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民间故事选集,关于民间故事选集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中国民间故事有什么?
1、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话说牛郎织女的事被王母娘娘察觉,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与织女之间一划,立刻出现了波涛汹涌,白浪滔天地银色河川,从此一个河东,一个在河西,遥遥相对,却无法相见。
鹊鸟非常同情牛郎与织女的情真意挚,每年夏秋之间,趁银河风平浪静的时候,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聚。“鹊桥崔鬼河宛转,织女牵牛夜相见。”据说七夕过后,鹊鸟的羽毛都会七零八落地脱掉不少,就是因为辛苦搭桥的缘故。
2、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官兵带走。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姜女想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边做边唱起了自编的小曲:“月儿弯弯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御寒衣是浓情。”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她逢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想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愈想愈悲,便向着长城昼夜痛哭。这一哭感天动地。直哭了是十天十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这才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3、将军柏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去嵩山“嵩阳观”游玩,一进头门,看见一棵柏树,身材奇伟,枝叶茂密,不禁连声称赞:“哎呀!好大的柏树啊!”
那些伴驾官员一见皇上对这棵树赞不绝口,也都跟着说:“是啊!我们跟随万岁游遍天下,从来还未见过这样大的柏树呢!”帝呼臣应,议论纷纷,兴头越来越高。汉武帝面对此树,仰望再三,感叹之余,一口将这棵柏树封为“大将军”。
封罢“大将军”,又往后院走去,登上阅台,穿过二堂,来到正中院,这时迎面又看见一棵柏树,比“大将军”更大。但是一时想不出合适的封号;把前院那棵树的封号移过来吧,自己身为天子,金口玉言,封号已定,不容更动。想来想去,最后才拿定主意,只见他指着面前的大柏树说道:“朕封此柏为‘二将军’”。
一个随驾御使跪下奏道:“臣启万岁,这棵树可比前院那棵大得多呀!”意思是想提醒汉武帝改封,但又不敢直言。汉武帝也完全知道这位臣子的意思,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明知封错了,却硬是不改。只见他把脸一黑丧,斥责那位大臣说:“什么大呀小呀的,先入者为主!”吓得那位伴驾御使连忙叩头称“是”。别的伴驾官员见此情景,再也没人敢多嘴了。汉武帝封罢“将军柏”后,就离开了嵩阳观。
4、伍子胥鞭打楚平王
楚平王杀死了伍子胥的全家。伍子胥逃到吴国去了,楚平王为防后患,在全国招来一千个能工巧匠,为他在这个湖底下修一座水下宫殿,将来一旦有难,他就可以躲藏。宫殿修成以后,他为了不把机密泄漏出去,定下了一个杀人灭口的毒计。
一天,楚平王传下圣旨,说要嘉奖这些能工巧匠。一千个能工巧匠,除了一个木匠因家里有事没有来,到了九百九十九个,哪知酒菜里都下了毒,九百九十九个能工巧匠全被楚平王害死了。
事隔多年以后,伍子胥果然从吴国领兵打回来了,引蛮河水淹楚都。楚平王见势难以抵挡,赶紧逃到湖下宫殿去了。伍子胥安抚百姓,重理朝政,可还没逮到楚平王,心总不甘,成天到处搜寻。
再说那侥幸逃生的木匠,听说伍五胥打回来了,赶紧跑去找他。这天,在紫禁城外碰到了伍子胥,伍子胥说:“你找我有事吗?”
木匠说:“我知道你一定在找楚平王,我就是来告诉你的。我知道他躲的地方。”木匠把造湖下宫殿的情况,一一告诉了伍将军。伍将军非常感动,向木匠深深一拜。两人一起来到湖下宫殿。
木匠打开了一道道门阀,最后找到了楚平王的尸体。原来他已闷死在里边了。伍子胥一见,仇火烧胸,把尸体由湖下拖将起来,一直拖到城西的一个平台上爆晒,用马鞭连抽三鞭,楚平王的尸体突然跪起,两眼微睁,好象向伍将军求饶。后人就把这个湖叫“捞尸湖”,把鞭尸的这个地方叫“晒尸台”。
5、白娘子许仙的故事
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
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民间故事的作者简介
李建树、孙侃。
1、李建树:宁波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当代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等,著有短篇小说集《走向审判庭》、《李建树儿童文学作品选集》等,长篇校园小说《金十字架》、《校园明星孙天达》等。
2、孙侃:浙江慈溪人,知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我怕死》、《我的心里有个魔鬼》、《吴斌:中国最美司机》、《人民英雄胡兆富》、《“两山”之路: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本》等。
新金民间故事
新金在辽宁省旅大市北部,东临黄海,西滨普兰店湾,哈大铁路通过西境。而新金的 民间 故事 却被人津津乐道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新金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新金民间故事篇一
新金铺正南五里有个莫各庄,就在这个村子里,早先发生了一件古怪的事。
那是一个冬天,村里老李家的独生女突然间得了一种怪病,眼直口呆,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掉舌头,一会儿挤眉弄眼。当爹妈的见女儿这个样子,慌了神儿。人们都说是被黄鼬迷住了,家里人忙请跳大神的,可跳大神儿的到家里闹腾了半天,也没管事儿,病却越闹越厉害了。当天晚上,病人口口声声嚷道:“我东也不怕,西也不怕,就怕新金铺的张爬叉。”
第二天,刚天亮,李老汉就出了家门直奔新金铺去找“张爬叉”。走不多时,影影绰绰看见前头有一个背粪箕子的老头,他紧走几步,上前打听:“大哥,新金铺是不是有个叫张爬叉的?”拾粪老头说:“是有这么个人,你这么早找他干啥?”李老汉就把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他还没说完,那拾粪老头牙咬得格格直响,说:“好杂种,它又跑到那儿去作怪了!老兄弟,我就是你要找的那个张爬叉,今个儿你来得正好,我正想着法子找它呢!好,咱就去!”当下,就跟李老汉去了莫各庄。
说来也怪,张爬叉跟着李老汉没进家门,就听病人大声呼喊:“啊呀!张爬叉来了,我再也不敢了,我不咧,我不咧……”张爬叉进了院,举起大片镐,骂道:“好杂种,你原来躲在这儿,叫我好找,我张爬叉找上门来了!”话音儿没落,一条黄鼠狼从厢房屋梁子上挂的葫芦里窜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张爬叉手起镐落,正好把它打中了。那黄鼠狼一下被砸死了。打这以后,李老汉的独生女神智恢复了正常。
那条作怪的黄鼠狼,为啥单怕张爬叉呢?原来,这个黄鼠狼在新金铺一带为害多年,到处装神弄鬼,专门吓唬胆小的人。张爬叉这人,身子壮,胆儿大,不信鬼神。这一年冬天的一个大清早,他背上粪箕子去拾粪,过了大庙,出了庄,直奔正东走去,影影绰绰看见前面一堆牛粪。没等他走近,那牛粪盘自个儿离开了地面,里面还发出了人声:“你看我像个人来,还是像个神!”张爬叉大吼一声,说:“我张爬叉看你像个王八蛋!”说话间,一粪叉照牛粪盘打去。弄鬼的黄鼠狼没料他会来这一招,险些丧命,扔掉牛粪盘一溜烟跑掉了。打这以后,它把张爬叉的名字记了个牢实,很怕以后碰见,就离开新金铺躲到了莫各庄。没想到冤家路窄,害人者命不长,它到底也没有逃出张爬叉的手心。
新金民间故事篇二
早年间,普兰店叫孛兰铺,为啥改名叫普兰店呢 这里还有段故事哩。
传说 ,光绪年间,宋老帅宋庆,奉命驻守旅顺口。一天晚上,他率领八旗兵来到孛兰铺,下令在这儿过夜。那时候的孛兰铺,是个大草甸子,人烟稀少,没有几家买卖,只有一家姓李的开了一个客店,景象十分萧条。宋庆见别处再没有住处了,就住进了李家客店。客店铺面小,顶多能住下八十个人,大批士兵没地方住,只好睡在露天地里。
正逢正月,大北风一滔滔的,天嘎嘣嘎嘣的冷,士兵们冻得受不了,就发开牢骚了。有个士兵,见客店门上贴了副 对联 ,横批是"普天同庆"就"哼"了一声说:"这对联写得好,普天同庆!这地方,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大冷的天睡在露天地挨冻,还普天同庆呢!"说完,一把把对联扯下来,撕了个粉碎。 士兵说的话,被宋庆听见了。他一琢磨,可也对,这地方是交通要道,过往行人多,应该多开客店。于是,他唤来店主,说要给客店改个字号,以对联"普天同庆"的普字为头,把孛兰铺的兰字放在当中,以李家客店的店字为尾,就把孛兰铺改为普兰店了。普兰店就是这样来的。
还有人说,早先李家客店还编笸箩,好为一些赶车住店的喂牲口,常了,人们就叫李家客店为笸箩店。叫来叫去,就叫成普兰店了。不管怎么说这仅仅是个传说。如今的普兰店,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厂林立,商店饭馆一家挨一家,旅馆招待所几十个,是一个整洁繁华的城镇。
新金民间故事篇三
柳林惠,女,出生于1960年。是新金民歌演唱的佼佼者之一,师从民间艺人王明治,参与了大量新金民歌的挖掘保护和改编工作。她所演唱的《俺是公社 饲养 员》、《退彩礼》、《四季花儿开》、《系鞋带》、《卖菜》、《走娘家》、《碧流河小唱》等作品非常受观众喜爱。
“俺是个公社的饲呀么饲养员哎哎,养活的小猪哇一呀么一大群儿哎哎,小猪崽儿,白蹄子儿,一个一个劲地直蹦起儿,小猪崽儿噘噘嘴儿,一个一个劲地拱地皮儿呀,抱起那小调皮儿,心里美滋滋儿哎,起早贪黑没呀么白费力儿呀。唉嗨哟……”
日前,在普兰店市万科海港城小区,听着今年55岁的柳林惠演唱的这首《俺是公社饲养员》,一下子就把人带进那久远的年代,能感受激情燃烧的岁月所留下的深刻印记。
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金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而演唱者柳林惠正是辽宁省非物质 文化 遗产大连新金民歌的传承人,当今最为活跃的新金民歌传唱者之一,她演唱了近40年的新金民歌,通过她的讲述,能让我们对新金民歌的传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学艺
8岁开始登台演出
新金民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原生态歌曲艺术,虽然作为普兰店市的前身,新金县是1945年才设的县,口口相传证明新金民歌的历史可追溯千年。有人说李世民东征之时流传诞生,而据《新金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朝廷招民垦荒,辽南地区经济繁荣、人口渐密、城镇集市增多,文化娱乐随之兴盛。劳动人民的劳动小调,逐渐形成了风格固定并能广泛传唱的曲目……作为辽南大地的文化瑰宝,新金民歌产生于莲城普兰店,流传于大连地区,影响东北乃至全国,它的某些曲目,已入选“中国唱片百年经典”,荣获国际优秀民歌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享誉国内外。而对于活跃在新金民歌舞台上的柳林惠而言,传承是一个机缘际会的事,她对新金民歌艺术的学习和推动,都在民间进行,而这正是原生态艺术的鲜活性根源。
“我从小就爱 唱歌 ,可能是遗传,也可能是受年代氛围影响,反正就是爱唱,用当时的时髦话说就是一个文艺 爱好 者。8岁时,我第一次开始登台演唱,不怯场,赢得阵阵掌声。就这样,我小学初中一直是宣传队的成员,爱唱民歌。16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学到了一首歌叫《俺是公社饲养员》,那曲调跟一般民歌完全不同,歌词内容也很有故事性。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新金民歌,我就爱上它了。因为是那么热爱,所以在以后若干年的时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起来练声,下了不少苦功,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成为了新金民歌演唱者中的佼佼者。
现在 总结 来看,新金民歌主要有小调秧歌类、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劳动号子类、古曲类等等分项。歌曲一般短小精悍,演唱上大多属于高亢、嘹亮、明快的大调式,也有相当一部分为小调式,表现出幽默、风趣、诙谐等情绪。大多唱的是身边的事、个人的事,基本都属于叙事类的,故事性强,表演上很生动。所以学习新金民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速成的,也不是从科班课本里能学到的。
说起来,我学新金民歌遇到了很好的机会。16岁那年,我参加了新金县文化馆大秧歌民歌学习班,遇到了吕德贵老师,他可是新金民歌研究整理的行家。他听了我的演唱之后,觉得我唱新金民歌很有天赋,可以向这个方向专门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新金县文化馆组织深入农村挖掘新金民歌,我和吕德贵老师都去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碰见了演唱新金民歌的民间艺人王明治,并拜他为师,他是目前有资料记载的传承较早的新金民歌歌手传人。
我跟随王明治学习,而他年轻时是跟打太平鼓的堂叔王玉德学习新金民歌,还有个师父是唱东北大鼓的田家村民间艺人赵传娣,他从两位师父的身上,汲取了新金民歌的精髓,又教给了我。再往上挖挖根,赵传娣的演唱技艺是跟他父亲学的,而他的父亲又是跟复州一位孤寡老艺人学的,能追寻到的我所师从的根源,到现在估计能有一百六七十年,渊源不浅。在我师父的传授下,我的新金民歌演唱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学到了很多东西,一生受益匪浅。”
传播
新金民歌登上大雅之堂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连地区搜集和整理新金民歌曾出现过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连市内文化界一批艺术家到新金县及周边地区采风,广泛地从民间艺人、歌手那里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单鼓曲牌和皮影唱腔;新金县文化馆也在皮口举办艺校,边培训边挖掘新金民歌。
这些活动,使得新金民歌得以被系统地收集、整理和流传,产生了《梅花开得好》、《摇篮曲》、《江河水》、《啰嗦五更》、《猜花》、《俺是公社的饲养员》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新金民歌,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徐桂珠演唱的《摇篮曲》入选“中国唱片百年经典”,荣获国际优秀民歌奖,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第二个高峰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民歌选编小组大规模地对 传统文化 尤其是新金民歌进行了挖掘和保护,征集和采录到的民歌有1000多首。
与此同时,新金县文化馆组织吕德贵、姜凤清、张成珠、柳林惠等人深入农村挖掘新金民歌,除抢救保留的传统曲目之外,还改编、创作、演唱了十余首新民歌,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退彩礼》、《四季花儿开》、《系鞋带》、《卖菜》、《走娘家》、《碧流河小唱》等作品。清新、质朴的新金民歌在国家、省、市汇演中引起了轰动,得到各界众多好评。而这个时期的柳林惠开始在舞台上助新金民歌大放异彩。
“我们经过下乡采风和挖掘,改编创作了十余首新的新金民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演唱现场,这一批新金民歌深受观众的喜爱,大家都愿意听。有时候在想,这些歌老百姓爱听,那么正式的舞台上会怎样呢?心里一直在打鼓,不知道这些歌曲究竟是否能登上大雅之堂。
1980年,我在沈阳参加了旅大市职工文艺调演,我演唱了表现欢快、风趣的新金民歌《系鞋带》和《卖菜》,还有表现抒情的《退彩礼》和《四季花儿开》,没想到也同样大受欢迎。《退彩礼》是根据已挖掘的民歌小调《跑四川》改编而来的。民歌《跑四川》很早就流传在新金农村地区,它的旋律婉转而优美,节奏平稳而舒展,适于抒情,填上新词后,既保留了原调《跑四川》的主旋律,又在某些地方根据新词的内容做了适当的增减,把一个姑娘婚前的喜悦、对爹爹的劝说、以及自己甜蜜而羞涩的情感全都表现出来了。
观众能够欢迎我们改编的民歌,这让我很高兴,一方面觉得自己下的功夫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新金民歌确实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后,我也多次参加省市里的各种演出,其中1987年举办的大连市第二届青年业余歌手广播电视大选赛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一直到复赛,我心里都十分害怕,因为别的歌手都是专业的,我心里没底,没想到,我一开口演唱,现场竟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时候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新金民歌受欢迎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
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演唱新金民歌,参加了很多演出,支撑我的就是热爱。有一次演出,老公要出差,我嗓子还哑了,他就劝我别去了,而且儿子还小,说我总去参加演出会没时间照顾儿子。但我无论如何都坚持要去,老公拗不过我,只能投降。后来有一次,老公现场看了我的演出,看到观众对我演唱的新金民歌那么喜爱,于是终于明白了我为啥要那么坚持演出,在此后,老公都十分支持我的演出。
新金民歌的魅力是如此之大,多少年来在演出过程中我都深有体会。上世纪90年代“三下乡”活动中,我们组成演出队频繁下乡演出,两个月唱了24场,有的时候一天唱两场,场场爆满,可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民歌极度流行和受欢迎的时代。也是我们这些新金民歌歌手积累舞台演唱 经验 和深入学习的一个过程。”
传承
需要从小孩抓起
进入新世纪,挖掘民歌、翻唱民歌成为世界音乐界的时尚。在中国,“新民歌”也日益受到青睐,极具个性特色的新金民歌也大放异彩。
2006年8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12届“青歌赛”上,传统新金民歌《梅花开得好》改编成的参赛歌曲《今年梅花开》,杀入了决赛。曾经热播全国的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尾曲《家园》里插入的一段东北民歌,则是新金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摇篮曲》。新金民歌,因其既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善于表现东北人豪爽气质的特点,又具有山东民歌质朴、淳厚、诙谐、风趣等特点,特别是受到辽南影调戏的影响,还具有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在文艺界百花齐放的新时代,绽放了它的魅力。当然,一切艺术形式的发展,必须经过一个传承的历程,才能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今年55岁,已经从普兰店二粮库退休。前几年,皮口小学开了新金民歌的课程,特意邀请我去教孩子们唱新金民歌,令我没想到的是,我的课很受孩子们欢迎。跟他们在一起,让我想起我小时候 学唱歌 登台演出的情景,我很想把新金民歌教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唱下去。
新金民歌主要是唱腔优美动听,音域适中,旋律婉转而平和。演唱时多用衬腔、衬词和甩腔等,乐器也是采用二胡等传统民乐进行伴奏。和流行歌曲相比,新金民歌也有着自己的魅力,同时演唱技巧也都是相通的,我就可以将新金民歌的演唱技巧用于唱通俗歌曲,也有很好的演唱效果。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会将新金民歌一直传唱下去。不过说实话,虽然这些年来,也有一些人找到我拜师学艺,但是因为悟性和声音的要求,并没有太合适的传承人出现。现在,闲暇的时候,我会唱新金民歌给我10个月大的小孙女听,她每次听到都会乐开了花,我也想培养她成为我的传承人,希望我的愿望能够达成。”
大连新金民歌是一种原生态的歌曲艺术,它产生于莲城普兰店,经过民间艺人的代代传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的某些曲目,已入选“中国唱片百年经典”,荣获国际优秀民歌奖,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据《旅大民间歌曲集》、《北三县皮影唱腔集》、《皮影音乐(金州以南地区)》、《新金太平鼓音乐》、《旅大民间吹打乐》、《大连地方大鼓音乐选集》等文化以及历史资料记载,新金民歌的产生主要来自4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民间小调。南方地区的民歌,大量的是山歌,而辽南则主要是小调,所谓小调是流行于城镇、乡镇中,产生于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市等场合中的一种音乐形式,这也符合近二三百年辽南城镇比较密集,人民生活比较悠闲的特点。二是来自于单鼓音乐。传说唐朝军队以打鼓来祭祀士兵亡灵,而且辽南是汉、满杂居地区,深受满族萨满歌舞即打单鼓跳神的影响。三是来自于皮影音乐。清嘉庆年间,从河北滦州传过来的“驴皮影儿”在辽南影响很大,许许多多的皮影班子走街串户,村村放映,人人学唱,皮影音乐为新金民歌注入了活力。其四,还有一些新金民歌,是来自于当地传统的民间鼓乐、人们喜闻乐见的“二人转”演唱等。
大连新金民歌采用真嗓演唱,要求吐字清晰、口形美观,在演唱形式上分为独唱、对唱和“一人领、众人和”等,注重与观众对答互动。此外,由于当地山东移民较多,大连新金民歌还具有山东民歌诙谐幽默的特点。
求一个民间故事,给出名字也行
神笔马良
(神笔马良)
从前,有个孩子名字叫马良。父亲母亲早就死了,靠他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他从小喜欢学画,可是,他连一支笔也没有啊!
一天,他走过一个学馆门口,看见学馆里的教师,拿着一支笔,正在画画。他不自觉地走了进去,对教师说:“我很想学画,借给我一支笔可以吗?”教师瞪了他一眼,“呸!”一口唾沫啐在他脸上,骂道:“穷娃子想拿笔,还想学画?做梦啦!”说完,就将他撵出大门来。马良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他说:“偏不相信,怎么穷孩子连画也不能学了!”
从此,他下决心学画,每天用心苦练。他到山上打柴时,就折一根树枝,在沙地上学着描飞鸟。他到河边割草时,就用草根蘸蘸河水,在岸石上学着描游鱼。晚上,回到家里,拿了一块木炭,在窑洞的壁上,又把白天描过的东西,一件一件再画一遍。没有笔,他照样学画画。
一年一年地过去,马良学画从没有一天间断过。他的窑洞四壁,画上叠画,麻麻花花全是画了。当然,进步也很快,真是画起的鸟就差不会叫了,画起的鱼就差不会游了。一回,他在村口画了只小母鸡,村口的上空就成天有老鹰打转。一回,他在山后画了只黑毛狼,吓得牛羊不敢在山后吃草。但是马良还没有一支笔啊!他想,自己能有一支笔该多么好呢!
有一个晚上,马良躺在窑洞里,因为他整天地干活、学画,已经很疲倦,一躺下来,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窑洞里亮起了一阵五彩的光芒,来了个白胡子的老人,把一支笔送给他:“这是一支神笔,要好好用它!”马良接过来一看,那笔金光灿灿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他喜得蹦起来:“谢谢你,老爷爷,……”马良的话没有说完,白胡子老人已经不见了。
马良一惊,就醒过来,揉揉眼睛,原来是个梦呢!可又不是梦啊!那支笔不是很好地在自己的手里吗!
他十分高兴,就奔了出来,挨家挨户去敲门,把伙伴都叫醒,告诉他们:“我有支笔啦!”这时才半夜哩!他用笔画了一只鸟,鸟扑扑翅膀,飞到天上去,对他喊喊喳喳地唱起歌来。他用笔画了一条鱼,鱼弯弯尾巴,游进水里去,对他一摇一摆地跳起舞来。他乐极了,说:“这神笔,多好呀!”马良有了这支神笔,天天替村里的穷人画画:谁家没有犁耙,他就给他画犁耙;谁家没有耕牛,他就给他画耕牛;谁家没有水车,他就给他画水车;谁家没有石磨,他就给他画石磨……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很快地传进了邻近村里一个大财主的耳朵。这财主,就派两个家了来把他抓去,逼他画画。
马良年纪虽小,却生来是个硬性子。他看透有钱人的坏心肠,任凭财主怎样哄他、吓他,要他画个金元宝,他就是不肯画。财主就把他关在一间马厩里,也不给他饭吃。
傍晚,雪纷纷扬扬地落着,地上已经积起了厚厚一层。财主想,马良这一下不是饿死,也准冻死了。他走过马厩门口,只见门缝里透出红红的亮光,还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他觉得奇怪,凑近眼去,往门缝里一张,啊!马良不但没有死,而且还烧起了一个大火炉,一面烤着火,一面正吃着热烘烘的饼子呢!财主知道,这火炉和饼子,一定是马良用神笔画的,就气呼呼地去叫家丁来,要他们把马良杀死,夺下那支神笔。十多个凶猛的家丁,冲进了马厩,却不见马良,只见东面墙壁上,靠着一架梯子。马良趁着天黑,攀上这梯子,翻墙走了。财主急忙攀上梯子去追,没爬上三步,就摔下来了。原来,这梯是马良用神笔画的。
马良出了财主的家,他知道在村里是不能住了,他向自己的村庄挥了挥手,默默地说了一句:
“伙伴们,再见啦!”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匹大骏马,跳上马背,向大路上奔去。没有走出多少路,只听见后面一阵喧哗,回头一看,火把照得通明,财主骑着匹快马,手执一把明晃晃的钢刀,带着一二十个家丁,追上来了。
眼看就要追着了,马良不慌不忙,用神笔画了一张弓,一支箭。箭一上弦,“飕”的一声,正射中财主的咽喉,财主翻身跌下马去了。马良拍拍大骏马,大骏马像飞一样地向前驰去了。
马良连日带夜地在路上跑了几天,到了一个市镇里,看看离家乡已经很远,就在这儿住下来。他画了许多画,拿到街坊去卖。因为他怕别人知道,便不让画活起来,画成的东西,不是少嘴便是断腿的。
一天,他画了一只没有眼睛的白鹤。一不小心,在它脸上溅上一滴墨水,白鹤便眼睛一睁,扇扇翅膀飞上天去了。
这一来,整个市镇都轰动了。当地的官员,马上把这件事奏给了皇帝。皇帝就下了一道圣旨,派人来召他到京都去。马良不肯去,他们把他拉去了。
马良听见过许多皇帝欺侮穷人的事,心里恨透了,哪肯给皇帝画画呢!皇帝叫他画一条龙,他却画了一只大壁虎;皇帝叫他画一只凤,他却画了一只大乌鸦。大壁虎和大乌鸦十分难看,在金銮殿里乱爬乱叫,还打起架来,弄得宫殿里乌七八糟。皇帝大为发怒,就命卫士们抢下他的神笔,把他打人了天牢。
皇帝拿到神笔,就自己来画了。他先画了一座金山。贪心不足的皇帝,画了一座又一座,画了一座又一座,重重叠叠地画了许多。画好一看,哪是金山!却是一堆堆的大石头;上面压得太多,就塌下来,差一点把皇帝的脚也打伤。
皇帝还不死心。他心里想,画金山不成,就换金砖。他画了一块嫌小,画了一块嫌小,最后画了长长的一大条。画好一看,哪是金砖!却是一条长长的大蟒蛇,张开血盆似的大口,向他扑来。幸亏卫士们救得快,不然,皇帝早被大蟒蛇吃掉了。
皇帝没有办法,只得把马良放出来,又假惺惺地对他说了一些好话,说什么要给他许多许多金银,还说什么要把公主嫁给他,招他做驸马。
马良一心想夺回神笔,他装作答应下来。皇帝见马良答应了,十分高兴,就把神笔还给了马良,要马良给他画画。皇帝想,画金山、金砖都不成,那末画株摇钱树吧!摇钱树上,长的都是钱,轻轻一摇,就能掉下许多钱来,这有多好啊!他就叫马良画摇钱树了。
马良心里打定了主意,不说什么话,提起神笔一挥,一个无边的大海,出现在眼前了。蓝蓝的海水,没有一丝波纹,亮闪闪的像一面大玉镜。皇帝看了很不高兴,脸一板,骂道:“叫你画摇钱树,谁叫你画海!”
马良在大海中央画了块小岛,岛上画了株又高又大的树,说:“这不是摇钱树吗?”皇帝看见那株树,发着耀眼的金色光芒,喉咙里咽了几口唾水,就嘻嘻地笑了起来,急巴巴地对马良说:“赶快画只船吧!我要到海中央去摇钱!”马良画了一只很大很大的木船,皇帝就带了娘娘、太子、公主和许多大臣、将军,都上船去了。
马良又画了几笔风,海水掀起密密的波纹,大木船就开动了。
皇帝心里痒滋滋的,嫌船走得太慢,在船头上叫:“风大些!风大些!……”马良就加了几笔粗粗的风。海动荡起来了,白帆鼓得满满的,木船急速地向海中央驶去。
马良又加上几笔大风。大海不安地吼叫起来,卷起滚滚的浪涛,大木船摇摇晃晃了。
皇帝心里害怕,向马良摇手,大声地喊道:“风够了!风够了!……”马良装作没有听见,不歇手地画着风。海水发怒了,浪涛扑上船去了。船倾斜了,船上乱起来了。
皇帝被海水打得浑身湿漉漉的,抱着船的桅杆,不住地叫喊:“风太大了!船要翻了!不要再画了!……”马良不去睬他,还是不住手地画风。风更大了,吹来了许多厚厚的乌云,又鸣,又闪电,还下起暴雨来。浪更猛了,海水像一堵堵倒坍的高墙,接连不断地往船上压去。船翻了,船碎了,皇帝他们都沉到海底去了。
皇帝死了以后,《神笔马良》的故事就传开了。但是,马良后来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大家都不清楚。有的说: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和那些种地的伙伴在一起。有的说:他到处流浪,专门给许多穷苦的人们画画。
没听过!应该不是神笔马良
绝对不是 马良本身就是个孩子 没小孩 呵呵
你的故事好象不是中国民间故事 到像中国神话故事
有这个故事吗?
叫 画么是么
画神
画神
你要这个故事的名字干吗?是讲给别人听吗?故事内容都有了,标题是次要的,那我凑合着起个吧,(画瘾成仙),如果你没有找到知道这个故事名的人,你可以将就用一下
不知道您说的是不是——傅山大师
清朝初年,朔县城内有家姓李的大财主,家里有万贯资财。李财主为了显耀门庭,从江南请来一位著名画家,给他做画。画家整整在他家住了四十天,画了一幅画,画面上是一串熟透了的葡萄。由于画家运笔巧妙,着色鲜艳,这串葡萄看去就像真的一样,只多着一张纸。李财主十分得意,还故意把画挂在院里,只见馋嘴的麻雀竟飞到画上啄葡萄吃。李财主为抬高自己的声誉,就四处炫耀。这件事一阵风似地传开了,一时间在朔县城内传为佳话。人们都说:“江南的画家就是技艺绝妙,画出画来能哄了飞禽。”
有一天,傅山先生路经朔县城,住在一家客店里,听到店里的人们谈论李财主的画。傅山先生是个谦虚好学的人,心想:耳闻不如眼见,这幅画果真画得好,应该去学点长处!第二天,傅山先生就去了李财主家。李财主虽然认不得傅山先生,但从外貌看出傅山先生气度不凡。李财主更得意了,把画挂到院里墙上,让傅山先生观看。一会儿,果然飞来几只麻雀,啄食画上的葡萄。李财主喧天驾雾地吹嘘。傅山先生看着画微微一笑说:“这张画只能哄来麻雀,不足为奇!”李财主见傅山先生满不在乎的样子,很不高兴,对傅山先生说:“如果先生内行,也请露出一手!”傅山先生说:“如不嫌弃,请拿笔墨来!”李财主立即取出文房四宝。傅山左手托起砚台,右手握着毛笔,不慌不忙走出大门外,站在大门对面的照壁前。李财主紧紧跟在身后,不知道傅山先生要做什么。傅山举笔在照壁上作起画来,只寥寥数笔就勾出一块白布帘,布帘的左下角向外稍卷,似有微风吹起,露出一半字来,布帘的下边都分行露出少半个字。笔似行云流水,眨眼工夫,这幅画就作成了。李财主不解其意,认为傅山先生无甚本事,在胡写乱画,说傅山先生弄污了他的照壁,让给他立即洗去。傅山先生只是不理。李财主大吵大闹,惊动了左邻右舍。人们跑来,看是出了什么事情。有几个识字的人,看见照壁上挂着一块白布帘,布帘没遮住的地方,露出一些龙飞凤舞的字迹,就想揭起布帘,看看照壁上究竟写着什么文字。好几个人争先用手去揭来揭去揭不起来,还互相埋怨笨。后来才明白过来,照壁上没挂着布帘,而是一幅画。这时,李财主如梦初醒,忙找傅山先生赔礼道歉,可傅山先生乘人们哄吵时,早已扬长而去。
从此,李财主把照壁视为珍宝,在四周垒了矮墙,只让人远看,不让到跟前。可是不知情的人走到照壁前总要越过矮墙,到照壁跟前去揭布帘,想看看下面的文字,左揭右揭揭不起来。年长日久,竟在画着布帘卷起的地方戳下一寸多深的小窟窿。
后来,人们终于打听出这是傅山先生的笔墨,人们赞叹说:“江南画家的画,只能哄飞禽;傅山先生画的画,把肚里装着墨水水的人都给‘哄’了!”
没错 应该就是这个吧 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