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民间故事短篇,关于民间故事短篇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短篇民间故事(大全5篇)
【 #儿童故事# 导语】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短篇民间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1.短篇民间故事:大阿福
从前,在惠山里生活着一个叫阿福的小姑娘。阿福看上去傻乎乎的,可是她有一个特长,那就是力大无穷。
一天,惠山来了四个妖兽:蛟龙、马、猛虎、鳖。它们在山里无恶不作,害惨了当地的百姓。勇敢的阿福决定为民除害,便去找四个妖兽决斗。
正午时,太阳当空照,蛟龙正在湖边晒太阳。它突然看见一个胖姑娘出现在面前,便猛地扑了过去,阿福装作很害怕的样子往回逃。等蛟龙逼近时,她出其不意地举起早已准备好的长枪刺向它的脖子,只听见一声惨叫,蛟龙就动弹不得,最后化成了一座大山。
蛟龙的惨叫声惊动了在不远处吃草的马,它拔腿跑到湖边,伸出后蹄,狠狠地踢向阿福。马出蹄太快了,阿福又没有防备,被踢出好远。她忍痛站起来,捡起一根棍子继续与这匹恶马打斗。阿福使出全身力气,一棍接一棍地打在马身上,最后马也被打死,也变成了一座山。
除掉了两个妖兽,阿福继续去寻找猛虎和鳖。
其实鳖就在湖边,但它的胆子非常小,见龙哥和马哥都被阿福打死了,便吓得赶紧找地方躲了起来。鳖四处找藏身的地方,结果爬到了阿福脚边。阿福举起长枪,一下就刺穿了它的头。这时,猛虎大吼着冲了过来,阿福用尽全力把长枪刺向老虎的心脏。
四个妖兽终于都被消灭了,阿福却也因此耗尽了自己的力气,倒在地上再也没起来。当地的百姓按照她的样子,用泥土烧制了很多瓷娃娃以纪念勇敢的阿福。
阿福消灭了妖兽,结果也付出了生命,她的勇敢和奉献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短篇民间故事:老君降青牛
一群妖牛来到李老君家附近的山上,它们在山里抓住什么吃什么,甚至连老虎都成了它们的口中之物。吃光了山里的动物,它们还来到山下的村子里偷吃家禽家畜。
这天,李老君正在割草,听见一阵蹄声,他抬头望去,原来是一头妖牛正往山下冲来。
李老君说:“今天我非得收拾这可恶的家伙不可。”于是,他拿起镰刀朝妖牛冲过去。
妖牛见这人居然敢拦住它的去路,先是一惊,然后便猛地朝李老君冲了过来。只见李老君连忙蹲下,妖牛就从他头上跃了过去,他再转身用镰刀砍向妖牛的臀部,受伤的妖牛痛得嗷嗷直叫,拔腿往山上跑去了。
不一会儿,一头更壮的青牛扑了出来,看来是来复仇的。李老君还没想好对付它的办法,青牛就冲到了他面前。他连忙弯下身子抱住它的腿,青牛张开嘴巴想咬他,李老君挥动镰刀,把青牛的牙齿砸掉了,青牛痛得满地打滚。李老君趁机找来牛鼻环,套在了青牛的鼻子上,骑上牛背,双手用力一掰,就把大青牛的两个牛角掰弯了。
从此以后,这头凶猛的大青牛就成了李老君的坐骑。
青牛无恶不作,最终被李老君制 服,成为他的坐骑。作恶者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的,所以我们要做善良、正直的人。
3.短篇民间故事:玉龙斗狐妖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边一只得道的狐狸很想成仙,就私闯南天门,结果被压在东海边的一座山下。
后来,二郎神奉命将那座山移到了葫芦岛,山下的狐狸趁机逃脱,并随山来到了葫芦岛。他因痛恨天庭而迁怒于人间,从此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因无人能管住他,狐妖更加肆无忌惮,竟勾结蚂蚁精吃掉了地里的庄稼,很多百姓因此被饿死了。
狐狸的所作所为被天上的玉龙看见了,但他自知功力不高,不是狐妖的对手,就去请教龙王。龙王说要想制 服狐妖,必须得有仙水和镇妖珠,但这两样东西很难得到。玉龙说即使牺牲生命,也要消灭狐妖。龙王见他态度坚决,就告诉他如何取得和使用仙水及镇妖珠。
告别龙王后,玉龙驾云直奔天庭宝库。到了那里,他不由得大吃一惊:宝库被天兵围得水泄不通。玉龙见无法下手,只好用龙王教他的方法,火烧南天门,趁乱盗出两件宝物后,直奔葫芦岛。
玉龙把仙水洒向大地,害人的蚂蚁精全都变成肥料纷纷落下,枯黄的庄稼顿时变绿了。玉龙又用仙水淹葫芦岛,狐妖见情况不妙,赶紧驾云逃跑,玉龙紧追不舍。狐妖见跑不了了,就与玉龙在空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玉龙毕竟功力太浅,交战十几个回合后,就被狐妖打得遍体鳞伤,最后,他只得把镇妖珠投向狐妖。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狐妖被炸成无数碎块落了下去,而玉龙也因为力气用尽而倒在了山顶上。
从那以后,山顶变成了卧龙的形状,它的周围横七竖八地立着很多巨石,就像一只狐狸被龙压在那里。后来,人们称这座山为狐山。
玉龙为了百姓的安危,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战胜狐妖,他这种勇敢、无私的精神真值得赞扬。
4.短篇民间故事:青龙卧墨池
相传,西王母身边有一条镇守瑶池的青龙。一天,他趁王母不在,私自变成了个英俊的公子来到曹州,因为他早就听说这里有天下最美的牡丹花。
到了曹州,青龙并没有看到美丽的牡丹花,却看见当地一片大旱的情景,打听之后,才知道曹州已经有两年没下雨了,不知道饿死了多少老百姓!
于是,青龙来到东海龙宫,求龙王降雨。还没等青龙说完,龙王就愤怒地说:“两年前我到曹州玩,带了几株牡丹花回来,可是直到今天都没有开花,你说是不是曹州人骗了我啊?所以我决定惩罚他们,三年都不会降一滴雨。”
青龙劝道:“牡丹是长在土里的,还要有阳光照耀和雨水滋润才能开花,在龙宫里当然不会开花的。”龙王却说青龙是多管闲事。
青龙无奈只得又回到曹州。他见一个老人正用泥水给牡丹浇水,询问后得知这泥水是从五十里以外找来的。“再不浇点儿水,这株百年牡丹就要干死了!”老人心痛地说。
青龙回到瑶池,见西王母不在,就偷偷喝了半瑶池的水,然后飞到曹州上空,喷洒仙水。曹州得救了,那株百年红牡丹因为得到仙水的洗礼变成了一个全身火红的牡丹仙子。
青龙见旱情缓解了,就准备回去受罚。仙子说:“青龙哥哥,你回去就会被处死,不如躲在我的心里吧。”青龙说:“不行,王母的照妖镜还是能发现我的,除非是黑色它就照不出来了。”仙子说:“那好!”只见她摇身一变,成了一株黑牡丹。青龙于是藏到了她的花蕊里。
西王母回到瑶池,知道青龙偷瑶池水的事情后,便立即带着照妖镜,率领天兵来捉拿他。可是无论她怎么照,都找不到青龙。从此,仙界少了青龙,但人间却多了一种名贵的牡丹——青龙卧墨池。
青龙牺牲了自己,却救了曹州的百姓和那株百年牡丹,这种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短篇民间故事: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
天地初开时,虽有万物,却没有一个能主宰万物的有灵魂的动物。这时,普罗米修斯降生了。他聪明而勇敢,还用泥土和水创造了人类。
智慧女神雅典娜看到人类时,惊叹道:“真是太完美了!”于是,她又赋予人类智慧。
随后,普罗米修斯教会了人们很多东西:观察天象、使用数字和文字、人际交往、驯养牲口,并让人类掌握了医药、占卜、农耕、手工制造等技术。当时的人类还不懂得用火,普罗米修斯在太阳车的火焰里把一根茴香秆点燃,把火种带到人间。
天神宙斯知道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事,非常气愤,说道:“你竟敢违抗我的命令,看我怎么惩罚你。”于是,他命令众神合造了一个绝世美女潘多拉,并给了她一个装有各种灾难的魔盒。
当潘多拉打开魔盒后,一股包含各种灾难的黑烟弥漫到了人间。从此,人们饱受各种灾难的折磨。
接着,宙斯又向普罗米修斯本人进行报复。他命人把普罗米修斯绑在高加索山的绝壁上受自然灾害的折磨。每天,宙斯还会派一只鹰来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奇怪的是,普罗米修斯被吃掉的肝脏很快便会自动恢复。
尽管这样,普罗米修斯依然没有屈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英雄赫拉克勒斯路过这里,他一箭射死了那只残忍的恶鹰,普罗米修斯终于被解救了出来。
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甘愿受尽残酷的折磨,这样的英雄永远受到人们的爱戴。
短篇民间故事(精选5篇)
【 #儿童故事# 导语】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下面是 考 网整理分享的短篇民间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1.短篇民间故事
在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人们经常受到洪涝的侵害。在尧帝当政的时候,又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洪水灾害:大地上一片汪洋,房屋被冲塌,田地被淹没,死人成堆;人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泊逃难。尧看到人民如此受苦,心里忧虑不安,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带领大家治水,采用挡阻的办法,哪个堤岸冲了补哪个,结果挡来挡去,这边的挡住了,那边的又冲垮了,劳民伤财了9年,一无所成。
尧以后舜做了部落的首领,他看鲧治水毫无起色,耽误了大事,就下令处死了鲧,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深知治水的事事关重大,治不好也会丢掉身家性命。可是,眼看着洪水如此肆虐,人们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接受了这个重任。
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感到用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大胆地设想了一个与父亲背道而驰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顺其流势,将水引走。
方案制定后,禹决定走遍天下,察清地势,探明河道,引水下流。他带领大批助手,踏遍了闹水灾的9个州,测量好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那时,大多数地方荒无人烟,禹风餐露宿,经常冒着大风大雨,在恶劣的环境中奔走。
然后,禹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从水灾最严重的地区开始治水。禹和大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简陋的工具挖河修堤。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长满了脚垫,脸也顾不得洗,经常蓬头垢面。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的脚指甲都脱落了,人们看到了都感动得落泪。
为了治水,禹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后来和一个叫女娇的姑娘结婚了,婚后刚4天,他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
大禹治水13年,3次经过家门都没顾得上进门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也正在呻 吟,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禹也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怕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第三次,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
13年后,禹历经千难万险,开沟修渠,终于战胜了洪水的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使百姓能安居乐业。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立为君位的继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称他为夏禹或大禹。
大禹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仍然不贪图享乐,他不辞辛苦地到各地去巡视,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2.短篇民间故事
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名叫夸父的人。他力气非常大,一只手就能拔起一棵大树;抬脚走一步,就能跨过一条大河。
那个时候,人们住在树林里,穿树皮,吃野果,生活非常艰难。每到冬天的夜晚,人们又冷又饿,因此大家都害怕黑夜,希望太阳在白天能停留得长一些。
善良的夸父决定追上太阳,请它在白天多停留一会儿。
第二天,夸父又来到山顶上,对着刚升起的太阳喊:"太阳,你能不能慢点儿走,给人们多一些阳光和温暖呢?"太阳仍然没有理睬他。
夸父急忙拿起手杖,追了上去。他发誓要捉住太阳,不让它落山。
太阳爬上了山顶,夸父就追上山顶。太阳落到峡谷,夸父就追到峡谷。夸父跑过无数座大山,跨过无数条大河,一直追了七天七夜,太阳有点害怕了,跑得越来越快,眼看就要落山了。
夸父追啊追啊,跑啊跑啊,大阳这个大火球烤得他嗓子都快要冒烟了,他越来越渴,越来越累,快要倒下去了。于是,夸父就跑到黄河边,一头扎进水里,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黄河水喝干了。
可是他仍然很渴,就来到渭水边,咕咚咕咚,一口气把渭水喝光了。
夸父继续追赶太阳。但是他实在太累太渴了,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夸父死后,他的高大身躯变成了山脉,头发变成了树木,血液变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3.短篇民间故事
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众人胆战心惊。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花龙下到水里翻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这样几个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尽,摇摇摆摆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挡住花龙。可是花龙一跃而起,张口喷 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龙紧紧追到水底后,浪涛翻滚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的黑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这块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静之后,听见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叫唤。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几个人马上游水过去。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4.短篇民间故事
隋朝末年,统治残 暴,连年大兴土木,不断对外用兵,民不聊生,一群英雄好汉结义起兵。这日,众英雄取下金墉关,后又立即去攻取瓦岗寨。
瓦岗寨守将马三保闻报,令众军士紧闭城门。
众好汉赶到,头领徐懋功派程咬金前去讨战。咬金纵马一溜烟来到阵前,大叫道:“喂,哪个不怕死的快出来跟爷爷打一仗!”
马三保闻报,先遣马金宗出战。马金宗手持大刀出城,一见程咬金的模样,大叫一声道:“哎哟,你是哪里来的丑八怪?”程咬金一听此言,气得哇呀暴叫,二话不说,抡斧照马金宗头顶砍下来。马金宗慌忙举刀来挡,没想到刀被砍成两段,马金宗一愣神,被咬金趁势砍下人头。
马三保在城楼上看到马金宗被程咬金砍死,气得又派一个族弟马有周出阵应战,没想到这人更加不济,刚到阵前,便被程咬金一斧拦腰斩为两截,摔落马下死了。
马三保见又折了一个兄弟,勃然大怒,亲自披挂出城。程咬金见马三保上阵,抡斧劈面就砍,马三保忙举刀来迎,只见金光四溅,火星乱飞。程咬金又连砍三斧,直震得马三保双臂发麻,慌忙拨马逃走。徐懋功令众将一举攻下了瓦岗寨。
当晚,众将在帅府内摆酒庆贺。正在饮酒热闹之间,忽听演武厅后面发出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众将循声跑去一看,只见地面裂开一个约一丈宽的大洞,里面黑咕隆咚的,什么都看不清。
徐懋功一见便道:“此洞裂开,定有玄机,不知哪位兄弟愿意下去一探究竟?”众人一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徐懋功又道:“既无人愿下去,只好抓阄决定。我现在写下纸阄,只有一个写着‘去’,哪位拈着‘去’,就该他下去。”众好汉都道:“有理。”
徐懋功便写下纸阄,众人轮流拈起。真乃天意,唯独程咬金抓到了“去”字。
徐懋功立即令人取来一个大筐,在筐上绑了一只金铃,又系上几十丈粗绳,命程咬金坐进筐里,几个将士提着绳索,将他送下洞去。程咬金下洞六七十丈深才到达洞底,摇了摇金铃,上面便住了手。
程咬金爬出大筐,提斧在手,但见眼前黑糊糊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只得摸黑向前走。
转过两道弯,忽见前方出现两点亮光,程咬金心内惊慌道:哎呀,莫非是妖精的两只大眼睛?遂提斧在手,壮着胆子走上前,猛地抡斧照亮光劈去,只听“咔嚓”一声响,劈开了两扇石门。
程咬金走进门,看到眼前现出三间大殿,便径直走进中间的大殿,见桌上摆着一顶金幞头、一件杏黄龙袍、一条碧玉带、一双履、一块玄圭、一张写有字的纸条。
程咬金不识字,他穿上杏黄袍,戴上金幞头,系上碧玉带,套上履,拿上玄圭和纸条,这才走出大殿。
他走到石门前,刚好迈出双腿,只听“轰”的一声响,石门又紧紧闭上了,将程咬金吓了一跳,忙走到大筐里,用力摇了摇金铃,上面闻知,又七手八脚将他拉了上去。
众好汉一见程咬金上来,一身奇特的打扮,尽皆惊讶不已。
程咬金拿出玄圭和纸条,徐懋功接过去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程咬金举义集兵,为三年混世魔王,搅乱大隋天下。”众将一听皆大惊,便知这乃是上天之意,纷纷上前要拜程咬金为王。
程咬金百般不从,徐懋功无奈,只得指着一面杏黄大旗道:“我们每人轮番冲着这面大旗来拜,哪位拜得这面大旗飘动,谁便为王。”众人皆赞同。徐懋功、秦琼等都已拜过,轮到程咬金。他正躬身下拜时,不料猛然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竟将杏黄大旗给吹得飘动起来。众将一见,便都俯身冲程咬金下拜,程咬金无奈只得应允,却说道:“我可不愿做皇帝呀,等有了愿做的人,我就让位。”
程咬金做了王,便命将帅府改造成皇宫,又择吉日升殿,封徐懋功为左丞相、护国 军师,魏征为右丞相,秦琼为兵马大元帅,其余众好汉皆封为将军。瓦岗寨大摆宴席,犒赏三军,好不热闹。
5.短篇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龙井的小村子。在村边的破茅屋里住着一位老婆婆,她精心照看着茅屋后面的18棵老茶树。因为缺少肥料,每年只能从老茶树上采下来很少的茶叶,而且茶叶的质量也不好。
老婆婆的生活很清苦,可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每天,老婆婆都用从老茶树上采下来的茶叶沏茶,让过往的行人在这里歇歇脚、解解渴。
有一天,一位老爷爷来到老婆婆这里喝茶。他看到茅屋外有一个破石臼,就指着它对老婆婆说:“这可是个宝贝,把它卖给我,行不行?”
老婆婆笑着说:“这哪里是什么宝贝啊,你就把它搬走吧。”
老爷爷连声说“谢谢”,就去找人帮忙来搬破石臼。
老爷爷前脚刚走,老婆婆紧跟着就忙活起来了。原来,破石臼里面有堆放了很多年的草啊,土啊,动物粪便什么的,已经很脏了。老婆婆可不愿意把这样一个脏东西送给人。所以,她赶紧把破石臼里面的东
西都埋在了老茶树下面,又把破石臼洗得干干净净的。
老爷爷回来了,他看看破石臼,问老婆婆:“这里面的东西哪儿去了?”老婆婆领着老爷爷来到老茶树前,把刚才做的事情说了一遍。
老爷爷笑呵呵地说:“我说破石臼是宝贝,是因为它里面盛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宝贝呢!瞧,你把宝贝都埋在老茶树下面了,我也就放心啦。”说完,老爷爷潇潇洒洒地走了。
后来,这18棵老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采下来的茶叶嫩嫩的。香香的,用这些茶叶沏的茶水味道可好了,再后来,龙井这一带都种上了茶树,这里出产的茶叶就是大名鼎鼎的“龙井茶”。
10个民间故事短篇
可以给出9个短篇民间故事:
1.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丈夫被强迫去修建长城,死于劳作。她悲伤不已,哭倒了长城,露出了丈夫的尸体。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苦难。
2. 牛郎织女:牛郎和织女是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恋人,他们只能在每年的七夕相会一次。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由来,表达了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3. 白蛇传:白娘子与许仙的人妖之恋,受到了法海的阻挠。这个故事以浪漫的爱情和悲壮的结局赢得了读者的心。
4、头悬梁
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经常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他就用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5、凿壁借光
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
6、锥刺股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
7、孟姜女
秦始皇为了造长城,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不知饿死累死了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闯进来一队官兵,用铁链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
听说丈夫已经死了,孟姜女痛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长城被哭倒了,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首。
8、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一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此时铁拐李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9、七仙女
七仙女紫儿,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仙女得知丹阳境内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以上这些民间故事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流传至今。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价值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比如,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等级观念对个体的束缚。而孟姜女哭长城则揭示了古代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苦难。
总的来说,民间故事是一个社会、一个文化的镜子,它们以寓言、传说和神话的形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虽然这些故事的时代背景可能已经远去,但它们所传递的人性、情感和道德观念仍然对今天的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和阅读这些民间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经典民间故事短篇(五篇)
【 #能力训练# 导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下面是 无 分享的经典民间故事短篇(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民间故事短篇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为人正直,少年时便以孝顺而闻名。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时,包公中了进士,当时28岁。包公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是他的父母因为年老多病,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在身边,那么这个儿子不能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扔下父母不管,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着儿子去外地的,而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辞去官职照料父母。由于父母不愿跟随包公去外地,包公便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得到了官吏们的称颂。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包公才重新踏入仕途。
包公能主动辞去官职,照顾父母,说明他不是那种贪恋官 场的人,更体现出他是个孝顺的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回报,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2.经典民间故事短篇
相传,妈祖姓林,住在我国闽[mǐn]南地区,家里共有兄弟姐妹五个,只有她一个女孩儿。按照当地的习惯,只有男人能出海,女人只能待在家里。所以,即使林姑娘水性很好也只能在家里帮助母亲干活儿。
一天,林家四兄弟出海捕鱼去了。忽然,海上起了百年不遇的大风暴,风将海浪掀起足有几百尺高。村里的人都急坏了,十分担心海上的亲人,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起初,林姑娘和父母一起在家里等待风暴过去,可是,风暴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过了一会儿,林姑娘忽然双眼紧闭,脸色苍白,不省人事。这可把林家两位老人吓坏了!儿子们没有消息,女儿又昏迷不醒。
他们颤[chàn]抖着双手,又推又拽,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把女儿弄醒了。两位老人长舒了一口气。林姑娘却满眼含泪,一言不发。过会儿风暴停了。
又过了几天,林家兄弟回来了,却唯独不见老四。三兄弟含泪向父母叙述了风暴当天的经历:猛烈的海风把他们的船刮到了大海深处,巨大的海浪把他们的船掀翻了,他们都落入了水中。正在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一个姑娘踏浪而来,如履平地,将三兄弟一个个救了上来,当她还要救老四时,却忽然不见了。于是,老四被海浪吞没了。
林家两位老人这才知道女儿那天为什么晕倒,原来是去救哥哥了。如果他们没有把女儿叫醒,老四就不会死了。两位老人为此自责不已。自此,林姑娘被允许驾船出海,往返于各个岛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年来,林姑娘凭借自己的水性和菩萨心肠,搭救了不少渔民和过往商人的性命,当地的人都称她为神女、龙女妈祖。
后来,她升 天做了神仙,仍然不忘渔船和过往商船的安全。人们为了感谢她,为她修建了“妈祖庙”。
即使到了现在,妈祖庙的香火还很旺呢!
3.经典民间故事短篇
司马光是北宋知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机智勇敢。
司马光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在后院玩耍,后院有一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常年装满水的大水缸。
司马光七岁那年,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像往常一样,在后院玩捉迷藏。有个小伙伴跑到假山上藏起来,可是一不小心,他脚一滑,“扑通”一声掉进了大水缸里。那口大水缸非常深,小孩子掉进缸里肯定会被淹死的。
其他的孩子看见伙伴掉进缸里,吓坏了,有的孩子吓得大声哭喊,有的孩子立刻跑到外面去找大人帮忙。
这时候,只有司马光非常镇定,他从地上抱起了一块大石头,用力朝大水缸砸去。大水缸“砰”的一声被砸破了,水缸里的水迅速流了出来,而掉进水缸的小伙伴也随之得救了。
司马光一下子出了名,他砸缸救人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司马光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一定要冷静,这样才能想到解决办法。
4.经典民间故事短篇
古时候有个富阳人名叫董昭之,有一次乘船过钱塘江。船到江心的时候,忽然发现江中漂着一截三尺长的芦苇。芦苇上有一只蚂蚁急匆匆地爬来爬去,不住地从一头爬到另一头,眼看就要掉进江水里淹死啦。
董昭之是个好心肠的人,他让船驶近芦苇,想把芦苇连同蚂蚁拾上船来,同船的人反对道:“这是蜇人的毒虫,你敢拿上船,我们就踩死它!”董昭之没办法,就用绳子一头缚住芦苇,一头拴在船舷上,拖着蚂蚁靠了岸。蚂蚁死里逃生,爬到陆地上飞快地跑掉了。
这天晚上,董昭之做了个梦,梦见上百个穿着黑衣服的人来找他。为首的一个黑衣人向他行礼道谢,对他说:“我是蚂蚁的王,今天不慎掉进江里,幸亏您救了我的命。今后您要是有什么需要的地方,一定告诉我,我会尽量帮助您。”
董昭之醒后,觉得这个梦很荒诞,就没有理会。
数年后,董昭之因为四处维权得罪了官府,被抓进大牢,申诉无门,无法脱身。万般无奈之下,他想起了那个荒诞的梦,觉得不如试试看,也许是个办法。他从牢里找到几只蚂蚁,对它们说:“我是富阳董昭之,我被关在牢里啦,快去告诉你们的王,让它想办法救救我吧!”
蚂蚁们愣了一会儿,匆匆忙忙爬走了。
可是,接下去一连三天都没有动静,董昭之有点绝望了,甚至感到自己太无聊,竟然傻乎乎地去跟蚂蚁说话。
三天后的深夜,下着大雨,电闪雷鸣。睡梦中的董昭之又梦到那个黑衣蚂蚁王,蚁王大声叫喊着:“快起来!快起来!”董昭之猛地惊醒,四下打量了一番。忽然,牢房一角的墙壁“哗啦”一声塌陷出一个窟窿,成千上万只蚂蚁密密麻麻地从窟窿里爬走了。董昭之知道这是蚁王带领蚂蚁们蛀出来的逃生通道。他满怀感激地向蚂蚁们拜了一拜,趁着雷雨之夜越狱逃跑了。
后来董昭之一直告诫他的后代子孙,积德行善要从点滴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
5.经典民间故事短篇
相传,古时候有八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个个神通广大,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法宝。
铁拐李的法宝是一个葫芦,这个葫芦能炼出灵丹妙药,治病救人。汉钟离的法宝是一柄芭蕉扇。张果老整天倒骑着一头毛驴。吕洞宾的法宝是一把能降妖伏魔的宝剑。何仙姑的法宝是她手中的荷花。蓝采和的法宝是一个花篮。韩湘子的法宝是一支笛子。曹国舅的法宝是他手里的笏板,笏板一拍,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有一天,八仙来到了东海边,想要过海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吕洞宾说:铂我们各自使出自己的能耐来,看谁先到海的那一边!”
于是,铁拐李把自己的葫芦抛到了海上,汉钟离抛出了扇子,吕洞宾抛出了宝剑,何仙姑抛出了荷花,蓝采和抛出了花篮,曹国舅抛出了笏板,韩湘子抛出了笛子。七位神仙各自站在自己的法宝上,在大海上航行。张果老呢?他直接骑着毛驴下了海!
就这样,八仙各显其能,向着海对面出发了。这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