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苏武牧羊是民间故事吗,关于苏武牧羊是民间故事吗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苏武牧羊是神话故事还是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
历史故事
《汉书·苏武传》所载
苏武牧羊素一民间传说还是历史故事
苏武牧羊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始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把他当作神,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醒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牧羊故事为什么能在民间代代相传
1.《苏武牧羊》以通俗的内容、流畅古朴的旋律,表达了深沉悲壮的思想感情。而且通俗易懂,适合民间传唱。
2.苏武被拘匈奴十九载,受尽磨难而终得归汉的传奇经历,体现了苏武不畏艰难而始终心向汉室的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
苏武牧羊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气概。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中国西汉大臣。
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是汉朝的使臣,被匈奴扣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
一晃就是十九年
后人纪念苏武,钦佩他的气节不朽
《苏武牧羊》这首歌为什么能在民间代代相传
该词的曲子来自民间传唱的《状元曲》,犹如古代的《木兰辞》
1906年清廷派翁曾坤赴外兴安岭测绘中俄边界时,被沙俄掠走囚禁到一个叫庙街的地方,翁曾坤坚贞不屈,他想起汉代出使匈奴的苏武也曾被囚于北海
因此作了一首《苏武牧羊》以自勉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度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经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心痛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睡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伤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中华民国期间大军阀吴佩孚的50大寿,作为寿歌选用了《苏武牧羊》,曲谱用的就是状元歌的曲调,只是注入低沉、悲壮情绪,演唱速度变慢,就成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古曲《苏武牧羊》
由于时代的原因,抵御外侵,宣扬民族精神,把苏武唱响了,却很少有人再唱状元曲
正因为是民间传唱(因为好听有意义的会被民间流传)的曲子再加上有意义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才让《苏武牧羊》有了如此的生命力
不过,当时的状元曲歌词也是很有意义的:“曹家有个好男娃,过目能不忘,神童人人夸
尊师长,知礼仪,孝名传万家
少小立大志,成才报国家
两次中举,金殿折桂头插状元花
赴过琼林宴,骑马御街上
翰林院,大学士,伴驾在朝堂
朝中擎天柱,跨海紫金梁
荣宗耀祖,谁人不羡曹家状元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