入选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指定唯一剪纸文创作品烧制成陶瓷杯、明信片、摆台等纪念品亮相民运会。2019年曹慧贞系列邮票在国际上发行,是曹慧贞剪纸艺术达到国际水平的重要标志!

    (2) 剪纸艺术理论成就:曹慧贞不但在剪纸实践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而在剪纸理论研究上也是硕果累累,早在1994年就在有关杂志上发表《剪纸价值》一文,并被收录在倪宝成先生主编的《大河风》一书中,20O2年,编著《儿童剪纸》一书,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并被上千家小学,当成了课外教材。 奠定了河洛剪纸的理论基础,填补了地域文化的空白,在《嵩山文明研究通讯》发表。

    (3) 社会公益活动贡献:曹慧贞与弟子们近三十年全心致力于非遗剪纸的传承教育,坚持开展"每周一课"公益讲堂,受到社会各界认可。曹慧贞多年来义务在巩义市文化馆讲授剪纸技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编写剪纸教材,带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为传承民间艺术默默耕耘。

    3、 创新

    民间艺术不仅需要研究、传承,更需要探索、创新。曹慧贞的可贵之处既在于其对河洛剪纸的坚守情怀,更在于她的大胆创新!这是笔者特别推崇她的原因。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迎接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郑州市特别策划了"剪纸花·民族情"560米民族剪纸长卷活动,共56卷,分别展示出17个民族运动项目以及56个民族的美好生活。从2018年11月开始谋划、论证、实施,到2019年8月12日最后一卷的精修拍照完成,历时近9个月,21个学校、3个剪纸工作室、3个文化馆近2000人共同参与。560米长卷基本都是由曹慧贞辅导教师们、学生们创作完成的,其中3卷(中中1卷,民族大联欢2卷)由曹慧贞设计主创、弟子们放样完成的。该剪纸艺术长卷一经面世,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曹慧贞于2020年1月30日接到抗击新冠疫情通知的第一时间,就带头并号召剪纸艺人参与捐资捐款活动,又带领河洛剪纸艺人在做好自我防控的同时,创作出一组生动有趣的《小龙人抗疫情》系列剪纸,创作出白衣战士身着防护服,奋战在一线的动人作品,把白衣战士舍身疫区的大无畏英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创作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福佑中华》等正能量精品陆续问世,为抗击新冠疫情提供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表现出我国"非遗"艺术家参与战"疫"的精神风貌。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疫"中,"非遗"人没有缺席!

    洛阳的传说故事你知道多少?

    洛阳民间传说

    白 剑

    白居易晚年在东都洛阳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卒后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后裔繁衍,世居洛阳。白氏后裔以先祖功德为荣,流传许多传说故事,神奇迷离、生动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后裔对先人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一、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白居易32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介公欲付银两,船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于连年战事,白公墓碑毁茔平。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 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

    二、将军拜墓

    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住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伐,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残重,军心混乱。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阳。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道:“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待冯大将军话音刚落,老翁已悄然消失。冯玉祥将军迅速回马,重返洛阳,专程修复了白公之墓。修墓时,他惊奇地发现,琵琶峰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然洞穴安葬白公,惊叹:“真乃绝地也!”从此,大将军冯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阳民间传为佳话!

    三、白牡丹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种植着清一色的白牡丹,盛开时节,如玉似云,十分耀眼。据说,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

    相传,唐元和年间,不知从何处吹来一阵风:“红牡丹为富贵,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种花者干脆将白牡丹连根拔掉,任意遭踏。此时,白公因母病逝,辞官丁忧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公“兼济天下”之志不能实现,十分苦恼。见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联想自己的处景,随吟诗道:“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公怜悯白牡丹,他将被抛弃的白牡丹收集起来,“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从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阳履道里,所养植的白牡丹已是琼玉满园。这年冬季,白府院内的白牡丹忽然开放,与白雪竞美,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请来亲朋友好友以及“九老会”的成员前来赏花,轰动洛阳。赏花毕,公设酒宴招待众人,送别客人回府,忽见一群美貌少女着白衣,戴玉花,从牡丹丛中走来,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声高唱:“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下漫夸兰……”白公酒醒后,欣喜不尽,意识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临终,他嘱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种值白牡丹。

    四、一白二姓

    在河洛白氏后裔中流传最广泛的当属“一白二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阳地区一部分白姓为“石敬塘”之后繁衍。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为正宗白居易后裔。

    传说,白居易与“石敬塘”同朝奉君时。有一次,“石敬塘”与皇上娘娘下棋,一阵风吹过,棋子撒落满地,“石敬塘”捡棋子时,不慎措到了娘娘的脚,娘娘大哭,告于皇帝,皇上大怒,传旨:“将调戏娘娘罪人石敬塘家灭九族。”白公弄清真相后,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见白居易上来奏本,赋诗一首:“大胆石敬塘,敢摸娘娘脚。居易来保奏,究竟为什么?”面对皇上的质问,白公也赋诗对答:“不是石胆大,并非想作恶。风吹棋子落,误摸娘娘脚。”尽管白居易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脱家灭九族之厄运。部分石姓将祖茔的“石”字上面一横涂去,真于“口”字中,变“石”为“白”,逃脱了朝廷的追杀。这些“石”姓人家也世代改为白姓了。

    该传说实为荒唐之传说,因石敬塘为后晋人,比白公所处的唐代晚百余年,不可能同朝奉君。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白公当朝面君,直言敢谏。编选此故事的人用意在于此也!

    话说牡丹被武则天贬到洛阳城以后,便在美丽的邙山扎下了根。来年暮春,沟沟壑壑、田间地头,到处开满了牡丹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民荟萃古都洛阳,人海花潮,倾城观赏。

    武则天听说被贬到邙山的牡丹,花开得硕大无比,心中很不高兴。于是就乘着华丽的凤辇来到了邙山。举目望去,邙山简直成了花的海洋,各种姿态的牡丹,向高贵的女皇示着威,怒放傲开,娇艳无比,女皇当即气得拂袖而去。

    回到皇宫,武则天招来朝内武将,命他们带领官兵,速去邙山,这次要将牡丹连根铲除,然后焚烧,让它断种绝后,一棵不留!

    这为首的官兵头领,姓朱名头,接旨后马上带领小喽罗们杀气腾腾地上了邙山,他们赶走了游客,布下了卫兵,不多会儿,牡丹就堆的象小山似的,布满了整个山梁。就在官兵们放火焚烧牡丹之时,刮起一阵狂风。这狂风将官兵手中的火把刮灭了,吹起的沙砾迷了他们的眼睛,颗颗碎石,砸在官兵的头上。等狂风过去,官兵们一看,傻了眼,牡丹全被狂风刮走了。说来也怪,这牡丹象长了翅膀,到处乱飞。朱头带领他的小喽罗们,四处追赶,直到黄昏,也没抓住一棵牡丹。原来,牡丹都飞到了老百姓家中,百姓们把牡丹都藏了起来。

    第二天,朱头下令老百姓们交出牡丹。挨家挨户的大搜查开始了,全村被这些官兵折腾得乌烟瘴气,碍于官兵们的淫威,许多牡丹被搜了出来。

    却说在这邙山的山脚下,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春红,自小父母双亡,靠街坊邻居的帮助长大,如今年芳十八,出落得象花儿一般。自武则天将牡丹贬之洛阳时,姑娘便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爱护牡丹甚于自己的性命。这姑娘有一个相好,名叫贵生,小伙子精明能干,两条浓眉象剑一样,被日头晒得黑黝黝的脸膛泛着红光,显得很健壮。贵生和春红两个人从小一块儿长大,两小无猜,那贵生自是十分珍爱这份感情,对春红百般照顾。在春红的影响下,贵生对栽植牡丹十分在行,他们种下的牡丹,品种繁多、花色奇美,被当地称为“牡丹之王”。

    如今看到武则天派人来焚烧牡丹,两个人的心如刀铰一般,为了保护牡丹,他们决定将牡丹藏之地窖中。就这样,两个人从早忙到晚,大多数牡丹被他们藏了起来,只有栽植在后院中的牡丹没来得及藏,官兵们已经搜查到了这里。

    这朱头领着一帮官兵一到春红姑娘家,便翻箱捣柜,任凭贵生如何阻拦,这帮强盗依旧张牙舞爪,刚才尚十分整洁的小院顷刻间鸡飞狗跳。而此时的春红正躲在后院的大石后聆听动静。最终还是被官兵闯进了后院,那朱头是有名的老色鬼,一见后院藏着一位如此貌美的姑娘,眼睛立刻直了,结结巴巴说不出一句话。片刻贪心渐起,欲霸占春红姑娘。只见他慢慢靠近春红姑娘,满脸堆笑地说:“姑娘,看你一个人生活,怪可怜的,不如我纳你为妾,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如何?”

    春红本就为朱头们的行为感到气愤,如今更加愤慨,对着朱头大骂道:“要想我嫁给你,除非日头西出,江河倒流,让阎王挖了你的心肝割了你的头!”朱头一听气急败坏地说:“来人,把她给我捆了,将院中的牡丹统统挖完,烧净!”在与官兵撕打的过程中,贵生被打晕在地,脸上的鲜血直流,看着心爱的人被打,院中的牡丹被掠,春红忍痛对昏倒在地的贵生说:“贵生哥,我去了,你一定要保护好咱洛阳的牡丹呐!”说完一头撞在了大石上,鲜血溅在了院中的牡丹花上,花儿立刻变成了紫红色。朱头一看这阵势,害怕接外生枝,急忙命令官兵挖走院中的牡丹。可是,官兵一靠近牡丹,牡丹花立刻就发出耀眼的光芒,将武士们照的晕头转向。最终,院中的牡丹一棵未损,连以前搜获的牡丹也不翼而飞。

    无奈,那朱头回去复命,武则天听了官兵们的禀报后,十分吃惊,也很佩服春红姑娘的勇气,她仰天长叹一声:“看来,牡丹在洛阳繁衍生殖,乃天意民意也,罢了罢了。”从此,牡丹在洛阳彻底扎下根来。

    再说那贵生看到心爱的姑娘为保护牡丹而死,本想就此了断一生,又想起春红姑娘的临终遗言,下决心与牡丹为伴,他将溅有心上人鲜血的牡丹好好培育,慢慢地,洛阳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开满了这种牡丹,贵生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人们为纪念春红姑娘,也为纪念洛阳人们为保护牡丹的矢志不移,给这种牡丹起名为:“焦骨红牡丹”,后来经过人们的精心培育,这种牡丹越开越红,就改为了现在的“洛阳红”。

    洛阳北边的邙山上有条金水河。河源于新安县境内,上游有“养马水库”、“舜王庙水库”,下游有“金水河水库”,像一条银线串起的几颗明珠,各库区都形成了水光潋滟、树木葱郁的消夏景点。

    金水河缘何而名呢?

    传说,金水河旁的官道边早年住着一位独身老汉,名叫刘义,以开饭铺为生。老汉待人厚道善良,买卖公平,遇上付不起店钱饭钱的人从不起眼,还常常将攒下来的钱周济附近村里的穷苦人,因而,方圆左近的人都敬重老汉。老汉每天都要跑远路去山上的泉源里担水,因为泉水比河水干净、清甜。老汉说:“待人实诚,心才安生。”

    有年三月二十三,老汉起早挑担来到泉源边,忽然听到有说话声。四下瞅瞅,大清早,山岭上冷清清的没个人影,老汉以为是自己人老耳朵背,听错了,就放下桶去舀水。他一弯下身子,说话声更清楚了,是从泉水里冒出来的:“刘老汉,心实诚,四乡八邻都称颂;每年三月二十三,来我口中取金锭。”老汉呆住了,想:莫非世上还真有仙有鬼哩!惊疑间,泉口涌出一股水泡,水泡升尽,下面露出一块黄灿灿的金子。

    老汉拾起金子,挑着泉水下了山,他边走边想;这金子是因为我待人实诚厚道才来的,我更不能独自贪占了!于是,他仍用这金子周济穷人。

    从此,年复一年,每年的三月二十三,老汉去泉源挑水时,总能取回块金锭。老汉就用这钱行善助贫。

    刘老汉慢慢老了。有个叫王贪的过路人见老汉对贫穷人施吃施穿,心想老汉一定积蓄不少,就脑瓜儿一转,主动留下来侍候老汉,说老汉人好,要为老汉送终。老汉临终前,果然郑重告诉了王贪泉源吐金锭的秘密,并告诫说:“给多给少,不能强求;白得的金子,不能独自享用,要周济周济贫穷人。”

    王贪埋葬老人后,疑疑惑惑捱到三月二十三,挑上水桶跑到泉源边来。果然,随着水泡,泉口吐出一块金锭。王贪伸手捞出来,惊喜得嘴都笑歪到耳朵根上了。他想:这泉源每年才吐出一块金锭,这得等多少年呀!他就下山取来铁锹、镢头,对着泉口挖起来。挖一下就是一块金锭,坑越挖越大,金子越挖越多,后来,水里明晃晃映出的竟都是金块儿!王贪高兴得跳进水里要往外捞金块儿,谁知他一进去,泉水就汹涌地冒大了,一下子成了一条河,把王贪给冲没影儿了。

    那以后,人们在这河水边偶尔能拾到些碎金子,当然,也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有这福气。于是,人们就把这条河称作“金水河”。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线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客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洛阳民间传说】龙池金鱼的传奇故事

    洛阳八小景中有"龙池金鱼",龙池,即今日郊区辛店乡延秋村北面的秦岭幽谷。这条山谷,人称龙池沟,也叫龙潭沟,是历史上素负盛名的花沟,春天桃李芬芳,夏日荷花满塘,秋季野菊万朵,冬日腊梅飘香。谷深处,有一深潭,潭中有泉,清水终年淙淙沿谷流下,滋润得满沟花木旺盛,充溢灵气。此潭即"龙池"。池内过去有五色鱼,红、白、黄、青、黑,游起来五彩缤纷,令人称奇。潭后原有龙潭寺,又名"九龙圣母寺",殿堂宏丽,绿树掩映,景色极美。可恨的是,日寇至洛时,炸毁古寺,并且往龙潭中投掷数枚手榴弹,连无辜的游鱼也没能逃生。近年,乡民将深潭重砌,筑起围墙,又在潭中放养了黑色小鲫鱼,在潭旁建起一间寺房,并将流下的潭水拦成水库,造富乡里。水库中养鱼放鸭,又成新景。

    说起龙池里的鱼,那才叫邪呢!为啥?据说年复一年,不多不少,总是360条,不见老的死,不见小的生,一律的一样长。那鱼游动开,映着树隙里撒下的缕缕阳光,潭面上就放射出五彩的光。人都知道这五色鱼是神灵,谁捉了就要送命,因此千多年来,没人敢伤害它们。哪来的五色鱼呢?说起来,这和九龙圣母的来历有关。

    很早以前,这龙池沟旁有户人家,姑嫂两人有次进沟采蘑菇,走着走着,嫂子感到口渴了,就来到深潭旁,拨开水面漂浮的落叶,喝了两捧清清的泉水。泉水又甜又凉,嫂子咂咂嘴直腰站起时,忽觉肚子里阵阵作痛,就又捂住肚子蹲下去,紧声喊小姑子。小姑子过来一看,觉得嫂子是临产了,忙飞身跑回家,一边托邻居去喊下地干活的家人,一边自己取了早已备好的襁褓,提了一瓦罐灶上熬的杂豆汤,匆匆赶回那深潭旁。到了潭旁,只见嫂子躺倒在地,肚腹裂开,身上爬着九条小龙。小姑子啊呀一声,吓得晕倒在地,瓦罐一下摔碎在潭旁,豆汤流进了潭里。那豆入水,竟化作游鱼,由于豆有五种,那鱼竟分出五色。姑嫂的家里人赶来时,只见潭边笼罩金辉。正惊疑呢,金辉化作几道金光,飞入潭中。大家近前一看,潭边只剩下晕倒的小姑子一人。

    后来,人们在这潭旁建了一座寺庙,塑了嫂子的圣像,在房梁檐柱上雕了九条腾云驾雾的飞龙,尊这塑像为"九龙圣母",寺因此得名,亦叫"龙潭寺"。

    圣母生的这九条龙,人言性格各异。据李东阳《怀麓堂集》说,大龙叫"囚牛",喜好音乐,就是现在胡琴头上刻的那兽;二龙叫"睚毗",喜爱厮杀,就是刀剑柄上那"龙吞口";三龙叫"嘲风",喜险,即殿角走兽;四龙名"蒲牢",喜鸣,即古钟上的兽钮;五龙名"狻猊",爱坐,即佛座上那雄狮;六龙名"霸下",爱负重,就是俗称驮石碑那"老鳖";七龙名"狴犴",好诉讼,成了旧社会狱门上那狮子头;八龙好文,即石碑两旁雕的"文龙";九龙名"蛮吻",爱吞,即殿脊兽头。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Folktales/198.html
    民间故事乌龟传说(龙王乌龟小虾米的故事)
    桓景除瘟魔是民间故事吗(中国的民间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