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山西民间故事,关于山西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山西民间传说故事
长治古称上党,是一块出产神话和传说的地方。
以上党地区为中心,就广泛流传和记载着关于炎帝神农氏在此活动的传说和遗迹分布,这个厚重的炎帝文化圈,也包括沁县在内的太行、太岳广大地区。
沁县册村籍学者王中庆考证,在册村周围也有炎帝神农氏活动的遗踪。
据清·乾隆《沁州志》载: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春,朝廷批准沁州建造先农坛,雍正六年六月,将先农坛移建东郊青龙岗,坛高2尺1寸,宽2丈5尺,并在坛北建正殿三间,供奉先农之神。
这是沁县境内属官方建造的炎帝文化设施。
据《后汉书·礼仪志上》刘昭注引《汉旧仪》所载:“春始东耕于籍田,官祠先农。
先农即神农炎帝也。
”沁县西部册村、上官、河止三村之间有一座黎城山,黎城山东部是五谷神岭,因上曾建有五谷神庙而得名,庙建年代不可考。
在黎城山西北部,是逶迤几十里的九连山(亦九黎山、芜山),九连山是太岳山脉伏牛山的支脉。
传说,黎城是九黎族所居之城,九连山是九黎族与炎帝族打仗的地方,传说毕竟是传说。
而这一带背山临水,四丘环抱,土地平坦,气候温润,是古往今来极为理想的农耕之区,又是历代由晋国中部东达黎、潞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连续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石刀、陶罐等遗物。
看来,炎帝族占领了九黎族的属地黎城后,在这里“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是很可能的。
人们为了歌颂纪念炎帝族的功德,命山为九连,九连山千年常青,作庙祀神农,五谷神庙址尚存。
更说明沁县是炎帝故乡的文化遗存的沁县西部的伏牛山。
清·乾隆《沁州志》引《一统志》谓:“昔人见神牛隐此,故名伏牛山”。
伏牛山是太岳山的主要山脉之一,北起武乡县界,西侧沁源,东侧沁县,南达古县、屯留,延伸入沁水盆地,伏牛山西部有《汉书·地理志》所述“羊头山世靡(糜)谷,沁水所出”的羊头山,东侧由北向南沁县、屯留、长子等县有多处纪念炎帝的羊头山、伏牛山、炎帝庙。
伏牛山巍巍数百里,遍播浓重的炎帝文化,其说神牛也罢,耕牛也罢,若论人类对牛有什么情份的话,那就是炎帝驯服了牛,使它成为人类值得永远怀念的农耕文化之内涵沁县历史文化名珠——乌苏村://blog.sina/s/blog_51063a4101008ogz.沁县尧山村沁县尧山村位于沁县城西约15公里,有300多户、1000余口人,是沁县一个比较大的村子。
关于村名的来历,顾名思义,应与尧有关。
传说:尧因事西行,到尧山村时,天色已晚,当夜便入住此地,于是后人便将这个山村叫作尧山村。
伴随着这个美丽的传说,又衍生了一个更为完整的故事,说:尧一行当年由村东南口进村,进村时已是黄昏时分,为不打扰百姓,尧便悄悄地住了下来;而且,为了考察百姓生活和山川地理,爱民的尧顾不上休息,当晚特意到村西面的“界生山”上看了看,天不亮就悄悄走了。
事后,人们形容此事时说,尧来的时候是昏天昏地,走的时候还是昏天昏地,为纪念尧的大恩大德,人们便把尧入村处叫“昏天地”,像村名一样,“昏天地”也从古流传到今。
其实,尧到底来没来过尧山,于史无考。
从史书记载来看,尧封其子丹朱到长子。
历经四千年岁月,与长子相距很近的沁县尧山村不排除是尧的后裔居住地,一个家族不断繁衍壮大的、就近分散迁徙的居住地之一。
抑或是陶、唐、刘、韦、杜、范诸尧之后人居住地的可能更大一些。
真正使尧山村声名鹊起、辉煌一时的则缘于另一个浪漫的传说:西汉时,高祖刘邦崩,吕氏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共诛之,立代王刘桓为帝,是为汉文帝,以上见于《史记》。
文帝元年,“遣车骑将军薄昭迎太后于代”,护卫队入井陉至铜革是尧山村,晚即驻。
皇后窦氏当晚分娩,生子刘启,亦即后来“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
但皇后没有奶水,随从经向当地乡亲求助,被告知差人采田中谷,入山寻取古庙旁清水,搓米熬粥奉皇后,果然皇后奶便下,母子安康。
一段时间后,皇后身体得到恢复,车驾方才离开尧山,徐徐往长安进发……物以君贵,地以后名。
从此,为皇后取水处被叫作“皇后泉”,庙则改称“皇后庙”,皇后所食之“铜鞮粥”名闻遐迩,而皇后命人所采之田中谷,便是后来誉满天下之“沁州黄”……尧山村作为天子诞生地,当年一定是百业兴旺、人口稠密、商贸活跃、市场繁荣,今天依然还保留在当地村民俚语中的“街上”“南街”“后街”“十字”“瓦窑”等,既是一个代表方位的地理名词,又是当年风光无限的尧山村真实写照。
那么,与这些地名一起出现的“昏天地”的来历,极有可能是村民口口相传,结果是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所致,其最接近历史面目的当是窦太后入住尧山村时,是黄昏来临之际,圣迹留芳,昭然若揭,故名“昏天地”。
难怪一些村民至今还在为“昏天地”到底是源于尧时还是源于汉时争论不休,肯定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将传说与考古相互印证,让人们进一步看清了一个山村那悠然远去的背影
山西民间故事有哪些
女蜗造人、共工撞山、伏羲画卦、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等。
1、女蜗造人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2、共工撞山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着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3、伏羲画卦
八卦图衍生自中国古代的《河图》与《洛书》,伏羲根据燧人氏造设的这两幅星图所作。 地点在洪洞卦地村,因为此村四面环山,又有八个村庄分布于四周,而且均相隔八华里,形似卦底。伏羲以景画卦,故创八卦图。此图由周文王在伏羲所创八卦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八卦图位于洪洞大槐树景区的中轴线上,取意“根在洪洞”
4、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5、神农尝百草
炎帝,烈山氏,号神农氏,又称赤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国古代农业的发明者。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流传久远,至今不衰。《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
有关山西的传说或老故事急急急
山西运城常平关帝庙
关羽的家庙,又称关帝祖祠,位于运城市西南20余公里的常平乡常平村内。
南靠中条,北临盐池,庙内泥塑尚存,建筑群体保护较好,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游览之地。
关羽,字云长,其故里是三国时河东解梁常平里。
传说,当年他杀死了名叫吕熊的大地主大恶霸以后,便逃走在外。
恶霸和官府互相勾结捉拿关羽,并要对关羽的家人诛灭九族,斩草除根。
当时常平里姓关的多逃到现在的古村一带去避难,而云长的父母亲却因年迈,行走不便投井自尽了。
后人为纪念他的父母亲,便在这口井上建了一座塔。
关羽去世以后,乡人为仰慕其德,又在其地建祠奉祀。
到了金代,遂建成了有一定的建筑群体的庙宇,取名“关圣家庙”。
在运城市东郭镇西南,有一个著名的“黄帝战蚩尤”胜迹——“蚩尤村”(现改名为“从善村”)。
传说在“阪泉之野”(山西运城一带古称“蒲阪”),黄帝与蚩尤各自摆开了阵势。
一时间,大风、大雨伴着大雾接踵而至。
先是黄帝的女大臣“风后”用“指南车”指引部队脱离险境,接着黄帝之女“女魃”出阵,驱散风雨,用号角声、擂鼓声等扰乱敌兵,采取变化多端的战术,取得胜利,最后斩杀蚩尤,分解身首,异地而葬。
因此,这里被人命名为“解州”;该村村民是“蚩尤”部族的后代,所以命名为“蚩尤村”。
又传:黄帝的女大臣“风后”死去,被埋葬在晋陕交界处的黄河渡门,该地因为是“风后陵”所在,后来被人们称为“风陵渡”。
除了尧、舜、禹,晋南大地还分布着多处“尧舜名臣”的遗迹:“羲和墓”在稷山县中舍村;“皋陶墓”在洪洞县士师村;“伯益墓”在襄汾县北社村;“后稷墓”在稷山县稷王山……还有那么多不知名的民间神话与传说,使这里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密集区”和“富矿区”。
太原市清徐县是有名的醋乡,也是古代尧帝留存遗迹最集中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以唐尧的名字命名的“尧城村”,村里有座建筑精巧的“尧庙”,传说是唐尧“初封徙迁”之所。
从“尧城村”出来继续南行,过平遥、介休、灵石,就到了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劈开灵石口”的夏门镇,这里是霍山山脉与吕梁山脉的交汇处。
放眼望去,公路南面的山谷宽不到百米,汾河从谷中流过。
在古代传说中,这里是汾河南流的“瓶颈”,由于两山相交、隘口狭窄,在“灵石口”以北形成了“晋阳湖”、“昭余祁”等多处湖泊、沼泽,致使水流不畅,常常发生水患。
后来大禹受命治水,劈山石、拓幽谷、疏通水道,汾河才得以畅通南流,也留下了大禹“劈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动人传说。
因为大禹是夏朝开国之主——夏启的父亲,所以人们把大禹拓宽的这个谷口命名为“夏门”。
运城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源远流长,光辉灿烂。
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
舜建都蒲坂(今永济),禹建都安邑(今夏县)。
重要文化遗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夏县的禹王城、东下冯、西阴;永济的独头、尧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绛县的原窑河;平陆的七里坡等。
重要文物古迹有芮城永乐宫,它不但建筑别致,而且有着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
此外还有解州关帝庙;永济普救寺鸳鸯塔、万国寺;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稷山的青龙寺;新绛的稷益庙等,都是运城的重要文物古迹
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公候将相、学者志土,代不乏人。
上古时期就有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嫘祖养蚕,黄帝战蚩尤等历史传说,春秋时富贾大商猗顿,汉代绛候周勃,三国名将关羽,隋未哲学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杰”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宠妃杨玉环,大将薛仁贵、张守硅、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皆为本区历史名人。
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杨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张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在河东大地上都负有崇高声誉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huo的女儿,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
性巧慧,多权术。
637 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氏以美貌 *** 人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时年14岁。
649年,太宗死,入感业寺别发为尼。
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
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高宗,封为宸妃。
翌年生是长子李弘,晋为昭仪。
武氏再次入宫,得力于王皇后,开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
她知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联合王皇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
当萧氏失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把王皇后打下去。
654 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
有一天,王皇后闲得无聊,到昭仅宫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后离去。
武氏在王皇后来时,她故意避开,及王皇后离去,将小公主弄死,嫁祸于王皇后。
655 年,王氏被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武氏为皇后。
此后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
足见其专宠之地位。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
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
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
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
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
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
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
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
于是,凌晨名花布苑。
群臣咸服其异。
后托术以移唐祚。
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
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古籍上虽没有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为汉末三国纷争中重要人物之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影响颇大,民间传说尤为动人,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
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
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
不久董卓专权。
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
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
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与关羽。
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
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
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
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
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
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
时过境迁,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为平地。
遗址中常有古代砖、石构件、铜币、陶瓷残件出土,据说都与貂蝉有关。
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
陵园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四周围以红底黄瓦波浪式龙形围墙,在麦海茫茫中,光艳夺目。
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
陵区北院内建拜月亭和凤仪亭,后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蝉像碑,在飘带动态下,貂蝉步履闲雅,婀娜多姿,犹有“闭月羞花”之貌。
南院建仿古建筑20间,辟为“貂蝉彩塑馆”,反映貂蝉“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惊天动地的一生。
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
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
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
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
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
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葫芦山的传说
在灵寿县西部与平山交接处,有一座形似葫芦的山,人称葫芦山,关于这座山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山脚下住着一对年老的夫妇,老汉王国富,其妻王氏,老俩口以种葫芦为生,光景过得还算舒心。
一天夜里,惊天动地的巨响把老俩口惊醒,紧接着呼呼的狂风刮了起来,尘土飞扬,砂石乱滚。两人赶紧起来透过窗口向外看去,不看则已,一看两人大吃一惊,只见在朦胧的月光下,一个怪物正在尘土中狂舞。原来在他们房后的山中住着一条长蛇,经百年修炼成了精怪。
打这以后,周围的村庄就不太平了,不是这家的牲畜被风卷走,就是那家的小孩被妖怪吃掉,就连大人也常常成为蛇精的美餐,一时搅得四邻不安,人人恐惧。可谁有办法呢?人们只好天一黑就闭门灭灯,苦待天明。
老汉房后的葫芦也倒霉了,一个个又大又圆的葫芦被石头砸烂,被尘土埋没,被狂风刮得四处都是。老汉的心就象被人揪着一样难受。这天老汉独自一人又在葫芦地里暗自流泪,忽然看见坡跟里还有个幸存的葫芦,大得出奇。老汉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葫芦,他连忙跑过去摘下来,抱在怀里。突然,这只葫芦滚在地上随即变成一个膀大腰粗的小伙子。只听他说道:“老爷爷,我是葫芦神的儿子,为了报答您对我们的好心,我奉父之命前来为民除害。”老汉满心欢喜,忙拉他回家。这时小伙子又说:“老爷爷,你快把种葫芦用的铲拿来,我要立即去杀死妖怪,不然等那妖怪醒来,后患无穷。”老汉照他的吩咐把铁铲拿来。小伙子爬上大山,把铁铲用力掷入洞内,只听一声长啸,令人毛骨悚然。妖怪被钉在里面,尾巴乱挠,企图将大山弄翻跑出来。大山左摇右摆,眼看就要倒了。这时,小伙子变成一座大山,压在了蛇妖上面,蛇妖再也不动弹了。
为了纪念这位见义勇为的小伙子——葫芦神的儿子,人们便把此山叫做葫芦山。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五谷杂粮的来历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还不会种地,吃的是野果和树叶,生活很苦。一位天神把这情况报告给了玉帝,玉帝同情人们疾苦,就下令给人间下些米面。从那时起,每年夏天从天上下米,冬天下面,人间百姓有了米和面,再不愁没饭吃了。过了些时候,天神装成乞丐下界视察,却见家家都在抛米撒面,浪费特别严重。天神信步走进一户人家,对一位中年妇女说:“行行好,把你那馍馍给我吃一个吧!”那妇女头也不抬,说:“馍馍还要喂狗呢。”天神又乞求说:“那就给点烙饼吧,我饿得实在不行了。”妇人狠狠地说:“烙饼,还要给俺孩子垫屁股呢!”边说边将烙饼顺手放到孩子屁股底下。
天神奏明玉帝,玉帝大怒,立即下令,把下米改成下雨,把下面改成下雪。
人们没有吃的了,饿得面黄肌瘦,便跪在地上向天神祈求饶恕浪费之罪。天神气呼呼地说:“绝不饶恕!”这时,一条黄狗也跪在地上,眼泪汪汪地请求给它留点吃的。天神觉得狗无罪,就对狗说:“你起来吧,我给你留一粒谷,一粒麦,一粒高粱,一粒黍,一粒豆,你自种自食吧!”
狗把这五粒种子种在地里,一夜之间,就成熟了。第二天黄狗把粮收回来,它看见人们都快饿死了,便煮了一锅粥,给大伙分着吃。人们觉得自己是狗的主人,反而让狗养活自己,都不好意思地说:“粮是你求来的,我们吃了你吃什么?”狗说:“你们吃我的饭,我吃你们的屎!”这五粒种子打下的粮食,就是今天的五谷杂粮。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四显神通高阴阳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常向高阴阳试探功法如何。一次几位村民对高说:“都说你的法力甚高,你能带领咱们到云南看一场大戏吗?”高阴阳说道:“那很容易,只要你们听我的话,保管让你们平安到云南看一场戏,平安回来。”于是几个小伙子一起都坐在一个石碾盘上。高阴阳说道:“我要用法力了,请你们都闭上双眼,不让你们睁眼千万别睁眼偷看,如睁眼偷看就会把你丢掉了。”于是大家都合上了双眼,只听见高阴阳嘴里嘟嘟哝哝念起了几句咒语。突然,大家感到石碾盘飘了起来,耳边的风声呼呼直响。飞呀飞呀,一会儿功夫石碾盘轻轻地落地了。高阴阳让大伙睁眼,大家睁眼一看,嗬!只见前边不远,锣鼓喧天的大戏台上正在唱大戏,大伙便高兴地看起来了。把大戏看完后,高阴阳又让大家都坐在那个石碾盘上,说了声:“都合上双眼,咱们要回家了。”又听到高阴阳念起了几句咒语便飞了起来。飞着飞着,其中一位好奇的小伙子想睁眼看一下是怎么个飞法,当他一睁眼看时,呼地一阵风把他飘了下来,丢在了半路上。别人都平安地回来了,他却步行了二、三年,讨饭才回到家。这就是高阴阳一显神通。
听说高阴阳能带领村民们赴云南看戏,人人都很敬佩他的功力和法术。传说有一年的腊月二十八日,马上就要过农历小年了,农村家家户户都团聚到一起,大吃大喝地庆新年,畅谈一年来的收获。有人向高阴阳提出:“高先生,马上过新年了,你能给大伙在晚上做出个月亮来吗?明晃晃的给咱们照明守岁该多好啊!”高阴阳一听也是:“好吧!我给大伙做一个天灯,让大家痛痛快快地过好春节。”于是他便找出一张白纸,用他那把宝剪,剪呀剪呀,剪成了一个非常圆溜的月亮。他又在院子中央摆起了香案,点燃起一个神灯,口里嘟嘟哝哝地念起了几句咒语,一口法气呼地一声把他做的那个月亮吹上了天空,顿时,那月亮在天空发出了白色的`光芒。这下可把人们高兴坏了,大家欢天喜地过了个新春佳节。这就是高阴阳的二显神通。
话说高阴阳春节给村民做的那个月亮在空中给大家照明,正月初五到了,新年马上过完了,不知怎地那个月亮越飞越高,那光亮一下子照到了京城。皇上闻知后,感到不好,春节时哪里来的月亮呢?一定是民间出了大能人,或是有个反民出现,一定要派人捉拿归案。据说查来查去发现了灵寿高朱乐村出了个“高阴阳”先生,于是派了一群兵将前来捉拿。高先生知道闯下了大祸,立刻把月亮收回烧掉,自己在家里编起了草绳来。捉拿他的兵将们将他家包围了,亮出皇上捉他的圣旨。高阴阳不慌不忙地说道:“好吧,我可以跟你们走,只是你们从老远的京城赶来一定很累了,这里给大伙烧点开水。你们先喝点水休息一下,我收拾一下东西便跟你们走好吗?”兵将们都感到口干舌燥。小头目心想:兵将把他家包围得水泄不通,谅他跑不出去,就答应了。高先生夫人给他们弄好开水,让大家喝了起来。外边的人不许进,高家的人不准出。这时高阴阳把草绳拧好了,让妻子点火做饭,烟囱里一阵黑烟冒向天空。高阴阳让一家人都骑在草绳上,口里念起了咒语,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草绳“嗖”地一声顺着烟囱里的黑烟飞了起来,一家人好像骑着一条出水的蛟龙向西方太行山飞去。来抓他的兵将们,眼看着一家人飞走了,毫无办法。这就是高阴阳三显神通。
话说高阴阳带着一家人,骑着草绳飞走了,朱乐村的人们谁都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慢慢地就淡忘了此人。传说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灵寿高朱乐村出了位教书的先生,常年跋山涉水外出教书,每年农历腊月回家过春节,把挣下来的薪水拿给家人,过年后就又外出教书。这一年他游走到山西一带教书,挣下了不少银两。眼看又要过春节了,他便带着银两往回走,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一条河又一条河,走啊走,走着走着,突然感到自己迷失了方向,怎么办呢?于是边走边打听过路的人。这一天他走在一座大山里,看见不远的地方有一位白须白发的老翁坐在一块山石旁休息,于是便上前问路:“大爷你好!我是河北灵寿人,回家走迷了路,请问我该怎么走才对路呢?”那老翁上下看了看他问道:“你老家是灵寿哪个村的?”教书匠答道:“灵寿高朱乐村,怎么大爷说话口音也像是灵寿的?”老者说:“对呀!我的老家也是灵寿朱乐村的。”二人越谈越亲热,于是老者便把教书匠领回家了,又是给他烧水喝,又是给他做饭吃,并且告诉教书匠说:“我家离你家不太远,只是多年没有回去了,我也打算和你一块走,路上好做个伴。”二人谈话不知不觉天气就晚了,教书匠有点着急了,问道:“咱们上路走吧,天马上就快黑了,路又这么远……”那老者说:“不用着急,不用着急,我这里有一匹快马,骑上它一袋烟工夫就回去了。”二人又谈起闲话来了。老者说:“高朱乐村东边有一条河沟,河边有一座关帝庙,你的家离关帝庙不太远吧?”“是的。”教书匠嘴里应付着,心里却急想上路回家,因为是农历小年了。老翁也看出了他的心事,笑着告诉他:“年轻人,我看你是真着急了,不要紧,马上你就会到家的。”于是拿出了一条拐杖,领着那年轻人就上了回家的路。他告诉教书人说:“你顺着我的手看,老远老远的地方那只灯亮着吧,你骑上拐杖往前走,千万不要看别处,走吧。”说也奇怪,教书匠半信半疑地骑上拐杖,向前一走却嗖地一下子飞了起来,好似腾云驾雾一般。他双眼看准前方的那只灯亮,飞呀飞,不一会就轻轻地落在了那只小灯的跟前。这位教书匠定神一看,这不是到了我的家吗?那只灯正是他家影壁墙上土地爷前供奉的神灯。一家人听他讲了经过,都说他碰到的那位老翁一定是高阴阳先生了。先生又一次显示神通,送他回家。这就是高阴阳四显神通。
关于山西的传说故事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 文化 博物馆”之称。那你知道关于山西的 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山西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山西的传说故事:孤愤一生的傅山
傅山留给我们的名头实在太多,思想家、文学家、 书法 家、画家、 医学 家等等,如果再加上传说中的 武术 在内,我们只能感叹:傅山不是人,他是神。但是, 历史 的风云更迭,让傅山在展现他神奇人生的同时,又背负了孤愤难平的沉重苦痛。
傅山曾经有过一段快乐的日子。二十岁出头时,他有了一份让他终身都不能忘却的婚姻。但是很可惜,这份浓情蜜意只停留了五年。妻子患病去世之后,傅山终身没有续娶,独自将孩子抚养成人。妻子死后,傅山进入当时山西的最高学府三立院学习,并成为山西提学袁继贤的得意门生。随后,袁继贤因得罪魏忠贤入狱,傅山变卖家产四处奔走,为恩师鸣冤,徒步到北京上疏,最终使老师无罪释放。一夜之间,不惧权贵的傅山名满京城。拒绝仕途的傅山回到太原之后,潜心研读学问。随后,李自成、清军先后进入北京,旦夕之间,明朝灭亡。悲痛至极的傅山为了对抗清朝剃发的政策,出家成为一名身穿红色道袍的道士,以此表明坚决不向清朝屈服的决心。
渴望明朝复兴的傅山从此踏上了反清之路,并因此被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并绝食抵抗,在友人的营救下,捡回一条命。出狱之后,傅山隐居崛围山,康熙久闻傅山大名,派人将傅山连人带床强抬到北京殿试。倔强的傅山服下大黄 腹泻 不止,誓死不肯进入宫门。即使如此,康熙还是授予他官职,傅山痛哭坚决不肯接受。
辞官回归太原之后的第四年,已是古稀老人的傅山遭受了生命中最为沉重的打击:就在这一年,儿子傅眉去世。老来丧子的悲痛,让傅山饱受坎坷之苦的人生轰然倒塌。第二年,桀骜一生的傅山带着绵绵不绝的悲愤离开人世。
关于山西的传说故事: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这首山西民歌《走西口》几乎无人不知,凄婉的曲调动人心弦,而历史上走西口的故事更是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山西历史上,有过两次大移民。一次是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将数百万山西人像种子一样撒播到中国各地,那些原本因为战争凋敝不堪的地域,因为山西人的到来,再次展现出勃勃生机。到了清朝时期,山西再次出现大规模的移民风潮,就是走西口。不过,与明朝那次有组织的迁徙相比,这一次山西人成群结队走西口,最初的动机只是为了生存。处在黄土高原上的山西,土地贫瘠,天气干旱,恶劣的环境使得吃饭自古便是山西人头痛的问题。为了生存,贫穷的山西人终于在无奈中开始挪动脚步,向着紧邻山西而又地广人稀的内蒙古草原而去。山西边境有一个叫杀虎口的地方,从这里一路向西就可以到达草原。天长日久,走杀虎口也就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走西口。
饥饿的人群、疲惫的身影、希望的眼神、遥远的路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能想到的走西口的画面。他们含着故土难离的悲伤,带着亲人沉重的渴盼,向着西口一路跋涉。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运气走到西口,因为饥饿、 疾病 倒在了荒郊野外;有的人遭遇劫匪,命丧他乡;那些有幸走到西口的人,同样也遭遇到在陌生环境中生存的艰难。萋萋草原,无边的风沙,记录了走西口的山西人雄起的历史全程。晋商,这个日后在中国商界举足轻重的商帮,如一缕炊烟从草原上袅袅升腾。与胡雪岩并驾齐驱的“大盛魁”以及成就包头城的“复盛公”等,都是山西人走西口走出的壮丽景象。
心酸的走西口,如今已是一条游客们热衷的 旅游 路线。当我们用现代化工具轻松丈量这段行程的时候,已经无法感受到当年走西口前辈们的那份悲凉。但是,我们能知道的是,走西口的前辈,用他们的脚步和胆魄,打破了山西人走不出黄土高坡的世俗偏见。只有了解了走西口的这段历史,也许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山西人。
关于山西的传说故事:美女的结局
山西自古出美女,中国的四大美女,山西就有两个,一个是晋南的杨贵妃,一个是晋北的貂蝉。但是她们二人的命运,却都充满了悲剧气氛。
如果不是马嵬驿被逼自尽,杨贵妃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风花雪月的言情剧。唐明皇李隆基用他无上的权力,为杨贵妃营造了一份空前绝后的幸福。“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都是她宠冠后宫的写照。李白为她写诗,高力士为她牵马,三个姐姐先后进宫,兄弟杨国忠手握重权。一个女人,人生灿烂到这个份上,也算是极致了。
应了好景不长这句老话,随着“安史之乱”爆发,歌舞升平的日子走到了尽头。原本好端端的国家,竟然到了千疮百孔的地步,杨贵妃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红颜祸水。面对哗变士兵要求处死贵妃的呼声,先前“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李隆基,掩面抛弃了这个带给他青春与浪漫的女人。一代美女,香消玉殒。
与杨贵妃相比,美女貂蝉的命运就有了一种触目惊心的惨淡。东汉末年,董卓专权, 天下 一片大乱。为了除掉董卓,司徒王允的义女貂蝉从此走上了她为人左右的人生。王允很聪明,前脚把貂蝉许诺给董卓的义子吕布,后脚就把貂蝉送到董卓的府中,然后跑到吕布那里离间二人:不是我不给你留着,实在是董卓惹不起啊。吕布原本还想咽下这口窝囊气,没想到第二天见到貂蝉之后,发现貂蝉对自己一往情深,屈身董卓实在是生不如死,吕布的怒火当时就冲天而起,转身就把董卓干掉了。
杀掉董卓之后,貂蝉也就成了吕布的小妾。日子没过多久,吕布就被曹操擒获,命丧白门楼。吕布一死,美女貂蝉又成了曹操手中的棋子。曹操知道,貂蝉的美貌是自己笼络人心的法宝。想来想去,曹操把貂蝉送给了一直想收服的关羽。关羽明白曹操那点心思,不肯收纳,让貂蝉自谋出路,结果貂蝉就做了尼姑。曹操闻讯之后,赶忙派人追回貂蝉,面对抓捕她的士兵,貂蝉毅然扑向刀剑身亡,被人左右的棋子人生就此解脱。
无论杨贵妃替罪羊式的结局,还是貂蝉身不由己的沉浮,都是命运强加给她们的一份无奈的重负。岁月无声,那如花的美貌早已凋谢在风尘之中。
猜你感 兴趣 :
1. 山西民间故事
2. 关于山西的神话故事
3. 晋商诚信故事和传说
4. 山西汾阳历史传说
5. 河南烩面传说故事
6. 有关汾阳的历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