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连环画(中国古代成语故事连环画(第4辑)(中国香)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成语故事连环画,关于成语故事连环画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成语故事连环画,关于成语故事连环画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成语故事连环画(四格)
  •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连环画 有几本
  •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连环画(第4辑)(中国香
  • 关于成语“拔苗助长”连环画。
  • 中国成语连环画收藏本内容简介
  • 连环画 成语故事选 (三) 大缺本
  • 成语故事连环画(四格)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连环画 有几本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连环画(第4辑)(中国香

    ①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②1959年毛泽东同志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中的老人来吃饭

    " 1919年,毛泽东的母亲患腮腺炎

    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得此消息急忙往家赶,想接母亲支省城治病

    可是因并发其他病症,毛文氏--文其美还是离开了人世

    毛泽东万分悲痛,用泪和墨写下了《祭母文》和两幅灵联

    一联是:"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另一联是:"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从这两幅联中,看到毛泽东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受,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③汉文帝亲奉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一位比较宽厚有为的封建帝王,由于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曾给社会带来一度繁荣昌盛

    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还是一位孝顺母亲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后多病,他在处理完繁忙政务后,认间经常亲自在母亲病榻旁陪伴

    在薄太后患病三年间,刘恒经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母亲所服的汤药,文帝都要先亲自尝过后,才让太后服用

    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庄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司汤达)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关于成语“拔苗助长”连环画。

    揠苗助长 [yà miáo zhù zhǎng]  

    【简介】

    本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文章短小精练,先是用寥寥数语,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可叹又可笑的“揠苗者“形象,然后又加以评论,可谓画龙点睛,使人顿悟作者的用意所在,叙议结合,相得益彰。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解释】

    ①[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

    ②[芒芒然归]一说茫茫然。很疲劳地回到家里。芒芒然,疲劳的样子;归:回家

    ③[其人]他家里的人。

    ④[病矣]累极了。

    ⑤[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趋,急行,跑;之,代词,它,代禾苗。

    ⑥[苗则槁(gǎo)矣]禾苗却枯死了。则,却;槁,枯槁,枯死。

    ⑦[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不想帮助它生长的人是很少的,寡,少。

    ⑧[以为无益而舍之者]认为帮助禾苗生长没有好处而抛开禾苗(不管)的人。想,没想好处;舍,抛开不管。

    ⑨[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锄草的人。耘,锄草。

    ⑩[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不但没有益处,反倒害了禾苗。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词,它,代禾苗。

    中国成语连环画收藏本内容简介

    自从《中国成语连环画收藏本(共60册)》的推出,一系列新的连环画作品如《孙子兵法》相继问世,极大地拓宽了连环画的表现领域,引领了连环画出版的新潮流。这一切创新都可追溯到《中国成语故事》的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连环画艺术和文化发展虽然在新作数量上可能不如前,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探索和深化,无疑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经典之作。

    二零零七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对《中国成语故事》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重新出版,这一举措深受连环画爱好者的喜爱。作者们对出版社的肯定和鼓励,进一步激发了我们挖掘《中国成语连环画收藏本》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罗(个个)风先生在序言中的阐述,揭示了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语文现象,它承载了丰富的内涵,在全球语言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出版社将成语这一聚合现象通过故事和图像的形式生动化,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创新尝试。尤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为连环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连环画 成语故事选 (三) 大缺本

    【成语】: 卿卿我我

    【拼音】: qīng qīng wǒ wǒ

    【解释】: 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举例造句】: 它们在春情发动期,雌的和雄的碰在一起,难免“卿卿我我”的来一阵。 ★鲁迅《准风月谈·男人的进化》

    【拼音代码】: qqww

    【近义词】: 恩恩爱爱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男女之间

    【英文】: be very much in love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idiomstory/3946.html
    胎教成语故事(让宝宝的胎教从听故事开始,哪些类型的故事比较适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简述《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 要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