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成语故事(红楼梦成语故事)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红楼梦中的成语故事,关于红楼梦中的成语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红楼梦中的成语故事,关于红楼梦中的成语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出自红楼梦的成语故事
  • 红楼春趣的故事成语?
  • 红楼梦的20个成语故事的历史人物
  • 红楼梦成语故事
  • 红楼梦中的成语及出处(急!!!!)
  • 出自红楼梦的成语故事

    百里挑一、金玉良缘、娇生惯养、赞不绝口、蜂拥而上、粉妆玉琢、无情无义、

    茶饭无心、一针一线、一面之缘、真心真意、光宗耀祖、心神不定、小题大作、

    饫甘餍肥、忙忙碌碌、临阵磨枪、兰桂齐芳、人仰马翻、情深意重、万目睚眦、

    风刀霜剑、顾盼神飞、牛黄狗宝、寻根究底、证据确凿、坦然自若、数一数二、

    远水解不了近渴、可有可无、所作所为、善罢甘休、口齿伶俐、抽抽噎噎、膏粱锦绣、

    原来如此、人来人往、风雨无阻、能说会道、横行霸道、花枝招展、入不敷出、

    嬉皮笑脸、狗咬吕洞宾、铁面无私、耳鬓厮磨、蹑手蹑脚、郑重其事、难舍难分、

    万象更新、一路风尘、无缘无故、无精打采、水落归漕、自出心裁、偷梁换柱、

    青灯古佛、井水不犯河水、心比天高、扬长而去、丢三落四、平心静气、没精打采、

    红楼春趣的故事成语?

    飘飘摇摇:物体在空中随风漂浮摇动。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不知落到那里去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本中《红楼春趣》的内容来自于《红楼梦》第七十回,“红楼春趣”这个名字是选进教材时编书者所加。讲述了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放风筝,生动地再现了人们放风筝、去晦气的健身活动。人们放风筝时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仰望蓝天,凝神拉线奔走,有张有弛,给人们带来快乐。突出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红楼梦的20个成语故事的历史人物

    宏篇巨著《红楼梦》,人物繁多,个个栩栩如生。那么,《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呢?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

    宏篇巨著《红楼梦》,人物繁多,个个栩栩如生。那么,《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呢?

    一、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

    二、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三、近年,徐恭时作新统计。基础工作是:在历年阅读过程中,先以庚辰本作底本,逐回逐段地把人名材料作成札记,广览诸家表谱,相互核对,最后把人物归类。统计出:

    (一)宁荣两府本支:男十六人,女十一人,宁荣两府眷属女三十一人。

    (二)贾府本族:男三十四人,女八人。

    (三)贾府姻娅:男五十二人,女四十三人。

    (四)两府仆人:丫环七十三人,仆妇一百二十五人,男仆六十七人,小厮二十七人。

    (五)皇室人物:男九人,女六人。宫太监二十七人,宫女七人。

    (六)封爵人物:男三十七人,眷属十四人。

    (七)官吏:有姓名及职名冠姓的男二十六人,只有职称的三十八人,胥吏男三人。

    (八)社会人物:各阶层男一百零二人,女七十一人。医生男十四人,门客男十人。优伶男六人,女十七人。僧道男十七人,尼婆四十九人。连宗男四人,女四人。

    (九)外国人:女二人。

    (十)警幻天上:女十九人,男六人。总计:男四百九十五人,女四百八十人,

    合计: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

    四、《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还可归谱如下: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住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七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红楼梦成语故事

    狐朋狗友:

    【解释】: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

    丢三落四:

    【解释】 形容因做事粗心或记忆力不好而顾此失彼。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难舍难分

    【解释】: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愿分离。亦作“难分难舍。”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不免盟山誓海,难舍难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难舍难分,所以一直就在船上打了‘水公馆’。”

    拍案叫绝

    【解释】: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出自】:唐·田颖《博浪沙行序》:“不禁拍案呼奇。”

    【示例】:使人见之,一个个欢欣鼓舞,快意舒怀,不禁~。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平白无故

    【解释】平白:凭空;故:缘故。指无缘无故。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五十回:“平白无故的生出这等毒计。”

    红楼梦中的成语及出处(急!!!!)

    骨肉分离 太虚幻境 曲径通幽 鸳鸯在梁 摸着石头过河 风水宝地 熟能生巧 寻花问柳 一石二鸟

    百依百顺(79回)、翻天覆地(105回)、横行霸道(9回)、眉开眼笑(2回)、一模一样(62回)、无法无天(33回)、终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称心如意(57回)

    哀哀欲绝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耳边风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耳鬓斯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风尘碌碌 无可如何 锦衣纨裤 饫甘餍肥 一技无成 茅椽蓬牖 瓦灶绳床

    晨夕风露 阶柳庭花 了然不惑 自怨自叹 高谈快论 荣华富贵 利物济人

    美中不足 好事多魔 乐极悲生 人非物换 静极思动 无中生有 安身乐业

    离合悲欢 青天白日 青红皂白 炎凉世态 不可胜数 自相矛盾 不近人情

    消愁破闷 追踪蹑迹 好货寻愁 谋虚逐妄 胡牵乱扯 忽离忽遇 指奸责佞

    贬恶诛邪 伤时骂世 父慈子孝 称功颂德 从头至尾 酌酒吟诗 偷香窃玉

    洗耳谛听 粉妆玉琢 惯养娇生 敝巾旧服 腰圆背厚 面阔口方 剑眉星眼

    巨眼英雄

    关键词:子弟书;《红楼梦》;语言;俗语;通俗化</P>

    子弟书作为一种通俗文艺、说唱艺术,它运用通俗语言是必然的,这也成为其语言的特质。而在取材众多小说戏剧的子弟书作品中,改编自《红楼梦》小说的这二十多篇作品总体来说是比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泪缘》等等,其中典故的运用、骈俪句式的排比、铺陈,给人以极为雅致、庄重的感觉。但它又的确是用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的红楼故事。</P>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俗语”意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1996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P>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据粗略统计《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语高达七百余条之多,几乎是《红楼梦》的一倍。</P>

    下面讨论一下《红楼梦》俗语的来源问题。</P>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西厢记》是对曹雪芹创作有最大影响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红楼梦》原著有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二是历史典籍、古人诗词。《红楼梦》中第十五回“远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佳人薄命出自苏东坡的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P>

    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的俗语。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从口语中采撷来的。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等等。这些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新鲜有趣,朴实自然。</P>

    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归纳如下:</P>

    ; 俗语出处备注</P>

    1、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咱们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荣国府》第一回刘老老语</P>

    《二入荣国府》第四回王熙凤语</P>

    3、上年纪老人更与老人亲。 《二入荣国府》第五回叙述者语</P>

    5、古人云菽水承欢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乐老亲。 《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P>

    6、古人云爱亲并爱亲之母,能为孝子必为贤孙。 《二入荣国府》第九回宝玉语</P>

    7、自古道贞节二字女自根本,从一而终无变更。 《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语</P>

    8、人说是闻名不如来见面。 《芙蓉诔》第五回灯姑娘语(晴雯表嫂)</P>

    9、要知道人死焉能会再生? 《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语</P>

    10、薄命儿的红颜林黛玉。 《露泪缘》第一回叙述者语</P>

    ; 11、古人说穷乃攻书原不错,又道是书能解闷未必真。 《露泪缘》第五同黛玉语</P>

    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缘随分莫追求。《露泪缘》第六回王熙凤语</P>

    13、倒不如打开壁子说亮话。《露泪缘》第十回宝钗语</P>

    15、没见过这两个不知好歹的冤家呕死个人。 《二玉论心》第一回贾母语</P>

    《二玉论心》头回诗篇</P>

    < 17、古人云韶光易过红颜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语</P>

    18、深知你花言巧语呆里藏奸。&《葬花》第四回黛玉语</P>

    、我与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待吾眠。& 《葬花》第四回宝玉语</P>

    20、又谁知韶华有限悠然去,晚景无多一旦空。《悲秋》黛玉语</P>

    21、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p; 《双玉埋红》宝玉语</P>

    22、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双玉埋红》黛玉语</P>

    ; 23、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

    24、又听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间天上两悠悠。;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

    bsp; 《议宴陈园》二回刘老老语</P>

    例如《双玉埋红》中写宝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读《西厢记》的温馨与和谐。</P>

    ; 又翻一过要留心记,这宝玉在姑娘的身后咂嘴摇头。</P>

    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这佳人听罢登时满面羞。</P>

    说你看了邪书拿我凑趣,我成了爷们玩,意儿逗笑儿的丫头。</P>

    一面说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讲讲情由。</P>

    <P> 这宝玉着忙复又赔不是,说好妹妹恕我言语不防头。</P>

    <P> 我从此竞把绝大乌龟化,等妹妹百年之后叶落归秋。</P>

    <P> 将妹妹贤德行书勒石上,我替妹妹驮于背上万载无休。</P>

    <P> 林黛玉听言不免噗哧笑,说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P>

    <P> 宝玉说这个也就该罚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诉情由。</P>

    <P> 黛玉说你当你能过目成诵,还有个一目十行在后头。</P>

    <P> 这一段宝玉一时兴起,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意。黛玉心里听着高兴,表面上还要佯装委屈,扬言要去太太房里告状。急得宝玉以趣语哄逗黛玉,说自己是“大乌龟”、“我替妹妹驼于背上万载不休”。这段有趣的自咒之语是对原著的化用,原著写宝玉急着赔不是道:“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掘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而黛玉也转怒为喜,同样引用《西厢记》中的话“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位主人公在一来一去,一退一进中,表现了亲昵随便、无拘无束的关系。而其中,俗语词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P>

    <P> 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宝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冲突,宝玉一再安慰讨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气平息下去。黛玉对他的一番话也是极为口语化的:</P>

    <P> 说起开罢那边给我斯文着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边的风。</P>

    <P> 刚刚的睡醒你又来缠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P>

    <P> 似这般拉拉扯扯成甚么样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发酸骨节儿疼。</P>

    <P> 动不动有人无人来上头上脸,讨人嫌更比从前说话儿疯。</P>

    <P> 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该把那脾气儿改,</P>

    <P> 何苦呢传出去又惹的别人好说不好听。</P>

    <P> 还有那一句言词奉劝你,二爷的话好歹别当耳傍风。</P>

    <P> 谁像你终朝只在女孩儿们一处里搅,</P>

    <P> 从没见一个胭脂儿常沾在爷们的嘴上红。</P>

    <P> 这其中的“起开罢”、“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讨人嫌”、“话儿疯”、“耳傍风”等等词语,是通俗的口语词汇,从黛玉的口中说出,可见黛玉与宝玉的关系之亲密,黛玉可以这样毫不掩饰地批评宝玉,而“魔难星”、“讨人嫌”等词,又反映出一种名贬实褒的意味。宝黛的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词汇和口语词汇,体现了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使是从较有文学修养的贵族公子小姐的口中说出这些话,也显得风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进了二人之间的感情。</P>

    <P> 再看看体现不同性格的、却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语从下面人物口中说出有什么样的效果。</P>

    <P> 作为农村老妪的刘老老,前面已经有专门的章节做过讨论和分析。这里在略加举例说明,刘老老的语言可以说是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的真实反映。“二入荣国府”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其中最能体现子弟书作者创新的还是老祖宗见到刘老老的一问一答,这一文一俗,一个文话儿谦辞,一个是“有错岔批”,逗得满堂大笑。</P>

    <P> 先看看老祖宗是怎么问的:</P>

    <P> 因问道老亲家贵庚年多少?花甲还是七旬与六旬?</P>

    <P> 为什么年来未见亲家的面,多因为事务儿匆忙疏淡了亲。</P>

    <P> 你若是不嫌俭慢就请下榻,何妨呢旷几天儿在此处存。</P>

    <P> “贵庚”、“花甲”、“七旬”、“下榻”,这样正式的文言话语,粗村的刘老老能听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难怪她会理解错误,答非所问了;</P>

    <P> 忙应道少年时耕种我全都会,如今衰老了力难禁。</P>

    <P> 老祖宗方才问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亩薄沙零四分。</P>

    <P> 我家里离城不远三十里,最好我不用七寻与八寻。</P>

    <P> 这几年年成不济没收麦子,就便忙谁敢疏忽断绝了亲。</P>

    <P> 等来年麦子收成磨些个白干面,我送来老祖宗姑娘们尝个新。</P>

    <P> 北屯里破庙中就有那上塔和下塔,没意思逛一会儿的工夫就腻死人。</P>

    <P> 凤姐在众年轻女子中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吟诗也只能说出“一夜北风紧”这样的句子。但是她的社会阅历、她的见识胆略、她的圆通练达却是众年轻女子中无人能比的,即使是男人也未必比得过的。自然她也练的一副好口才,在老祖宗和王夫人面前颇得信任和宠爱。正因为她的文化背景,她的见识,才使她的语言也多用俗语或口语词汇,呈现较为通俗甚至粗俗的特点。例如子弟书《露泪缘》中第六回“误喜”,凤姐试探宝玉后对老祖宗的一段话,就充分说明了她的语言色彩:</P>

    <P> 看他病体虽然痊可,只提林字儿就像蜜里油。</P>

    <P> 有说有笑一团高兴,出来进去好像个活猴。</P>

    <P> 虽然暂时将他哄过,只恐怕当场要露楦头。</P>

    <P> 打破了灯虎儿如何是好,兀的不是一天好事变成愁!</P>

    <P> 这是凤姐形容宝玉在得知要娶林妹妹后兴奋的样子,“像蜜里油”,形容心情的无比快乐与甜蜜,“像个活猴”,可见他几乎高兴得不能自己了。“楦头”、“打破灯虎儿”和“兀的”都是俗语词,这里“灯虎儿”就是灯谜的意思,而“楦头”,本指制鞋或制帽时所用的模型,一般为木制的,这里的意思是“兀的”就是“这”的意思。可见,在凤姐的嘴中说出了如此地道的俗语词汇是非常合理的,也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动性。</P>

    <P> 还有很有特色的,出现在《芙蓉诔》中的灯姑娘的语言,她是晴雯的表嫂,晴雯被撵出怡红院后,就是住在她的家里。原著对她没有过多的叙述,子弟书中也只有在此篇的第五回“遇嫂”才让她登态台亮相。在子弟书中,灯姑娘远比原著要风流,也远比原著要丰满,她说出的话,道出了她的见识,可见她的阅历,也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爱好和审美趣味。</P>

    <P> 书画琴棋学过没有?笙管丝弦习过不曾?</P>

    <P> 街市上楚馆秦楼曾去走,城儿外花街柳巷可闲行?</P>

    <P> 平日间好碰湖来好压宝?爱抛球儿爱拉弓?</P>

    <P> 十锦的杂耍看不看?傀儡的戏儿听不听?</P>

    <P> 骰子老阳学过没有?天九的牌儿你能不能?</P>

    <P> 这反映了市井的爱好和趣味。灯姑娘和刘老老又有所不同,她是生活在城市的下层妇女,日常接触的都是这类的东西。而在她对宝玉的问话中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于琴棋书画、花街柳巷、碰湖压宝、抛球拉弓、看杂耍、听傀儡戏、玩牌九还是非常喜好的,可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民的休闲娱乐。这一些都是小说原著所没有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不在于灯姑娘本人,而在于她的市井语言和她的语言中透露的社会文化信息。</P>

    <P> 最后再说说傻大姐。傻大姐在小说原著中出现过两次,都是起了一个关键的揭示真相的作用,一是她拾到香囊,才有了抄捡大观园;再就是她把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透露给了黛玉。而子弟书中,只有《露泪缘》第二回“傻泄”中出现了傻大姐,她也无意中将消息泄露,惹动了黛玉的心头之恨,才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情节。从情节构思上来说,子弟书这一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傻大姐和黛玉的对话,颇有意思,其中俗语词汇、口语词汇的运用非常丰富,符合人物的身份、背景,也对人物的性格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P>

    <P> (黛玉见傻大姐躲在山坡后哭)</P>

    <P> 忙问道丫头你哭因何事?有什么委屈你对着我说。</P>

    <P> 莫不是主子生气要责罚你?莫不是大丫头们把你挫磨?</P>

    <P> 那丫头傻头傻脑全不理,说人家委屈你怎么晓得!</P>

    <P> 林黛玉又是可怜又是可笑,说快快明言我替你撕罗。</P>

    <P> 大姐说方才我是无心的话,和那些姐姐们捞闲磕。</P>

    <P> 我姐姐不犯就打我,巴掌抡圆在脸上搁。</P>

    <P> 打得我火星乱爆金花滚,到如今还是嘴巴子生疼不敢摸。</P>

    <P> 黛玉说你这丫头真是傻,到底是为什么事情总不明白。</P>

    <P> 还只管冬瓜茄子胡拉扯,怄的我心烦谁合你耐磨!</P>

    <P> 因为是和智力水平有限的傻大姐说话,黛玉的语言也变得更加通俗了。“挫磨”、“撕罗”,都应该是当时的口语词,逼问傻大姐赶快把哭泣的原因说出来。那么傻大姐自然就是一通大白话了,“唠闲嗑”,说闲话、聊天,“数落”、“嚼舌”等等,现在在日常用语中也经常使用。还有后面的“忽喇巴儿的”、“打旋磨”都是形象的语言,一个是拟声词,一个是比喻词。黛玉随和、甚至哄逗傻大姐和傻大姐懵懵懂懂的对话场景也就如在眼前了。</P>

    <P> 以上列举的是《红楼梦》子弟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运用俗语或俗语词汇、口语词汇的情况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极其符合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增加了文词的生动性和生活化。而在子弟书作品的叙述语言中,也大量运用了俗语或俗语词汇。例如《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写道:“这婆子形容虽然笨他心中巧,常言道长老了的生姜更辣人。一句句捎言带语把艰难诉,奉承时随风儿上顺可人的心。来意原为是求周济,看光景搭讪着便把腿儿伸。”叙述者以客观的眼光叙述评价了刘老老,用俗语形容她是老生姜,是经过世事的。而刘老老也见风使舵,说着顺人心的话,讨人欢心。一句“随风儿上顺可人的心”,一个“搭讪”,把她的随意放松的心理状态勾画无疑。.</P>

    <P> 另外其他的《红楼梦》子弟书作品中运用俗语词汇和口语词也是很多的。例如“孤拐儿”、“兀的”、“腌臜”、“魔乱”等。这些都体现《红楼梦》子弟书语言的特殊味道,一方面是来自于对原著语言风格的借鉴,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子弟书这一特殊体制对语言的要求。子弟书极具有京、津和东北一带的风格和特点,因为要符合唱故事的需要,所以音乐成为其重要因素之一,而它所押的十三道大辙就是北方俗曲压韵的依据。这二十多篇《红楼梦》子弟书作品多集中用人辰韵(八篇)、东中韵(七篇)和言钱韵(五篇),另外一七韵、花发韵、油求韵、波梭韵、江阳韵和遥条韵都有涉及。而更绝的是《露泪缘》,十三回正好用全了十三道大辙。作为曲艺的子弟书具有曲艺艺术的特征,例如特别注重运用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俗语、俚语、歇后语及各种民间掌故,具有鲜活的时代风格和生活气息。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idiomstory/3473.html
    乐极生悲成语故事(乐极生悲成语故事是什么?)
    有关交友的成语故事(关于交友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