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土家族民间故事,关于土家族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土家族的民间故事
土家族的民间 故事 是土家族人 文化 心理的一面镜子。那你知道土家族的 民间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土家族的民间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土家族的民间故事 篇【1】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户土家农民,夫妇俩拉扯着两个孩子。每天丈夫劳动归来,总是把蓑衣、斗笠放在阶沿上。不料一天早晨,蓑衣和斗笠却被拉到了墙杂旯里,原来是狗在上面睡觉过夜。为了避免再出这种事,他们就找来了一根大竹篙,用葛藤绑在阶沿外边的柱头上,用来挂蓑衣和斗笠。 一次,妻子坐在屋檐底下织麻补衣,两个孩子老缠她,使她做不成活路,她只好找了几节木杠,几块木板,就着挂蓑衣和斗笠的竹篙搭成了一个平台。她坐在上边,继续织麻补衣,再也不怕孩子吵闹了。 人们见这样很好,便进一步把平台发展成住房,就成了吊脚楼。
土家族的民间故事 篇【2】
许多年前有个以打柴为生的后生,每天天一亮就起床了。吃过早饭,上山打柴,午时左右,后生已经挑着柴来到集市上。傍晚,后生回了家,做了晚饭,吃完安歇。后生的爹娘都过世了,又没有兄弟姐妹,这样孤孤单单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
这天,后生卖柴回来,老远就看见自家的茅屋冒着袅袅炊烟,以为失火了,也顾不得疲劳,一路奔跑过来,及至进了屋,他一下傻眼了。
只在遥远的记忆中,有过这样温馨的时候:火炉里火正旺,小木桌上,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正飘散着异香。地上干干净净,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昨晚换下的有着浓郁汗味的衣服晾在窗前的竹篙上,还在滴水呢。
以后一连几天,天天这样。后生有点害怕了,是不是神仙下了凡?真要是这样,他一个穷光蛋,可消受不起。他 决定 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这天吃过早饭,他照样上山打了一捆柴,与平常不同的是,他没有将柴挑到集市上卖,而是挑到家附近,然后找了个地方藏起来,两眼巴巴地望着屋子。过了两个时辰,约莫已是做晚饭光景。后生正等得心焦,忽然看见一只火红的狐狸,自山坡飘然而下。
红狐到了茅屋附近,很快在地上打了个滚。后生一阵眼花,再定睛看时,只见一个姑娘走进了茅屋,随即茅屋升起了缕缕炊烟。
原来是狐仙!后生心中一阵狂喜,拔脚就要向茅屋飞奔,但他猛然又站住了,不行,这么鲁莽,狐仙会被惊走的,总得想个法子留住才行。
呆了片刻,他悄悄地走过去,把尚带着余温的狐皮卷起来,蹑手蹑脚地潜进吊脚楼,爬到阁楼上,将狐皮用一件旧衣服包了,塞进一口破旧的木箱。然后又悄悄来到屋外,背起柴捆,向茅屋走去。
后生大步地走到院坝里,将柴捆重重地放下,然后向厨房走去。他听到厨房一阵忙乱,姑娘推开门来,愣住了。四目相对,两人都有些惊慌,说不出话来。后来,也不知是谁先说了话。
狐仙走不了啦!她找不到自己的皮,再也无法变回狐狸。她本来就很喜欢田姓后生,帮他做事,就是看他勤劳。这一下回不去了,于是他们成了亲,有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后生依然天天去打柴,只是他再没有从前那样辛苦,衣服破了有人补,脏了有人洗,饿了回家有热腾腾的饭菜,屋子里不再冷清,儿子已经会喊爹了。
有了狐仙的帮助,后生干活就更加卖劲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柴,一天到集市卖两个来回。渐渐地,钱越攒越多。后生用攒下来的钱买了耕牛和农具,就这样,一家三口过着男耕女织、甜蜜幸福的生活。
随着粮食和钱物的增加,存放的茅屋已经不行了,必须对自己的茅屋进行改造。设计怎样的房子呢?夫妻俩认真的协商了一天,决定建造一栋“一正两厢”二层的楼房。他们请来了九九八十一个心灵手巧的木匠,用了一百零八根柱头,花了九九八十一天,一栋崭新的吊脚楼完工了。为了答谢木匠师傅和乡亲近邻,他们办了九九八十一桌宴席,庆祝了整整三天三夜。
后来,土家族建造房子,都要建成“一正两厢”二层的吊脚楼。
土家族的民间故事 篇【3】
相传有一年,朝廷杀了不少土家族山民,覃垕的娘也被杀害了。娘死后给他托梦,说她的坟头有三根大楠竹,要覃垕砍去做成弓箭,练武三年六个月,等到鸡飞狗上屋的时候,就打开大门,向京城开弓放箭,杀死皇帝,给土家人民报仇,给娘报仇。覃垕把这事对姐姐说了。姐弟俩便砍来竹子做成弓箭,覃垕闭上大门,天天在堂屋里练武。练呀练,一直练了三年。功夫学得差不多了,这时姐姐耐不住了,便把鸡狗一顿乱赶,赶得鸡飞狗跳,然后慌慌张张叫覃垕开弓放箭。覃垕一看,果然鸡飞狗上屋了,就取出弓箭,朝着京城“嗖!嗖!嗖!”就是三箭。可由于火候未到,第一箭,落在三十里外的澧水河里,那地方如今叫箭潭;第二箭,落在三百里外的澧州,那地方如今叫箭门;第三箭,身到皇帝的龙椅上,皇帝正上早朝,覃垕的箭没有射中。覃垕开箭之后,后园的楠竹一齐炸开了,每个竹节里奔出一人一马,但因时间未到,出来后就倒在地上死了。大米界原是几山大米,那是覃垕的军粮,也因时间未到,而变成了一堆堆的黄土。皇帝受了一惊,忙从龙椅上取下箭来,一看,箭杆镌有“茅岗覃垕王”字样,遂派人四下捉拿,终于将覃垕抓到解往京城。临行前,姐姐嘱覃垕说:“若皇上问你身上的九条龙是生成的还是画的,你说是画的。”。覃垕到了京城,皇帝大堂审问,指着覃垕的背脊问:“你身上的龙是生成的还是画的?”覃垕说:“是画的”。结果皇帝下令将覃垕剥皮杀死。谁知皮一剥,只见几道金光一闪,覃垕身上的九条龙全部冲天而去,刹时天昏地暗,京城日月不明。皇帝知道杀错了真命天子,只得每一年让覃垕坐三天皇位。
猜你感 兴趣 :
1. 土家族传说故事
2. 56个民族民间故事
3. 关于民族传说的故事
土家族民间故事200字
相传有一年,朝廷杀了不少土家族山民,覃垕的娘也被杀害了。娘死后给他托梦,说她的坟头有三根大楠竹,要覃垕砍去做成弓箭,练武三年六个月,等到鸡飞狗上屋的时候,就打开大门,向京城开弓放箭,杀死皇帝,给土家人民报仇,给娘报仇。覃垕把这事对姐姐说了。姐弟俩便砍来竹子做成弓箭,覃垕闭上大门,天天在堂屋里练武。练呀练,一直练了三年。功夫学得差不多了,这时姐姐耐不住了,便把鸡狗一顿乱赶,赶得鸡飞狗跳,然后慌慌张张叫覃垕开弓放箭。覃垕一看,果然鸡飞狗上屋了,就取出弓箭,朝着京城“嗖!嗖!嗖!”就是三箭。可由于火候未到,第一箭,落在三十里外的澧水河里,那地方如今叫箭潭;第二箭,落在三百里外的澧州,那地方如今叫箭门;第三箭,身到皇帝的龙椅上,皇帝正上早朝,覃垕的箭没有射中。覃垕开箭之后,后园的楠竹一齐炸开了,每个竹节里奔出一人一马,但因时间未到,出来后就倒在地上死了。大米界原是几山大米,那是覃垕的军粮,也因时间未到,而变成了一堆堆的黄土。皇帝受了一惊,忙从龙椅上取下箭来,一看,箭杆镌有“茅岗覃垕王”字样,遂派人四下捉拿,终于将覃垕抓到解往京城。临行前,姐姐嘱覃垕说:“若皇上问你身上的九条龙是生成的还是画的,你说是画的。”。覃垕到了京城,皇帝大堂审问,指着覃垕的背脊问:“你身上的龙是生成的还是画的?”覃垕说:“是画的”。结果皇帝下令将覃垕剥皮杀死。谁知皮一剥,只见几道金光一闪,覃垕身上的九条龙全部冲天而去,刹时天昏地暗,京城日月不明。皇帝知道杀错了真命天子,只得每一年让覃垕坐三天皇位。
参考参考吧,采纳
土家族苗族历史小故事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
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
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的一种。
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
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
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
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泰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
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
西汉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
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
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对象。
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
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
唐朝开始,中央采取羁縻州县制度,任命归顺的地方首领以州县官职,治理其地,并准其世代承袭,使土家族日趋稳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加强。
土家族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支援红军长征。
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社会经济
土家族是较早从事农耕的民族。
土家族由于自己的生产技术低,生产工具落后、产量低,于是他们向汉族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土家族的生产力水平,加速社会经济的进步。
唐、宋间,由于实行羁縻州县制度,社会比较稳定,土汉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但仍处于不习牛耕的刀耕火种阶段,而兼事渔猎。
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领主,除奴役土民外,还不时驱使“土兵”至邻近汉区掳掠人口、财物。
元至清康熙年间,建立土司制度。
土司的统治客观上曾使土家族的活动地域更加稳定,民族特点得以保持。
但这时地主经济开始出现。
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封建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迅速发展。
土司时“蛮不出境,汉不入洞”的禁令被打破,大批汉族农民和商人迁入,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
但是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商品和鸦片于咸丰末年大量销往土家族地区,土布、土靛、蜡染等传统工艺产品逐渐失去销路,受到沉重打击。
帝国主义者廉价大量收购桐油、茶叶、木材、药材等土特产品, *** 了桐、茶种植业和榨油、木竹加工业的发展,城镇商业和集市贸易日渐兴旺。
各业行会组织开始出现。
辛亥革命后,土家族地区兵灾频繁,农村经济陷于破产,商业停滞,民不聊生,直到解放前夕,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仍然十分落后。
解放后,党和国家制定和落实民族政策。
把土家人定为单一民族。
并于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983、1984年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黔江、彭水五个自治县。
土家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武陵山地区的土家族人民已经基本解决温饱,正在向脱贫致富之路迈进。
文化艺术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土家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有的风俗习惯。
《张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间故事,流传至今。
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长篇叙事诗《绵鸡》最为著名。
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繁多。
声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
器乐有打击乐、吹奏乐等。
音乐界把打击乐“打溜子”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通常用四件乐器演奏,强烈的节奏、快速的旋律、变幻的音响,令人倾倒。
“打溜子”也是“标题音乐”,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鹊闹梅》、《火车进山》、《马过桥》、《牛擦痒》等固定名目,传统曲牌多达200多套。
土家族的戏剧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等多种。
土家族的傩戏,可以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贵州铜仁土家族地区,是我国保存傩戏最完整、演出傩戏最多的一个傩文化圈,国内外专家都十分关注。
传统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100多种图案,这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作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土家族人民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并在冬春季节“赶杖”(围猎)。
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
在服饰方面,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
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差不多。
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能见到土家族传统服饰。
在住宅建筑方面,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为有特色。
这是一种干栏式结构,楼下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楼上作姑娘们的闺房,是织布、绣花、绩麻、做鞋之所。
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势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既通风,又防潮;既安全,又卫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过姑家女儿必嫁舅家(称为还“骨种”)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
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
男女原多对歌相爱结婚。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步受到财产的限制和父母的约束,直至建国前,盛行封建买卖婚姻。
建国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多了起来,但在农村父母包办婚姻依然存在。
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巫师)念经,道士开路。
后来受汉族的影响,实行土葬。
在节庆方面,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
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宗教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土家族的民间传说拜托各位大神
土家人的先祖廪君 南朝刘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 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
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仍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巴氏之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
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
余姓俱沉,唯务相独浮
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水,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
积十余日,廪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朗
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
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潘光旦先生考证:“巴人的肆祥地的武落钟离山,是在今湖北长阳县的西北,离县城七八十里”袁珂先生亦认为如此
张希周同志考证:武落钟离山即今长阳 山,清·同治本《长阳县志》载:“县西二百三十里,昔廪君死,精魂化为白虎
”这二百三十里处,指的是今长阳西部的白虎陇
长阳的《覃氏族谱》中记载有这样一个传说:很古的时候,有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头,死在登星岭(今白虎陇),姓覃的去埋他的时候,这个老头变成了一只白虎,升了天
长阳贺家坪一带传说,向王天子是白虎蛮神,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寅属虎
“向王为古之廪君”,廪君本是白虎神,来到人间,做了巴国开国国君,成就了一番伟业之后依然回升到天上去,恰如苏联学者柯斯文所说的那样:“图腾主义也导致其他一些概念,如认为生育是由于图腾入居妇女体内,死亡就是人返回自己的氏族图腾”、马克思说:图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例如,狼是狼氏族的图腾、巴人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
巴人呼白虎为‘毕兹卡’古代巴人称为白虎族、白虎夷
秦昭襄王时,巴族人民武装反抗秦国的统治,“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这里所述白虎,应为以白虎为图腾的巴氏族,“秦昭王时,白虎为患,盖廪君之魂也
”直至今日,土家人仍自称毕兹卡,含有对白虎图腾的崇拜之意
甚至认为廪君化白虎升天后,其精魂仍在显圣,土家人中传说,很早以前,发生战乱,人们都躲在山上的一个岩洞里,这个洞里供着天子神像,敌兵追到对面山上,朝庙洞里打了三炮,突然洞门关上了,用炮再也轰不开,敌人突然看见这座高山顶上坐着一个人,一双脚伸在山脚下的河里相互搓洗,敌人一见这个巨人,吓得掉头就跑
敌人全退后,洞口开了,躲难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
”从此,向王天子显圣的神话也就流传开了
土家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短篇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土家族的 传说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家族的传说故事:罗兰娇的故事传说
罗兰娇是个蛮有才情的女子,她聪明机智,泼辣大方,至今人们还在传说她的故事。
出 嫁路上
罗兰娇十八岁那年,嫁给了一个勤劳厚道的农民。过门这天,娶亲的队伍走到半路上,突然被拦住了。原来前面刚刚修建一座桥,正等着县里大老爷来“踩桥”,只有等他过去之后,一般的人才准通行。“路都管”(有称“押礼先生”的)去办了几次交涉,石匠师傅十分为难,怕把罗兰娇一行人放过去吃罪不起。罗兰娇想:“只要把石匠的心说活了,他们也会去担点风险的,让我来封赠他们几句”。于罗兰娇是打开轿帘,对“路都管”说:“请转告石匠师傅,我罗兰娇来封赠他们几句如何?”那班石匠早就听说罗兰娇是个大美人。美丽大方,心才口才都好,一直没有见过。今天机会好,正可以见识见识她,于是便答应了。罗兰娇下了轿,一步登上桥,封赠道;“新人踩新桥,新桥万年牢。月儿浮水底,长虹贯河腰。身托泰山过,石桥胜铁桥”。石匠师傅听了,一个个眼睛笑得像个豌豆角儿,连忙请罗兰娇过去了。后来,老百姓口中有句口头禅:“姑娘回娘家,踩不烂的铁板桥”。听说就是罗兰娇那封赠话的后头两句变过来的。
儿不嫌母丑
智斗县官
罗兰娇的名声很大,后来,有人还有眼睛有鼻子地说,罗兰娇的大门上挂着一块“万事不求人”的大匾。县官听说后,来到罗兰娇的家里。县官说:“听说你万事不求人,本县特来借四样东西:一是高过天的;二是深过海的;三是硬似铁的;四是软如绵的。限你三天之内送过来”。 罗兰娇说:“老爷,您今天可以带走。高过天的是人心;深过海的是衙门;硬似铁的是痴汉;软如绵关圣人。前三样我家里没有,关帝像倒有一张,不知大爷什么时候要?”县官又说:“本县还要问你,什么人行时(土语,幸运)早?什么人行时迟?什么人行时正当时?什么人一生背秋时(土语,倒霉)?”罗兰娇开口就答:“甘罗行时早;太公行时迟;老爷行时正当时;背秋时的,小人不敢说。”县官说:“快说无妨,本县赦你无罪。”罗兰娇连忙上前给县太爷鞠了一个万福,说;“普天之下,老百姓背秋时”。
“问路的”和“不问路的”
罗兰娇要回娘家,公公说,“你给我把‘问路的’和‘不问路的’带点回来”。 罗兰娇微微一笑,说声“要的”,就上路了。几天后,罗兰娇从娘家回来。公公问;“你给我带的东西呢?”罗兰娇笑吟吟地从包袱里拿出两样中药,说,“这是一包生地,是不是‘问路的’。” 公公点点头。罗兰娇又从包袱里拿出一样中药,说,“这是一包熟地,是不是‘不问路的’。” 公公又点点头。
“问字”
罗兰娇和丈夫在河里摆渡,来了几个秀才要过河。秀才们一上船就摇头晃脑地作起诗来。罗兰娇看不惯,要出出他们的洋相。船一靠岸,罗兰娇就对秀才们说:“各位秀才知书识礼,满腹 文章 ,我想请教几个字。”秀才们满不在乎地说;“请把”。 罗兰娇念道,“‘咔’嚓一只舟,‘嘎’呀离滩头。‘绑’荡推过去,‘哐’而乐悠悠。”请问;“每一句开头的一字怎么写?”那四个秀才你望我我望你,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就溜走了。(也许他们不懂土家语)。
土家族的传说故事:西兰卡普凄美的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土家寨子上有个叫“西兰”的姑娘,最会织土花铺盖,她织的花儿香得起,惹得蜜蜂飞来嗡嗡叫;她织的鸟儿飞得起,惹得四方八面的鸟儿飞来贴着织锦喳喳叫;她织的鱼儿漂得起,惹得猫儿围着织锦咪咪叫。山上的花河边的花十样百样都被她织完了,她问姑姑:“还有什么花呀?”姑姑说:“没有了没有了,我所见的花都被你织完了。”她问婶娘:“还有什么花呀?”婶娘说:“没有什么花了。”
有一天,西兰碰到一位白胡子公公站在后园的白果树下,慈祥地对她说:“姑娘,你怎么不织白果花呢?白果花才真的漂亮呢!”西兰从未见过这位老爷爷,她惊奇地问“白果真的开花?”白胡子公公说:“当然开,只是开在深更半夜,寅时开,卯时谢,要有诚意和耐心的人才能看到。”
西兰照着白胡子老公公的话做了,每晚夜深人静的独自走进后园,坐在树下等白果开花。等了一夜又一夜,还是没见白果开花。这事让嘴尖的嫂嫂瞧上的,便向丈夫搬弄是非说:“西兰每天半夜三更守在后园,不晓得她等哪个男人?”人有脸,树有皮,当哥哥的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妹妹丢人现眼,于是也把这事盯上了。
这天晚上,西兰照样三更半夜走到白果树下。在圣洁的月光下,白果花果然开了。一树树,一朵朵,像雪一样洁白,像玉一样无瑕,香在半夜里,开在月光下。西兰好高兴啊,摘了几枝正准备回房挑灯夜织,把这最美丽的花织进织锦里,突然一斧头劈来……听了婆姨的小话的阿哥,一气之下喝得大醉,拿把斧头冒冒失失的连夜寻来,果然看见西兰一个人站在树下,便不问青红皂白地挥斧砍来,西兰倒下了,碧血染红了白果花。她死后化做西兰鸟,日夜哀鸣:“枝头嘁嘁喳喳,后园白果开花,查切是非小话,哥哥错把我杀……”为了纪念这位为追求美好而献身的土家织女,人们从此以西兰为名,把土家织锦命名为“西兰卡普”。
土家族的习俗节日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 元宵节 ,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 清明 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 端午节 ,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 中秋节 ,九月初九 重阳节 ,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
婚恋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
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 唱歌 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坐床”。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从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土家族的婚姻仪礼大致包括“打样”、“求婚”、“讨红庚”、“定亲”(俗称“插茅香”)、“看期”、“亲迎”等程序,与汉族古代“六礼”类似。较有特点的婚姻仪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与哭嫁。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举行盛大的成年礼。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
“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至今遗风犹存。土家新娘出嫁时兴“哭嫁”,有的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丧葬
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念经,道士开路。祭吊死者,由土老师椎牛祭神,牛头归土老师独占,贫苦者往往借牛为祭。后来,因受汉族影响,均改为土葬,程序分为入殓、葬礼、送葬、安葬、葬后事等部分。
在清江流域以北的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一种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丧鼓”,又称“跳撒尔嗬”。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师傅到家里来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丧鼓一响,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
“跳丧鼓”是在灵柩前由击鼓师傅击鼓,歌师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两人以上的双数舞者在棺木前对舞,跳至高潮时少则可达百人,多则可达上千人前来或舞或观。舞者交替上场直至天明。
“跳丧鼓”的形式分为“待尸”、“摇丧”、“哭丧”、“穿丧”、“践丧”、“退丧”等若干段,基本动作有“虎抱头”、“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燕儿含泥”、“猛虎下山”等十几个套路。“跳丧鼓”有文舞(文丧)和武舞(武丧)之分。“文丧”中最具特点的是“哭丧”,“武丧”是和民间 武术 相结合的一种跳法。
“跳丧鼓”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赞颂土家先民开拓疆土,回忆民族历史的;有反映先民图腾崇拜、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的;还有歌唱死者生平 事迹 的,等等。
禁忌
土家族的禁忌事项很多,几乎涵盖了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耕作、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儿育女、饮食起居、祭祀行事等等。比如:
岁时农事方面,“正月忌头,腊月忌尾”。 除夕 之日,妇女忌推磨舂碓,忌梳头、洗衣,怕来年下雨洗刷掉地里的泥土;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妇女忌动针线,以免犁田耙齿钉着牛脚和稻禾,苞谷长钻心虫;忌汤泡饭,防止天下雨冲毁庄稼。 立春 之日,忌挑井水; 立秋 一日,忌摘蔬菜。春耕开始,须看日子,忌羊日下种,下种后至 小暑 节,逢龙日不动土;等等。
日常言行方面,姑娘及孕产妇不能坐在堂屋门槛上,成年男女忌坐一条板凳;不准用脚踏火坑和三角架,以免亵渎神灵;不能以脚踩灶,在灶门口烘脚,认为是对灶神不敬;忌挑空桶、倒背背篓和扛着锄头进屋;不准将撮箕倒挂在堂屋里。在节庆、喜事、出门办事之时,禁说不祥之语,要多讲吉利话。过年过节,忌猫进屋,俗称“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祭祀丧葬,亦忌闻猫声,严禁猫靠近。
猜你喜欢:
1. 七夕节送什么礼物
2. 鲁班的传说故事
3. 中秋节的传说作文_
4. 雁荡毛峰茶的传说
5. 中秋节的彩铅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