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民间故事(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特点)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剪纸的民间故事,关于剪纸的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剪纸的民间故事,关于剪纸的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剪纸的传统故事
  • 剪纸的历史故事100字
  • 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特点
  • 有没有人可以把剪纸的传说故事用100字说出来?快啊!很急!
  • 民间故事剪纸
  • 剪纸的传统故事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的传说故事:

    从前,扬州城里住着一个没爹没妈的小姑娘,谁也不晓得她姓什么,叫什么,因她靠剪花样子卖钱过日子,大家都叫她"花丫头"。

    一天,花丫头大清早就出去卖花样子,奔波了一天,只赚了几文钱。回家路上,望见前头围了一堆人正看热闹,就走了过去。她挤上前一看,只见一个老奶奶坐在路边上正替人家剪花样子呢。花丫头心里话:"我剪的花总是没得人家的好,总是卖不出去,今儿个正好学学窍门,看人家怎么剪的。"只见老奶奶的剪子在手上就像活的一样,纸在她手上三转两转,一张花样子就剪出来了。乖乖!这个花样子剪得真神,那些枝儿、瓣儿、叶儿、朵儿,比真花还要好看呢!把她都看呆了。直到老奶奶收摊子的时候,她跪着求老奶奶收她做徒弟。要跟老奶奶学剪花样子。老奶奶说:“孩子,学手艺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吃很多苦,你受得了吗?”“嗯。”花丫头点点头,老奶奶见花丫头一片真心,当晚就把她带到自己家里。

    第二天,老奶奶交给花丫头一条扁担,两个小桶说:"你先替我浇花吧。"花丫头一看:"啊!好大的花园啊!"各色各样的花多得数也数不清。从那天起,花丫头就不声不响地整天挑水浇花。就这样挑啊,浇啊,肩膀磨破了,长出了老茧,桃花落了,荷花开了,桂花落了,梅花开了。花丫头整整挑了一年的水,浇了一年的花,她闭上眼睛都能数得清这园里共有多少种花,想得出那些花的样子,说得出哪一种花有多少瓣。可老奶奶还是不提教她剪花、样的事儿。

    一次,花丫头忍不住问老奶奶:"师父,多晚子教我剪花样子呀?”

    老奶奶拿出一把剪刀,笑了笑说:"孩子啊,别着急,三分手艺七分家伙,剪纸要有好剪刀,你先替我把剪刀磨磨快。"花丫头接过剪刀一看,"哎呀!"这是什么剪刀啊,锈得都不像样子了,刀口缺缺桠桠的,就和锯齿差不多。花丫头不声不响,来到小河边,磨啊磨啊,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刀石磨断了,又换了一块,冬天小河水结了冰,春风又把冰吹化了。就这样又整整磨了一年,剪刀越磨越亮,刀口也锋利了。花丫头手里捏着雪亮的剪刀,赶紧去找老奶奶。当她跑到原处一看,不由惊呆了,哪里有老奶奶的影子啊,就连自己住过的草棚子,浇过的花园都不见了。花丫头正在奇怪。忽然半空中传来老奶奶的声音:“工夫不负有心人,买花样的人儿踏破门。”花丫头这才明白,自己遇上了神仙了。

    花丫头带着老奶奶留下的剪子,回到扬州城里,替人家剪花样子。说来真怪,剪刀一拿在手上,想剪什么花,眼前就出现了那种花的模样,一张纸片儿到她手里三转两转就剪出一张活灵活现的花样子,那一朵朵花样儿,各不相同,一枝一叶,就和真的一模一样,剪出的花样子,果真一下子全都卖光了。

    后来有人说:那位老奶奶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变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花丫头的名声就传遍扬州城。

    从此,花丫头家的门口可热闹啦,买花样儿,求教的,就差把门给挤破了。后来,花丫头还带了许许多多的徒弟,把她那绝妙的手艺一代一代地传留了下来。

    剪纸的历史故事100字

    剪纸是我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乐意用剪纸来营造现代生活气氛,而且花样年年翻新。

    剪纸,又称剪花、刻纸、窗花。汉代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有“剪桐封弟”故事,记述周成王用梧桐叶剪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汉晋时,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形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演变成民间美术形式,有了专业艺人和专门的剪纸手工业。剪纸在民间广泛用作窗花、门笺、团花,除象征吉祥喜庆外,还用作鞋花、枕花、梳妆镜上的喜花,陶瓷器具上的边饰等。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之中,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常采用寓意象征手法和变形夸张手法,结构简洁,风格明快,表现人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现在剪纸的种类很多,黑白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刻金彩衬等。内容也很丰富,花鸟虫鱼、瓜果飞禽、民间故事、历史人物、戏剧脸谱等。近几年来,剪纸的发展变化更大。采访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副会长赵光明时,他感慨地说,剪纸的变化太大了。题材宽了,“社区新貌”、“申奥之夜”等现实生活内容能在纸上迅速得到体现;专业美术工作者的介入,借鉴国画、年画等表现形式,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趣味,除大红纸和金纸外,又配以电光彩纸衬托,剪纸变得新颖精美,金碧辉煌,渐渐朝着高档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现代剪纸不光具有观赏性,还有时代性,装饰性,受到现代家庭包括年轻人的喜爱。他说,陕北已办起剪纸博物馆,剪纸还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剪纸已在不少国家办过展览,剪纸不光承载着欢乐与理想,还走向世界一展风姿。

    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特点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有没有人可以把剪纸的传说故事用100字说出来?快啊!很急!

    从前,在北京城里住着一户人家,只有两口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还有一个是叫秀女的姑娘

    这祖孙两个都是心灵手巧的人,一把剪刀几张纸在她们手下,能活灵活现剪出飞禽走兽花卉和窗花鞋样,不管逢年过节还是平常日子,都有街坊邻里登门求讨

    这祖孙俩总是有求必应,后来也就靠卖剪窗花、剪花样子谋生了

    而秀女和奶奶接触的差不多都是一些穷苦人

    有的小伙子要结婚了,没钱布置新房,老奶奶和秀女就给剪点纸花,鸳鸯成双,喜鹊成对,还有什么“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贴在窗户上,挂在门框上,铺在床铺上,盖在被子上,压在桌面上,粘在墙壁上,那可是用钱不多,红火吉祥,热热闹闹,使新房一点儿也不显“穷气”

    有的姑娘媳妇做新鞋,老奶奶和秀女就给剪点鞋样,什么“步步登高”、“一路平安”和“双喜临门”等,依样绣在鞋面上,穿在脚上,走到那儿,都会有人赞赏花样儿好

    传说,在光绪年间,有一天从皇宫里传下圣旨,说是圣母皇太后慈禧要办六十大寿,京都内外要贡纳寿礼银,上下臣工等都要穿上拜寿服

    什么是拜寿服呢?就是在慈禧寿日那天,上下臣工等,一律要穿以仙鹤和梅花鹿组成的“六(鹿)合(鹤)同春”图案的袍服

    那年头,圣旨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违命

    一时间,北京城上上下下,许多绣花作坊,全忙活开了

    有钱的人家,为了讨慈禧的欢心,找绣花工用金丝银线作图案,要求将为慈禧拜寿穿用的衣袍点缀得越富丽越好

    还有那些小财主们,也是想着法儿制作新绣袍,为的是“显贵”

    折腾得京城几十家绣工作坊,以及小门小户零散的绣工,也没有例外,闹腾得大家都一样,忙的简直连喘口气工夫都没有了

    这么一闹腾,闹腾得绣工钱,也随之日益俱增,一天一个价码,越来越贵,真是一针一线值千金,一件绣袍值万两银

    但北京还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干土打不成高墙,没钱盖不起瓦房

    慈禧办寿,可真难住了千百户穷苦人家,闹得家家户户愁眉不展,怎愁也愁不出钱来给慈禧办六十大寿

    而秀女和老奶奶就是属于这样的人家

    秀女和老奶奶坐在家里愁呀,愁又能怎样呢?眼看一天又过去了,也没有愁出什么样的高招儿来

    老奶奶的主意是:让秀女一躲了事

    可是秀女怎么能忍心将老奶奶抛下一个人走呢?怎么也不能这样做

    后来,谁也没有料到

    有一天将近晌午的时候,秀女家突然来了个漂亮的大姑娘

    老奶奶见了,以为是来讨剪纸花样的,还没等问,她就先请安,然后恳求说:“老奶奶,您行个好,给点儿吃的吧!”老奶奶听了,心想:“噢!原来是个讨饭的!看被饿的样子,怪可怜的!”秀女在一旁,二话没说,扭身就到灶房里去,捧出来两个窝窝头,那个大姑娘一点也不客气,拿过去就吃

    老奶奶说:“姑娘,我去给你烧点儿开水喝吧!”说完,转身就走进了灶房

    那姑娘拿着窝头吃得正香的时候,她笑眯眯对秀女说:“请你再给一块咸菜吃,谢谢你了!”秀女听了,心想:“是呀,怎么没想起给拿一块咸菜来,吃窝头没有咸菜,让人家怎么吃呀?”她一扭身,到灶房去给拿咸菜

    可是待秀女拿着咸菜从灶房回来一下愣住了

    “咦!人到那儿去啦?”她心里一边这样想,一边推开门往外看了看,连个人影也没有看见

    但她一回头,却看见屋里桌上放着一件布袍子,连忙喊了起来:“哎,可怜的讨饭姐姐,你在那儿?……”秀女急得连着这样喊了几声,由于声音大,老奶奶也听见了

    老奶奶一听秀女说那姑娘走了,还忘下了一件衣裳,说:“秀女,你看那姑娘身上穿的就已经够单薄的了,你赶快追她去,把衣服给她,让她穿上好保暖……

    ”老奶奶嘴里一边这样说着,就一边和秀女走出了门,一南一北往前追,追出足足有几里地远,仍然连个人影也没有见到

    老奶奶和秀女回来后,秀女把那件衣裳抖落开一看,立刻喊了起来:“奶奶您快来瞧:这还是一件‘六合同春’拜寿穿用的袍子哪!”老奶奶一看,果然是真的:“这花样绣的还真不错呀!”老奶奶一边看,一边不由得这样说,一边还用手抚摸起衣袍的绣花,嘴里说:“秀女,你看这到底是怎样绣的?咱们仔细琢磨琢磨!”秀女让老奶奶这么一说,倒也细心起来,把衣袍舒展开,祖孙俩仔细一瞧,全惊呆了:原来,这袍子上的花纹,不是用丝线绣上去的,而全是用花样剪纸贴上去的

    这时,秀女和老奶奶心里都很纳闷儿:“这讨饭的姑娘,她到底是干什么的呀?这件衣裳,……

    ”还是秀女比老奶奶脑袋转的快,她兴奋得几乎都要跳跃起来,说:“奶奶,我猜那姐姐是不是特意给咱们送‘六合同春’拜寿袍的花样子来啦?”让秀女这样一说,老奶奶心里也明白了:“兴许是天上的织女神仙下了凡,来帮咱们穷苦人的忙,别让咱们穷苦人家为慈禧办寿着急发愁,……

    ”秀女一听老奶奶这样慢声慢语一说,就更加高兴了,她接着说:“奶奶,那姐姐能做的,又给咱们送来了花样子,那咱们就照花样子学,……

    ”秀女和奶奶,这祖孙俩,说干就干,依样画葫芦,没有用多少时间,就赶制出一件“六合同春”拜寿袍

    老奶奶让秀女披在身上一试,那图案是针线绣的,还是用剪纸贴上去的,如不仔细看,还真难区分

    秀女和老奶奶用剪纸艺术制做的“六合同春”拜寿服,这消息一经传开,北京城不单是许多穷苦人家找上门来求做,就是连一些富豪人家也纷纷前来定做拜寿服

    在慈禧六十大寿那天,一些官员穿的都是由老奶奶和秀女精心制做的拜寿服,连那狡诈奸猾的慈禧都分辨不出是用手绣的,还是用剪纸贴的拜寿袍了!所以由此开始,北京的民间剪纸艺术名声大震

    民间故事剪纸

    吝啬”字面意思是小气,当用而舍不得用,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在民间也有关于它们的 故事 。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 民间故事 吝啬鬼,希望大家喜欢!

    民间故事吝啬鬼篇一

    涡河南岸有个大财主,外号“吝啬鬼”。他良田数顷,骡马成群,年年进的粮食,五间楼筒子盛得满满的。每逢新粮入库,总要有上千斤霉烂的粮食倒进粪坑里沤粪。可是,他就是怕人吃,上至亲戚朋友,下至长工佃户,没有一个能在他家吃上一顿饱饭的。真是谁提起来谁骂。

    这一年,李乡党来到他家喂牲口,吝啬鬼对他说:“这槽牲口,你要能喂得肉满膘肥,今后我不会亏待你。”李乡党说:“好,我一定精心喂养!”

    一个月过去了,因为天天吃不饱饭,李乡党瘦了;同时,他喂的那槽骡马也都降了膘。

    吝啬鬼到牲口屋一看,恼火地说:“挡槽的,这牲口你咋喂瘦了?”“那说不清怨啥。我来时一百五十一斤,现在只有一百二十一斤,一天瘦了一斤。掌柜的,你说到底是怨啥?”吝啬鬼想了想,厚着脸皮说:“好好干吧,从明天起,每顿给你加上一个馍。”

    夏去秋来,夜渐长日渐短。过罢 霜降 的第二天晚上,吝啬鬼对李乡党说:“现在夜长天短了,晚上这顿饭嘛......我看就省了吧!”李乡党说:“好哇,省了就省了 吧!”他等老家伙一走,往床上一躺就睡了。

    第二天早晨,吝啬鬼和鞭把来套牲口犁地,见满槽牲口无精打采,肚子像秕荚一样,四条腿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就气冲冲地问:“今儿夜里这牲口你没喂吗?”李乡党不紧不慢,一字一板地说:“人都没有喂,何况牲口呢?都省啦!”

    吝啬鬼被李乡党顶得吹胡子瞪眼,等好大一阵子,才极不情愿地说了一句话:“从今天起,晚上还有饭!”

    民间故事吝啬鬼篇二

    从前,有个小财主名叫徐老三,此人吝啬无比,一个钱掉地上粘块坯。他经常恨自己为啥长个肚子,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粮,都让它装完了。要是不长肚子,光吃不干,不是发财更快吗?徐老三拼死拼活干呀省啊!到五十多岁的时候,已经置下了百十亩地。他养了三个儿子,娶了三个媳妇,可恨的是这三双儿媳妇没有一个像老子那样,总嫌老家伙过于吝啬,家境虽比不上大财主,和一般的户相比也算挑花的了,全家人成天吃糠咽菜,穿的破破烂烂,寒酸得讨人笑话。徐老三呢,还总嫌家里人不会过日子,成天生闷气。

    一天,大儿媳二儿媳做饭,三儿媳纺花。大儿媳切好萝卜菜,说:“终年不见一滴油,这日子真难熬!”二媳妇掂起油罐敲着说:“这油罐都干七八年了。"三媳妇闻听也述苦说:"别说吃油了,连膏纺花车的油也早断了"徐老三一听,三双儿媳妇都在诉自己的苦,可气坏了,赌气说:“往后日子也别过了,今儿我就赶集罐油去。”说着就带着钱赶集去了。三个媳妇躲在厨房里暗笑:“咱老公公改脾气了,可大方一回!”

    徐老三来到集市上,向卖油的一打听,油要十个钱一斤,老三摸着腰里装的成吊的钱想:买不得,买不得,有买油的钱买红薯,够一家人吃好几天哩,不如少花几个钱买斤油条,回去让大家改善改善,媳妇们也就没有怨言了。他来到卖油条的小摊上,一打听油条也要五个钱一斤。老三又想:这油条也买不得,有买油条的钱买上盐,也能吃半月二十天的。怎么办呢?买吧,舍不得,不买吧,空手而回,媳妇们又该嚼舌头了。徐老三在卖油条的摊上来回转了好几圈,到底想出了好办法。只见他上前用四个手指夹了几只油条闻道:“这油条炸的不劣,三钱一斤卖不卖?”卖油条的说:“五个钱一斤,少一点儿也不卖!”徐老三放下油条,四个手指油渍渍的,急忙拔腿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老三用一个带油的指头在菜碗里擦擦,菜碗里立即有了油味儿!一个指头在油罐儿里抹抹,油罐里也有了潮气儿;又一个指头在纺车上膏膏,再搅果然纺车转的飞快。徐老三高兴地不得了,没花钱办了三件事。剩下的一个带油的指头也不能平白无故的浪费掉,说不动改明会有更大用处。夜间睡觉,老三怕被子把手指上的油擦了,干脆连胳膊伸在被窝外面。屋里的老鼠终年偷不到油吃,也馋得难受,闻着主人手上有油气,就咬了一口。该徐老三倒霉,当下没什么,过几天就发起高烧,染上了破伤风。老家伙惜财如命,硬忍着不让大夫看,没几天就昏迷不醒,奄奄一息了。儿子和媳妇就守在跟前,徐老三说:“我死后,你们打算怎么办?”大儿子说:“俺爹辛苦挣了一辈子也没享上一天福。你死后,给你修坟立碑,请几位僧道,做几天道场,好超度你的灵魂早日升天。”徐老三一听气的怒目圆睁,连气也不吭。二儿子见爹气坏了,便降降价钱说:“就是不按大哥说的,也得买口好棺材,做那好装裹发送你。”老头儿气的憋不住了,骂道:“你们都是败家子,可怜我苦挣了一辈子家业,要断送到龟孙手里了。”三媳妇是个泼拉货,见两个哥哥都碰了钉子,嚷道:“大哥二哥说的都不中,咱爹一辈子省吃俭用,还不是为了咱们,他活着掏尽了力,死后也想为咱捞点好处。依我说,咱爹死后,皮剥了能打牛套,骨头能熬油,肉煮煮卖给人家吃......。”还没等三媳妇说完,哥嫂,丈夫气得直跺脚。徐老三却连连点头夸奖说:“还是这孩子会过日子!记住,卖肉可别去你姐家那庄,你外甥太赖,吃肉不拿钱!”说完才断了最后一口气。

    民间故事吝啬鬼篇三

    从前有个张员外,为人既圆滑又吃小米①,方圆几十里内都出了名,人称“小米客”。张员外“小米客”的名声越传越远,一天传到了家在外县的姑表弟的耳朵里,因老母过辈,为母看病负债度日,家境贫寒已有十多年没有同表兄见面,现在耳闻表兄的为人真不敢相信。心想以前老表是有点吃小米,决不像传闻所说。现在债已经还了,日子比以前轻松点了。如是,决定到老表家走一趟,去看一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一天,表弟来到员外老表哥家,两老表已十多年没见面了,今天一见可高兴啦。张员外风趣地说:“今天好大风,把老表都给吹来了,实在难得,难得。”表弟讲:“心里实在想您老哥,实因老母过辈举债度日,一直走不开,现今日子刚轻松点,这不就过来了。”员外一听随嘴讲道:“好,好,今天来了就多住几日,我们俩老表也好好聊聊。”哪知表弟本就是来试试的,就真的住下了,一住就是几天,今天已是第四天了。开始两天还可以,不是鸡蛋汤就是豆腐,第三天就变成了青菜萝卜片。

    第四天表弟见果真如传言所说,准备回家,刚吃好早饭天就下起了雨,表弟决定再试一下就道:“下雨天留客,今天不走了,再住两日。”员外一听忙讲:“错了,错了,是这样讲的,‘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表弟接着回道“老表哥呀,你摘句摘错了”。员外问为啥错了,表弟道是这样摘句:“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员外一听急了,想了想,就叫道:“老表,老表你快来看”。表弟不知所措,道:“叫我看什么?”员外道:“你看对面山那块庄稼地里是不是像个人在那里。”表弟忙回道:“不像是人,要是个人定会动的。”员外立即接道:“真的,那恐怕是人家为了赶野兽而扎的草人,要是个真人肯定要走了。”表弟急忙讲:“肯定是个草人,要是个真人早就该现出肉来了”。员外一听傻了眼,半天回不过神来。中午饭只好吩咐家人炒了一碗肉片,还拿出一瓶白酒。表弟看了忙知趣地说道:“既然现出肉来了,我看这个人也该走了。”员外听了脸白了又红,十分尴尬地嘿嘿两声。

    ①吃小米:很小气的意思,洽舍方言。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Folktales/223.html
    世界民间故事(全球民间故事有哪些)
    民间故事坟地(民间禁忌,传说,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