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汉朝成语故事,关于汉朝成语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汉朝时期的历史成语故事
金屋藏娇:【基本解释】: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
【拼音读法】:jīn wū cáng jiāo
【使用举例】:所以当时佘老五恋着雁翎,各有~之意。(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十三回)
【近义词组】:金屋贮娇
【使用方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娶妻或纳妾
【成语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汉朝成语故事5则
成语 故事 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汉朝时期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门可罗雀
汲(jí)黯(àn)是武帝时的一位名臣。他当官时,每一天 拜访 他的客人很多。之后他辞去官职,回家静养。
清晨,他打扫庭院。中午,他打开大门,总见门前许多麻雀寻觅食物,在那里嬉戏跳跃。他感慨地说:“从前我当官,宾客盈门,此刻不当官,我能够张网捉鸟了。”
不久,皇帝又下诏请他回去做官。过去常来的客人又纷纷来拜访他了。
汲黯经过一场贫贱富贵的交替,看清了世态的炎凉。
成语“门可罗雀”,是说大门外能够张网捕鸟,形容门庭冷落。
励精图治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推荐宣帝采取 措施 ,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贴合宣帝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最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成语“励精图治”,比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一丘之貉(hè)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dàn),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先向宣帝 报告 ,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盛,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矛盾。
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我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此刻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结果就被太仆长荣向汉宣帝告了状,杨惮被免职了。
貉,是一种状似狐的动物,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一丘之貂”这句成语,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一样。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十分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务必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但是,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光,内心十分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十分气愤,但是他更下定决心,必须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我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多看一些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此刻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要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能够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之后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不入虎穴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但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不是被大火烧死,就是被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不入虎穴”这个成语常和“焉得虎子”连用,意思是说,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相关 文章 :
1. 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5篇
2. 来自战争的成语故事5篇
3. 简单的成语故事5则
4.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5.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故事
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
成语 故事 形式简洁、言此喻彼、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从小让孩子学习成语可以丰富 文化 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
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1:汗流浃背
汉武帝的托孤重臣大将军霍光,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平安候。
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架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
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
计划商议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在房里来回度步,却拿不定注意。其妻果敢,揪了他。妻子是太史司马迁的女儿。
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2: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有一个叫李延年的人,知音律,善歌舞,很得汉武帝的赏识,也是汉武帝的男宠。一次,他给汉武帝演奏了一首歌曲,其歌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汗武帝听后十分感慨,叹息无处寻到如此的佳人。
后来平阳公主告诉汉武帝,说李延年有个妹妹,佳丽善舞。汉武帝一听十分高兴。于是,李延年就把妹妹嫁给了汉武帝做夫人。
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3:奋不顾身
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李陵。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不料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无赖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才被迫投降,并非贪生,而且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为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4:相见恨晚
西汉时,原来齐国临淄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主父偃。他早年曾学习纵横术,后为纵横术没什么用处了,便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学说。大概因为半路出家,修养不够,所以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斥。
汉武帝初年,主父偃听说大将军卫青爱惜人才,就长途跋涉,来到长安,拜见卫青将军。卫青很赏识主父偃的才华,多次向汉武帝举荐,可是汉武帝没有理睬。
时间一久,主父偃所带的资财几乎要花光了,大家都开始讨厌他。远道而来,求官不成,生计都成了问题,这可如何是好?主父偃心想:求人举荐不成,那就直接上书皇帝,没准儿会有意外惊喜。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侵扰汉朝边境,让汉武帝十分头疼。于是,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就匈奴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抓住要害,切中时弊,力主汉武帝讨伐匈奴。与他同时上书的还有徐乐、严安二人。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 文章 ,极为欣赏,很快就召见了他们三人,并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意思是说,你们这几个人原来都在哪里来着?真是相见恨晚呀!于是,汉武帝拜他们三个人做了郎中。
楚汉时期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楚汉相争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项羽与刘邦的斗争给后世传为佳话,诞生了很多经典的 历史 故事 。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楚汉时期的 成语 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胯下之辱
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一天分饭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我必须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ò)弱。之后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此刻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一饭千金
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声东击西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争雄。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刘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è)守在黄河东岸的蒲(pú)坂(bǎn),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带领汉军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地势险要,柏直又有重兵坚守,明白从那里硬攻很难获胜。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四周插上旗帜,又弄来一些船只。白天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掌灯举火,调兵遣将,做出要从那里强渡黄河的架势。背地里他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移动,选取了夏阳作为偷渡黄河的据点。
魏军看到黄河对岸的汉军,调动繁忙,喊杀震天,以为韩信真要从蒲坂渡河。柏直乐得拍手大笑:“韩信之辈真是一伙笨蛋,我那里坚如磐(pán)石,固若金汤;再加上黄河水深流急,休想渡过河来!”于是他便放心睡觉去了。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赶紧做木桶。把几个木桶连在一齐,上方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汉军乘着这些渡筏,偷渡到对岸。因为魏军在那里没有派兵防守,所以汉军顺利地渡过黄河,攻陷了魏军后方要地安邑(yì)。魏王豹毫无准备,慌忙领兵迎战,结果惨败,他自我也被韩信活捉了。
成语“声东击西”,指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宣扬要攻打一边,其实是攻打另一边。
多多益善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军。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立下辉煌功绩。但是,在汉高祖六年之时,有人告密说韩信意图谋反,刘邦本来就对韩信有戒心,于是设计将韩信捉拿起来。但是,因证据不足,不久又释放了他。韩信明白,刘邦嫉妒自我的才干,常闷闷不乐,借故推说有病而不上朝,闲居家中,进行消极反抗。
“多多益善”简言之是愈多愈好。这个成语还能够在它前面加上“韩信将兵”变成八字,亦即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成也萧何
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之后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相关 文章 :
1. 简单的成语故事5则
2.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3. 来自战争的成语故事5篇
4. 与庄子有关的经典成语故事
5. 历史成语故事在线阅读
来自汉朝的成语典故5则
汉朝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朝代,诞生了很多 成语 故事 。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汉朝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是汉朝著名的开国大将,出生于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他年轻时生活困顿,人们都很轻视他。秦末天下大乱,韩信投奔楚人项梁、项羽叔侄率领的军队。但是在那里,韩信一直没有机会展露锋芒。项梁战死后,韩信被项羽委任为侍卫官。他设法为项羽出谋划策,却从未被采用过。后来,韩信果断地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
最初,刘邦并不看重韩信,只是让他做了一个小军官。有一回韩信违反军法,险些被处死,虽然侥幸被救下,也只是被派去掌管军粮,仍然人微言轻,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后来,韩信结识了刘邦的心腹重臣萧何,萧何发现他有着惊人的军事天赋,因而十分佩服他。
当时,刘邦刚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偏僻的汉中地区。刘邦的手下多来自于关中附近地区,那些人归乡心切,陆续逃亡。韩信得不到刘邦的重视,也弃官逃跑。萧何听说韩信逃走后,马上连夜追赶,终于追上韩信,把他劝了回来。刘邦知道后,非常生气,责备萧何不该大张旗鼓地追一个逃兵。萧何对刘邦说:“韩信之才异于常人。您要是只满足于汉中王的位置,那就不用管他;但您要是想争夺天下,就必须重用此人!”他极力夸赞韩信的才能,劝刘邦尽快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且一定要择吉日良辰郑重地举行拜将仪式。
刘邦十分信任萧何,就按萧何所说的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分析了诸侯割据的局势,并提出了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作战计划。刘邦听后极为高兴。后来,刘邦依据韩信的策略,举兵东征,消灭了魏国和赵国,打败了燕国和齐国,最后与项羽展开决战,并赢得了胜利,实现了统一大业。之后,刘邦建立汉朝,成为汉朝的第一位皇帝,即后世所称的汉高祖。萧何也以功被封为丞相。
刘邦登基后,却对韩信产生了猜忌。他先是削去了韩信的军权,改封韩信为“楚王”。没过多久,又设计擒住韩信,然后赦免了他,降为“淮阴侯”。再后来,刘邦的皇后吕氏与丞相萧何合谋,用计将韩信骗到宫中,当场斩杀。
韩信之所以功成名就,是由于萧何的鼎力举荐。但韩信最后的死亡,也是因为萧何设下的计谋。所以人们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楚囚对泣
公元291年,西晋宗室诸王掀起了一场争权夺利的内乱,十六年间先后有八王卷入这场动乱,史称“八王之乱”。其直接后果是国内生灵涂炭,民生凋敝,百姓被迫揭竿而起。
而此时迁居到中原的少数民族贵族也趁乱起兵,争夺最高统治权。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占领了长安城,晋愍帝司马邺出城求降,西晋至此覆灭。
次年,南渡过江的皇族宗亲、世家大族与南方世族结成联盟,共同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这些逃难的贵族、官僚刚有了容身之地,就乐不思蜀,重新过起了花天酒地的日子。
但是,还有一些人不忘国耻,心系国事。有一天,士大夫们又在建康郊外的新亭聚会宴饮。
武城侯周颉闷闷不乐地放下酒杯,叹气说道:“眼前的景色依旧,可是山河破碎,国家巳大不同于往日了。”
其他人闻言也伤感起来,想起家园故国沦陷异族之手,全都大哭起来。
宰相王导虽然也伤痛,但眼见众人啼哭,就起身大声喊道:“我们现在应该想想怎么为国家出力,恢复中原,岂能像楚囚一样相对哭泣?”他让大家发奋振作,不要效仿春秋时期被晋国俘虏的楚国人那样徒然相对哭泣。
王导的一席话让众人备受鼓舞,他们马上停止了哭泣。后来,王导带领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合作,一起辅佐晋元帝,巩固了东晋的统治。
厝火积薪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他在担任梁怀王太傅时,发现当时的社会局面表面看似太平,实则隐藏着许多矛盾。他从现实出发,把自己的思虑写成奏章呈给了汉文帝,这就是有名的《治安策》。
在《治安策》里,为了向文帝说明形势之严峻,他打了个比方,说当时的形势犹如“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即把火种抱到柴草堆下面,而自已躺在柴堆上睡觉。
贾谊此言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汉朝从开国之初就大规模推行分封制,很多皇族子弟受封为王侯,其封国势力之大,已经到了威胁中央朝廷统治的地步。比如几年前,汉高祖的幼子、文帝的亲兄弟淮南厉王刘长就曾图谋反叛,由于阴谋泄露被召回京城。大臣们都要求按律法处死刘长,汉文帝却顾念手足情谊,赦免了他的死罪,废除了他的王爵,将他流放到蜀郡严道。刘长在流放途中绝食而死。
更值得一提的是,淮南王不是第一个举起反旗的,在他之前,还有济北王刘兴居。刘兴居是汉文帝的侄子,他趁着匈奴侵犯边境之时,发动军事叛乱,但他的叛乱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很快就被朝廷镇压了。他本人在被俘后自杀。
而近年来,又有人举报吴王刘濞在封国内自行其政,招募豪杰和罪犯,大肆发展自己的实力。
贾谊分析以上形势,认识到诸侯国与中央朝廷的矛盾不可调和,如果不趁早解决就会遗祸无穷。
汉文帝看完贾谊的《治安策》后,根据贾谊的建议,下旨将封地面积最大的齐国、淮南国分化成几个小国,迈出了削弱诸侯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第一步。
从善如流
春秋末期,楚国是公认的强盛之国。公元585年,楚国派军攻打郑国,由于双方国力相差太多,郑国很快就抵挡不住楚国的进攻了。郑国急忙向自己的盟友、当时的强国之一晋国求救。晋景公便任命乐书为主帅,统领援军赶往郑国。晋军到达郑国境内后,与楚军狭路相逢。楚军认为晋士气正旺,没有与之抗衡的把握,就主动撤军回国。
乐书心有不甘,不想无功而返,就去攻打亲附楚国的蔡国。蔡国和郑国一样,也是一个弱国。如今无端遭遇兵祸,只好向楚国告急。楚国闻讯后大为恼火,立即派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县的军队前去解围。
得到楚国军队到来的消息后,晋军将领赵同和赵括主动请求率军出战,乐书听了就要向楚军下战书。
但是军中将领知庄子、 范文 子、韩献子一起劝阻他:“楚军退而复来,定是一心求胜,我们不能轻易迎战。况且他们只有两县的兵力,我们如果与之对敌,就算赢了也不光彩;若是输了,却是莫大的耻辱。”
乐书认为他们言之有理,于是传令军队做好撤退的准备。这时有人提出异议:“六军中共有十一位卿佐,反对出战的不过这三人而已,这说明大多数将士更愿意与楚军作战,您为什么不考虑多数人的意愿?”
乐书说:“正确合理的意见才能符合多数人的想法。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都是我国的贤士,他们考虑得非常周全,他们反映的才是大多人的想法。于情于理,我都应该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然后,他便命令军队回国,没有和楚军针锋相对。
两年之后,乐书见楚国忙于他事,立刻率军直扑蔡国、沈国,轻轻松松地就取得了胜利。人们因此称赞乐书:“乐书从善如流,做事非常妥当!”
陈陈相因
西汉初年,国家逐渐安定。自汉高祖刘邦起,接连几代皇帝都实行同样的治国策略:对商人征收重税,禁止商人从政为官:以农为本,对农民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国家压缩开支,厉行节俭。
汉文帝以身作则,自己常穿着粗绨制成的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穿着不及地的短小衣裳,帷帐上没有任何装饰,以倡导勤俭朴素的风尚。
至汉武帝时,汉朝已经享有了七十多年的太平。加上自开国以来,统治者都坚持“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终于得到了恢复,家家户户都富裕起来,百姓不必担忧温饱问题。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那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就是说国库里钱财充盈,穿钱的绳子都腐朽断裂,致使钱币散落,没法统计数目。还记载着,“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意思是国家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
陈粮压着陈粮。粮仓里装不下的粮食都溢到了外面,以致腐烂不能食用。另外,当时的街头巷尾都有百姓们养的马,田野间更是马匹成群,不计其数。举行宴会时,因为宾客众多,都骑着公马,便禁止宾客骑乘母马,以防众马在马厩里互相踢咬,骚动不安……
文景之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百姓都非常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奉公守法,安居乐业,因此,文帝、景帝统治的时期被后世赞誉为“文景盛世”。及至武帝时代,汉朝国力更加强盛,成为公认的富强之国。
相关 文章 :
1. 来自汉朝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2. 来自汉代的成语故事5则
3. 来自晋朝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4. 来自三国时期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5. 语文知识大全
汉武帝的成语故事
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
【导语】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汉武帝的托孤重臣大将军霍光,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平安候。
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架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
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
计划商议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在房里来回度步,却拿不定注意。其妻果敢,揪了他。妻子是太史司马迁的女儿。
2:倾国倾城汉武帝时有一个叫李延年的人,知音律,善歌舞,很得汉武帝的赏识,也是汉武帝的男宠。一次,他给汉武帝演奏了一首歌曲,其歌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汗武帝听后十分感慨,叹息无处寻到如此的佳人。
后来平阳公主告诉汉武帝,说李延年有个妹妹,佳丽善舞。汉武帝一听十分高兴。于是,李延年就把妹妹嫁给了汉武帝做夫人。
3:奋不顾身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李陵。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不料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无赖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才被迫投降,并非贪生,而且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为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4:相见恨晚西汉时,原来齐国临淄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主父偃。他早年曾学习纵横术,后为纵横术没什么用处了,便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学说。大概因为半路出家,修养不够,所以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斥。
汉武帝初年,主父偃听说大将军卫青爱惜人才,就长途跋涉,来到长安,拜见卫青将军。卫青很赏识主父偃的才华,多次向汉武帝举荐,可是汉武帝没有理睬。
时间一久,主父偃所带的资财几乎要花光了,大家都开始讨厌他。远道而来,求官不成,生计都成了问题,这可如何是好?主父偃心想:求人举荐不成,那就直接上书皇帝,没准儿会有意外惊喜。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侵扰汉朝边境,让汉武帝十分头疼。于是,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就匈奴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抓住要害,切中时弊,力主汉武帝讨伐匈奴。与他同时上书的还有徐乐、严安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