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民间故事(展读松潘 松潘怎么读)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松潘民间故事,关于松潘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松潘民间故事,关于松潘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赴长安请求通婚的故事
  •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 杨戬劈桃山救母的传说
  • 二郎神:由事迹到传说再到神话,历史的天空有多少美丽的误会呢?
  • 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历史
  • 展读松潘 松潘怎么读
  • 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赴长安请求通婚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国王),年仅十三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讨伐叛乱,统一吐蕃。当唐帝国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 向唐皇求亲。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为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写的是赞普松赞干布掌握吐蕃政权以后,派大臣噶尔东赞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出了五个难题,对各国前来求婚的使节进行考试,谁能智胜,公主便嫁给该国君王。

    第一道题是用丝线穿九曲璁玉。其他国家使臣都穿不过去,噶尔东赞用丝线缚住蚂蚁的腰,放在珠的孔口,慢慢吹气,让它爬过去,线也就穿成了。

    第二次比试是令各国的使者各领一百只羊,一百坛酒;要将羊杀了,剥皮、吃光肉,揉好皮、喝完酒。其他使节有的肉没吃完便醉倒了,有的皮没揉好便累倒。只有噶尔东赞令随从们慢慢地小碗喝酒,边吃边喝边揉皮子,最后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

    第三次,唐皇又命令使臣认出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各自的母子关系。噶尔东赞令小马驹单独关上一夜,只给草料不给水喝。第二天,放到母马那里去,小马驹都各自认自己的母亲吸奶去了。这样,吐蕃使臣又胜。

    唐皇又命拿出一百根头、尾一般粗的木棒,令使臣认出头梢。噶尔东赞将木棒推进水里,头重尾轻,重的沉下,轻的浮在上面,认得一清二楚。

    最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杂在三百位打扮得一模一样的美女里面,令使臣们找认,认出者公主可随之而去。噶尔东赞先找服侍过文成公主的老大娘打听公主的模样和特征,得知公主眉心有一颗朱砂红痣。吐蕃大臣又照汉族老大娘的指点,终于认出公主。

    于是,唐太宗便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陪了许多礼品嫁妆,让公主带到吐蕃去。

    感谢第五季节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女,唐贞观十五年(641)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

    据传,玉树县的贝纳沟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曾为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动,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

    扩展资料:

    当时的松赞干布知道突厥和吐谷浑都与唐朝联姻,便派使者去求亲,但是被拒绝了,派出去的人回应是吐谷浑从中作梗。

    于是松赞干布立马服软再次派使者去求亲。这次唐太宗倒是同意了,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

    杨戬劈桃山救母的传说

    杨戬是神仙与凡人结合而生,力大无穷,法术无边。你们听过杨戬劈桃山救母的 故事 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杨戬劈桃山救母的 传说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杨戬劈桃山救母的传说

    在明嘉靖三十四年无名氏《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中讲述了杨二郎的身世。"有一人,姓杨,名天佑,金童临凡",与斗牛宫"仙女云华侍长"发生关系,云华生下一子杨二郎。孙悟空奉命将云华压在太行山,而"斗牛宫里西王母,来取二郎上天宫"。

            二郎长大后,得知此事,劈山救母。他有"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与"梅山七圣"结拜弟兄,有"白马、白犬",他救母后还将孙悟空压在山中。此宝卷若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应为乙卯年,若按壬戌年则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最晚时计算也比最早出版金陵世德堂刻《西游记》本早三十年,其中有关二郎神身世的内容与《西游记》吻合,而且还牵连上与悟空的恩怨,很值得研究。

    见于《西游记》中。“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中有如下段落。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你是何方小将,辄敢大胆到此挑战?”真君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么!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是也。今蒙上命,到此擒你这反天宫的弼马温猢狲,你还不知死活!”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我行要骂你几声,曾奈无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性命。你这郎君小辈,可急急回去,唤你四大天王出来。”真君闻言,心中大怒道:“泼猴!休得无礼!吃吾一刃!”

    杨戬的介绍

    杨戬,全称英烈昭惠清源妙道敷泽兴济二郎显圣真君,通常被当作传说里二郎神的名字,是神仙与凡人结合而生,力大无穷,法术无边。

    《西游记》《二郎宝卷》中杨戬均为独子,民间有二郎庙供奉。《宝莲灯》中有一妹三圣母。通晓八九玄功,阙庭有第三只眼睛,可辨别妖魔鬼怪,手持三尖两刃刀(《封神演义》中称杨戬追寻一怪物入一石穴,遂得一口三尖两刃刀及淡黄袍),座下有神犬哮天犬。《西游记》中,居住灌江口二郎神庙,为玉帝妹子和杨君之子。

    杨戬的传说

    以灌口的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赵昱赵二郎;可是当年此庙中的二郎神塑像,却是位顶盔戴甲、粉面无须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额上多一只眼睛,手执一把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神犬,使人一看便知这就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描绘的那位杨戬杨二郎。又让人惊奇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在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来赞颂。倘若有爱寻根究底的香客为此请教庙祝,他们也只好含糊其辞: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

    到底谁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换句话讲,由四川而蔓延及全国的民间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历史上有种种异说,近现代的学人也有许多考证和推论。

    李二郎说

    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都江堰。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此类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似始于北宋。《宋会要》记宋仁宗嘉祐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为惠灵侯,并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过这位“郎君神”,其《吴船录》称:“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通俗编》引《朱子语录》进一步点明:“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其后,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当四川巡抚上疏清雍正帝给二郎加封号时,礼部认为封儿子而不封父亲,似不妥当,所以雍正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二》)。这就是灌口二郎庙由原名崇德祠改为现名二王庙的由来。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说法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

    赵二郎说

    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九引《龙城录》载,隋朝时有个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因隋炀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赵昱乃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最终赵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其后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显神”。唐太宗从地方官的奏折中获知后,即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为之立庙。后来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又加封赤城王。据学人考证,《龙城录》乃宋人王铚托名唐柳宗元而撰,有关赵昱人江斩蛟的 事迹 ,应在五代时已经流传,王铚只是作了 总结 并加以记载。而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称,在唐太宗封神以前,当地民众已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从此,这位“二郎神”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这位赵二郎的形象和“神迹”,并对其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二郎说

    凭借小说的力量,杨二郎成为明清以来人们最熟悉的“二郎神”。《西游记》第六回称他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孙悟空之口点出其来历:“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不过只称其二郎,《封神演义》首创以二郎神为原型的人物名为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其实远在北宋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中国民间流传,如《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引《通幽录》即有卢顼之舅在塔上“与杨二郎(打)双陆”等语,因知俗信以二郎神姓杨并非没有由来。

    那么这个“杨二郎”又是谁呢?李思纯认为其原型是南北朝时氐族的英雄人物杨难当,他是氐王杨盛的第二子,继承长兄杨玄之位,故在传说中称为二郎。历史上杨难当的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的仇池,曾据有宕昌之地,即今邻近灌口的松潘,还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族旧地,容易慑服于他的兵威。于是由传说而信仰而立庙崇祀,便成为唐宋以来所谓灌口神的起源(《江村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赵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并且以丰富的史料证明,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国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额为天”的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上痕迹,然后在伤口涂上墨,使长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即所谓“天眼”——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来历。东汉以还,氐人由今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这一带不仅二郎神的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邛崃县志》卷三记“蜀中古庙多蓝面神像……头上额中有纵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遗存。唐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随之成了大一统中华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员。甘藏地区的青衣神,也是三只眼,恐怕很多与氐藏融合有关,并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来自印度(《三目神与氐族渊源》,《文史知识》1997年第6期)。蜀人常常以“血食”祭祀神灵,二郎神的祭祀品为羊。之后二郎神又有了“戬”这个名字,戬其实是以戈得福之义,混合起来就是杀羊血食求福的意思。也有说法“戬”可能由“独健”之“健”讹化而来,换言之,“杨戬”这个名字极有可能是用两种二郎神传说拼合而成的。

    另外,也有人提出“杨二郎”可能是“羊二郎”之谐音。如黄芝冈认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神大禹,杀羊祭神是羌人的习俗。再证以《博物志》“川西杨姓为羊化子孙”的传说、无义可释的川地羊名(羊蒙山、羊渠县、羊飞山)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所称“民祭赛(李冰)者率以羊,杀羊四五万计”的一种祀神习俗,更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移人农耕地域的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能证明无论什么形象或姓氏的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变体(《大禹与李冰治水的关系》,《说文月刊》第2卷第1期)。李思纯亦有相似的见解,但他推测灌口二郎最初应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猎神。射猎必须携带弓矢与猎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明代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的造型,或由此嬗变。

    何以知道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呢?这个问题甚至引出了二郎是外国神祗的创见。

    “外来神祗”二郎说

    《十国春秋》记,五代时,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谓如灌口袄神”。唐末五代时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这条史料获知的。《说文新附》释“祆”,称:“祆,胡神也。从示,夭声。火千切。”有人考证此“袄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祗,而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确有火崇拜,故推测二郎神之原型应是隋唐时从西域传进中国的波斯神灵,其后才逐渐本土化。黎国韬认为二郎神原型为祆教风神维施帕卡,元明清以来小说、戏曲中二郎神之形象:三眼,手持三尖两刃枪,牵一哮天犬,可以变化成三头六臂,此形象与祆教维施帕卡神(Veshparkar神)形象正相一致——维施帕卡为祆教大神已经姜伯勤先生考定,其象三头六臂,身披甲装,手执山型叉,臂上画有尖齿犬头。与文学描写中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这是祆神与灌口二郎神有关之一证。维施帕卡神尚有另一形态变化,见于和田出土之木板画中,学者亦比定为维施帕卡神。该神象身披甲装,冠帽骑马,执弓挟矢,与《蜀梼杌》中蜀王巡行之象极类似。二郎神与祆神有关还有另一证据:祠二郎之俗与祠祆神之俗也颇为相似。《独醒杂志》卷五云:“有方外士为言,蜀道永康军城外崇德庙乃祠李冰父子也。(中略)每岁用羊至四万余,凡买羊以祭,偶产羔者亦不敢留。永康籍羊税以充郡计。江乡人今亦祠之,号曰灌口二郎。每祭但烹一膻,不设他物,盖自是也。”祭必用羊,且用大量之羊,与祠祆神之用羊亦相近。

    张政烺则认为它是从印度进口的:印度神祗中有个毗沙门天王,也称北方天王。天王的第二子名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佛经中有传说,唐天宝元年(742),大石、康居等五国围攻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安西向朝廷告急。安西路远,救兵难到,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请毗沙门天王发神兵救援,带兵出征者即天王二子独健,他用体硕如猬的金毛鼠将五国联军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坏,迫使五国退兵。其后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设坛供养天王及其部从形象,独健二郎神的广泛传播当在此时。外国神传人中国,常要经过改造,以二郎为赵昱或杨戬,便是土洋结合式的改造结果,但从元明杂剧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迹看,并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门天王之子的痕迹(《封神演义漫谈》,《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但是关于独健的说法,应该是不可能的,正如张政烺教授所说毗沙门天王信仰最早也不可能超过天宝年间,但是在开元初的时候唐朝的崔令钦的《教坊记》就有二郎神的记载 ,这其中可是整整相差了几十年,时间上就不成立,其实独健的说法,有点像“八十年代的东西穿越到三十年代”。

    更何况独健是作为战神传入中国,而二郎神最早就是个治水神。

    综上二郎神跟独健之间毫无任何关联,二郎神的原型不可能是独健,二郎神是中国的本土神。

    石二郎说

    杨继忠指出,据崔令钦《教坊记》,唐初宫廷音乐家曾根据民间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二郎神》词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于李冰次子、赵昱、杨戬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后人的附会。那么初唐以前就被民间尊奉为神的这位无名无姓的二郎到底是谁呢?1974年3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

    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水万世焉建宁是东汉灵帝的年号“镇水”。这个石人是李冰被当作镇水之神的最早物证。铭文上说石人有三个,另外两个又在哪里呢?1975年1月,距李冰神石人出土处仅37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个圆雕石人,高约2.2米,比李冰神石人矮小。其石质、造型风格、侵蚀程度均与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断定是三神石人之一。至于这个无名神石人的身分,可认为是李冰的侍从之一,另一个尚待出土。李冰是蜀郡太守,按照古制例带侍从。东汉圆雕很讲究对称美,故侍从必定是两个。当时这种侍从叫做“郎”,职责是护卫、陪从、助理。人们对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确称呼,但对这两个无名神石人只好用他们的身分——“郎”来称呼了。因“郎”有两个,故简称“二郎”,又因它们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这种称呼随着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二郎的故事也多起来了,且合而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来的神。这个造神过程大约历时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唐初词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实是“石二郎”一音之转,正可为还原“二郎神”原来是两个石人之历史真相提供一点佐证(《二郎神小考》,《文史知识》1982年第1期)。按:北宋赵抃《古今集记》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等语,可知东汉陈壹造三石人镇水的史实,在后世传说中已经被讹传为“李二郎”奉父亲之命造三石人镇水了。这条记载,似可为三石人与二郎神的不解之缘再提供一例旁证。

    蚕从说

    出土的距都江堰仅数十里的三星堆古蜀国遗址的大型祭祀坑中,那位法力无边的集神、巫、王于一身的宗教领袖——青铜纵目人。二郎神的相貌,和三星堆祭祀坑的青铜人像、青铜人面具,极其相同!“”前,二郎庙大殿的二郎神像,尤其是二郎神那用于二郎神生日时蜀人抬着举行迎神报赛大会的“行身像”,无论从正面侧面看,都与青铜人像如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眼睛鼻子眉毛嘴巴脸型……都一样。而《西游记》、《封神榜》、《劈山救母》、《大闹天宫》、《二郎搜山》……中所描绘的二郎神形象,都与灌口二郎庙中所塑二郎神像相吻合:即额上有一纵目。另外两眼,则如三星堆祭坛上青铜大立人一样,外眼角斜挑向上,刀眉斜挑向上,颊直口方,轮廓分明,高鼻梁微带鹰钩鼻。

    道书《灌江备考》说:“二郎为蚕丛之后,故额上有一纵目。”《蜀王本纪》说:“蜀之先王名蚕丛,其目纵。”具有狂热而悠久的祖宗崇拜传统的蜀人,终于将对祖宗蚕丛的崇拜,凝聚转移到了对二郎的狂热崇拜之上。秦灭蜀国之后,这种信仰与崇拜并未被泯灭,而是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升级。二郎神,正是古蜀王、神、巫三位一体的化身和影子。

    其它 说法

    学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传说中“二楞神”、羌族传说中“罗和二王”、彝族传说中“支格阿龙”等多种讲法,其共同点是都认定此神信仰发端于西南地区,文长不赘。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见,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变轨迹讲得头头是道。如坚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谓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领导羌人治水,这就成为日后羌神助人斩蛟治水传奇的起因,并演绎出“李二郎”故事;其后道教自四川发源,又把这尊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灵吸收到自己的众神体系中,变成了“赵二郎”。而坚持李冰治水史迹和石人镇水实为“二郎神”信仰之基础的学者,则以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认定其他种种“二郎”都是释道所造、文人学士的附会……

    猜你喜欢:

    1. 二郎神为什么不能晋升

    2. 玉皇大帝的来历和传说

    3. 二郎神劈山救母

    4. 劈山救母的故事

    二郎神:由事迹到传说再到神话,历史的天空有多少美丽的误会呢?

    中国西部有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甘肃陇南仇池山(甘肃陇南西和县境内)一带,好多神话中的人物既存在于传说中,又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实物和痕迹印证。

    三皇之首的伏羲即出生于仇池山,刑天与轩辕黄帝斗争失败后的葬身之地常羊之山亦即仇池山,古代兴林国(又称西峪国)妙庄王和妙善公主(香山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和遗迹并存,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萨守坚萨真人传说与墓堆尚存西和岷郡山,乞巧女儿节之关联的巧娘娘的传说等等。

    还有杨二郎,这个神话人物在陇南仇池山一带,传说很多。

    他最出名的标志是额上有一只天眼,也称天目。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二郎神乃氐族之神。

    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我国西北部甘肃陇东南一带,一直保持有“剠(黥)额为天”的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上痕迹,然后在伤口涂墨或嵌入墨玉(或黑石),使长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即所谓“天眼”——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来历。

    (张纪中版《西游记》里的二郎神)

    东汉以来,氐人由今陇南扩散到川北、陕南、西康,这一带不仅二郎神的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

    《邛崃县志》卷三记“蜀中古庙多蓝面神像……头上额中有纵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遗存。

    以陇南仇池山为中心杨氏氐族曾建立过包含陇东南、陕西南部、四川西北部的仇池国政权,从公元196年至公元552年,历时333年之久,在历史的夹缝中若隐若现。

    而仇池山从殷商时期就有氐族居住繁衍,今仇池山附近蒿林乡缆桥村文化(寺洼文化)遗址,有氐族生存起源于仇池的实物见证。在历史的演变中,氐人一些部落逐渐融合于汉族和藏族,一部分仍生活在甘肃陇南文县、舟曲县和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松潘县等地(现称为白马氐族,仇池国之遗民),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随之成了大一统中华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员。

    综上,陇南其实是氐族人最早的栖息之地,仇池山其实就是氐族人的祖山和神山,杨二郎其实是氐族部落的一位英雄人物,其故事随氐族人向四周迁移和扩散而逐渐传扬开来,并赋予了其神话色彩。

    (氐族人)

    抛去杨二郎身上的神话色彩,还原一下在陇南西和一带关于杨二郎斩蟒蛇的传说,其情节如下:

    杨二郎所处时代无可考,可能比秦、汉时期略早。

    当时的仇池山一带至祁山(今甘肃陇南礼县境内,西和以北)以北,森林茂密,野兽毒虫遍布,蟒蛇体积巨大,常常占据在南下四川的商道中间,伤人性命,使得商旅一时断绝。

    杨二郎的妹妹出门走亲戚,结果在石堡城这个蜀陇要道附近刘家河东岸路边遭遇大蟒蛇,其洞口正在路边崖上约十米处,杨二郎的妹妹估计也是个练家子,与之展开搏斗,不幸战败被蟒蛇吃掉。

    本为猎手的少年杨二郎听闻噩耗,气愤难抑,遂带着猎犬(哮天犬的原型)赶往出事地点。

    (西和仇池山)

    身为生活在仇池附近氐羌族之人,二郎常年与猛兽周旋,趟山地林坡如履平地,身形高大,力量雄厚,行动敏捷。

    当他来到事发地后,手执三尖两刀叉与巨蟒缠斗,很快扭转了形势,他的猎犬也不时撕咬蟒蛇,使其头尾不能相顾,于是狼狈地逃进洞中。

    二郎又提起大斧对着洞口猛削,在洞口留下了数道刀刻斧削的痕迹至今犹存,在十天高速陇南西和石堡乡刘家河处人清晰可见。

    蟒蛇被搅得心烦意乱,又逃往数十里外塔子山顶的另一洞口,二郎又驱马赶至塔子山顶,蟒蛇又折返而逃,如此反复,二郎遂留下一匹铃铛响亮的马守在塔子山,自己悄然返至刘家河岸洞口,待蟒蛇一露头,一斧子下去,蟒蛇身首分离,终于为妹妹报仇。

    (氐族人复原图)

    这个故事被神化为蟒蛇精与神仙般的杨二郎打斗版本。

    但是杨二郎除掉蟒蛇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蜀陇要冲被打通,商旅络绎不绝,人们在商旅途上口口相传,将杨二郎斩蟒的事迹播向四方。

    关于杨二郎的传说还有很多,陇南至四川有多处叫“二郎坝”、“二郎山”和叫“鸡石坝”、“石鸡坝”的地名和供奉二郎爷的庙宇,也广泛流传着“二郎神斩蟒”、“二郎神九眼泉(九眼泉在西和县城东南10公里处横岭山)降龙(此龙亦应是巨型蟒蛇)”、“二郎爷赶山”的传说。

    (《轩辕剑》中氐人国女皇)

    由此看出,杨二郎其实是真实存在过的氐族英雄,他的斩蟒之战(不止一次)是真实的事迹,在口口相传中人们不断地渲染和夸大,后来并加进去了其他的内容,使得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变成了“神话”,英雄成了“神仙”,于是“神话”不断发酵并向更广阔的地域扩散,也反映了氐人由仇池山、骆谷一带向南迁徙的踪迹。

    四川平武县的白马老爷山是仇池山的象征,平武白马人中关于白马老爷山的传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氐人由陇南经文县到平武的经历。

    文县铁楼石鸡坎等处白马人是氐人南迁中最早留下来的一支,保留着氐人较原始的民俗和生活习惯。

    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历史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促成唐蕃友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流传极广的佳话,其中有关日月山的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以前我一直以为日月山既是唐蕃交界,必定紧靠西藏一侧。这次到了实地才知道,日月山在青海西宁的附近,离西藏还相当遥远。我错误地把吐蕃与西藏等同起来。其实,当年吐蕃的疆域不仅包括今天的西藏,还包括今天青海的相当部分。

    从西宁出发,海拔不断增加,景色也越发美丽。绿色的青稞、小麦,黄色的油菜花,不断从眼前闪过,令人目不暇接。大约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便到了一个山口处。只见它南北各有一座乳峰,峰顶上分别建亭,主人告诉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日月山。唐以前这里因山顶沙土赤红而称赤岭,为唐蕃古道,也是中原通向西南的要冲,北魏僧人宋云去天竺取经时,就曾途经此地。至于后来改名日月山,并非地形地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它与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据说,文成公主西出长安后,经过十三个月的长途跋涉,才走到日月山,可谓极尽艰辛,而这里看到的又是狂风呼啸,莽莽草原,与长安一带的繁华截然不同,公主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取出临行前父皇赐给的日月宝镜。果然看到了熟悉的长安风貌和父王母后的慈爱容颜,不禁泪流满面,痛断肝肠。然而文成公主知道自己重任在肩,遂振作精神,毅然摔掉日月宝镜,继续西行。这一摔,天地之间轰隆一声巨响,日月宝镜顿时变成了两座相连的山峰,后人便称之为日月山。

    日月山的由来虽然是个传说,但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却是真实的历史。当年公主从长安到日月山,坐的是轿子,走得很慢,整整花了一年又一个月,如果继续坐轿子去拉萨,估计要十年左右才能到达,这就必然要贻误和亲大事,文成公主决定改坐轿为骑马,以缩短途中的时间。为此,她在日月山停留的那些日子里,天天练习骑马,经过四五个月的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熟练的骑术,跨上宝马继续向西进发,去完成她的和亲伟业。

    毫无疑问,日月山对于文成公主和亲而言,是一处重要转折点。倘若在中原内地,一定留有历代文人所撰书的许多诗词歌赋。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近十几年来所建的日亭、月亭、“唐蕃分界碑”、“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和一座文成公主的塑像,并无其他文化遗迹。估计一是日月山地处青藏高原,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文人墨客更是难得到此;其次,在封建士大夫看来,中央王朝远嫁公主向异族和亲,是无奈之事,算不上光彩,不值得花笔墨去歌颂。于是,文化在这里留下了空白,寂寞与冷清陪伴着它度过漫长岁月。

    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以今天的观点视之,文成公主和亲是中华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盛事。她不仅是一位大无畏的女性,敢于走进“蛮夷之地”去做利国利民的大事,而且由于她的影响,汉族的制陶、造纸、酿酒等工艺以及历算、医药等文化陆续传入吐蕃,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藏两族人民友好情谊的增进,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文成公主不愧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在汉藏人民心中,永远是圣洁而光辉的形象。而且,如今的日月山也不再寂寞冷清,每天到这里游览和凭吊的中外客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展读松潘 松潘怎么读

    松潘我己经去过若干次了,但每次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把文学比喻带入对它的观察中,展读松潘,细细咀嚼它锦绣的山水和古雅的民风,都给人一种惬意的感觉。 岷江源头风景独好

    松潘素有“天府之国水塔”的美誉。岷江发源于松潘和九寨沟县交界处的岷山弓杠岭南麓,自北向南穿越松潘大地,全长735公里,仅在阿坝州境内的长度就达341公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岷江好似一位情意绵绵的伟大母亲,用她丰美甘醇的乳汁哺育了“天府之国“各族人民的代代子孙,用她温暖宽广的胸怀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巴蜀多元文化。

    生息繁衍在挺拔晶莹的岷山主峰雪宝鼎山脚下的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兼得蓝天之清朗,云雪之高洁。他们是岷江源头“绿色天然水库“的守护神,世代用“天人合一”的理念铸就了岷江源头那雄伟的风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而母亲河源头清清的流水似乳汁,滋润了雪山草地,也孕育出了一座日益繁荣的松潘古城。

    岷江源头的自然景观以其山雄、草美、林幽、水秀、云媚、石奇、禽珍、兽异、藏情“九绝”而享誉中外。欣赏岷江源头的自然景观,四季相宜。冬季,这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上山下,寒光流泻,银装素裹。夏秋季节,这里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山上雪光明丽,与蓝天相映成趣;山下古松云杉,郁郁葱葱,象波涛起伏的碧海。林间灌木丛生,野草交茵,苔藓染绿,奇花异草点缀其间。艳阳掩映之际,牛羊悠闲,异兽欢跃,珍禽齐唱,雪山草地充满生机。若逢彤云播雨时,丝帘垂天,轻雾缭绕,使人恍若步入琼楼玉宇的仙境。高达5588米的雪宝鼎,总领岷山诸峰,披雪而立,直插云霄。雪莲吐芳,雪鸡起舞,象征着岷山的春天。

    岷江源头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点多面广,系四川省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北面有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及国家级大熊猫、金丝猴、牛羚、自唇鹿等珍稀动物和自然生态系保护区,东面有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及国家级大熊猫、金丝猴、牛羚、雪豹、白唇鹿等珍稀动物和自然生态系保护区;西面是国家级黑颈鹤、铁布梅花鹿等珍稀动物及自然生态系保护区和国家级川西北湿地大草原保护区;南面有卧龙一四姑娘山国家级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白唇鹿等珍稀动物及自然生态系保护区。

    今天,岷江源头正以保护与发展的双赢风貌,拥抱着每一位亲近她、热爱她的游客,并真诚地欢迎四方游人走进这里,尽情领略其原汁原昧的绿色瑰丽景色和珍稀动物自然生活情态。

    茶马古道话古今

    松潘素有”川西北茶马互市通衢要道”之称,自古就是藏、羌、回、汉各族群众社会经济文化交往的要冲和川、甘、青三省边最大的贸易集散地。松潘由于地处阿坝藏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部区域,是历史上各民族互通有无的通道和频繁活动的舞台,所以,在历史上才形成了以松潘为中心的一条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形成和演变,至今己有千年的历史,它象一条金色的哈达,飘落在银装素裹的川西北高原,留下了藏汉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足迹和许多情深谊长的优美传说。

    从古至今,在川西北藏汉民族走廊上,主要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活动的舞台,尤其是川、甘、青三省毗邻区域的松潘,各民族历史上就保持着“情浓于血”的密切联系,茶马古道的形成,密切了藏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藏族与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自唐代开始,吐蕃便用自己所产的马匹,和唐王朝建立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这就是历史上茶马贸易的开始。到了明朝,朝廷便正式在松潘设立了专管茶、盐、马交易的茶马署。这种茶马贸易的交换关系。以藏马易川茶,不仅促进各民族的物资交流,而且也加强了藏汉民族团结关系。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们便会得知产自平武、北川、安县、灌县、彭县、什邡等川西平原各县的官茶,一般都是从灌县出发,经汶川、茂县转入松潘贸易集散地的。在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的历史佳话,这便是对当年茶马古道上的真实写照。今天,延续将近千年的东西互市的茶马交易,虽然早己尘埃落定,茶马古道上己见不到商旅和马帮西行的队伍,听不到清脆的马蹄声、驮铃声和赶马人悲壮的山歌声,但它却留给了松潘人两大遗产:一是锻造出了松潘人民风外向、敢于流徒四海弄商潮和兼容并蓄、博取众长的鲜明个性;另一是锻造出了松潘独具地域特质的汉语变体,给各民族相互交往与接近提供了方便。

    巡游茶马古道,不仅能够领略绚丽多姿的高原风光和神奇幻渺的岷江、涪江源头景象,而且沿途还会听到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共生共荣、亲如一家的动人故事。当然,大量直观感觉还是茶马古道的新生,那建设中的“九寨黄龙”机场,宽长的九环线柏油马路,欢腾的雪山草地,新型的民族关系,幸福的各族同胞,都会使人们感到:昔日荒凉满目、艰险万状的茶马古道,如今天堑变通途,正日益成为川西北高原南来北往的交通大动脉和黄金旅游线。

    松潘古城展新姿

    中国新闻界泰斗范长江先生在《成兰纪行》中这样写道:“松潘原为藏族地,明代始置松潘卫,汉人来此者渐多。清代改为直隶厅,民国改为松潘县,城跨岷江,其主要部分在西岸,东岸为宝塔山,乃松潘军事要地。”

    松潘古城距成都330公里,是川西北黄金旅游环线上历史最为悠久、古城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是岷江上游的第一城,己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松潘古城最具代表性的是县城所在地进安镇以条石和大青砖砌成的明代古城墙,它是1378年开始修筑,1442年竣工,城墙长62公里,围城构筑分为内城外廓,有城门7道。目前,内城的北门洞、东门洞、南门洞,瓮城东门洞和部分残垣尚存。现存北门洞宽6米,高6.8米,厚31.8米;东门洞宽6米,高63米,厚22米,南门洞宽6米,高8.8米,厚30米;瓮城东门宽6米,高4.8米,厚16米。松潘古城城门的进深厚度为全国明代城门之冠,北京故宫城门、南京城门、西安明代城门现存均无如此之厚,城门的门面、门楣、内下壁两边有多种图案的浮雕,精美别致。松潘古城那巍然屹立的城门,又宽又厚的城墙,既是藏、汉、回、羌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各族人民世代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今天,巍峨的岷山环抱着松潘古城,岷江河水围绕着城垣,透过垂柳骄杨,但见古色古香的老式屋字中露出了崭新的现代建筑群。纵目眺望松潘古城,由南而北,由东而西,各种各色建筑物星罗棋布,互为参错,连连绵绵,一片新辉。穿城而过的九环线柏油公路上车似潮、人如流,那藏族姑娘的珊瑚、琥珀头饰,回族小伙子的白色圆帽,还有外地旅游者各式时髦服装,红红绿绿,五光十色,很象一条游动着的彩色长龙。

    当你漫步在以古城为中心的松潘县城,到处可见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物,犹如烂漫的山花,把松潘古城装扮得更加妖娆多姿。古城内,大街小巷店铺密集,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吸引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如果从外地到松潘古城,你会惊异不己,古朴和时髦交相辉映,恬静的牧歌生活和喧嚣的现代化气氛和谐地在此竞展异彩。

    黄龙世界自然遗产誉天下

    “人间瑶池”黄龙是镶嵌在松潘大地上的一颗绿色宝石,它距松潘县城约53公里,位于终年积雪的岷山主峰雪宝鼎的北侧,深藏在一个四周山峦重叠,松柏阴翳,薜萝交错,纵约7.5公里,横约1公里的缓坡沟谷里。因山谷里铺满了3.6公里长的一层层乳黄色的碳酸钙质,仿佛一条从雪山上沿莽莽原始森林飞腾而下的金色巨龙,一个个五彩池则象龙身上的片片鳞甲,千层碧水漫流其上,好象一位独具匠心的山水画师,将一幅幅精心描绘的彩池画圈,按照不同的风格和色调,镶嵌在这巨大的黄龙身上,情趣盎然,故名曰“黄龙”。黄龙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瀑布、睡美人、古刹、藏情“八绝”著称,景区由黄龙本部和牟尼沟、丹云峡、雪宝鼎等组成,且原始自然景观异彩纷呈,犷中有细、静中有动、雄中有秀、野中有文,是世界上少有的地上岩溶景观,享有“世界奇观”之誉,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人与生物保护圈网”,被海内外有关专家评为“世界极品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黄龙彩池可谓小巧秀丽,玲珑多姿,晶莹剔透,五颜六色,令人称奇叫绝。面积最大的不足一窗,最小的仅拳头一般。最深的3米以上,最浅的不足3厘米。池堤呈乳黄色,迂回婉转,互相连环。池形多变,有的状若葫芦,有的形似荷叶,有的宛如菱角,有的酷象莲瓣。还有那钟鼎状、牛角形、马蹄形的,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但是,最富于变化,又最有魅力的要算池水奇异的颜色了,尤其是阳光下更是显得五彩斑斓。洗花池群以蓝色为基本色调,各池之间浓淡变化,相映生辉,五彩池群有的荡红漾绿,泼墨濡黄:有的似蓝非蓝,紫中泛蓝,绿中带紫:也有的则全池一色,或丹青,或湖蓝,或碧绿,或鹅黄,异彩纷呈,绚丽无比。浴玉池群多呈粉绿色,池中还生着许多洁白如玉的石笋,有的象矗立的宝塔,有的象险峻的山岩,有的似海中的珊瑚,有的如破土的嫩笋,璀璨晶莹,光彩照人。黄龙的美,在于彩池,在于秀水。那彩池秀水自上而下,从一个池子流进另一个池子,水声淙淙,仿佛正向游人述说着山间一段美丽的传说。

    黄龙地上岩溶奇观可谓自然天成。从玉翠山流下的清泉,带着大量的碳酸钙质溶浆,时而分作涓涓细流,潺潺缓缓,时而又汇入滔滔溪涧,冲腾急泻,天长日久,沉淀凝结,渐渐产生了象阶梯一样层叠而下的3400多个天然彩池和8处天然飞瀑画廊。黄龙地上岩溶奇观,是大自然匠心独具的杰作,是松潘各族人民的绿色聚宝盆。

    在黄龙,不仅可以观赏自然风景,还能领悟到黄龙古寺的禅趣。黄龙古寺,藏名:“瑟尔磋拉康”,意为“金海子寺庙”,始建于明代,原分前、中、后三寺,分别依山建在沟谷的龙头、龙腰和龙尾上,首尾相距约7公里。现前、中两寺己废,仅存后寺。后寺坐落在浴玉池群东侧,寺门匾额正视现“黄龙古寺”,左视现“山空水碧”,右视现“飞阁流舟”等字。古寺建筑为汉藏合壁,并吸取了内地的梁架、斗拱、砖瓦、藻井等特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龙古寺虽经历若干次修葺,但其建设布局和风格,仍保持了原来的风貌。黄龙古寺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和本教道场为一体,且与秀山丽水溶为一体,别有神韵。真是“青山藏古刹,流泉拥绿荫”。每年农历6月16日,为一年一度的“黄龙古寺庙会”。这时,生活在川西北高原上的藏、汉、羌、回各族群众便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聚会。他们沿着崎岖的沟谷朝拜雪山、黄龙真人和古寺神祗,一般盛会要持续3天,才算尽了至诚之意。朝拜途中,无限虔诚的善男信女先要在“洗身”洞前的大瀑布下洗身沐浴,再依次进入古寺烧香许愿,祈求风调雨顺,然后进入30余米深的“黄龙洞”礼拜3尊钙化天成的石笋佛,希望免灾消病,最后伫立“浴玉池”前,眺望玉翠山对面的桑吉卓玛睡美人,并在众人的吆喝声中向空中抛撤“龙达”(风马旗)。黄龙古寺庙会中“多元一体”的文化现象是松潘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年盛会时,络绎不绝的藏族香客对雪山、黄龙真人及古寺其他神祗的顶礼膜拜和认同,无疑有着深厚的文化心理和历史渊源。

    闻名遐迩的红军长征纪念碑

    川主寺镇,是松潘县一座日益繁荣的新镇,它东距“人间瑶池”黄龙绝景40公里,西临令人神往的川西北湿地大草原,北距“梦幻世界”九寨沟奇景104公里,南距松潘古城17公里,是松潘县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交通枢纽,素有“九寨沟、黄龙、大草原门户”之称,每每走近川主寺镇,跃入眼帘的首先是矗立在元宝山上那挺拔巍峨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它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然后便是依元宝山西麓坝上那景象壮观的巨大雕塑群和庄严肃穆的红军长征纪念馆。

    闻名遐迩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就是由三部分组成。碑园东西长620米,南北宽371米,相对高差124米,总面积23万平方米,正面是邓小平同志亲手题写园名的9个镏金大字。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并斥资建造的,它不是长征路上某个具体事件的纪念碑碑园,而是全国仅有的一座红军长征纪念碑,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碑园1987年动工兴建,1990年8月竣工。主碑高41.3米,其中碑座2.5米,碑体高24米,碑柱上耸立的红军战士铜像高14.8米,碑型为三角立柱体,象征一、二、四三大主力红军紧密团结、坚不可摧;碑体用450块亚金铜板贴面,上方各面各镶嵌一颗闪闪红星。碑座四周由汉白玉石环绕贴面,碑基铺垫绿色草坪,寓意为“雪山草地树金碑”。碑顶站立的红军战士铜像,双臂高举成“V”字型,一手持步枪、一手持花束,背衬着蓝天自云,金光璀琛,挺拔庄严。依元宝山西麓坝上建成的巨大群雕高10多米,长90多米,由告别苏区、艰苦历程、黎明火种、火炬碑文、山间小想、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赴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等组成,是用1300多块大型花岗石精雕细錾而成的,被誉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现代群雕。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表彰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壮举和不朽功勋,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名垂青史的红军长征的敬仰和缅怀,业己成为新时期四川省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当前更是阿坝州黄金旅游线上一处魅力四射的人文景观。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建于此地,不仅在于它可以依托九寨沟、黄龙“世界极品旅游目的地”和大草原、松潘古城风韵,充分将光辉的红军长征纪念物与秀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更好地向世人展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交相辉映的独特风姿,而且也是激励雪山草地儿女开发雪山草地、建设雪山草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动力。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Folktales/96.html
    民间故事短篇100字(民间故事100字)
    蛇变龙的民间故事(蛇变龙的传说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