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鳝鱼成精的民间故事,关于鳝鱼成精的民间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为什么都说狐狸有灵性,
为什么都说狐狸有灵性,
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在野外生存中的智慧而已,因为他们论武力值打不过老虎野猪,甚至野猫都能成为他们的对手,所以他们有很多巧妙的生存技能
狐狸真的会成精吗
狐仙即狐狸。中国夏代开始,民间就有大禹治水时曾娶九尾白狐——涂山氏的女儿为妻而生下夏朝第一代君主启的传说故事,说明了早在5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视狐狸为吉祥动物加以崇拜了。民间普遍认为狐狸有灵性,能作祟作妖,也能成仙。它们精通道术,能报德,能复仇,同人恋爱,还会捉弄人。同时也能为人医治病痛。许多巫师在进行巫术活动时,也常常说自己是狐仙附体,并以狐仙的名义对病人发号施令,解答问题。旧时,天津在河北建有三太爷庙,天后宫中也有胡三太爷的塑像,常有信徒前去进香朝拜。人们还赋予狐狸一种灵敏机智可爱的性格,喜欢把它想象为善良多情而浪漫的女人,在民间传说或文人墨客笔下的“狐狸精”多是美妙的风情女郎。当然,也有人将“狐狸精”贬为勾引男人的不正派女人。 狐狸精最早以祥瑞的形象出场。说起它们的祖上,那可比现在风光多了。狐狸精对中国第一代王朝 ——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的贡献。治水的大禹,整天忙着工作,没工夫泡MM,有一次走到涂山,看到一只九尾白狐,意有所动(九尾意味着子孙众多),就在此地娶妻生子。后来,各地的大禹庙都说涂山在自己这里,九尾狐也在这里——抢著跟狐狸精攀亲戚。
狐狸在汉代的地位最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什么的一起成为祥瑞之一,这大概与汉代人喜欢到处跟神仙套近乎有关。还有人上纲上线,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着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
但是,狐狸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汉代灭亡之后,祥瑞的在版编目急剧萎缩。狐狸的地位也急剧下降,先前对狐狸的好话全没了,剩下的都是要把狐狸批烂批臭的言辞。按照当时的规矩,一定是用生活作风问题作抓手,所以,狐狸成了著名的 *** ,几乎没法翻身。
修仙术兴盛之后,狐狸又成为修仙的先锋。修仙一要讲究缘分,二要讲究灵气。因为狐狸在动物界的灵性一等一,所以动物修仙的责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狐狸身上。从人这方面看,想修成神仙,却不愿意投入金钱和时间,又懒得研习复杂的的修仙理论书籍,那么编点狐狸精修仙的故事,讲一讲,听一听,也能达到替代性的满足。这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方式。
人不是个个都能成神仙的,狐狸也不例外。狐狸要修仙,首先要举行资格认证。据说是泰山娘娘每年举行一次狐狸精考试,试题不是世俗的八股文,而是讲究性灵的诗词歌赋。只有会写美文的才能成为生员,不通文理的称为野狐。野狐谈禅在佛教里也是旁门左道,修仙的资格证书当然也没份。
成为生员不过是拿到修仙许可证,后面的路还长呢!曾经有一位狐仙对人陈述修仙的艰难: “我们狐狸要学仙最难,要先学人形,再学人说话;学人说话之前,还要把四海九州的鸟语先学全,无一不精,才能学会人说话。这就要花掉五百年的工夫。而且在这期间,操行得分还要是优。你们人类多舒坦,凭空就比我们少修炼五百年。要是祖上积德,三代都是贵族、名作家,修炼时间还可以打个对折,算起来,有些人只要两百年就能成仙,你们人类还嫌辛苦漫长,不肯用功,真是资源浪费,昏头了。”
狐狸修仙先要炼形,就是炼成人形,我们熟知的 “狐狸尾巴,时不时会露出来”,说的就是炼形炼到一半的尴尬情景。有些狐狸精因为尾巴问题不能成仙,还要请人给她做断尾手术,这样又多少满足了人类的优越感。有的狐狸精已经炼成人身,但头还是狐狸头,晚上修炼时脱下狐皮,等天亮时再披上成为狐狸。
炼形只是完成硬体,还有软体,就是德行的修养。狐狸精为了生存、修仙,不仅要勤于修炼,还要讲求 “修齐治平”。修炼成人形不容易,要是不小心做点坏事,多少年的心血会全都白费。所以有些狐狸精拼命做好事,来积攒点阴德。有一对狐狸姐妹,二十年如一......
狐狸有灵性吗?
狐狸是犬科动物,犬科动物灵性较高,一般你与它交朋友,最后都能成为好友的,
相反你欺负它,它要么远离你,要么报复你。
人工饲养的狐狸有灵性吗
人工与野生,唯一的区别只在成长的环境,生命从出生之前的胚胎就存在灵性了。
传说中几种有灵性的动物
人有三六九等,动物亦然。动物中有胡黄白柳灰: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这四类动物有善于导引吐纳拜月者,在每类中,也只有少数的才修炼道术。修炼即是锻炼精神,使心念集中,万法不出一定字(荣:尤其不食冬眠的状态下,更接近人类的入定,如同修炼)。这些动物很有灵气,会附体!劝人莫打,莫杀,莫吃。救之,喂之,放之。不要轻易恶心惹怒它们,要不死都不知咋死嘀。
蛇类众生,其中柳仙指修炼者,《白蛇传》中白蛇青蛇即属柳仙,所谓柳仙,唯修定力,不持戒律也,所以贪爱不除,于是演绎一段情怨。凡柳仙往往是嗔心未除的修道者堕落在畜生道使然,此等众生因能回忆前世为人时修道,所以时时想与人结缘,此民间巫婆灵媒能量来源也。
夏季是救助野生动物的最佳时机,近来惭愧一直在坚持做放生野生高灵的事情,劳苦不辞,只为真实的利益众生离苦得乐,也为迅速积累修行正果的福报资粮,诸资粮道中救命是为第一功德。
在动物中,蛇、乌龟、甲鱼、狐狸、黄鼠狼、螃蟹、鳝鱼、刺猬等都是十分具有灵性之物。尤其是蛇,灵性和法力最强。在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中讲,“无故杀龟打蛇”,上天都不能庇护的。伤害它们的罪过极大,而它们的报复之心也极强。有时甚至追杀造事者几代。除上面的例子外,再举个中国八十年代的例子:某人在盖房挖地基之时,突然挖出一窝数条蛇来,其指示干活民工将蛇打死,但是其中一条白蛇逃走。此后不到一个月,他家中唯一的孩子八岁女儿突然痴呆,他走遍医院治疗也枉效。后经人指点找到某个“大仙”(其实是狐仙)。大仙告之“乃是那只白蛇做怪,而且这个白蛇乃为蛇王,你伤害了它的子孙,它就伤害你的孩子,让你也痛苦一生。”而且这个白蛇法力高强,连这个狐仙也不敢得罪,将其“送”出门外。
在一次去某饭店勘察风水之时,饭店的厨师与我讲了一个故事:他来此之前曾在某甲鱼馆工作。一次,他亲眼看见主刀之大厨在杀一只甲鱼时突然倒地而亡。其实,甲鱼的灵性甚大,当主刀之厨师杀戮过多时,自己之福禄被慢慢消掉,恰巧又遇到法力大之甲鱼借机来报复。因此才导致悲剧发生。
如蛇、狐等这些灵物,轻易不要招惹它们,它们有些均是修炼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它们有些寿命极长。如八十年代《新闻联播》中播出一条新闻,在台湾海峡发现的巨型乌龟有一座山那么大,其年龄之长可想而知了。
还有些法力高强的精灵,它们除了报复心理外也有报恩心理。也就是它们对于人的恩德也十分注重“义气”回报。人们都听过白蛇的故事吧,这可不是编造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事。白蛇在数千年前的某日被人捕获出售。有一人发慈悲心买下白蛇放生,后白蛇进入山林修行,到南宋之时,白蛇修炼成人形,但尚未达到成仙(正果)超升之境界。一日它和青蛇突然发现路人许宣(仙),乃是其九世前救它之人。白蛇遂起报恩之心,化做白素贞与许仙结为夫妻,乃实为报恩之心使然。又恰逢此世之许仙为大夫,白蛇也使大力之神通借许仙之名为百姓治病。医治、救助之百姓无数。后人们称许“宣”为许“仙”。后虽经法海镇在雷峰塔(白蛇此灾乃人妖殊途引起而必有此难)。但白蛇因感恩报答之“义”和救死扶伤之功德令其圆满,最终修成正果。
为什么中国会有那么多的狐狸迷信
观音菩萨在未得道之前曾经点化过狐狸,所以狐狸一脉比其他动物有灵性
别人送的狐狸皮有灵性吗
没有灵性,但可做围脖或装饰品
为何狐狸的眼睛给人一种深邃迷人 充满智慧的感觉。狐狸很有灵性吗?
物种不同,人类是高阶动物,人和动物对视的时候只能通过眼睛来观察这取绝于你的看法
为什么说狐狸比较狡猾?
狐狸的狡猾主要体现在它的骗术比较高明。但是自然界的芸芸众生骗术比狐狸更高明的可多了去了,另外狐狸的智商也相对比较高,但是在整个野生动物界绝对不算最高的,这一点应该让大家很明白。
狐狸有诈死的本事(诈死和假死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意识控制的结果,后者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在遇到紧急情况(比如受到猎人或者其它猛兽追捕)走头无路了就瘫在地上装死,这时候身子会软呼吸会停止,并用听觉等不断计算、判断、评估后续的风险。
有经验的猎人是不上当的,但是猛兽们可没这么聪明,它们一见狐狸突然倒地的第一个反应是突然放慢脚步缓缓向它靠近,如果是熊还会放弃这个猎物(熊除非饿极是不吃死东东的),警惕性就放松了,这时候它会突然从地上窜起飞快逃走(这时候老虎们会怔住等再追就来不及了),或者在老虎们快靠近的时候放狐臭屁把对方薰蒙然后飞快逃走。
狐狸的狡猾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进化产物。在自然界中骗术高手还有大家都熟悉的老鼠们,狡兔三窟的兔子们和~~~狼!狼的判断、分析和计谋在动物界绝对算高手高手高高手!
在路上看到狐狸有什么说法
应该是破财免灾吧,因为据说那东西容易作祟,不能得罪更不能招惹,否则会有灾。很多动物都是有灵性的,这么做在情理之中。
蛊,是什么,有人说是云南少数民族养殖的一种虫子对吗?有照片或详细的书网站吗?谢谢
蛊
(蛊)
gǔㄍㄨˇ
◎ 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专用来害人:~惑。
◎ 人腹中的寄生虫。
◎ 毒害人之物:~毒。
注意 说明上是传说中
蛊毒的制作方法(超级详细)2006-08-29 15:27殷墟甲骨文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已对蛊毒的制作,作了 象形的“图示”,即在一“皿”形容器中放有多种毒虫。后世 的造蛊之法,多与此相类似。综合典籍及民间流传的方法,蛊 毒的制作方法有下面几种。
1.取诸毒虫密闭于容器中,让它们当中的一个把其余的 都吃掉,然后,就把活着的这个虫称为蛊,并从它身上提取毒 素如《隋书·地理志》谓:“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 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 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本草纲目》“虫部四”李时珍集解引唐代的陈藏器原话说:“……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 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宋代的郑樵《通志》也记载说:“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 同一时代的严用和《济生方》中也记载说:“经书所载蛊毒有数种,广中山间人造作之,以虫蛇之类,用器皿盛贮,听其互 相食啖,有一物独存者,则谓之蛊。”宋以后的史载,凡记载有蛊毒的,多袭用了此说,如明代的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所 谓“两广山间人以蛇虺、蜈蚣、蜒蚰、虾蟆等百虫,同器蓄之,使其自相食啖,胜者为灵以祀之,取其毒杂以菜果饮食之 类以害人妄意要福,以图富贵,人或中之,证状万端,或年岁间人多死”。及在《赤雅》卷下所记壮妇畜蛊的情形和清代的 陆次云《峒溪纤志》所记仲苗遗蛊的情形。金蚕蛊术在宋代尤为盛行。宋蔡绦说:“金蚕毒始蜀中, 近及湖广闽粤浸多。” ① 清张泓《滇南新语》也云:“蜀中多畜蛊毒,以金蚕为最,能戕人之生,摄其魂而役以盗财帛,富而 遣之,谓之嫁金蚕。”传说金蚕蛊形状像蚕,通体金色灿烂。唐代人认为金蚕蛊“屈如指环,食故绯锦,如蚕之食叶”,故 又称之为“食锦虫” ② 。
●个案33 金蚕蛊的制作方法: 用12种有毒动物如蛇、蜈蚣等埋在十字路口,经过49天以后取出来,贮在香炉内,这就是金蚕蛊。据说这种蛊养成之 日,不畏火枪,最难除灭。福建的龙溪县有这样的传说,金蚕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能替人做事,譬如你要插秧,你先插一 根给它看,它便把整亩的秧插好。它勤于洒扫,养金蚕的人屋子是很干净的,你一进家门,用脚在门槛上一踢,回头看见门 槛上的沙土忽然没有了,你便可知道这家养着金蚕蛊。据当地的传说,金蚕蛊喜吃人,若干年定要吃一个人。年终岁暮时, 主人须和它算账,若有盈余便须买人给它吃,因此算账时,主人打破一个碗要说打破20个,对它说无息亏本,明年再买人 饲它。而南靖人的说法,则与此大同小异,他们把养金蚕说成养挑生,金蚕蛊一般放在尿缸边或没人到的地方,不要让人知 道,否则便要败露,招致杀身之祸。金蚕能变形,有时形如一条蛇,或是一只蛙,或是一个屋上地下到处跳走的穿红裤的一 尺来高的小孩。养金蚕的人家,很少疾病,养牲畜易长大,没有死亡之患,而且能聚财暴富。每年年底,主人要在门后和金 蚕算账,说今年打破了碗匙若干,亏本很多,若你说今年得利,家中的人就渐渐死亡,养金蚕的人都没有好结果,这叫做 “金蚕食尾”。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就要及时嫁金蚕了,其做法是以布包一包,内放银子、花粉和香灰(即金蚕蛊)放在交叉路 口上,见银眼开者自然拾去,误取了银包的,金蚕蛊则会跟了 他去(惠西城:《中国民俗大观》,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89年)。■ ●个案34 壮族蛇蛊的制作方法: 选择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到野外捕捉老鼠、蝴蝶、蜥 蜴、蝎子、蜈蚣、毒蜂(由山上树林间的毒菌经雨淋后腐烂而化为巨蜂,全身黑色,嘴很尖,有3厘米长)、马蜂(在树上 筑巢的那种)、蓝蛇、白花蛇、青蛇(毒蛇之一种,青色,经常在青草中或树上居住,又叫竹叶青)、吹风蛇(毒蛇之一种, 身有黑斑,头呈三角形,又称眼镜蛇)、金环蛇(俗称金包铁,身上有黄黑两色环斑相间)等许多有毒动物(而明张介宾的 《景岳全书》则说,仅取3种毒物便足够:“世传广粤深山之人于端午日以毒蛇、蜈蚣、虾蟆三物同器盛之,任其互相吞食, 俟一物独存者则以为蛊,又谓之挑生蛊”),均放在一个陶罐内,让它们互相咬打,吞食,直到剩下最后一个活的为止,把 最后剩下的这个活动物闷死,晒干,外加毒菌、曼陀罗花等植物及自己的头发,研成粉末,制成蛊药。如果最后剩下来的活 动物是蛇,就叫蛇蛊,以此类推,有蝴蝶蛊、鼠蛊、蜂蛊、蝎子蛊、蜈蚣蛊、蜥蜴蛊等。把这些蛊药粉贮存在一个大碗里, 平时放置在饲养者的床头底下,饲养者也须于农历每个月的初九晚上夜深人静后,在床头点一支香插在大碗里(或用一个盛 米的竹筒插香在里面),然后面对蛊碗叩头作拜,且微闭双目, 口念咒语: 告诉你听呀阿公,双膝下跪向你拜, 恭敬之心时时有,他日有难请相助。 如是,反复念三次。月月如此,不得有误,以示诚心。蛊成之日,取之以害人,十分可怕 (根据笔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山县 一带所作的田野调查笔记,时间为1989~1992年)
●个案35 普米族制蛊的方法: 将蛇、蜂、蝴蝶等,均放在一个陶罐内,任其互相蚕食, 最后剩下什么,就以它制成蛊药,有蛇蛊、蜂蛊、蝴蝶蛊等, 取之施人则令人下泻、腹痛,最后死去 (宋兆麟:《巫与巫 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31页)。■ ●个案36 僳僳族制蛊的方法: 于每年的端午节日去野外捕捉毒虫百虫,置旧陶器中,让 这些小虫子自相残杀,最后剩下来的一个即可拿来饲养。饲养者将死去的毒虫丢弃,将所养之物置于陶器皿中,并以五色线 绕红布盖好罐口,每天以主人的唾沫饲养它,经年余后,便成 了蛊(《云南僳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西南民族学院 图书馆,1986年编,铅印本)。■
在云南的金沙江畔的部分少数民族及汉族地区,也到处流 传有一些养蛊的传说:
●个案37 云南金沙江畔制蛊的方法: 他们对于养蛊的心情是十分的虔诚,据说,在养蛊之前,要把正厅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家人,都要净身吃素,跪在祖 宗神位前向鬼神祷告之后在正厅中央,挖一个大坑,埋藏一个口小腹大的大瓮缸下去。等到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就到野外里 任意捉12种爬虫回来,一般是毒蛇、鳝鱼、蜈蚣、青蛙、蜥蜴、蚯蚓、大绿毛虫、螳螂……但要注意会飞的动物不能要, 四脚会跑的动物也不要,只要一些有毒的爬虫,而且一定要在端午节的那天捉回来,否则养不成蛊。把这12种爬虫放入瓮 内以后,主人家所有大小,要早晚各一次向鬼神祷告,而且在祷告时,绝不可让外人知道。要是让外人知道了,自己养的 蛊,就会被巫师用妖法收去,为巫师使用,养蛊的人家就会全家死尽,即使不被巫师收去,成蛊以后,就立即加害主人。一 年之中,那许多毒虫在瓮缸之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强大的吃弱小的,最后只剩下一只,这只毒虫在吞了其他毒虫 之后,自己也就改变了形态和颜色。传说这里养的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龙蛊,形态与龙相似,大约是毒蛇、蜈蚣等长爬虫 所变成的;一种是麒麟蛊,形态与麒麟相似,大约是青蛙、蜥 蜴等短体爬虫所变成(惠西城:《中国民俗大观》,广州:广东 旅游出版社,1989年)
●个案38 四川彝族蛊毒的制作方法: 四川彝族传说中蛇蛊的制法,是把乌梢蛇倒吊在树上,用细棍掸,任其摆动,下面用9个土碗重叠接起,蛇口里流出弦 涎、泡沫和血水入碗中,取渗透到第9个碗的毒液晾干为末备用。放在冷饭、冷水、冷烟杆或酒里给别人吃。一旦吃入蛇蛊 后,两天即感腹胀,继而腹隐痛(此时表明小蛇已初步形成),两月后腹痛剧(表明许多小蛇已长大,咬人吸血为生,半年后 可长到筷子粗、五六寸长,可把人的肝吃完),吃了鸡蛋后痛减(表明小蛇不再咬人的肠子,而是在吃蛋,故痛减)。病人 特别想吃青菜,吃不得饭,剧烈呕吐,吃了酸、冷、豆告水、炒面、鸡肉、母猪肉、绵羊肉后,腹痛、腹胀、呕吐更剧,人
体消瘦,脸色变黄,神差、脉慢、体温低,大便时干时泻,血 水不治者,半年内可死亡,也有拖至一年多才死的。蚂蟥蛊的制法是杀一只鸡,剖开放在蚂蟥最多的地方,蚂 蟥就会自动集中在鸡身上来(身扁而黑黄色者为佳),然后把蚂蟥晒干研末备用,放在冷水、冷饭、冷烟杆、冷酒中给人 吃。也有人传说,蚂蟥末里还要加血乌、鸡蛋壳、人耳屎。意思是蚂蟥源于血乌根部,而有相辅相成之功;鸡蛋壳因含酸 钙,可制约减缓血乌毒;人耳屎则主要是增强毒性。一旦吃进蚂蟥蛊后,7天内就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有弦稀,或血样 便,呕吐,吃进酸、冷、豆告水、鸡肉、母猪肉、绵羊肉、炒面后,腹胀、腹痛、呕吐更剧,症同蛇蛊。三四十天后,人 瘦、神差、口干,三四年后可死人,病程可达10年。牛皮蛊的制法,传说一是以干牛皮用水泡烂,待生蛆后,把蛆晒干研 末备用;二是切下牛身上几个旋毛部位的皮子深埋土中,待腐烂后取出晒干研末而成。放在冷食中给人吃。吃进牛皮蛊后, 呕吐白泡,腹胀、腹痛、泻弦血。严重的两月内可死,病程可达10年左右。其症同蛇蛊和蚂蟥蛊 (阿子阿越:《彝族医药》,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4月,第214~216页)。
2.取人工培养的毒虫的屎为蛊 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卷一○“蛊毒”云:“(宋) 道庚辰,钦州城东有卖浆者,畜蛊毒,败而伏辜,云其家造毒,妇人倮形披发夜祭作糜粥一盘,蝗虫蛱蝶百虫,自屋上来 食,遣矢,乃药也。”《汀州府志》亦有类似大同小异的记载,云:“于每年端午捉取百虫,封贮瓦罐,令自相残食,逾年启 视,犹有一虫,形如蚕色,用金三四片和枫叶养之。择日占断,一年当用几次。依占取出虫粪,秘置饮食中,使人腹痛。”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蔡攸丛话》亦说:“此种金蚕蛊曰食蜀锦四寸,南人多畜取其粪于饮食中以毒人,人即死。” 3.取诸毒虫豢养于皿中以其涎沫为蛊如《黔书》卷一云:“蛊从虫从皿,蛊之藏于器者也…… 苗仲欲致富者,多畜蚺虮蜈蟆诸毒物于皿中,滴其涎沫于酒食以饲人……”相传苗家的造蛊,也是每于端午节,聚蜈蚣、 蝎、蛇、蜘蛛、蛙等5种毒虫,亦有所列5种虫名不同,闭在一个瓦器之内,闭时吟其秘不可告人的咒语,相隔相当时日, 揭开后,其残留一虫的涎、矢便是蛊 ① 。
●个案39 桂西壮族蛤蟆蛊的制作方法: 桂西壮族群众饲养的蛤蟆蛊,是很厉害的一种蛊毒,蛤蟆蛊的制法是选择十二时虫,吉丁虫、蚂蚁、蝉、马蜂、毒蜂、 蚯蚓、蝴蝶、蝎子、蜥蜴、蜈蚣、蜘蛛、蓝蛇、白花蛇、青蛇及蛤蟆等十几种动物,均放入一个陶罐里,然后含一口酒喷入 陶罐内,便让它们互相吞食。若蛤蟆敌不过其他动物先死去,则另选一只蛤蟆投入陶罐里,让它们再互相咬打,吞食,直到 蛤蟆能敌得过其他动物为止,然后把死的动物都倒掉,只留蛤蟆在陶罐里。盛蛤蟆的陶罐用红布盖好,罐口用五色丝线绕 紧。平时把陶罐放置在饲养者的床头底下,每天以饲养者唾沫饲养它,每隔半年时再找来很多毒物放入陶罐里供蛤蟆撕食。 经年余后,蛤蟆便成蛊。蛤蟆成蛊后,如果想把它弄死,还真是不太容易呢!不管怎样用力踩、踏它,或者是用棍棒往死里 打,或用刀劈刺它,它都不会死,除非用金针或银针刺它,才会死去。平时饲养者能有办法叫蛤蟆听从自己的旨意办事。如 果用一条小竹竿抵蛤蟆的尾骨,蛤蟆便会从口中吐出一股黑色的气雾,如碰到人的身上,皮肤将会发痒,且长出红色的肉 瘤,然后渐渐变黑成脓疮,间或有黄水流出;有时头脑也会昏迷,不辨方向。此外,蛤蟆的涎水也是一种很好的蛊药,如果 把它掺在食物中能使人腹肿肚胀,吃不下东西而饿死。平时蛤蟆若触到人的皮肤,将会变黑且发肿变成脓疮,挑破疮面,将 会有蛔虫爬出。如果是触到头上,则会头发全部脱落,头皮发 痒,生脓疮,流黄水,有蛔虫爬出(根据笔者在桂中所作的田 野调查笔记,时间为1989~1994年)。■
关于蛤蟆蛊,史书也见有记载,如清袁枚的《子不语》卷 一九中就说了一个很有趣的蛤蟆蛊故事:“朱生依仁,工书,广西庆远府陈太守希芳延为记室。方盛暑,太守招僚友饮。就 席,各去冠。众见朱生顶上蹲一大蟆蛤,拂之落地,忽失所在。饮至夜分,是蟆蛤又登朱顶,而朱不知旁人又为拂落,席 间肴核,尽为所毁,复不见。朱生归寝,觉顶间作痒,次日顶上发尽脱,当顶坟起如瘤,作红色。皮忽迸裂,一蟆自内伸 头,瞪目而望,前二足踞顶,自腰以下,在头皮内。针刺不死,引出之,痛不可耐。医不能治。有老门役曰:‘此蛊也, 以金簪刺之,当死'。试之果验,乃出其蟆,而朱生无他恙, 唯顶骨下陷,若仰盂然。” 4.兼以蛊虫及其屎作为蛊毒 陈国钧在《苗族的放蛊》一文中,有着详细的记载说: “每年端午节的正午,苗人中相传是五毒百虫现身之时,苗妇到高山上去捕捉各种五毒百虫,放在一个小坛内,置于暗处, 经年不揭坛盖,坛内的虫互相残杀,直到最后只剩一只,这虫便是蛊。”又云:“苗妇等那坛内的虫死了,将死虫和那虫所造 的粪,取出研成细末……将这种细末放入食物中,人若误食,日久不治,便会身死。”两广的人,多善为此,一直到现在壮族群众还用这种方法制蛊 ①
●个案40 壮族疳蛊的制作方法: 疳蛊(又谓之放蛋、放疳、放蜂)的制法是在五月初五端 午节时,捕捉蜈蚣、蚂蚁、蝉、马蜂、毒蜂、蚯蚓、蚰蜒、水蛔等小动物,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内,让它们自相残杀,直至 剩下一虫。之后,用容器中的那虫及其所遗下的屎等,外加饲养者的头发,晒干以后,研成粉末,贮存在一个大碗里(或用 油纸布包好),供在瘟神神位前(瘟神神位一般设于偏房的西边角落里,用一块砖头垫在地上,把大碗或油纸包放在砖上)。 饲养者须每个月的初九晚上,点一支香插在大碗里(或用一个盛米的竹筒,插一支香在里面,把竹筒放在油纸布包旁),面 向瘟神叩拜,以示诚心,月月如此,日久便自成蛊,可以祸害 人(根据笔者在桂中所作的田野调查笔记,时间为1989~ 1994年)。■
5.取诸毒虫置盆中,然后把它们全部弄死,之后待死虫 生菌,年久便成蛊毒 如《粤西丛载》卷一八转引《永福县志》也云:“以五月五日往山涧中,用新布衣及首饰银簪等物铺地上,盛盆水于其 旁,妇女裸体歌舞以降药王,俟虺蜴毒虫来浴盆内,遂倾水于阴湿地,生细虫,如蚕初出,则蛊成矣。” 又《庆远府志》卷三云:“制蛊之法,将大小毒虫约百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其相食殆尽。末后,大虫 亦死,化为清水,浸以草鞋,既透,取暴日中。如此七次,然后将此草鞋埋向北阴处,生出五色菌,候干碾成细粉,将少许 ●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
172 暗合饮食中,人服之,即受其害。” 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也记载说:“岭南人取毒蛇杀之, 以草覆之,以水洒之,数日菌生,取菌为末,酒调以毒人。” 直至今日,在壮族民间传说癫蛊的制法,就是把蛇埋土中,取 菌以毒人。
6.把乳燕闷死,然后慢火焙干,再经过特殊的加工—— — 加入某些有毒的植物,并施上咒语,即成为乳燕蛊 ●个案41 乳燕蛊制作方法: 在龙州、那坡、凭祥、靖西一带又称为闷药。其具体的制 法是选用同一窝有3只以上的乳燕,将它们浸入水中溺死。如果其中有抱成一团而死的,则被认为是雌雄一对的鸟儿,它们 那种至死都纠缠在一起的生死不分离的情形,正是闷药的基因。因此,把这对乳燕用慢火焙干,研成粉末,外加一些互相 纠缠在一起的野藤(必须是顺时针方向的,解药则相反)及其汁液,一些双蒂的果实及人体的毛发等多种药料配制而成蛊药 (广西靖西县壮族博物馆凌树东搜集提供的资料,时间为1990 年10月)。广西上林的壮瑶民族也有燕子蛊,其制法与此相类似,也 是取刚出生的乳燕到交叉路口,放手让乳燕飞走。飞向西边的乳燕可以拿来制蛊,飞其他方向的乳燕不要,把这些乳燕闷 死,慢火焙干,便可成蛊 (广西上林县罗文武搜集提供的资 料,时间为1991年4月)。■ 云南的僳僳族有一种叫做恋药的蛊毒,则更为有趣,它不 单指燕子,而是不论什么鸟,若飞伏在地面就死的话,在鸟死之地,刮取下一些粉末,这就是“恋药”,若给意中人食下后, 就永不变心恋着你,除非吃了猫爪,才可解这种药 ①
7.暗中用竹筒养蛇、癞蛤蟆等有毒动物,用这些有毒动 物的脑浆和产的卵为蛊毒 云南省怒江地区的白族、僳僳族、普米族和彝族群众中皆不同程度地盛行这类蛊毒意识,尤以僳僳族为最。养蛊者多为 年轻貌美的女子。传说这类蛊,到晚上会变成一个被称为“药鬼”的美男子,经常同她们过鬼夫妻生活。养蛊者须经常毒害 他人(特别是小孩),不然就浑身难受,甚至病死,以此来侍奉“药鬼”并保持同“药鬼”的关系 ② 。
8.取诸毒虫置瓦罐中,俟其互相残杀,最后独存一虫, 把此虫闷死,与诸死虫晒干,研为粉末,年久即成蛊毒 ●个案42 壮族香炉蛊的制作方法: 在端午节时,选择蜈蚣、蜥蜴、蜘蛛、蝎子、蓝蛇、白花 蛇、青蛇、吹风蛇、金环蛇、银环蛇、野公鸡蛇(头上有冠,会叫,声似野鸡啼,常住在岩洞或草丛中)、毒蜂等12种有毒 动物,集中起来放入一个陶罐里,先在罐口垫张纱纸,然后盖好盖子,在晚上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到十字路口挖一个深约二尺 五寸的土坑,把陶罐埋下去,然后把土踏实,七七四十九天后的晚上取出来。把这12种有毒动物和自己的头发焙干,研成 粉末,贮存在香炉内,就变成了香炉蛊。在养香炉蛊的人的心目中,香炉蛊是有灵魂的,对待它要有恭敬之心,不许有怠慢 之意。因此,香炉蛊平时要放置在饲养者的床头底下,农历每个月的初九晚上夜深人静之后(一般在凌晨3点钟至5点钟之 间),饲养者必须虔诚地双手捧香炉到野外无人处,点3支香插在香炉内,然后面向西方,垂首躬背屈膝,微闭双目,双手 合十,颤动口唇,默念咒语:“公公呀公公,我现在拜你,今后如有难,望你能保护。”念完后叩一个响头,如此反复9次, 完了就转身回家,半路上不得回头看后面。到家后,重把香炉放回原处,月月如此,不得有误。在点香拜炉时,要注意千万 不能让别人撞见,据说如果真的被人撞见了,蛊就不灵了,会出来乱作祟。而一般人碰见养蛊的人在点香拜炉时,必须大喊 一声,以威力吓退养蛊人的法术,不然的话,会中蛊,回来 后,不到7天就会发作死去(根据笔者在桂中所作的田野调查 笔记,时间为1989~1994年)。
什么是蛊?真的有蛊吗?
所谓“蛊”,照汉代郑玄的解释是“虫物而病害人者”。又引申为一切毒害。《左传。昭公元年》孔颖达疏:“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蛊。”
“蛊”字由皿虫组成,本指生于器皿的虫或器皿被虫蛀坏。逐步引申,谷物腐败所生的飞蛾从及通过其他物体变质而形成的虫也被称为“蛊”。蛊被称为“蛊”。蛊被认为具有变幻莫测的性质和非同寻常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
“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由毒蛊引发的疾病称为“蛊疾”或径称为“蛊”。先秦秦汉人所说的蛊疾有两个特点:蛊疾患者如同被鬼迷惑,神智错乱;毒蛊主要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而从体内发作,与蝎螫蛇咬有异。这种巫术不仅危害严重,而且流传甚广,历代文献屡见记载。《周礼。秋官》记载周朝有“庶士”之职,掌除毒蛊。汉代毒蛊盛行,《周礼。秋官。庶士》郑玄注引东汉《贼律》:“敢蛊人者及教令者弃市。”《晋书。郭噗传》:若以蛊为妖蛊诈委者,则当投界裔土。梁。顾野王《舆地志》载:“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饮食中,人不觉也。”晋以后文献记载有犬蛊、奥蛊、蛇蛊、蜈蚣蛊、猫蛊、蜘蛛蛊等。而宋代以后又有人对蛊进行系统分析,把蛊的种类分成——蛇蛊、金蚕蛊、南片蛊、石头蛊、泥鳅蛊、中害蛊、措蛊、肿蛊、癫蛊、阴蛇蛊、生蛇蛊等。
在所有蛊中最有名的就是——金蚕蛊金蚕蛊:传说中的金蚕蛊形状象蚕(废话:P),通体金色灿烂。唐代人认为金蚕蛊“屈如指环,食故绯锦,如蚕之食叶”,故又称之为“食锦虫”也有人说之所以以金为名是因为:“每至金日,则蛊神下粪如白鸟矢,刮取以毒人”所以取名为“金”古代各地对蛊术的命名不尽一致,如清代广东香山一带习惯将蛊术称为“鬼药”或“挑生”。除以上标目分析的影响较大的蛊种外,还有很多蛊只具其名而内容不详,如《本草纲目》提到蜈蚣蛊,玛蝗蛊,草蛊;明代的《浑然子》也有鼠蛊,鸠蛊的名称。
古人早有百蛊之说,毒蛊和蛊术的品类是难以系举的。
制蛊法:有些造蛊者强调必须在农历五月五日(端午日)聚置毒虫,这是受了五月五日毒气最盛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蛊,多于端午日制之,乘阳气极盛时以制药,是以能致人于病、死。”又:“多用蛇、虫、蜈蚣之属来制,如果无法解救时,一触便可杀生。”
传说中养蛊的方法、与《通志》上一二载的相类似。《通志》中所记载的。要用一百种虫类,而夷人所要的只有十二种。在养蛊以前,要把正厅打扫得干乾净净,全家老少都要洗过澡,诚心诚意在祖宗神位前焚香点烛,对天地鬼神默默地祷告。然后在正厅的中央,挖一个大坑,埋藏一个大缸下去,缸要选择口小腹大的,才便于加盖。而且口越小,越看不见缸中的情形,人们越容易对缸中的东西发生恐怖,因恐怖而发生敬畏。缸的口须理得和土一样平。等到夏历五月五日(端阳),到田野里任意捉十二种爬虫回来问E端阳那天捉回来的爬虫养不成蛊),放在缸中,然后把盖子盖住。这些爬虫,通常是毒蛇、鳝鱼、蜈蚣、青蛙、蝎、蚯蚓、大绿毛虫、螳螂……总之会飞的生物一律不要,四脚会跑的生物也不要,只要一些有毒的爬虫。这十二种爬虫放入缸内以后,主人全家大小,于每夜入睡以后祷告一次,每日人未起床以前祷告一次。连续祷告一年,不可一日间断。而且养蛊和祷告的时候,绝不可让外人知道。要是让外人知道了,自己养的蛊就会被巫师用妖法收去,为巫师使用,主人就会全家死尽。即使不被巫师收去,成蛊以后,也会加害主人。
一年之中那些爬虫在缸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强大的吃弱小的,最后只乘下一个,这个爬虫吃了其他十一只以后,自己也就改变了形态和颜色。根据传说的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叫做“龙蛊”,形态与龙相似,大约是毒蛇、蜈蚣等长爬虫所变成的。一种叫做“麒麟蛊”,形态与&间相似,大约是青蛙、蜥蜴等短体爬虫所变成的。
一年之后蛊已养成,主人便把这个缸挖出来,另外放在一个不通空气、不透光线的秘密的屋子里去藏着。据说蛊喜欢吃的东西是猪油炒鸡蛋、米饭之类,饲养三四年后,蛊约有一丈多长,主人便择一个吉利的日子打开缸盖,让蛊自己飞出去。蛊离家以后,有时可以变成一团火球的样子,去山中树林上盘旋,有时可以变成一个黑影,在村中房屋间来往。蛊的魔力最大的时间是黄昏。每次蛊回家之后仍然住在缸中。吃到人的这天,主人就不必喂它东西了。据说养蛊的好处并非要蛊直接在外面像偷盗一样偷宝贝回来供主人使用,而是要借重蛊的灵气,使养蛊的人家做任何事情都很顺利。如果主人想要经商,借重蛊的灵气,可以一本万利。如果主人想要升官,借着蛊的灵气,可以直上青云。反过来说,如果偶一不慎,被受蛊害的人家知道了,去请专门的巫师来把蛊收掉,蛊的主人便会诸事不宜,全家死尽。
养蛊的人家,除了日常要虔诚服侍之外,到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要对蛊作隆重的祭礼。这个祭礼延续三天,即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日,在这三天之内,主人要每天都用新鲜的猪一头、鸡一只、羊一头,煮熟以后,到晚上星宿齐观天空之时,全家把猪羊鸡搬入养蛊的秘室中去俯伏祷告,祷告完毕,将猪羊鸡砍碎,投入缸中。据说蛊的食量很大,魔力很高。祭扫的时候,外人不得参加,消息不可泄漏,否则又有身家性命的危险。除了聚虫互咬一法外,各种特殊的毒蛊又分别有特殊的制造方法。
癫蛊:多是山中人所为,把蛇理土中,取菌以毒人。
措蛊:又谓之“放蛋”,更有调之“放瘠”、“放蜂”的,两粤的人,多善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蚂蚁、蝉、蛔虫、头发等研为粉末,置于房内或箱内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为毒药了。
泥鳅蛊:用竹叶和蛊药放水中浸之,即变为毒的泥鳅。
蛤蟆蛊:唐代医家说:“颜色乍白乍青,腹内涨满,状如虾蟆;若成虫吐出如蚵蚪形,是蛤蟆蛊也”蛤蟆蛊的特征是蛤蟆成精为怪。
石头蛊:用石头施以蛊药而成。
蔑片蛊:将竹片施以蛊药后便成。
“岭南卫生方”:制蛊之法是将百蛊置器密封之,使它们自相残杀,经年后视其独存的,便可为蛊害人。
蜴蛊和□螂蛊:蜴蛊即蜥蜴蛊,可能是指百虫互食后独存的蜥蜴,据说蜴蛊患者有面色黄赤、腰背沉重、舌上肿胀等症状;□螂蛊“颜色多青,毒成吐出似□螂。”
在文献记载中,这两种病例较为少见了。
米线是什么?
米线是对一种云南食品的特称。
米线用米制成,长条状,截面为圆形,色洁白,有韧性,于开水中稍煮后捞出,放入肉汤中,一般拌入葱花、酱油、盐、味精、油辣、肉酱等调料,趁热吃。
蛊是什么
所谓“蛊”,照汉代郑玄的解释是“虫物而病害人者”。又引申为一切毒害。《左传·昭公元年》孔颖达疏:“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蛊。”“蛊”字由皿虫组成,本指生于器皿的虫或器皿被虫蛀坏。逐步引申,谷物腐败所生的飞蛾从及通过其他物体变质而形成的虫也被称为“蛊”。蛊被称为“蛊”。蛊被认为具有变幻莫测的性质和非同寻常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由毒蛊引发的疾病称为“蛊疾”或径称为“蛊”。先秦秦汉人所说的蛊疾有两个特点:蛊疾患者如同被鬼迷惑,神智错乱;毒蛊主要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而从体内发作,与蝎螫蛇咬有异。这种巫术不仅危害严重,而且流传甚广,历代文献屡见记载。《周礼·秋官》记载周朝有“庶士”之职,掌除毒蛊。汉代毒蛊盛行,《周礼·秋官·庶士》郑玄注引东汉《贼律》:“敢蛊人者及教令者弃市。”《晋书·郭噗传》:若以蛊为妖蛊诈委者,则当投界裔土。梁·顾野王《舆地志》载:“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饮食中,人不觉也。”晋以后文献记载有犬蛊、奥蛊、蛇蛊、蜈蚣蛊、猫蛊、蜘蛛蛊等。而宋代以后又有人对蛊进行系统分析,把蛊的种类分成——蛇蛊、金蚕蛊、南片蛊、石头蛊、泥鳅蛊、中害蛊、措蛊、肿蛊、癫蛊、阴蛇蛊、生蛇蛊等。在所有蛊中最有名的就是——金蚕蛊金蚕蛊:传说中的金蚕蛊形状象蚕(废话:P),通体金色灿烂。唐代人认为金蚕蛊“屈如指环,食故绯锦,如蚕之食叶”,故又称之为“食锦虫”也有人说之所以以金为名是因为:“每至金日,则蛊神下粪如白鸟矢,刮取以毒人”所以取名为“金”古代各地对蛊术的命名不尽一致,如清代广东香山一带习惯将蛊术称为“鬼药”或“挑生”。除以上标目分析的影响较大的蛊种外,还有很多蛊只具其名而内容不详,如《本草纲目》提到蜈蚣蛊,玛蝗蛊,草蛊;明代的《浑然子》也有鼠蛊,鸠蛊的名称。古人早有百蛊之说,毒蛊和蛊术的品类是难以系举的。
制蛊法:有些造蛊者强调必须在农历五月五日(端午日)聚置毒虫,这是受了五月五日毒气最盛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蛊,多于端午日制之,乘阳气极盛时以制药,是以能致人于病、死。”又:“多用蛇、虫、蜈蚣之属来制,如果无法解救时,一触便可杀生。”
传说中养蛊的方法、与《通志》上一二载的相类似。《通志》中所记载的.要用一百种虫类,而夷人所要的只有十二种。在养蛊以前,要把正厅打扫得干干净净,全家老少都要洗过澡,诚心诚意在祖宗神位前焚香点烛,对天地鬼神默默地祷告。然后在正厅的中央,挖一个大坑,埋藏一个大缸下去,缸要选择口小腹大的,才便于加盖。而且口越小,越看不见缸中的情形,人们越容易对缸中的东西发生恐怖,因恐怖而发生敬畏。缸的口须理得和土一样平。等到夏历五月五日(端阳),到田野里任意捉十二种爬虫回来问E端阳那天捉回来的爬虫养不成蛊,放在缸中,然后把盖子盖住。这些爬虫,通常是毒蛇、鳝鱼、蜈蚣、青蛙、蝎、蚯蚓、大绿毛虫、螳螂……总之会飞的生物一律不要,四脚会跑的生物也不要,只要一些有毒的爬虫。这十二种爬虫放入缸内以后,主人全家大小,于每夜入睡以后祷告一次,每日人未起床以前祷告一次。连续祷告一年,不可一日间断。而且养蛊和祷告的时候,绝不可让外人知道。要是让外人知道了,自己养的蛊就会被巫师用妖法收去,为巫师使用,主人就会全家死尽。即使不被巫师收去,成蛊以后,也会加害主人。一年之中那些爬虫在缸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强大的吃弱小的,最后只乘下一个,这个爬虫吃了其他十一只以后,自己也就改变了形态和颜色。根据传说的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叫做“龙蛊”,形态与龙相似,大约是毒蛇、蜈蚣等长爬虫所变成的。一种叫做“麒麟蛊”,形态与&间相似,大约是青蛙、蜥蜴等短体爬虫所变成的。一年之后蛊已养成,主人便把这个缸挖出来,另外放在一个不通空气、不透光线的秘密的屋子里去藏着。据说蛊喜欢吃的东西是猪油炒鸡蛋、米饭之类,饲养三四年后,蛊约有一丈多长,主人便择一个吉利的日子打开缸盖,让蛊自己飞出去。蛊离家以后,有时可以变成一团火球的样子,去山中树林上盘旋,有时可以变成一个黑影,在村中房屋间来往。蛊的魔力最大的时间是黄昏。每次蛊回家之后仍然住在缸中。吃到人的这天,主人就不必喂它东西了。据说养蛊的好处并非要蛊直接在外面像偷盗一样偷宝贝回来供主人使用,而是要借重蛊的灵气,使养蛊的人家做任何事情都很顺利。如果主人想要经商,借重蛊的灵气,可以一本万利。如果主人想要升官,借着蛊的灵气,可以直上青云。反过来说,如果偶一不慎,被受蛊害的人家知道了,去请专门的巫师来把蛊收掉,蛊的主人便会诸事不宜,全家死尽。养蛊的人家,除了日常要虔诚服侍之外,到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要对蛊作隆重的祭礼。这个祭礼延续三天,即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日,在这三天之内,主人要每天都用新鲜的猪一头、鸡一只、羊一头,煮熟以后,到晚上星宿齐观天空之时,全家把猪羊鸡搬入养蛊的秘室中去俯伏祷告,祷告完毕,将猪羊鸡砍碎,投入缸中。据说蛊的食量很大,魔力很高。祭扫的时候,外人不得参加,消息不可泄漏,否则又有身家性命的危险。除了聚虫互咬一法外,各种特殊的毒蛊又分别有特殊的制造方法。癫蛊:多是山中人所为,把蛇理土中,取菌以毒人。措蛊:又谓之“放蛋”,更有调之“放瘠”、“放蜂”的,两粤的人,多善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蚂蚁、蝉、蛔虫、头发等研为粉末,置于房内或箱内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为毒药了。泥鳅蛊:用竹叶和蛊药放水中浸之,即变为毒的泥鳅。蛤蟆蛊:唐代医家说:“颜色乍白乍青,腹内涨满,状如虾蟆;若成虫吐出如蚵蚪形,是蛤蟆蛊也”蛤蟆蛊的特征是蛤蟆成精为怪。石头蛊:用石头施以蛊药而成。蔑片蛊:将竹片施以蛊药后便成。“岭南卫生方”:制蛊之法是将百蛊置器密封之,使它们自相残杀,经年后视其独存的,便可为蛊害人。蜴蛊和□螂蛊:蜴蛊即蜥蜴蛊,可能是指百虫互食后独存的蜥蜴,据说蜴蛊患者有面色黄赤、腰背沉重、舌上肿胀等症状;□螂蛊“颜色多青,毒成吐出似□螂。”在文献记载中,这两种病例较为少见了。什么是蛊:
是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巫术。是一种古老而神秘、恐怖的巫术,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中。蛊,从字形上看,就是将许多虫子放在一个容器里.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曰:“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本草纲目·虫部四》中解为由人喂养的一种毒虫,“取百虫入翁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此即名曰蛊。”
蛊的制作和种类:
蓄蛊者多为妇女,是妇女的专长。《滇南杂志》:“云南人家家蓄蛊……人家争藏,小儿虑为所食,养蛊者别为密室,令妇人喂之,一见男子便败,盖纯阴所聚也。”周去非《岭外代答》:蛊毒为“妇人形披发夜祭”,《滇南新语》:为夷女所悦。蛊的种类很多,通常有:金蚕蛊、疳蛊、癫蛊、肿蛊、泥鳅蛊、石头蛊、篾片蛊、蛇蛊等等。其中金蚕蛊最凶恶。旧时在福建一些县乡,养金蚕的迷信活动较盛。据说金蚕是一种无形的虫灵,它能替人做事,最勤于卫生,大凡室内很干净的人家便认为是养金蚕的人家。金蚕的制作方法是:选用蛇、蜈蚣等12种毒虫,埋于十字路口,经49日(或另一个神秘日数)取出存于香炉中,成为金蚕。在信仰金蚕的人心目中,金蚕是有灵性的,既能使饲养者发财致富,但富起来的人家主人也要告知金蚕亏欠多少,否则金蚕要求花钱买人给它吃,不然则作祟。养金蚕家若不想再养它,可以将其转嫁出去,曰“嫁金蚕”,方法是用包包银两、花粉和香灰(代表金蚕),放在路上,贪财者自然会拾取。金蚕可以致敌人死亡,通常是腹肿、七窍流血而死。疳蛊,又称做“放蛋、放疳、放蜂”,在广东、广西民间流行。制法是在端午日捉蜈蚣、小蛇、蚰蜒、蚂蚁、毒蜂、蝉、蚯蚓等加头发,晒干后研为粉末,供奉在瘟神像前,久而成蛊,放饮食中可毒害人。癫毂在苗族中流行,多将蛇埋土中后生菌类,用以害人成癫;肿蛊则使人腹部肿大;泥鳅蛊,是用蛊粉与竹叶浸泥鳅与人吃,使之中毒;至于石头蛊、篾片蛊均又蛊药泡制而成,放于路中害人,据说可进入人身体作祟成恶疾。
施蛊方法多是放入食物中:
蛊女施蛊多是下在饭菜中,《赤雅》:“蛊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而且多放在第一块食物上。下蛊有的是下虫本身,优点下虫粪便,也有的是下涎沫。有时不经食物也可施蛊。刘南《苗荒小记》:“苗之蛊毒,至为可畏,其放蛊也,不必专用食物,凡嘘之以气,视之以目,皆能传其毒于人;用食物者,蛊之下乘者也。”
患蛊者的症状和验证方法:
刘锡蕃“中蛊者,或咽喉肿胀,不能吞饮;或面目青黄,日就羸瘠;或胸有积物,咳嗽时作;或胸腹胀鼓,肢体麻木;或数日死,或数月死”。验证之法:可令其嚼生黄豆,无腥味则中蛊,在少数民族地区是在嘴里含一块鸭蛋白,其上插一枚银针,如果鸭蛋白和银针变黑,则中蛊。预防和解蛊方法:凡是蛛网灰尘之家,疑为养蛊之家,忌往来;凡就食如主人先用筷子敲一敲杯碗,后盛饭的,疑为施蛊,要特别小心可不食或道破;凡出外就食,随身携带大蒜,可防蛊,蛊入酒难治,出门不饮酒可防蛊。解蛊破蛊的方法:服雄黄、大蒜、菖蒲煎水,或石榴根水,可泻毒;又云金蚕最怕刺,可入药治蛊。古旧医书上多均有医蛊偏方,五花八门。破蛊之法:道破,秋天苗族妇女携布袋卖刺梨于小孩吃,多中蛊者,久为群儿识破,买时先呼而问曰:中有蛊否?答曰:无,则不为害矣。然后可购买。另外,据说蛊怕谓,取谓入养蛊之家,其蛊立擒。放蛊的目的,多半是消解怨气,有时也作为一种保护措施,有人怕别人偷食物,便放蛊,便盗者立毙,相反,“杀人多者,蛊益灵。”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