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民间故事技艺,关于民间故事技艺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身边的民间艺术故事
血故事社火】
血故事社火 大荔的同州梆子、碗碗腔、社火芯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积深厚,尤以社火芯子中的血故事为最。
血故事是社火芯子中的“武芯子”,它以鲜活、逼真、刚烈、激昂,甚或恐怖、神秘成为社火中的“压轴戏”。
血故事多取材于凶杀格斗的传统武戏、神鬼传说。如《铡美案》、《耿娘杀仇》、《刺辽》、《小鬼推磨》、《锯裂分身》、《王佐断臂》、《闫王换头》…把铡头、挖眼、剖腹、剁脚、断手等血淋淋、阴森森的恐怖场景,通过血故事芯子妆扮把式精湛的技艺,用“特写”的表现方式,夸张地彰显给观众,教育人多行善举,不做恶事,汲取血的教训。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代又一代血故事芯子妆扮把式相继谢世,这一靠家族式的口传手授的,凝聚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 、体现民族特征、充分表现劳动人民优秀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濒临灭绝的境地。即是在发祥地、曾经演示红火的大荔,每年春节、元宵节或重大喜庆活动也很难看到一、两场表演。
我采访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血故事妆扮把式。他讲,血故事有严格的“行规”:一要在保密隐蔽的环境里妆扮。除“芯子”把式、助手和妆扮者外,任何人不得靠近,尤其不允许女人在场、窥视,更不许女人接触妆扮的任何物品。二妆扮的把式先一天得净身沐浴,并且将他隔离于社火妆扮场内,不得同女人说话,不得行房事。三、妆扮当天鸡鸣之前,妆扮把式和他的助手在特定的地方,先将猪羊用酒馍食醉,然后和他的助手秘密地宰杀。将肝、肠、心、肺用红托盘盛好,盖上红布,鲜血盛于专用器具“血皿”之中,以备妆扮之用。猪、羊的肉归妆扮把式和助手。既算是酬劳,也算是为他们消灾驱邪,求之以吉利。 四、妆扮演员到达妆扮现场后,妆扮把式根据情节需要,选定化妆部位,用酒清洗,然后妆扮,等到就绪,还要给妆扮演员递上三、五杯酒,饮后就可上芯子,等待出游。
血故事的逼真不仅在妆扮把式的技能,特制的刀、枪、铡、剑等道具更是妆扮成功的基本要素。妆扮前,道具须先过火,再用黄表齐齐擦拭;表演结束,一一用酒清洗,后用清水洗涮,黄表擦拭,最后过火,外用黄布或红布包裹严紧,予以封存,待来年再用。道具看似神秘,实则不过是铡口刃那儿留了人头可钻过的口儿,刀、枪、剑头分为两截而已。然而要妆扮诸如刀枪过背,剖腹割心,断足剁手,倒插入磨,以至乱真,那就是把式的“绝招”了。
“绝招”只传男,不传女。这位老把式告诉我,他的曾祖父曾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剑子手,那时他就是血故事的妆扮把式。在先辈的口传手授下,一代一代密传下来。他说,装血故事用的材料视芯子抬架多寡而定。以三天六场五台架(次)为例,约需备麻油、菜油各三至五斤,麻纸一刀,麻一斤半至二斤,驴胶或骨胶半斤,五色面(一斤高粱、二升玉米、三升黑豆、四升麦面、五升荞面)。荞麦面是主料,麦面次之,其它均为辅料。用荞面来捏断了的胳膊、腿、手、脚等。用适量的胶水与麻条配合进行粘贴,根据故事情节,配以猪、羊的内脏或人的肢体,再行伪装,洒上猪、羊的血或红色的水,造成血淋淋的惨状,一抬血故事就妆扮完毕,然后再上芯子,也有在芯子上直接妆扮。三眼铳鸣放三声,便粉墨登场,或拉、或抬,随在社火的行列之中开始游行。
这位长者去年已经仙逝。儿子嫌这“玩艺”又脏又累,又不赚钱,技艺到此断了弦。我们期望这种让你揪心,让你惊叹,让你回味无穷,让你流连忘返的血故事能再红红火火的游行在乡村中的巷道间。
这种充满神奇,寓教寓乐,文化积淀深厚的血故事能再成为庄稼人祛恶扬善,感情宣泄,凸显才智和生命力的载体。
除了口技,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技艺?请写出一种,并对其做简单介绍
【角抵】 (参见本卷《体育志》[角抵])
【举鼎】 (参见本卷《体育志》[举鼎])
【缘竿】 亦称都卢、寻橦、顶竿、爬竿、戴竿。表演者额头顶一长竿,顶头装有横木,一至三名儿童缘竿而上,在竿顶横木腾翻挪滚,表演各种动作。都卢为古代国名。据说该国之人体轻善缘高,故作为缘竿的代称。橦即木竿,寻橦即缘竿。产生于秦代。1976年发掘的秦咸阳三号宫殿遗址壁画中,有一幅绘有两长竿交叉成三角形,右边竿上有一杂技表演者正在向下走,前后左右十余人在观赏。有人认为该壁画即为缘竿图。汉代长安杂技中,缘竿是十分常见的节目,经常在宫中表演。张衡《西京赋》中言汉代杂技百戏时,首列“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并形容其表演情景:“伥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譬陨绝而复联”,“非都卢之轻,孰能超而究升”,“橦末之伎,态不可弥”。形象地描绘了缘竿艺人腾挪翻滚,跳跃倒悬的演技。唐代长安寻橦艺人尚有妇女。有一王姓女艺人,额上顶一根百尺长竿,上装木山,象征瀛洲方丈。山上有一小孩,手持符节,歌舞其上。时刘晏方10岁,以“神童”伴驾,受玄宗命以诗赋其事:“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如神。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有一舞伎石火胡,在百尺竿上张弓弦五条,让五个女孩各居一条,持戟执戈,仅凭一弓弦系住,在空中表演破阵乐舞,“俯仰来去,赴节如飞”(《杜阳杂编》)。德宗年间,有一戴竿王大娘,能“首戴十八人而行”。寻橦之竿顶演出少女,人称“透橦儿”,“跂双足,戢两臂,踊身而直上,若有其翅;尺竿而平立,若余其地”,“倒轻躯,坠高竿,如更赢之雁下空里,似蒲且之鸽落云间”。唐诗中多有吟咏寻橦者,如王建的《寻橦歌》、顾况的《险竿歌》、王邕的《勤政楼花竿赋》等,可证唐长安寻橦之盛行。
【戏车】 车技表演。张衡《西京赋》:“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伥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聘足并驰。橦末之伎,态不可弥。弯弓射乎西羌,又顾发乎鲜卑。”是车技与缘竿、射箭相结合的杂技。《盐铁论》:“戏车鼎跃,咸出补吏”,可见西汉时戏车为入仕一途。戏车发展到唐代,演变为山车陆船。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每有酺宴,则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山车为在车上安置棚阁,加以彩绘绢缯装饰,如山林之状。陆船又称旱船,用竹木缚成船形,饰以缯彩,列人于其中,拽提以行走。玄宗以后,此戏稍衰。今西安地区社火中的彩车、旱船,即由此演变而来。
【筋斗】 贾谊《新书》中言当时杂戏有制挈,即筋斗。唐崔令钦《教坊记》言,汉武帝时,长安宫中有一小儿,“筋斗绝伦”。到南北朝时,筋斗逐渐演变为掷倒伎。
【冲狭】 亦称透剑门,类似于后来的钻刀圈。张衡《西京赋》:“冲狭燕跃,胸突铦锋”。薛综注:“卷覃席,以矛插其中,伎儿以身投,从中过。”张铣注:“狭,以革为环,插刀四边,使人跃入其中,胸突刀上,如燕之飞跃水也。”即以草席或皮革为圈,插上刀矛,表演者飞跃而从中掠过刀矛尖刃。该杂技一直传至后代,又称透剑门。
【铦锋】 张衡《西京赋》:“冲狭燕跃,胸突铦锋”。表演方式不详,可能为一种赤胸露臂,以利刃刺之,以表演刀枪不入的气功一类杂技。
【跳丸剑】 源于战国时期的弄丸之技。“跳”为抛,跳丸剑即表演抛接丸剑等物之艺。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汉画像砖石上描绘跳丸剑者较多,有双手抛接数丸者,有手足并用以手抛接短剑,以足蹬击圆丸者。
【走索】 亦称舞、高,即踩软索。张衡《西京赋》:“直索上而相逢”。薛综注:“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者也。”又名“唐锑追人”。《盐铁论》言西汉民间有“唐锑追人”之俗。陈直释为走索。唐锑即锑,为宝石珠玉,色彩玫丽。追人即走索。汉代走索以两人互相追逐,故名。走索表演在索上行走如飞。唐长安的走索难度极大。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市民百姓,均以观赏走索为乐。据《封氏闻见记》载,长安走索艺人表演时从绳端蹑足而上,在绳上运行自如,中间相遇,侧身而过,互不妨碍。有的还可在绳上踩高跷,甚至还有在丝绳上叠罗汉三四层者,底层艺人翻身抛出上层艺人,均能在绳索上站稳,无一跌落。至于走索的单人表演,更是千姿百态,“往来倏乎之间,望若飞仙”。开元天宝年间,玄宗在兴庆宫观走索表演后,卫士胡嘉隐写《绳技赋》,言词宏畅,玄宗读后大悦,擢其为金吾卫仓曹参军。
【海中砀极】 “砀极”为乐名。汉武帝时,曾在长安以海中砀极招待四方使者。在《汉书·西域传》中,海中砀极和巴俞舞、都卢、鱼龙曼延、角抵等并列,具体表演内容不详。
【马戏】 《盐铁论·散不足篇》:“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这是中国古籍中关于马戏的最早记载。然其表演内容不详。
【驯虎】 亦称“伏虎”。驯养猛虎用于表演。《列子》称黄帝时“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驯者”。汉画像石上有驯虎表演图。据史籍推测,汉代人所言“伏虎当有两种情况:一为人虎相斗以示勇猛,一为驯伏猛虎以供娱乐”。
【驯象】 驯伏大象用于表演。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南越献驯象、能言鸟。应劭注驯象曰:“驯者,教能拜起周章,从人意也”。汉画像石中有驯象表演的图画。
【舞象】 即以人饰象而舞。张衡《西京赋》:“白象行孕,垂鼻辚囷”。类似于后世的狮子舞。
【舞大雀】 大雀即驼鸟。张骞通西域之后,驼鸟随着西域各国使者贡献于长安,长安遂有了舞大雀。张衡《西京赋》称:“怪兽陆梁,大雀踆踆”。即由人扮驼鸟表演。
【水人弄蛇】 张衡《西京赋》:“蟾蜍与龟,水人弄蛇”。水人为水乡所居之人,有的学者解释为裸体之人。汉代壁画有戏蛇之像,可证汉代杂技确有舞蛇之伎。
【斗兽】 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斗兽习俗。斗兽的对象主要有虎、熊、彘等猛兽。汉代上林苑中亦有兽圈,共九所,包括虎圈、彘圈、狮子圈等,有专职管理人员,禽兽有簿册登记。文景之时,常观人虎相斗以为乐,孔臧曾为此写《谏格虎赋》。汉武帝身为天子,“好自击熊豕”,“能手格熊罴”,以亲自斗兽为乐。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常于别囿学格熊斗兽之术,能“空手搏熊彘猛兽”。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刚当上皇帝,就“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致使被废帝位。西汉长安除皇帝、官贵崇尚斗兽外,民间也流行斗兽之风。《盐铁论》中称民间“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汉成帝时,曾在长杨宫射熊馆让边疆使者来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斗兽表演。汉赋中有多处描写斗兽,如扬雄的《长杨赋》,就系为汉成帝长杨宫斗兽而作。汉画像石中,也多见斗兽之图。
【斗棋】 魔术。汉武帝时,胶东术士栾大精通此术,曾在长安宫中表演,取得汉武帝信任,成为武帝女婿。按西汉占卜书《万毕术》言斗棋之术:“取鸡血杂磨针铁杵,和磁石棋头,置局上,即自相抵击也。”实为借磁力挪动棋子之术。
【吞刀吐火】 魔术。汉武帝时,西域曾向汉王朝献“眩人”(魔术师),能演吞刀吐火之术,并在长安演出。东汉以后,吞刀吐火一直是一个重要杂技节目。张衡《西京赋》,李尤《平乐观赋》,都有关于吞刀吐火的记载。
【画地为川】 魔术。汉初淮南王刘安门下多方士,能“画地成江河,撮土为山岩,嘘吸为寒暑,喷嗽为云雾”。张衡《西京赋》中,也有“画地成川,流渭通泾”的记载。
【易貌分形】 魔术。张衡《西京赋》:“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可能为变幻人物画貌,以女变男,以男变女,以及变幻人物数量,以一变多,以多变一之类的幻术。
【屠人截马】 魔术。亦称肢解,从西域传入长安,即以幻术表演分解人畜肢体再令复合如故。其术较恐怖,演出不广,记载较少。然自汉魏到隋唐一直未能绝迹。东晋时,曾一度禁止由屠人截马演变而成的皮肤外剥、肝心内摧等百戏节目。
【东海黄公】 黄公为秦代艺人,据传能制龙御虎,并精通幻术,表演时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能够变化出各种奇景,“立兴云雾,坐成山河”。所谓制龙御虎,龙一作蛇,当是戏蛇驯虎之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持赤刀前往降服,反被虎所害。汉代将其人其事编为杂技,手持赤刀,口念咒语,扮作黄公之状降虎而为虎所伤。汉画像石中有一图,画一披发之人,戴虎头假面,身饰虎纹虎爪,手持一形似小旗之物,不远处有一童子双手据地,昂头,双足向上匍匐于地。有人认为该画像石即为东海黄公的演出场面。
【女娥坐歌 洪涯指麾】 女娥指娥皇和女英,传说为尧之女,嫁于舜为妃,死后成仙。洪涯又作洪崖,传说为黄帝之臣伶伦的仙号。汉代长安由艺人扮作女娥,坐而歌唱,另有艺人扮作洪涯,立而表演,伴之以云雾幻景变化,实为融歌舞、幻术和技艺于一体的节目,表现神话仙境。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委婉;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而襳。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有的学者认为,女娥洪涯之表演,是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
【鱼龙曼衍】 亦名鱼龙曼延。大型杂技歌舞。“曼衍”传说中的大兽,似狸,长百丈。张衡《西京赋》:“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巍,歘从背见。熊虎升而挐攫,猨狖超而高援。怪兽陆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舍利,化为仙车,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蟾蜍与龟,水人弄蛇。”所谓鱼龙曼衍,实际是大型的化妆乐舞兼杂以魔术变化。主体为一传说中的巨兽曼延,忽然在其背上显出一座神山。由人化妆而成的熊、虎、猨、狖,表演搏击攀援,怪兽行走,驼鸟跳跃,白象垂鼻哺乳,大鱼变而成龙,舍利奇兽化为驾有四鹿的仙车,蟾蜍和大龟表演乐舞,水人表演弄蛇。汉武帝时长安多次表演该剧目。
【水饰】 水上杂技。隋炀帝大业年间盛行于大兴城。水饰多在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日)于曲江表演,船上装木人,木人饰彩衣,抡枪舞剑,百般跳跃,与真人无异。水饰表演有72个故事,如河洛图书、凤凰来仪、苍颉造字、大禹治水、屈原忧楚等。船在水中,人在岸上,配以音乐鼓吹,场面热烈壮观。
【黄龙变】 拟兽杂技。隋炀帝大业年间盛行于大兴城。由人扮演猞狸、鲸鱼、黄龙等动物,并配合魔术表演。“猞狸先来戏于场内,须臾跳跃,激水满衢……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为黄龙,长七八丈,耸踊而出,名曰黄龙变”(《隋书·音乐志》)。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长鼻。”描绘的就是隋拟兽杂技的表演情况。
【牵钩】 俗称拔河。(参见本卷《体育志》[拨河])。
【秋千】 (参见本卷《体育志》[秋千])
【蹑球】 彩绘木球,高一二尺,女伎蹑足登球,靠其足力着点不同使木球旋转而行,萦回去来,无不如意。
【拗腰伎】 演者向后翻腰,蜷曲身体成环形,手足皆至地,且可用口衔取地上物品,后缓缓挺身站立。
【飞弹伎】 演者置弹丸于地,走开后背朝弹丸,向后张弹弓发弹击之,虽不测瞄,无有不中。
【擎戴伎】 两人表演,一在上,头手向下,以手接撑。四手或两手相对,擎戴而行。
【舞盘伎】 亦称旋盘、杂旋。演者取多种圆形器物(多为盘、碟),置于竿上旋转,不使坠落。现代杂技节目“转碟”即源于此。
【蹴瓶伎】 亦称踢瓶。演者从地面上踢起一瓶,落于一根铁棒顶端而不坠落。
【弄枪伎】 演者赤身裸体,身挂数环,另一舞者于数十步外,连掷十余枪,均掷入环中而不伤人体。
【幻术】 魔术。《通典》载演幻术者可“额上为炎烬,手中作江湖,举足而珠玉自堕,开口则幡旄乱出”。《酉阳杂俎》载幻术艺人画龟可以变活,画枯枝能够开花。《杜阳杂编》载幻术者米宝,取一粗二寸、长尺许蜡烛,点燃后施五色光,光中呈现出楼台亭阁形状,竟夜不灭。
【藏狭】 魔术。“取物而怀之,使观者不能见也。”即以转移、藏掖等手法,使物品时隐时现,变出变无。
身边的艺术有哪些?民间的艺术故事
身边的艺术有年画,窗花,冰雕,中国结,刺绣,皮影,剪纸等等。
1、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3、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精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民间的艺术故事如下:
1、《白蛇传》
宋朝时,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
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
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
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2、《牛郎织女》
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
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
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
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
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玉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3、《梁祝》
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
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
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又传:祭拜时,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4、《后羿射日》
多年以后(尧帝在位时),天下大旱,原因很简单,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后羿为解决大旱问题,自己锻炼出一把威力无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
然后携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无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来,大地将陷入无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个太阳在天上。
5、《神农试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因为”病”而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又实在值得同情.神农觉得自己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的职责,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寻找治疗病患的药草,找到后他都先自己服用来确定有用与否或者有毒与否.最后终于找到了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患的药草。
你都知道哪些中国的的传统民间技艺?并简要介绍.
1、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年画(new year paintings),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3、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中国的民间技艺有哪些?
中国的民间技艺有:剪纸,年画,皮影,口技,变脸,彩绣,布袋戏,戏曲,木雕,泥塑等
中国民间技艺有哪些?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中国传统民间技艺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蔚县的王老赏大弟子周兆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但是看起来生动形象。
年画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只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彩绣
泛指以各种彩色绣线统制花纹图案的刺绣技艺,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在服装饰品中多有应用。
彩绣的色彩变化也十分丰富,它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针针法来表现图案色彩的细微变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浅融汇,具有国画的渲染效果。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戏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元代时,皮影剧院戏曾传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稍后,又传至东南亚。清代乾隆年间,皮影戏传入法国巴黎、马赛和英国伦敦,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 "中国影灯"。
皮影的原料多是牛羊皮,豫南喜欢用牛皮,豫西常用驴皮,其制作和表演皮影戏的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斜刀、圆刀、平刀、三角刀等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皮影戏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现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 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艺人演出皮影时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本地区传统的唱腔外,还有自己的独创。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由其受到豫南、 豫西山区人民的喜爱。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或者叫它为文化生活的轻骑兵。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另有林嗣环、蒲松龄的文学作品以“口技”命名。
口技的运用,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据历史记载,齐国孟尝君田文因才能享誉六国,遭嫉妒,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他使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取得“通行证”;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 口技作为表演艺术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中说在京城的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 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即“口戏”,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群猪争食”,无不惟妙惟肖。
古代称口技为“相声”,取仿声之意,是一种仿声艺术,至今仍流行。但“口戏”已经消亡。一是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二是“口戏”的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
鼻烟壶
盛鼻烟的容器。清代文物。小可手握,便于携带。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系将烟叶烘烤、去茎、磨粉、发酵并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鼻烟17世纪前期在欧洲开始流行,后期传入中国。中国最初并无特制容器,自清代道光年间由宫内养心殿造办处特制鼻烟壶,壶盖内附小细匙,以便舀取烟粉。康熙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的玻璃、铜胎画珐琅等各种鼻烟壶,开辟了一项工艺美术的新门类。清宫造办处经常做鼻烟壶的作坊有玻璃厂、珐琅作 、玉作 、牙雕作和镶嵌作;壶盖、勺由镀金作或牙雕作配制。咸丰、同治以后,官办作坊用贵重材料制作的鼻烟壶显著减少,多为玻璃、瓷制品。这时民间作坊的产品大量出现,造型较单调,装饰图案中出现历史人物、戏剧情节、市井风俗等题材。清末出现内画壶,在玻璃或水晶烟壶磨砂的内壁上反画人物、山水、花鸟等,堪称精品。20世纪70年代后,内画壶发展迅速。
在世界上,中国素有「烟壶之乡」的称誉,其中鼻烟壶以其精巧卓绝的制作技术,被称为「集多种工艺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艺术品」。鼻烟壶为盛装鼻烟之容器,鼻烟系一种烟草制品,原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自欧洲传入中国后,加工转化后成为粉末状药材,吸闻之后不但具有明目避疫的功效,吸闻鼻烟在各阶层更是蔚为风尚,且迅速地融入了中国的艺术风格,发展出匠心独运的各式鼻烟壶,在清代美学工艺上大放异彩,成为清代艺术的重要表徵之一。
变脸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中国戏曲的情绪化妆。变脸最先用于神怪角色,明代已有。明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中就有“变化青脸”的记载。当时的变脸是演员进入后台改扮 。 后世则演变为当场变脸,成为一项表演特技,不少地方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变脸有大变脸、小变脸之分。大变脸系全脸都变,有3变、5变乃至 9 变 ;小变脸则为局部变脸 。 变脸的主要手法有三:抹暴眼、吹粉、扯脸。前两种属涂面化妆,如抹暴眼是演员手指抹上预存于眉头或鬓的墨青,一抹即变;吹粉更是粗糙,即演员吹起色粉,以改变脸色;后一种则加用面具,一层一层套在脸上,松紧死活有度,变时一个个扯下来。此外,还有撕脸与贴脸,现已不多用。变脸要求动作敏捷,不露痕迹。主要用于剧中人物惊恐、绝望、愤怒等情绪的突然变化。
布袋戏
布袋戏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汕地区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
布袋戏演出演出上可分为前场与后场,前场即戏台部分,观众可见到操偶师傅操作人偶于戏台上的表演,后场则包括了操偶师、乐团和口白师傅。
捏面人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裙,顷刻之间,各种各要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浪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绣花鞋
在鞋类大家庭中,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中国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这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在华夏古老的大地上自从由母系社会转成父系社会后,便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历代妇女一代一代传承着古老的绣花鞋技艺,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们一针一线地述说着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时尚价值。
绣花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绣花鞋绣纹主题来源于生活,主旋律是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基本参案有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爪蒂花果、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吉祥参案有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双蝶恋花、龙飞凤舞等,寓意着生命的赞歌和美满的人生。
踏遍大江南北的绣花鞋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从当前所遗留下的传世品已无从考证。广泛流传在山西晋南的“晋国鞋”的传说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两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当时位于山西的晋国是个小国,在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晋献公当了国君后竭尽拓疆,一举吞并了十个诸侯小国,开始称王称霸。为了让全国百姓永远记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宫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纹样的“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晋献公的赫赫战绩。当时称此种图案的绣花女鞋为“晋国鞋”。从此晋国的刺绣工艺便以绣花鞋延伸到绣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
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估计已经没有什么人把吹糖人作为一门吃饭的手艺活儿了。希望吹糖人儿和剪纸、年画、泥玩等东西作为传统文化艺术,能够受到人们的关注,能够有人继承和发扬他们,把这些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
核雕
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题材。江苏苏州、扬州;山东潍坊、广东等地均有核雕,较有特色。
核雕的艺人,但确凿见于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则是明代之物。《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人魏学洢作《核舟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虞山(今苏州常熟)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止L文新中国建立后曾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明代王叔远精雕之桃核,邢献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榄核可谓之核雕三绝,其作品传世绝少。清代有邱山核雕技艺精湛,作品传世亦少。晚清核雕艺人杨芝山的核桃雕“西园雅集图记”为其力作,林木扶疏处,怪石参差间,竟雕刻三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惊奇。光绪年间出生的核雕艺人都桂兰技艺精绝,周恩来总理1955年出访,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中有了件为其核雕作品。1957年原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华,都桂兰时已75岁高龄,应外交部之请,仍以所刻核雕相赠。核雕代有传人,江苏苏州人陈素英即为都桂兰之后又一核雕名家。
空竹
相传,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在《水浒传》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当然,小说是后人所写,但也表明,写书人的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
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边描写:“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这里是说,把空钟“刳木中空(实则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开小孔)”,口内装半圆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严,成为风匣;板之圆心穿竹棍,上长下短,用粗线绳绕在长柄上,“别一竹尺有孔”,将绳儿穿过竹尺的孔,用力勒紧,然后急放,空钟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转并发出哨声(气流入孔因压强大又排出)。空钟就是空竹早期的称呼,与现在不同,玩它的时候动作不是抖,它的转动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据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个孩子正在抖空竹,旁边还有个孩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这幅画里抖空竹的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了解,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如果场景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相当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中国民间技艺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