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白族民间故事集,关于白族民间故事集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白族民间故事有哪些?
金鸡斗黑龙
从前有一座山和一条河,山上住着一只金鸡,它所居住的山崖很高大,河水从山脚下流过。一天,金鸡和住在河里的龙打赌,金鸡说:“如果你能把水堵到我站的这块岩石上,我就嫁给你。”龙听了很高兴,于是下功夫堵水,大概用了一两年,终于把水堵到金鸡脚下。金鸡不可能真心想嫁给它,只是欺骗它而已,半夜,金鸡在岩石上拉下一堆屎就飞走了,那时起,人们就把金鸡称作凤。凤飞过了第二座山,那座山被称为“凤凰坡”。
过了凤凰坡,它飞到了凤羽坝子,当时的凤羽坝子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荒坝,凤经过的时候有根羽毛掉到了坝子里,坝子里的人捡到了凤的羽毛,就把当地取名叫“凤羽”。
过了凤羽,它飞到大理三塔寺大塔的宝顶上落脚,它在宝顶上歇了一天一夜,老百姓都跑出来看它,但不敢驱赶它,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但不驱赶它,反而烧香叩拜它。
大理国国王的驸马仗着自己的地位尊贵,态度很蛮横,整天想着要显一显自己的本领大,于是拿出弓箭射了凤一箭,刚好射到了凤的膝盖上,凤被射伤之后就飞走了,据说当时凤停歇的宝顶是歪的,千百年来一直歪着,就是被凤踩歪的。
凤离开三塔之后飞到了宾川的一座山上,它的被射伤的脚掉在那座山上,它的脚变成鸡爪形状的三座大山,和尚们把它取名叫“鸡足山”,和尚们见这座山风水很好,于是在山上盖起了一座寺院,取名为 “祝圣寺”。
白族的风俗故事有哪些?
青姑娘节
传说青姑娘于正月十五跳海,于是每年的这一天便成了“青姑娘节”。届时,全村的姑娘们要聚在一起,选出本村最美丽、最聪明、人品最好、歌嗓最亮的一位扮演青姑娘。有的村庄则用篾扎纸糊再加彩画的偶像来代表青姑娘。太阳落山时,全村女子簇拥着“青姑娘”从河边进入村中,一路手牵着手,踩着节拍边唱边舞,过街串巷,直到村中广场。然后围绕“青姑娘”吟唱整首长诗,诉说其痛苦遭遇以示悼念,直至月落西山方才散去。
蝴蝶泉
关于蝴蝶泉的由来,白族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蝴蝶泉原名无底潭,潭后的云弄峰神摩山中盘踞着一条恶蟒。它可以忽而变作猛虎,忽而变作人形,经常下山吞食人畜、淫乱妇女,百姓苦不堪言。一日, 有位名叫杜朝选的英雄猎人来到这里,得知恶蟒危害村民,便独自潜入山中,发箭射伤恶蟒。恶蟒逃跑后,第二天,杜朝选又再次跟踪追寻,在霞移溪口遇见两个姑娘在洗血衣,得之她们正是被恶蟒化作美少年骗进洞中供其淫乐的姑娘,所洗血衣正是中箭的蟒皮所变。
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号称“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这不但有着民间传说的依据,也有着确凿的史料记载:
从民间习俗和神话传说方面来讲,三月街起源于观音讲经庙会。相传大理苍洱大地原先被一个名叫罗刹的恶魔盘踞。他专以吃人眼为生。观音大士来到大理,巧妙施展法术,制服了罗刹。为防止罗刹东山再起,每年三月十五日聚集万人于苍山神祠前(也就是至今不变的街场)讲经说法。观音大士为了不让百姓耽误生计,让百姓可以同时做些买卖,因而也就形成一年一度的盛大集市,以至历来也常将三月街叫作观音市。
火把节
关于火把节的缘由,白族人认为主要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传说一千三百多年前,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洱海地区的其他五诏(小王国),设计以祭祖为名火烧松明楼,烧死五诏诏主。其中邓赕诏主夫人柏洁远见卓识,事先已预计不测,事后又忠贞不屈,为刨丈夫尸骨,十指皆刨出鲜血。故火把节时白族青年妇女都要染红指甲以示纪念。有的地区,火把节当天小伙子们还要举行跑马活动,海东一带还举行赛船,都是为了纪念柏洁夫人顽强的抗争精神。
剑川石宝山歌会
关于歌会的由来,流传着不少神奇美丽的传说,相传石宝山形如石钟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钟。每当金钟敲响,山下的沙溪坝子便风调雨顺。后来,有一条九头恶龙口喷烈焰,把金钟化为石钟,并随时兴妖作法,常给坝子带来旱灾虫灾。沙溪有一对名叫阿石波和阿桂妞的情侣得到本主神灵点化,得知用歌声可以破除恶龙妖法,便邀约了十姊十妹天天上山对歌,终于击败了恶龙。阿石波和阿桂妞也在与恶龙搏斗中丧生。为了纪念这对情侣,人们便年年上山对歌,成了代代相传的歌会。
白族民间故事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白族的建筑、 雕刻 、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下面是我整理的白族民间 传说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白族民间传说故事一:白族火把节
很久以前,白族首领是个英俊勇敢的王子,武艺高强,百战百胜。他经常骑一匹高大的白马,穿管白色的盔甲,巡视自己的国家。在他的治理下,白族人民不怕外族的侵略,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一次,汉族与白族发生纠纷,引起两族战争,白族王子用泥巴塑些泥人、泥马放在一个柜子里,每当敌人冲杀进来,王子便打开柜子,一念口诀,柜子里的泥人、泥马瞬间变成勇猛的将士,跟随白族王子与敌人拼杀,直杀得势力强大的敌人丢盔弃甲,才收兵回寨。
尽管这样,白族王子还是被敌人逮住了二十多次,每次被逮住就被拉出去问斩,可是每次都砍不死,他跑回来第二天照样威风凛凛地带领将士冲锋陷阵。大家感到十分奇怪,谁也不知这其中的奥秘。
一次,白族王子又从虎口中逃回来,夫人为他接风洗尘,酒后便问:“夫君啊,你是英雄还是圣人,为什么被砍头二十多次都不死?”
白族王子相信自己的妻子,就悄悄地告诉她:“夫人啊,神给我的头,用坚硬的刀是砍不死的。要想叫我死,必须用狗肠子绑住我的双臂,用尖刀草杀我才会死,你千万不要把这个秘密告诉别人。”
后来,敌人因杀不死王子,每次打仗都被王子的泥人打败,他们觉得长久下去,伤亡会更惨重,就想出一条毒计,出重金买通王子的妻子,知道了王子的致命弱点。在一次交战中,王子不知道妻子出卖了他,仍橡往常一样奋勇拼杀。这次战斗,他不幸又被敌人逮住,敌人真的用狗肠子绑住王子的双臂,拿尖草将王子杀死了。
王子遇难时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五这天,百姓们左盼右等不见王子胜利归来,便燃起火把四处寻找,找遍了村村寨寨、荒山野岭,还是找不到。
以后,白族人民为纪念王子,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这天,大家就都点燃火把去寻找王子。尽管找不到,却总抱着一个希望。久而久之,便成为传统的白族火把节。
白族民间传说故事二:白牛献乳古时候,有一位白族老农 饲养 着一条白毛母牛。这条母牛身体健壮,经常到人迹很少去到的深山老林里吃草,有时候还会爬上峭岩吃草,比岩羊都还灵巧。后来,白母牛饱胎了,十个月后产下了一头小牯子。那时,正遇兵荒马乱,瘟疫流行,村里有一位年过七旬的白族老妇人,丈夫在战乱中死了,她无儿无女,生活艰难,眼目昏花,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后来竟卧床不起。
一天,白母牛来到老妇人家门前,用角顶开了掩着的破门,走到老妇人病卧的地方,跪下前脚,把奶头移到老妇人嘴边,给老妇人允吸。这样,连续一个多月,老妇人身体康复了。又一天,白母牛去寻找青草的途中见到一个婴儿伏在刚刚死去的母亲身上呱呱啼哭,声音哭得嘶哑凄惨。死去的母亲四肢已僵硬了,白母牛来回围着婴儿转了几圈,它用嘴叨着婴儿的外衣,把婴儿移到僻静的地方,侧躺下给婴儿喂奶。接着衔来一些干草铺在地下给婴儿睡。从此,天天在婴儿栖身的地方周围找草吃,直到把婴儿喂到会走路,最后长大成人。
据说,这个婴儿是佛祖化身。白母牛能通人性,献乳救人的事感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正式封它为神牛。于是,白族人就把白牛献乳的故事雕刻在法华寺的岩壁上流传后世到如今。
白族的艺术建筑
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政府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
雕刻
白族的雕刻艺术闻名于世,主要体现于石雕和木雕。石雕以剑川石钟山石窟和大理国经幢为代表。开凿于南诏大理国年间的剑川石钟山石窟是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大理国经幢,又名“地藏寺经幢”。经幢造型优美,雕刻技术精湛,具有密宗佛教造像的特点,被誉为“滇中艺术极品”。白族木雕主要运用于宫廷庙宇、民居建筑的装饰上,尤以剑川木雕最为出名。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堂门和木雕屏风就是出自剑川木匠之手。
白族碑刻历史悠久,数量众多,重要的碑刻有《南诏德化碑》《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元世祖平云南碑》《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等,是研究白族历史、 文化 、艺术的重要资料。
诗歌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日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绘画
白族绘画艺术丰富多彩。《张胜温画卷》,大理 国画 工张胜温创作于大理国盛德五年(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是世界佛教图像画中的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1. 都市传说故事
2. 彼岸花的传说故事
3. 有关于鸡的传说故事
4. 梅占茶的美丽传说
5.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范文
白族民间故事
白龙掌印:从前苍山十八溪中住着十八条龙,为首的是龙溪的大黑龙。它有一颗金铸的掌龙印,只要把这颗金印拿出来,吼一声,十八条龙就大发洪水,冲毁庄稼和房屋。后来,莫残溪的小白龙想法偷了掌龙印,打败了大黑龙,自己当上了十八溪的总龙王,从此风调雨顺,庄稼年年丰收,白族人都过上了好日子。
白族故事还有神只与英雄、借地收罗刹、鹤拓、牟伽陀开辟鹤庆、开辟甸索坝、东瓜佬与西瓜佬、光璧杀妖、岛枝除魔鸟、猎人杀妖、龙肝、绿桃村龙母的传说、龙三公主、猪龙的故事等。
白剧的白族简介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生活各个方面都可以用歌舞表现出来。如大本曲中的小调就有放羊调、上坟调、逼情调、祭奠调、问魂调、思乡调;民间舞中有采茶舞、担水舞、醉酒舞、酒礼舞、端盘敬酒舞、献水舞等。说起白族歌舞要说到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他在《上林赋》中曾列举了西汉流行的一些知名乐舞曲,其中有“文成颠歌”。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文成颠歌”作了注解:“文成,辽西县名,其人善歌。颠,益州颠县,其 人善作西南夷歌。”“颠”即“滇”字。西南夷是汉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泛称。通晓音律的司马相如曾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夷,他记叙的颠歌不仅是歌,而是包括歌、舞、乐三者一体的艺术形式。这在滇池之滨颠县故地晋宁石寨山及附近地江川李家山发掘出土的青铜乐器、 乐舞俑和青铜器纹饰乐舞造型皆可佐证。 产生年代至迟西汉。司马相如见到的颠歌中猜想是有“打歌”的。那时白族没有文字,打歌只能一代又一代靠口语流传,靠口语加工增删。白族的先民通过打歌娱乐形式, 一为娱己,消除夜间的寒冷、孤寂和疲劳,获得精神上的愉快;二为娱神,即敬鬼神以祈求福安,获得精神 上的安慰;三为传古,教育后代不忘先祖,以获得精神上的支撑。白族有俗 语“老人不传古,小人失了谱”之说。像流传下来的长篇叙事打歌《开天辟地》记叙地就是 盘古盘生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过程。《放羊歌》则记述了古代滇人游牧生活的情景,并自豪地唱道:“大理是个好地方,羊呀肥又肥。大理是个好地方,羊毛长有三尺六。”
白族打歌流传到后来,随着汉文化的影响扩大,很自然地接受了汉族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出现了不少富有戏剧情节的篇章,如《读书歌》(梁祝故事) 、《诸葛亮》 、《 楚汉相争》 、《八仙过海》等。这些打歌不过是借汉族民间传说的历史故事来表现白族民族精神,所以 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特色。比如说唱梁祝的《读书歌》,把柳荫结拜改为松下结拜,结拜后 还游了点苍山。在《开天辟地》中有兄妹结婚“请谁做主人?请松树做主人。”故白族人从古俗,结婚人家有在彩房门前和天地堂前栽一对松树的习俗。汉族梁祝没有写梁山伯与祝英 台劳动,而《读书歌》中的梁祝自己盖草堂,做桌凳,自己挑水烧火做饭,并把“十八相送 ”的情节改成下棋、弹琵琶的试探。结尾英台进了山伯坟墓后还加用了金锄头从坟中挖出两 根木棒,两根木棒被丢到河里,变成了两条金鱼,两条金鱼被网起埋在河边,又变成了两棵柳树。再用金斧头砍柳树,砍下的木片变成对对蝴蝶飞。最后梁祝变成了一对双鸳鸯,马文才变成了一只单鸳鸯。故事情节增强,使它具有与戏曲结缘的基础。与戏曲结缘的还有绕三灵歌舞。“绕三灵”白语叫“萨纳”,是大理白族在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举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神社遗风的歌舞盛会。绕三灵中装扮老人者手执歪挂小葫 芦的竹杖,很有可能就是神树即社树(桑树)的演变物,葫芦是与生殖有密切关系的崇性物, 它的源头与汉族远古崇拜生命“社”的“聚社会饮”一样,即在生命茂盛的季节——春天( 春社),会合男女,狂欢歌舞的自由交合仪式。白族对于绕三灵群众性的歌舞仪式演变有许多传说。如古时有一年大理干旱,到栽秧时节 ,老天滴雨不降,秧苗无法插下去。后来百姓群聚到喜洲九堂神本主庙里搭了一个祈雨台,念经祭祀求本主下雨,到四月二十五日这天果真下雨了。从此百姓非常信奉本主,每年四月二十五日都去本主庙朝拜求雨。还有传说绕三灵是为一位死去的爱民皇帝奔丧。显然随着白 族社会发展,人主代替了本主。张文勋主编的《白族文学史》记载了这个传说,说古代白族有一位爱民皇帝死了,“由于他在世时能施仁政,人民喜爱他,他死以后,百姓为他奔丧,手中拿着杵丧棒和柳树一枝,柳树上挂白布和净水碗,表示对爱民皇帝的哀悼,这种形式每年一次。以后人们手中拿的杵丧棒变成了霸王鞭,净水碗变成了金钱鼓,柳枝上也不挂白布 而挂红布了。”
绕三灵到了清代,其音乐曲调大量吸收了白族民间歌舞曲调。如《挖水调》、《出门调》 、《大理古景》,跳的是霸王鞭、金钱鼓舞,演奏有锣鼓、笛子、唢呐等。
清代白族文人诗作中,对此有所描绘:“金钱鼓子霸王鞭,双手推敲臂旋转,最是小姑歌 调,声声唱入有情天。”(咸丰年间的白族诗人段位《绕三灵竹枝词》。
“曲唱民家随口道”,绕三灵是边走边唱,即兴编词,基本上是“七七七五”的白族调唱词形式,这与大本曲山花体诗体唱词是一脉相承的。任何民族戏曲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滋养, 同时又离不开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白族的大本曲和吹吹腔就是在白族民间歌舞和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本曲长的由上百首“白族调”组成,一般用三弦、唢呐伴奏。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了说唱歌舞综合戏曲艺术。大本曲究竟产生于什么时候,有的说起源于唐朝,也有的说起源 于明朝。如果仅从唱词“七七七五”山花体格式来看,推究大本曲起源于唐代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因为白族具有戏曲雏形的综合艺术必定会受到汉族地方戏曲的影响,而汉族地方戏 曲兴起正是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所以大本曲的兴起并流传开来只能在这之后。
早期的大本曲
是一人抱着三弦自弹自唱,唱腔是白族调,发展到后来十八调。十八调是唱腔中的小调,有〔螃蟹调〕、〔老麻雀调〕、〔新麻雀调〕、〔花谱调〕、〔家谱调〕、〔 琵琶调〕、〔花子调〕、〔放羊调〕、〔上坟调〕、〔道情调〕、〔祭奠调〕、〔阴阳调〕、〔起经大会调〕、〔拜佛调〕、〔问魂调〕、〔思乡岭〕、〔血湖池〕、〔蜂采蜜〕等。
望夫云
是白族剧作家杨明根据白族民间传说创作的白剧,1980年11月中旬由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带到北京进行汇报演出,在民族文化宫演出11场。剧中主角阿凤公主由叶新涛扮演,猎人阿龙由杨永忠扮演。该剧唱腔比较好地把白族大本曲和吹吹腔揉为一体,既表现 委婉细腻又可表现激越明快的思想情感。剧中还根据情节发展和人物表现的需要,安插了具 有白族风俗民情的舞蹈场面,如“绕山林”、“霸王鞭”、“赠神翅”、“仙女散花”等。 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
《望夫云》故事也产生于南诏时代,说的是南诏王有位公主阿凤长得很美丽,她后来爱上 了一个英俊、勇敢的猎 人阿龙。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同猎人一道逃出王宫, 来到苍山顶上的南局峰上快乐地生活。南诏王得知公主出逃,请罗荃法师将猎人打入洱海, 变为石骡。南诏公主因盼望、思念自己的爱人,终于悲愤地死去。她死后化为一朵白云,每年八、九月间,白云出现就要刮起大风,直到吹开洱海水看到石骡,才风平浪静。白族人同情公主,把这朵美丽的白云叫做“望夫云” 。
大型现代白剧《情暖苍山》
现代白剧《情暖苍山》以白族农村生活为背景,以乡长田秀兰和丈夫赵经理,兄弟田金生,以及农村刘二宝等人的矛盾纠葛展开剧情,抒写了刘二宝一家纯朴善良,受害背黑锅,阿秀乡长从家事的泥潭中艰难走出,揭示真相反思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以情换情,坦坦荡荡做官为人的乡长形象,展示了现代白族农村的人物风貌和风俗民情。
该剧在“迎接新世纪2000年云南新剧(节)目展演”中,得到了观众、专家以及领导的一致好评,毫无争议地排在此次展演获奖剧(节)目的榜首。剧评家认为该剧的成功,不在于追赶时髦的“新”,而在于老老实实的“真”,在于真实和真情,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就选材而言,《情暖苍山》并无什么新鲜之处,只不过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假农药、假种子之类的事件,就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奇的地方。全剧围绕农民刘二宝因假农药烧死庄稼而大闹乡长田秀兰的婚宴,田秀兰查假农药来源而展开。剧作家的功力在于将这样一个普通事件进行集中、提炼和概括,使之典型化,并不脱离传统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剧中戏剧情节的设置、人物关系的构成、情节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发展、戏剧矛盾和冲突的推进,悬念、期待、突转等手法的运用,一切都是自然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既符合生活逻辑, 又符合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感情逻辑,从而使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较好的统一起来,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乐于接受,为戏剧演出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而真情则是艺术的生命之泉,《情暖苍山》的成功就在于它写了真情,用真情感动人,剧中围绕追查假农药来源展开了一系列戏剧冲突,都是围绕一个“情”字进行的。亲情、乡情、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是该剧的核心,乡长田秀兰梅开二度,与新婚丈夫赵经理情深意笃,与她亲手拉扯大的弟弟田金生从小相依为命,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贩卖假农药的竟是自己的弟弟,还扯出自己的新婚丈夫,而且假农药又是自己亲手从丈夫公司帮刘二宝买的,这样双重巧合造成的误会,就是跳进黄河也难洗清,另一方面,受假农药坑害的刘二宝,又恰恰是她和睦相处二十年,哺育她成长的父老乡亲。更为严重的是,她身为乡长,假农药事件 不仅影响到家庭声誉,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而且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党与群众的血肉之情。田秀兰不是圣人,她需要亲情,需要家,她也不忍心父老乡亲受损失,更不忍心看到本已遭受农药坑害的刘二宝蒙受不白之冤,反而要赔礼道歉,各种情感的巨大冲击,使她陷入了极为复杂艰难的感情网络之中难以自拔,更 难作出果断抉择。人最难割断的就是情,最受折磨的也莫过于情,最难选择的也是情,剧本将田秀兰置于这种真情的艰难选择的窘境之中,展开亲情、乡情、党与群众血肉之情之间的内心情感搏斗,并在这种搏斗中将人物内心世界情感的丰富性、真实性、高尚性和人格魅力呈现给观众,使人感到可亲、可爱、可敬,从而无论在情感上还是理智上都完全接受了乡长田秀兰这个人物形象,当然也就接 受了剧作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阿秀乡长
该剧在2000年全省新剧(节)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剧本创作、表演、舞美设计、音乐创作五项大奖,2001年参加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获剧目及表演、音乐等六项奖,后改名为《阿秀乡长》拍成戏曲电视剧,全国播映。
该剧编剧:魏树生;导演:礼朋;音乐设计:王茂林、张亮山;舞美设计:张寿培、姜果、杨光炳、杨月明;主要演员:叶新涛、杨益琨、马永康、赵文生、董汉贤、彭强、赵先治、杨刘忠等。
白剧-大理白族舞蹈,大理白族白剧,亦名“白戏” 。原名吹吹腔,简称“吹腔” ,大理白白剧是在1958 年以来吸收了大理白族大本曲的曲调、是大理白族的一些音乐舞蹈及云南滇剧音乐等而发展起来的新剧种。吹吹腔,原流行于大理白族地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齐全,有一定表演程式,唱腔有30多种,多按行当和情节来名命。白族白剧音乐以唢呐间奏帮腔,表演时载歌载舞。行头、脸谱与中国古典戏剧大体相同。大理白族白剧剧本有《窦仪下科》、《柳荫记》、《蟒蛇传》、《火烧松明楼》、《血汗衫》、《杜朝选》、《赵龙观灯》等。大理白族白剧唱词为“山花体”,对白为大理白语夹杂汉话,但汉字要白读。大理白族白剧吹吹腔在1949年以前没有专业性的戏帮(班),而是自娱性的大理白族民间组织。1 959年正式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吹吹腔剧团”,1962年改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 。在唱腔方面以大本曲为主,吸收吹吹腔,演唱时多以三弦及唢呐伴奏,并用打击乐控制节奏。大理白族白剧演出过《血汗衫》、《望夫云》、《红色三弦》、《苍山会盟》、《白洁夫人》、《孔雀胆》、《阿盖公主》等大型剧目,为大理白族白剧的发展进行探索。现白剧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戏曲剧种。 取材于南诏历史中段功的故事,与郭沫若先生的著名话剧《孔雀胆》同出一个故事。元朝末年,元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者梁王,为笼络大理总管段功,将女儿阿盖许配于段功为妻,以达稳定元朝在云南统治 的目的。段功以卓越的智慧与平易待人的品格,深得民心。其间梁王由于听信奸人谗言陷害,深怕段功“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密令女儿(段功之妻)阿盖用孔雀胆泡制的毒酒杀害段功。善良美丽的草原“押不芦花”阿盖公主没有屈服于权势,违背父命,反劝段功一齐逃回大理避祸,然而耿直的段功却坚信无辜者必能洗清自己,“一走反遭千古骂名”的愚忠信念,欲与梁王“辨别是非曲直”。奸臣石拉,暗设埋伏,段功最终还是被梁王所杀害。阿盖因丈夫的被害,喝下父亲梁王曾要毒害段功的毒酒,以死殉夫。
白剧《阿盖公主》通过“赐夫” 、“夸夫” 、“劝夫” 、“扶夫” 、“殉夫”五场,构成全剧的贯穿线,“夫”字前的六个字结成矛盾冲突的疑点和戏剧动因,层层推进,波浪叠起,演绎出令人扼腕拍案,叹气悲泣的一幕幕人生悲剧。剧作者在创作该剧时,艺术观点非常鲜明,白剧必须走自己的路,剧目创作必须立足白族文化,必须反映本民族历史与现代生活中的典型形象。白剧《阿盖公主》的创作正是这种理念的产物。题材虽然与郭沫若先生的著名话剧《孔雀胆》取材相同,创作无疑自找难题,但剧作者独辟蹊径,以白族人的文化视角重读历史,用“蒙古姑娘阿盖是我们白族的好儿媳”为情感主线,走自己的路,重新铺排场景与故事。剧本仍写宫廷戏,但洋溢的是夫妻情、父子情、人性之深情,使故事充满凝重悲壮的色彩,将段 功之死引申到“民族一定要团结”的高度上。 《阿盖公主》推出之后,先后获得云南省弘扬民族文化优秀剧目展演综合一等奖,表演一等奖,音乐一等奖,剧目创作银奖等9个奖,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一等奖,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文华”单项奖。剧本获云南省政府奖银奖。1996年选入中央电视台“戏曲精品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