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病入膏肓成语故事,关于病入膏肓成语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病入膏肓成语故事
病入膏肓成语故事如下:
晋景公生了重病,经过许多医生医治,都不见好转。后来,他听说秦国有个名医的医术非常高明,于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请。
在医生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小孩子站在他身边说话。一个说:你知道吗,秦国要来个名医,恐怕要伤害我们。另一个满不在乎地说:你怕什么,我们居肓之上,膏之下,他是没法对付咱们的。
不久,名医到达晋国,立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对晋景公说:你的病非常危险,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下,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也无济无事。晋景公想起自己做过的梦,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罢,让人送给医生一份厚礼,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缓来到晋国,见到晋景公,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病入膏肓的近义词危在旦夕、 不可救药、病入骨髓。病入膏肓的反义词手到病除、妙手回春。
病入膏肓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景公患了重病,派人到秦国请名医来医治。他在病床上梦见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说:不好了,病人要请名医来了,咱们要遭祸的,快逃吧!另一个说:别怕,咱们躲到膏之下,盲之上,不管什么样的医生,用啥药,都把我们不能怎么样。景公醒来,觉得有些奇怪。心想,难道那两个小孩就是病魔?过了一会,秦国的医生来了,诊断后说:没办法了,你的病已经在膏肓,药力达不到那里,治不了啦。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盲。
这个成语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病入膏肓的成语故事还有道理和主要内容
道理和主要内容:“病入膏肓”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典故: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现在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在课本中,一般引用的是这一段:"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日:“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原文
公①疾病,求医于②秦。秦伯③使医缓④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⑤,曰:“彼良医也,惧伤我,⑩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⑧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⑥之不可,达⑦之不所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病入膏肓改成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病入膏肓
??战国时,晋景公病得厉害,他派人去请秦国名医秦缓。
??在医生还没有来到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她梦见病魔变为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说:“那个医生就要来了,听说他的医术很高明,我们逃到哪里去藏身呀?”另一个说:“不用怕,你我分别躲到病人肓的上面和膏的下面,他的医术再高明也无办法。”
??不久,秦缓到了晋国,为景公看病后非常失望地说:“您病得很厉害,并已经进入膏肓,膏肓使药力不能达到的地方,我无能为力。”秦缓说的话跟景公的梦完全吻合,景公既惊讶又佩服。不久,景公就死了。
??病入膏肓:指病情极重,无法医治。也比喻情况严重,无法挽救。
病入膏肓的主人公是谁(扁鹊的典故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的主人公是谁
病入膏肓的主人公是晋景公
成语典故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现在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扁鹊的典故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成语不是来自于扁鹊治病。
这个词语出自: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其中膏肓:古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形容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病入膏肓”,是一句颇有名气的成语,也是传统中医学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不仅具有医学上的典范式教育意义,同时对因果关系的揭示和对生命真相的感悟都颇有教益。
扩展资料:
病入膏肓的成语典故: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医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六月丙午这天,晋景公想尝新麦,派甸人献上新麦,由庖人烹调。这时景公把桑田的巫人叫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将要吃新麦的时候,景公肚子发胀起来,走到厕所,跌入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当天早晨梦见背着晋景公升天,到了下午,他背着景公出厕所,于是就把他作了殉葬人。
病入膏肓的历史人物是谁
病入膏肓的主人公是晋景公
成语典故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现在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如有帮助请给好评,先谢谢了
班门弄斧的主人公是谁?
班门弄斧的主人公是鲁班和匠石。班门弄斧的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该成语最早出自唐朝柳宗元的《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思是: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
明朝梅之焕的《题李白墓》写道: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由此,简化成成语班门弄斧。
典故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
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的白灰给扫掉了,连鼻子尖的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门前耍弄,那就有点儿不自量力了。
以卵击石主人公
以卵击石的成语故事1
【汉字书写】:以卵击石
【汉语注音】:yǐluǎnjīshí
【成语出处】:战国。墨翟《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偏重于指彼此力量上的强弱悬殊,含自取灭亡的意思多一些。
【以卵击石的意思】:卵:蛋。用鸡蛋砸石头。比喻自己的力量小,却要和非常大的力量较量,最后只有以失败告终。
【以卵击石的近义词】:自不量力、螳臂当车、自取灭亡;
【以卵击石的反义词】:泰山压卵、自知之名、量力而行;
【以卵击石的故事】
墨子在去齐国的路上遇到名字叫“曰”的人,“曰”对墨子说:“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不能往北去,你的皮肤黑,去北方不吉利。”黑子对“曰”说:“我不相信你的话。”墨子朝北继续走去。过了不久墨子又回来了,回来的原因是淄水泛滥,无法过河。“曰”得意忘形地对墨子说:“我说你往北走是不吉利的吧。”墨子笑着说:“我回来是因为淄水泛滥,所有的人都受到了阻碍,来去的人们有黑皮肤,也有白皮肤,大家都过不去的。”“曰”听了以后哑口无言。墨子推心置腹地对他说:“天帝如果在东方杀了青龙,西方杀了白龙,南方杀了赤龙,中部杀了黄龙,那全天下的人不是都不能动了吗?你的谎言是不可听信的,好比用鸡蛋去碰石头,就算是把全天下的鸡蛋拿去碰石头,石头也不会被碰坏。”“曰”听了墨子的话以后无地自容的走了。
【以卵击石例句】
战国。荀况《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三回:“今将军将不过十员,兵不足二十万,真如群羊斗虎,以卵击石,未有不败者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六回:“夫以弱燕而抗强秦,如以毛投炉,无不焚也,以卵投石,无不碎也。臣智浅识寡,不能为太子画策。”
【以卵击石造句】
某县赫赫有名的县长居然警告拆迁抵制者不要以卵击石,这种管理者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啊。
大家都乐此不疲地关注城管这个职业,人微权轻的小摊小贩在与城管的斗争中就像是以卵击石。
以卵击石的成语故事2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他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肤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
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愧地走了。
以卵击石的意思: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以卵击石的成语故事3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傀地走了。
以卵击石的成语故事4
【注音】yǐluǎnjīshí
【出处】经桀作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绕沸。《荀子·议兵》
【解释】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不量力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以卵投石、不自量力
【押韵词】出言吐词、尺枉寻直、瞎马临池、分毫不值、夸大其词、气壮理直、争长黄池、含糊其辞、洗手奉职、一钱不值、......
【年代】近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他到齐国去的路上碰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他脸色不好,不宜前去。墨翟根本不相信他的这一套,说算命先生是迷信,迷信是战胜不了真理的,拿迷信来否定真理就好比以卵击石,对真理毫无损伤
【示例】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成语例句】
◎武汉是军事重地,敌人大军云集,虽然此时蒋、冯、阎大战正在酝酿,但红一师若去攻打武汉,实是以卵击石。
以卵击石的成语故事5
【拼音】以卵击石yǐluǎnjīshí
【释义】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出处】《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主人公】墨子
【近义词】不自量力,螳臂当车,以卵投石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他到齐国去的路上碰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他脸色不好,不宜前去。墨翟根本不相信他的这一套,说算命先生是迷信,迷信是战胜不了真理的,拿迷信来否定真理就好比“以卵击石”,对真理毫无损伤。故事:有一次,荀子同楚将临武君谈论军事,临武君说:“善用兵者如能善于‘攻夺变诈',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荀子不同意临武君的观点,他反对侵夺、欺诈,主张“仁人之兵”。他说:“如果暴君桀的不义之师,以‘攻夺变诈'为主要战略,去攻击圣王尧的仁人之兵,结果一定失败,好比以卵击石,用手指去搅滚汤,也好比跳进深水烈火,一进去便被烧焦和淹没了。”《墨子。贵义》篇也说过“以卵击石”这句话。《墨子》的作者墨翟,人称墨子,是战国初期宋国人。有一次,墨子到北方的齐国去。路上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他对墨子说:“根据我的种算,今天北方忌见黑色,而你的脸色比较黑,今天出行往北,一定很不利!”墨子根本不听。而算命先生却还要坚持他的谬论,劝阻墨子,双方争论起来。最后,墨子以坚定的口气说:“你所说的是谬论,我所说的是真理,你想用谬论来否定真理,那就等于‘以卵击石',是注定不会成功的!”说罢,墨子不再去理会那个算命先生,径直向北方的齐国而去。“以卵击石”这个成语,比喻强弱悬殊,以极弱攻极强,必然遭到失败
成语故事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算命先生,他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肤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算命先生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算命先生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又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全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谬论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好比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算命先生听后羞愧地走了。”
病入膏肓,它的成语故事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春秋时,晋国国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去秦国请一位叫缓的医生来看病。当缓还没有到晋国的时候,晋景公在病床上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儿在谈话。一个说:“来的这个医生很厉害,我们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肓(huāng)的上面,膏(gāo)的下面,看他怎样?”缓来后,看了看晋景公的病情,说:“大王的病医治不好了。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是达不到的。”不久,晋景公就去世了。
病入膏肓——膏肓: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膏”,心与膈膜之间叫“肓”。比喻危机不可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