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关于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文本目录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四大名著中的成语故事。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关于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中国古代 成语故事
  •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 四大名著中的成语故事。
  • 中国古代名人 成语故事
  •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
  • 中国古代 成语故事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四大名著中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刘备屈身,三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前,周瑜恐诸葛亮日后为祸,借弓箭少,欲杀孔明,约以三日,求10万支箭,孔明借大雾,巧用草船前往曹营,得箭

    桃园结义:刘备落魄,遇关张,张飞屠夫,颇有资产,三人一谈即合,飞捐资产,募得兵士,三人于飞后院结拜,正值桃花开

    乐不思蜀:蜀亡,后主囚禁于魏,司马昭问后主,后主答,此间乐,不思蜀

    望梅止渴:曹操带兵,正值烈日,兵渴,曹操欺骗说,前有梅林,兵士精神顿长。

    中国古代名人 成语故事

    走马观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故事:唐朝诗人孟郊年轻时隐居嵩山,过着清贫闲淡的生活,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多次进京赶考没有考中,直到41岁才考取进士,他写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

    成语 是中国 传统 文化 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古代 成语 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

    古代成语故事

    1、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2、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一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明白这是甚么鸟吗”

    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之后 其它 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3、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 说说 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望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样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最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望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但是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4、杀鸡取卵

    阿三家养了一只很健壮的母鸡。它到处捉虫子吃,把自己喂得饱饱的。每一天午后,这只母鸡都会准时下一个大个儿的蛋。

    阿三家母鸡下的蛋又大又好,远近闻名许多人都争着来买他家的鸡蛋。他就用这些鸡蛋来换大米,够他全家吃,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说这鸡要是一天能下两个蛋多好阿,我们家的大米就会多出一倍呢。”“可不是嘛,每一天能下三个蛋,不,四个,五个……能下十个蛋才好呢。”阿三说。

    他的妻子说:“这母鸡每一天都能下一个蛋,肚子里必须存了不少蛋吧。”阿三点点头:“那当然!”

    妻子又说:“它一天只下一个蛋,也太慢了吧。不如我们一下子把鸡蛋全拿出来,就发,大财了。”

    阿三想了想说:“对阿,我怎样没想到这个呢还是你聪明,我此刻就把鸡蛋全取出来。哈哈,咱们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了。”

    他说着就捉来母鸡,很快把母鸡的肚子打开了。咦母鸡肚子里都是一些没长成的小鸡蛋黄,有的还没芝麻大呢。

    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后悔也来不及了。再也,没有母鸡下蛋换米了,他们俩对着母鸡大哭起来。

    没过几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见了底,他们只能回忆以前的完美日子了。

    5、刻舟求剑

    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他坐船过江的时候,一不留意,把身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那个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嘴里自言自语嘱咐自己:“别忘记了,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同船人见他不着急的样貌都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

    “着什么急,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从这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宝剑找回来。”

    过了一会儿,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靠了码头,这个人便从船上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捞宝剑,但是,摸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这样寻找宝剑都感到很可笑,有一个人说:“宝剑掉江里以后,船还是在行走的,而宝剑沉在水底下是不会跟着走的。事实上,此刻船离开丢剑的地方已经很远了,再按船舷上刻记号处去找它怎样能找到呢?”

    大家都议论说:“这个人连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之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

    6、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样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先,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就应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此刻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7、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立刻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阿!”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8、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此刻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之后,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忙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齐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明白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明白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之后,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最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10、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务必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透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但是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能够互相帮忙,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阿!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此刻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明白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相关 文章 :

    ★ 历史三字成语故事精选10篇

    ★ 中华古代成语故事精选5篇

    ★ 历史寓言故事成语

    ★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

    ★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精选

    ★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 古代励志成语故事精选

    ★ 成语故事大全精选合集

    ★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idiomstory/4012.html
    一则成语故事(一则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小古文(小古文画龙点睛全文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