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常熟民间故事,关于常熟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张家港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1·《许蓉抗倭筑堡城》
距今500年前,港城历史上出了一位风云人物,他无官无爵,乃一介布衣,却有勇有谋,胆识过人,为抗击倭寇、保卫家乡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杨舍斜桥人许蓉。
明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江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由于杨舍地处江尾海头,凡有倭患,首当其冲,故受害尤烈。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江阴县令钱錞巡视江防,来到杨舍,专程拜访许蓉,诚邀他统率杨舍地区乡兵,协助官府守卫家乡。许蓉对倭寇恶行早已切齿痛恨,时虽年过半百,仍慨然允诺,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保家卫国,义不容辞”,于是征募千名乡兵,日夜操练,并在港口要道设防布哨,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当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倭寇入侵太仓,太仓向江阴告急,钱錞命杨舍赴援。许蓉派遣族叔许枨、义儿朱贵率百余乡兵直奔太仓。一次海上遭遇战中,官兵因惧怕倭寇凶悍,不敢迎战。许枨、朱贵见状怒火中烧,驾舟奋勇杀入倭阵,终因寡不敌众,许、朱二人英勇牺牲。
次年(1554)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倭寇分两路侵扰杨舍。许蓉亲自率乡兵与敌激战于三官堂。由于倭寇强弩乱发,而乡兵装备简陋,无甲盾可挡,只得边战边退。混战中,许蓉幸有义仆陈周拼死保护,得以免遭不测,而陈周却壮烈牺牲。第二天,许蓉会合江阴城里官兵,重整旗鼓,精心部署,选择有利地形,分头夹击倭寇。这一仗,倭寇被打得抱头鼠窜,死伤惨重,残敌于仓皇中遁海逃亡。此仗是港城历史上抵御外侵、反败为胜的成功战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数千人卷土重来。常熟县令王鈇、参议钱泮在让塘同倭寇激战时中伏遇害。许蓉闻讯,修书急告钱淳,钱淳顿足道:“江阴危急矣!”倭寇为报一箭之仇,直窜斜桥寻衅,肆意劫掠,一把火烧掉许蓉家房屋大小90余间,器用物品百不存一。许蓉因势单力薄,只得退守河东,目击焚烧惨状,徒唤奈何。县令钱錞见倭寇猖獗,忍无可忍,在敌众我寡情况下,出城与倭寇决一死战。厮杀中,钱錞马陷泽中,身受重伤而壮烈捐躯。许蓉闻讯,泪流满面,仰天长叹,自知难以挽回局势,只得谢事归闲。
义筑堡城
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江苏巡按尚维持为防御倭寇,规划在沿江地区军事要冲建造五座城池,杨舍堡城即是其中之一,且工程最为浩大。
其时,正值连年倭乱,府库枯竭,资金匮乏;百姓多有流亡,衣食无着,劳力奇缺。江阴县令杜华接到差事,深感为难。于是尚巡按亲自来到杨舍,召集常州知府金濠(当时江阴属常州府)、江阴令杜华现场会商建城事宜,一致认为筑城主管非许蓉莫属,乃约请许蓉再次出山,承担筑城重任。许蓉数年来身受倭乱之苦,深知建城之役关乎一方百姓安危,于是欣然领命。
期间,许蓉制订具体规划,审核设计图样,四处募集资金,招收筑城民工。当时,工程概算需银三万余两,官府多方设法仅筹集到一万四千两,尚缺一半还多。许蓉因屡遭倭寇焚掠,家境已十分拮据,但仍慷慨解囊,捐出家财。他还亲自率领六个儿子上工地挑砖垒土,为乡人做出表率。杨舍百姓对筑城一事,无不衷心拥戴,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其中有个名叫顾雨的富商,出资万两,独造半城,时有“顾半城”之誉。
由于许蓉管理得法,民工艰苦劳作,这一浩大工程竟未满百日,即顺利告竣,创造港城建筑史上一大奇迹。新建的杨舍堡城,墙高二丈三尺,周长六百余丈,设有四座城门,东曰控海门,南曰暨阳门,西曰通江门,北曰翊京门,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濠河,还建有东水关、西水关各一座。在建造堡城的同时,许蓉还负责督造了城内的参将府、游兵把总司和巡检司官署以及军队营房共计300余间。堡城落成之日,江阴进士、礼部主事薛甲专程到杨舍视察,欣然命笔,写下《新筑杨舍城记》,内有“昔之旷莽,郁为伟观;民愿数年,慰于一旦。望之者,疑若天造地设,恍不知其所自来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后,由于江防森严,城池固实,倭寇再不敢轻易到杨舍及其沿江一带骚扰,老百姓才得以过上安宁生活。
2·《蚕花娘娘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在太湖边住着一户人家,男人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了,妻子已经去世。家里只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儿,喂养着一匹白马。女孩一人在家,非常寂寞,一心盼望父亲早日归来。可是盼了很久,父亲还是没有回来,女孩心里又急又烦。
一日,女孩摸着白马的耳朵开玩笑地说:"马儿呵马儿,若是能让父亲马上回家,我就嫁给你。"白马闻言竟点了点头,仰天长啸一声,随即挣脱了缰绳,向外飞奔而去。没过几天,白马就驼着女孩的父亲回到了家中。
此后,那匹白马一见到女孩就高兴地嘶叫起来,同时跑到女孩身边久久不肯离去。女孩虽也很喜欢白马,但一想到人怎么能同马儿结婚呢?便又担忧起来,眼见着一天天消瘦下去。女孩的父亲发觉后,悄悄地盘问女儿,才知道女儿当初许过的承诺。父亲心中替女儿着想,于是趁女儿不在家时,一剑射死了白马,还把马皮剥下,晾在了院子里。
女孩回到家中,见到晾着的马皮,知道出了事,连忙奔过去抚摸着马皮伤心地痛哭起来。忽然,马皮从竹竿上滑落下来,正好裹在姑娘身上。院子里顿时刮起了一阵旋风,马皮裹紧姑娘,顺着旋风滴溜溜地打转,不一会儿就冲出了门外。等女孩的父亲赶去寻找时,早已不见踪影了。
几天后,村民们在树林里发现了那个失踪的姑娘。雪白的马皮仍然紧紧地贴在她身上,她的头也变成了马头的模样,爬在树上扭动着身子,嘴里不停地吐出亮晶晶的细丝,把自己的身体缠绕起来。
从此,这世上就多了一种生物。因为它总是用丝缠住自己,人们就称它为"蚕"(缠)。又因为它是在树上丧生的,于是那棵树就取名为"桑"(丧)。后来,人们尊奉她为"蚕神",因其头形状如马,又谓之"马头娘",古书称之为"马头神"。再后来,因为有人认为马头神的样子不好看,就塑造了一个骑在马背上的姑娘的形像,这种塑像被后人放在庙里供奉,谓之"马鸣王菩萨"。
常熟的风俗有哪些
常熟的风俗包括新年贴春联穿新衣、接财神、闹元宵、三月初三进香、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吃糕、送灶神、贴门神、赶庙会等等,都是参与人数众多的民间活动。
常熟有哪些风俗
常熟的中秋节吃月饼、菱、藕、糖烧芋艿及馄饨等,农家用糯米和豇豆蒸食豇豆糕。
常熟的重阳节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城区人民多登虞山,兼赏秋色。
常熟的风俗还有吴歌一脉的白茆山歌、历史悠久的常熟灯谜、专人收录的常熟故事等等。
常熟民风民俗
常熟的传统习俗,包括过新年、接财神、闹元宵、三月初三进香、赛龙舟、重阳登高吃糕、送灶神、贴门神、赶庙会等,都是参与人数众多的民间活动。
一,新年
家家户户贴春联、穿新衣,象征万象更新。清晨,家主起身燃放“开门爆仗”,当家妇女要到附近庙宇烧香拜佛,生意人则要到兴福寺、报国院等处烧香以祈好运。
农历正月十五日各家均吃“汤团”(即元宵)。乡间青年儿童要走街穿巷,敲打年宵锣鼓。入夜,城乡大街小巷燃放鞭炮焰火,并有办灯市、舞龙灯等活动。
二,端午
关于常熟虞山的故事?
常熟民间传说——湖桥与黄公望
元朝天历年间,虞山脚下的湖桥下常常能见到一位蓬头垢面、衣着破旧的老者,手捧酒坛,喝酒赏景。这位老者就是元代大画家,人称大痴的黄公望。黄公望为什么要到这湖桥上喝酒呢?
虞山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上,山并不高,山体也不大,可是很有灵气,人称有七十二种变化。好多画家都想画好虞山,但多数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黄公望本事在虞山脚下土生土长的画家,画不好虞山还能算是虞山人吗?因此,黄公望决心要画出虞山的神韵来,他绕山数十个来回,最后选定了湖桥这个地方作为观察点,湖桥在尚湖边上,每当秋夜,明月当空,漫步湖桥,可以湖桥拱石桥的倒影和天空中的月影,大小二月相串,故有“湖桥串月”的美称,列入虞山十八景。黄公望在湖桥上既观山景又赏湖光,真可谓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黄公望家在虞山西麓,每天雄鸡报晓时他就起身,自备一条小船,船中装着美酒,行到湖桥便系缆上岸,在湖桥上边饮酒边观山色变化。黄公望本为全真教弟子,对功名利禄无所求,飘逸洒脱自逍遥。打鱼的渔夫、砍柴的樵夫、种地的农夫都是他的好朋友。渔夫打鱼归来,送一些鱼虾给他,或陪他一起饮酒。黄公望每喝完一坛酒,便随手把空酒坛抛下桥下的河中,日复一日,空坛越积越多,渐渐隆起,常使往来船只搁浅。
虞山变化多端,春夏秋冬,早晚中昼,风雨阴晴,变化各有不同。山的颜色也捉摸不定,刚刚看上去是红的,眼睛一眨,就由红变青,在淡雾中隐隐约约,在云堆中忽隐忽现。太阳照在山上,山的褶皱深浅不一,山影映在湖中,水的颜色更是变化无穷。
一天又一天,一月有一月,一年又一年,黄公望在湖桥上观山三年,却未见他动过一笔,画过一页,邑人都笑他是大痴。
一天,黄公望邀请了邑中许多画家来到湖桥。他准备了一大捆宣纸,
十几个大砚台,请了几位樵夫为他磨墨,还准备了好多酒菜,众画家以为喝过酒后大痴一定会请他们作画,便一边喝酒一边观摩山湖景色,构思画面。可大痴说:“今天请你们来,你们只喝酒不作画,而我是只作画不喝酒。”一语惊四座。等樵夫把墨磨好,黄公望提笔在手,龙飞凤舞,挥洒自如,神与心会,心与气合,完全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看得众画家目瞪口呆。黄公望画了一幅又一幅,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黄公望还是不停地画,好像虞山尽在他心中,尽在他笔下。从早晨一直画到傍晚,一共画了七十二张,张张都不一样,虞山的春夏秋冬、阴晴晨晚,都在画中展示了出来,真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后人说他:“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霁之气运,得于心而形于笔,故所画千丘万壑愈出愈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
沙家浜民间故事集成(37):《谭半城其人其事》
文/余光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数侵常熟,每次来犯,十分凶残,他们不单掠夺财物,而且杀人无数。县令王鈇议筑常熟城墙,但费用无处出。当时东湖(即昆承湖)之南有谭照、谭晓兄弟,凭借当地农民因地势低洼,纷纷弃田业渔,大量田地荒废,谭氏兄弟就以薄价收购,凿洼为池养鱼,筑圩围田植粮;又按地势高者广种果树,利用淤泽种茭白菱芡等。由于悉心经营,地尽其利,家道日富,“窖而藏者以数万计”。后来听说县令王鈇募金筑城,兄弟俩慨然捐献千万余金,用于加高加固县城城墙,城防得以安全,世人称为“谭半城”。后遇荒年,谭氏兄弟散米赈饥,又斥资自常熟东门至昆山界,筑岸塍10余万丈,建石桥18座,以利行人。后抚按题请表扬时,晓已卒。邑人为了纪念他,曾建专祠。隆庆初,照卒,与晓并祠。现张泾有黄泥溇圩田,也是谭氏兄弟围垦的圩田之一。“谭半城”是哪里人:关于谭照、谭晓的记载不统一。如《唐市镇志》引用陈祖范的文章《书谭半城事》称是邑东里人。邑,即本地,东里在哪里?没有说明。清《常昭合志》称:常熟湖乡人。湖乡,即湖旁,本人推测是昆承湖旁。所以,《沙家浜镇志》沿用了这一记载。但现有的所有著作中,或称是唐市人,或称是张泾村人。唐市儒浜村有谭姓,张泾村也有谭姓,而且都地处昆承湖旁,张泾村至今尚有荷花溇、黄泥楼等谭照、谭晓在世时的古地名。我认为,两者表述均有片面,不完整。《常昭合志》中介绍谭照、谭晓时是这样说的:“因湖乡地势较低,常有涝患,乡民多弃田业渔,荒芜田亩以万计。谭晓与兄谭照购田,凿池养鱼,围圩植粮。地势高者广种果树,洼者种茭白菱芡,因悉心经营,地尽其利,家道日富。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谭氏兄弟独任四万余金修固城防,时人称为‘谭半城’。”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谭照、谭晓经营的田亩以万计,非一二个村能涵盖的,所以,我比较赞同《常昭合志》上的记载,即常熟湖乡人为妥。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现在昆承湖南岸,东自唐市儒浜起,西至横泾张泾止的大片田地,其间的田地都十分低洼,符合《常昭合志》上的记载。这些田地占现沙家浜镇的大部分地区,所以,我建议,引文如用旧地名宜用湖乡人,用现代名就用沙家浜镇为宜。
常熟的民歌童谣(20到30字左右)
001、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又卖油来又卖醋。
002、黄毛儿丫头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儿梨,咬一口喉儿辣的,谁让你专门儿挑大的!
003、数一数二数老张,老张的媳妇会打枪,枪对枪,杆儿对杆儿,不多不少十六点儿。
004、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明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005、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二年级的小地主,一打一跳舞。三年级的耍大刀,四年级的上子弹。五年级的一开枪,六年级的就滚蛋。
006、一只小花狗儿,坐在大门口儿,两眼黑溜溜,想吃肉骨头。
007、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008、妞妞骑牛,牛拧,妞妞拧牛,妈妈赶马,马慢,妈妈骂马。
009、下雨了,冒泡儿了,老头戴着草帽儿了。
010、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011、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哩咕噜滚下来。
012、吃汽水,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下了皮包往北走,看见一个人咬狗,拿起狗来砍砖头,反被砖头咬一口。
013、虫儿虫儿虫儿虫儿飞,拉屎一大堆,大虫往家跑,小虫后面追。
014、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在河里蹦,我拿叉子一叉,你盖子还挺硬。
015、报告司令官,没有裤子穿,穿个小裤衩儿,露着肚脐眼儿。
016、编编编花篮儿,花篮里面有小孩儿,小孩儿的名字叫花篮儿。
017、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你不吃不吃,全让老猫给你叼走了,呕!
018、剃头打三光,不长虱子不长疮。
019、老狼老狼,拉屎靠墙,墙倒了,老狼蹶着屁股逃跑了。
020、臭豆腐臭,酱豆腐香,谁买臭豆腐多给汤。
021、这么好的天儿,下雪花儿,这么好的孩子,没有脚巴丫儿。
022、奔儿头,奔儿头,下雨不发愁,人家打雨伞,他打大奔儿头。
023、奔儿头窝窝眼儿,吃饭挑大碗儿,给他小碗儿他不要,给他大碗儿他害臊。
024、拉瞎,拉瞎,拉到河里喂王八。
025、二月二,龙抬头,金子银子满地流。
026、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着,掉眼泪儿。
027、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他。
028、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专打后脑勺。老虎没看见,专打大坏蛋。
029、一二三四五,山上打老虎,老虎不在家,专打大西瓜,西瓜没有籽,专打小日本儿,小日本,喝凉水儿,喝了一肚子小蚂蚁儿。
030、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031、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
032、跟人学(xiáo),一嘴毛,跟人走,变花狗。
033、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034、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035、逗……逗……乞逗乞逗强强,土豆蘸白糖。
036、小巴狗,上南山,吃金豆,拉金砖。
037、你打灯,我抽烟,你放爆仗我放鞭,噼里啪啦过新年。
038、小白兔儿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039、买扒拉,卖扒拉,不买扒拉别扒拉,扒拉坏了算谁的。
040、剃头师傅技术高,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儿一根儿往下薅,薅得脑袋起大包,到了医院就开刀,回家发成大面包。
041、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要,谁要要,掉屎窖。
042、这么好的天儿呀,满天下雪花儿呀,老师要学费呀,还得等几天儿呀。
043、三岁的娃娃穿红鞋,扭扭歪歪的去上学,老师讲课他睡觉,背着书包往家跑。跑跑不了,了了不起,起起不来,来来上学,学学文化,画画图画。图图书馆,管管不着,着着火了,火火车头,头头大奔头。
044、从前有个屁,惊天动地,穿过铁丝网,来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国王正在看戏,闻到这个屁,很不满意,全城戒严捉拿这个屁。
045、有屁不放,憋坏心脏,没屁楞挤,锻炼身体。谁放的响,谁当校长,谁放的臭,谁当教授,不响不臭,思想落后。
046、屁乃人生之气,哪有不放之理,放了轻松愉快,闻了垂头丧气。
047、半夜三更黑咕隆咚,你们家发生了辽沈战争,你妈指挥,你爸冲锋,你爷爷奋勇当先,掉进了茅坑。
048、光葫芦蛋,磨电线,磨到北京10点半。
049、臭美臭美,一个鼻子俩嘴。
050、青椒炒辣椒,土豆煮山药。你爸爸爱吃你妈不会炒。你爸一瞪眼,你妈一叉腰,你爹一烟袋,你妈一饭勺。小两口儿,就这么打呀么打起来。
051、小皮球,架脚踢,马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052、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着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
053、唐僧骑马蹬哩个蹬,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眼睛亮,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沙和尚,沙和尚敲着锣,后面跟着个老妖婆,老妖婆心最坏,骗了唐僧和八戒,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眼睛亮放金光,转身掏出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054、老大开飞机,老二扔炸弹,幸亏老三跑得快,炸的老四稀巴烂,老五老六都来看,老七老八捡破烂,老九老十喝稀饭。
055、小辫儿刘,蒸窝头,半拉生,半拉熟,熬白菜,不搁油,吐口唾沫当香油,爸爸给他两砖头。
056、谁给我玩,打火镰儿。火镰花儿,卖甜瓜。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鸡蛋磕磕,里边坐个哥哥。哥哥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睛。
057、小秃子儿,上庙台儿,载了个秃跟斗,捡了个秃小钱儿,买了个秃饽饽,招来个秃子伴儿,秃子吃,秃子看,秃子打架秃子劝,秃子去告状,一告告到秃衙门,秃衙门,秃板凳,单打秃子的屁股蛋儿。
058、一个小人儿,不大点儿,身穿蓝布杉儿,骑着小红马儿,手拿火柴杆,单扎你的小鼻子眼儿。
059、小板凳儿你别歪,让我奶奶坐下来,我替奶奶捶捶背,奶奶夸叫我好宝贝儿。
060、小不点儿,开茶馆儿,没有茶叶打屁眼儿。
061、一旋横,俩旋宁,三旋打架不要命,四旋打架抄板凳。
062、没羞没臊没脸皮,偷人家的西瓜皮。人家给你两块糖,你给人家掏茅房。
063、那孩子头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就是没有水龙头。
064、那孩子头像地球,那孩子腰像镰刀,那孩子屁股像面包。
065、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你爸去偷瓜,你爸偷仨我偷俩,你爸逃跑我被抓。你爸在家吃西瓜,我在家里写检查,你爸在家嗑瓜子,我在监狱挨枪子。
066、你爸你妈,匆匆忙忙,走进茅房,刚想点灯,掉进粪坑,为了拉屎,壮烈牺牲。
067、被窝儿里吃,被窝儿里拉,被窝儿里放屁赛喇叭。
068、后面有个人儿,偷我花生仁儿,我刚想拿枪打,一看是我儿,我儿脸皮厚,一枪打不透,做成皮鞋底,一年磨不漏。
069、小板凳儿,三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奶奶嫌我嗑的慢,我给奶奶煮碗面,奶奶嫌我不搁油,我给奶奶磕俩头。
070、我有一个金娃娃,金胳膊金腿金头发。第一天我到河边去打水,丢了我的金娃娃,我哭我哭我哇哇的哭;第二天我去河边去打水,找到了我的金娃娃,我笑我笑我哈哈的笑;第三天日本鬼子来到我的家,抢了我的鸡,抢了我的鸭,抢走了我的金娃娃,最后还给我俩耳瓜,我哭我哭我哇哇的哭;第四天解放军叔叔来到我的家,还了我的鸡,还了我的鸭,还了我的金娃娃,最后还给了我一个大红花,我笑我笑我哈哈的笑。
071、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儿,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吃红薯,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吃炖肉,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宰公鸡,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吹喇叭,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喝啤酒,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小孩打倒蒋介石。
072、小红孩子戴红帽儿,四个耗子抬红轿儿。花猫打灯笼,黄狗来喝道。一喝喝到城隍庙,把个城隍老爷吓一跳。
073、一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074、小黑鸡,两条腿,大黄牛,四条腿,蜻蜓六条腿,螃蟹八条腿,蚯蚓、鳝鱼没有腿。
075、是我的兵跟我走,不是我的兵大屁嘣,嘣两瓣儿,炒花生。
076、锔盆锔碗锔大缸,缸里面有个小姑娘, 十几了?十三了, 再呆三年该娶了。
077、妈妈妈妈水开了,把我脚巴丫子烫歪了,走一走瘸一瘸,长大不能穿皮鞋。
078、小分头儿,二两油儿,娶个媳妇不发愁;小分头,一把抓,娶了媳妇不要妈。要妈就打架,打架就分家。
079、星期六的晚上路灯亮,拾破烂儿的小孩排成行,老头一指挥,冲向垃圾堆,风一刮,纸一飞,拾破烂儿的小孩玩了命的追。
080、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个小尾(yǐ)巴尾巴…………鱼。
081、高级奶油高级糖,高级老头上茅房,一摸兜没有纸,一摸屁股满手屎。
082、不听……不听…… 蛤蟆念经。
083、天长了夜短了,耗子大爷起晚了。天塌了地陷了,小花狗儿不见了。
084、□
085、□
086、□
087、家走啦家颠儿啦,我家烟囱冒烟儿啦。
088、手心手背,狼心狗肺,日本投降,中国万岁。
089、老头儿老头儿玩儿火球儿,烫了屁股抹香油儿,老太儿老太儿玩儿火筷,烫了屁股抹香菜。
090、有个大姐整十七, 过了四年二十一,寻个丈夫才十岁,她比丈夫大十一,一天俩人去抬水,一头高来一头低,不看公婆对我好,把你推到井里去。
091、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前面就是你大姑,你大姑是罗圈儿腿,走起路来扭屁股。
092、小猴儿小猴儿偷桃儿,叫人逮着衔毛儿。
093、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河开, 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094、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跟你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095、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上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有枪声,消灭日本兵。
096、小屁帘儿,真叫起,一个跟头折到底。
097、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腊八腊九,冻死小狗,腊九腊十,冻死小人儿。
098、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许哭,二不许笑,三不许漏出大门牙,看谁的立场最坚定。
099、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100、结巴磕子赶大车,一赶赶到莫斯科……
101、吧(biā)叽吧叽吧,摔个大马趴,马趴没摔好,得了吧叽病,请了吧叽医生来看病,打了吧叽针,吃了吧叽药,三天不许笑一笑。
102、瓷公鸡、铁仙鹤(háo),玻璃耗子,琉璃猫。
103、你打我我不怕 我去北京找你爸 你爸拿着机关枪 对你屁股打三枪。
104、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锅,锅里有个盆儿,盆里有个碗儿,碗里有个碟儿,碟里有个勺儿,勺里有个豆儿,我吃了,你馋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105、我们家穷,你们家阔,你们家尿盆儿一大摞。
106、小气鬼,喝凉水,砸破了缸,喝不到水,讨了老婆吊死鬼,生个孩子一条腿。
107、傻冒青年过马路,稀屎拉一裤,拣块糖纸擦屁股,越擦越粘糊。
108、哥俩好,哥俩坏,哥俩儿上街买皮带,你戴戴,我戴戴,你是地主老太太。
109、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咸菜缸,吃咸菜,喝咸汤,拉了一裤裆。
110、姓啥不姓张,姓张大裤裆,裤裆里面有文章,虱子虮子一大帮。
111、姓赵姓钱不姓李,孙字底下才是你。
112、天上有只鹅,地上有只鹅,鹅飞鹅跑鹅碰鹅。[2]
113、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奶奶采棉花,奶奶采了一大把,我只采了一小把,奶奶采出个金娃娃,我只采出个银娃娃。
114、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姐姐偷西瓜,姐姐偷俩我偷仨,姐姐跑了我被抓。
115、金苹果金苹果金、金、金,银苹果银苹果银、银、银。好孩子好孩子就是我,坏孩子坏孩子就是你。
116、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117、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缸,缸里有个盆,盆里有个碗,碗里有个勺,勺里有个豆,我吃了,你馋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118、是我的兵跟我走,不是我的兵,驾屁蹦,蹦到南山喂老鹰。
编辑本段中国民间童谣
羊羊羊
羊羊羊,
跳花墙,
墙墙破,
驴推磨,
猪挑柴,
狗弄火,
小猫上炕捏饽饽。
小老鼠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老鼠老鼠你别急,
抱个狸猫来哄你。
摇摇船
摇,摇,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对我笑,
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
吃完饼儿还有糕。
张打铁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
我要回去打毛铁。
推磨摇磨
推磨,摇磨,
推豆子,磨豆腐,
么闰儿要吃菜豆腐。
打碗米来煮,
煮又煮不熟,
抱着罐罐哭。
小小子儿
小小子儿,
坐门墩儿,
哭哭啼啼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什么?
点灯说话儿,吹灯作伴儿,
到明儿早晨,梳小辫儿。
哪边高
哪边高?这边高。
哪边矮?这边矮。
一锅豆腐做成十二块。
嫩豆花,好的菜,
今天做来明天卖。
排排坐
排排坐,吃果果,
幼儿园里朋友多。
你一个,我一个,
大的分给你,小的留给我。
新年到
新年到,放鞭炮,
噼噼啪啪真热闹。
耍龙灯,踩高跷,
包饺子,蒸甜糕,
奶奶笑得直揉眼,
爷爷乐得胡子翘。
我有一双小小手
我有一双小小手,
一只左来一只右。
小小手,小小手,
一共十个手指头。
我有一双小小手,
能洗脸来能漱口,
会穿衣,会梳头,
自己事情自己做。
大月亮 二月亮
大月亮,二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
妈妈起来扎鞋底,嫂嫂起来蒸糯米,
娃娃闻到糯米香,打起锣鼓接姑娘,
姑娘高,耍剪刀,姑娘矮,耍螃蟹,
螃蟹上了坡,姑娘还在河里摸,
螃蟹上了坎,姑娘还在河里喊,
螃蟹爬进屋,姑娘还在河里哭。
摇啊摇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做了白米饭
乌鲤鱼,鲞汤浇
头不熟,火筒烧
一烧烧得尾巴焦
八月八,蚊出像老鸭
九月九,蚊虫叮捣臼
十月十,蚊虫双脚笔笔直
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到,见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只篮子手中提。
七种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儿、古榴,
柿子、李子、栗子梨。
风来了
风来了,雨来了
和尚背了鼓来了
哪里藏?庙里藏
一藏藏了个小儿郎
儿郎儿郎你看家
锅台有个大西瓜。
四月里
四月里,麦脚黄,
家家田头闹洋洋;
三岁孩童寻牛草,
八十岁公公送茶汤。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到
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
一二三四五
五月五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蘸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月亮哥 跟我走
月亮哥,跟我走
走到南山卖巴篓
巴篓巴,卖琵琶
琵琶软,卖竹匾
竹匾高,打把刀
刀又快,好切菜
菜又苦,过端午
菜又甜,好过年。
粽子香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萤火虫
萤火虫,夜夜红。
公公挑担卖胡葱,
婆婆养蚕摇丝筒,
儿子读书做郎中,
新妇织布做裁缝。
家中有米吃不空。
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里唱大戏。
接姑娘,请女婿,
就是不让冬冬去。
不让去,也得去,
骑着小车赶上去。
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
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
真稀奇
稀奇稀奇真稀奇,
蚂蚁踩死大公鸡,
爸爸睡在摇篮里,
宝宝唱着摇篮曲。
落雨大
落雨大
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出街着花鞋
花鞋花袜花腰带
编辑本段春节话童谣
在老北京,过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一首首一段段的童谣伴著孩子们稚嫩的童音,清脆地走进千家万户,在深深的胡同里,在古老的四合院久久荡漾。
一进腊月便有了年味儿,孩子们都盼望著过年,特别是家庭困苦的孩子,平时穿不上新衣裳,也吃不上什么好东西,可是到了过年的时候,父亲母亲就是再苦再累,也要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吃的喝的,做上件新衣服。
那时候,只要一喝上腊八粥,离年就不远了。于是,孩子们便唱起了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因为大年初一、初二家家户户的人们都要出去拜年,所以这时候满街都是人来人往的。这首童谣,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人们忙忙碌碌过大年的整个习俗,多少年来一直在北京广泛流传。逗……逗……乞逗乞逗强;年糕蘸白糖,枣儿栗子大海棠。
要过年了,大人们都要上街去买年货,小孩子们则跟在大人后头要各种各样好吃的、好玩的的东西。那时候,街上卖各种风味小吃和水果的特别多,卖主把年糕摊在案子上,买多少,用刀现切,然后再放上一勺白糖,小孩子们就蘸著糖吃。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孩子们又说道: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祭灶是过年时的旧俗,一祭完灶,离年就更近了。这时候,孩子们不仅可以吃到关东糖,还可以上街去买各种各样的鞭炮。到了三十晚上,穿上新衣,点上灯笼,可以尽情地玩耍。放过了鞭炮之后,子夜时分吃过了饺子,就要给长辈磕头拜年了,童谣里说道: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这时候,孩子们都变得很乖,一个挨一个地给老人们磕头。老人们则笑容满面地看著自己的孙子、孙女,每个要发给一个小红包,以求孩子们平安吉祥,这红包里装的便是压岁钱。
过去的时候,孩子们说童谣,常常是即兴加词儿,也许有的是念走了音,有的是为了念起来上嘴儿,所以,有时一首童谣竟有好几种版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就这么说著、唱著,长大成人,走出了四合院,走出了胡同。现在的孩子们几乎天天都在过年,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比起过去不知要好多少倍。然而,老北京的风情却依然如故,完好地保留在一首又一首的童谣里。[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