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五字成语故事,关于五字成语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常见五字成语故事5则
五字 成语 典故 在古代很多。那么五字成语典故有哪些呢?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中国古代经典五字 成语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坐山观虎斗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典故】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史记·张仪列传》
【释义】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坐观成败
【相近词】坐观成败
【成语示列】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要耐心劝解,决不能坐山观虎斗。
十八般武艺
【成语故事】梁山泊好汉史进每天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学起,这些功夫是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等,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学习,史进打这十八般武艺从新学得十分精熟。王进把其中的奥妙都全部教给了他。
【典故】凭着俺十八般武艺,定下了六十四处征尘。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
【释义】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②比喻多种技能。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各种技能
【相近词】十八般兵器
【成语举例】
◎ 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将老虎活活打死,为民除了一大祸害。
◎ 这样,他学到的十八般武艺都有了用场,他有了伸屈的空间。
一去不复返
【成语故事】公元前227年,秦国打败赵国,迫近燕国。燕国太子丹请勇士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带上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及督亢地地图。太子丹把他送到易水河边,高渐离为荆轲奏乐,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典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
【释义】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用法】作谓语;形容事物已成过去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人去楼空、一去不返
【相反词】反复无常
【押韵词】楞眉横眼、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龙睁虎眼、韶光荏苒、焦眉愁眼、柳眉星眼、克勤克俭、挤眉溜眼、猪卑狗险、照人肝胆、......
【灯谜】水流东海
【 歇后语 】荆轲刺秦
【英文】goneforever
【成语 造句 】
◎ 那种指望受过一次 教育 就可以终身适应工作需要,终身受益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 来去十里弄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金鸽子欢叫着飞回来了。
◎ 这表明王公度在李、白前一手包办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 贫穷困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 李晔同志激动地说,六十年代初期,我们曾经庄严宣告: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学而时习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 经验 ,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典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 学习 方法
【结构】偏正式
【 近义词 】温故而知新
【英语】to learn and review it from time to time
【成语举例】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宋《二程全书·外书七》
【成语举例】
◎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 如果你精力有余或好奇心强,那么就可以在学低年级的课程时,匀出一部分精力兼学高年级的课,超前满足你的求知欲,而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说来,老师在教低年级的课时,实际对他起了个"学而时习之"的作用,以前学过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加固了记忆和印象,就不容易轻易淡忘,基础就格外的扎实。
庐山真面目
【成语故事】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典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解释】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用法】作主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近义词】真相大白、庐山真面
【相反词】改头换面
【英文】thetruthofsomething
【成语举例】善作诗今只一家,方见庐山真面目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
【成语例句】
◎ 而""后长大的青年人,更不清楚穆欣其人的"庐山真面目"。
◎ 沈若鱼惊道,要是一招不慎,露出庐山真面目,他们不会打我吧?简方宁一下笑起来说,好个色厉内荏的家伙,你也不是深入敌营,再说还有我在,打不死你。
五字成语典故有哪些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五字成语的成语典故。那么呢?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五字成语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照葫芦画瓢
【成语故事】宋朝初年,翰林学士陶谷自以为文笔高超、才能出众,想好好表现一下升职,他劝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赵匡胤以为他的工作只是抄写而已,说是依样画葫芦。陶谷的目的没有达到,就在住处墙上题诗:“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典故】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宋·魏泰《东轩笔录》第一卷
【释义】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模仿
【近义词】依样画葫芦、照猫画虎
【成语造句】
◎ 他最擅长照葫芦画瓢了。
◎ 这是因为原经字小模糊,伪造者照葫芦画瓢地临摹,虽力图作到形似,但笔画已距真迹甚远
薰莸不同器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丞相王导到江南之初,想结交吴地人士,就向太尉阮玩提出结成儿女亲家。阮玩回复说:“小土丘不能长松柏那样大树,香草与臭草不能放在同一器物内。我虽然没有才能,但不能带头来破坏人伦。”
【典故】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孔子家语·观思》
【释义】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个器物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近义词】薰莸异器
【反义词】薰莸同器、鱼龙混杂
【示例】薰莸不同器,清淆本殊源。 明·何景明《咏怀》
杀人不眨眼
【成语故事】北宋初年,宋太祖派大将军曹翰率军进攻胡则,到九江庐山寺,寺里的和尚都躲了起来,只有缘德和尚坚守不出,曹翰问缘德听说“杀人不眨眼”的将军没有。缘德说他是不怕死的和尚,曹翰只好用缓和的语气请教,缘德这才召回所有的和尚。
【典故】问:‘如何是大善知识?’师曰:‘杀人不眨眼。’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
【释义】杀人时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极其凶狠残暴。
【用法】作定语、分句;指十分凶残
【近义词】杀人不见血
【相反词】救死扶伤
【成语例句】
◎ 我是谁?我是博孜鲁克大毛拉的小姐,是杀人不眨眼的卡迪尔千户长的妹妹;汗扎德就是我。
◎ 鬼子、把头对工人的迫害,可以说达到了杀人不眨眼的地步。
◎ 丢了粮食是小事,那帮家伙杀人不眨眼。
三思而后行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仁政,在鲁国碰壁后,他在离开卫国的途中总结在鲁国的经验时,对他的女婿公冶长及子贡等人说:“鲁国执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处事不冲动,三思而后行。”弟子们赶紧把他的言语进行记录。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南齐书·公冶度》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思考后才行动
【相近词】三思而行
【其它使用】
◎ 他非常细心,办事总是三思而后行。
◎ *** 是个文学爱好者,三十多年前在江永时就写呀写呀什么的,一边捧读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把聂赫留朵夫和渥伦斯基挂在口里说烂了,但是他没有当上托尔斯泰--他那三思而后行的性格使他无法成为一个作家,只是在省电视台当了个部主任。
不打不相识
【成语故事】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遇到江湖上的戴宗与李逵,三人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喝酒,宋江要喝鲜鱼汤。李逵到江边渔船上去取,渔船主人张顺与李逵发生争执就打了起来,戴宗前去劝架,三人去见宋江,宋江立即团结他们使他们成为朋友。
【出处】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
【解释】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用法】作分句;形容经过交手而结交
【相近词】不打不成相识
【反义词】不共戴天
【成语造句】
◎ 不打不相识,冤家变友朋,人之交往如此,实虚之间的由对立到相融又何尝不是如此?
五字成语故事有哪些
1、急则抱佛脚
【拼音】jí zé bào fó jiǎo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投老欲依僧”,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则抱佛脚”。王安石不悦,那人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头脚相对。
典故】王丞相嗜谐谑。一日,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宋·刘_《中山诗话》。
【释义】急:紧急,危急。比喻事到临头才慌忙准备。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事先不作准备。
【近义词】急来抱佛脚。
2、蚍蜉撼大树
【拼音】pí fú hàn dà shù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李白、杜甫刚去世不久,就有人对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妄加诋毁,韩愈对此很不满意,就写给好友《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得到张籍的赞同。
【出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昌黎先生集·调张籍》。
【释义】撼:摇动。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不自量力。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不自量力。
【近义词】蚍蜉撼树。
【成语示列】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五字成语典故精选
学成语的目的是为了用成语,想熟练运用成语,就要掌握成语的含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或者写得更简洁、更准确、更生动。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五字成语典故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河东狮子吼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苏轼被贬至黄州,常与好友陈季常一起谈论文学。陈季常很好客,经常邀客人到家里,他的妻子是河东郡柳氏经常敲墙赶客,苏轼作诗“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笑陈季常怕老婆。
【典故】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
【释义】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藉以嘲笑惧内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藉以讥讽惧内的人
【近义词】河东狮吼
【成语示列】夫道本于刚,爱妻要有方。河东狮子吼,切莫胆惊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夫道》
马上得天下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陆生经常在人面前谈到《诗书》。高帝十分反感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生不服气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出处】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解释】喻指武功建国。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凭武功建国
【相近词】马上功成
【成语示列】五年马上得天下,富贵乐在归故乡。元·萨都刺《登歌风台》诗
恨铁不成钢
【成语故事】贾宝玉因丢失通灵宝玉而生病,贾母与王熙凤商量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来冲喜,这样来挽救宝玉的生命。刚好此时贾政放了外任,贾母命他定夺。贾政也想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儿子早日康复,成家立业好继承祖业,也同意立即就办喜事。
【出处】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
【解释】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
【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用于对所期望的人
【其它使用】
◎ "恨铁不成钢"是人人对自己所爱的人都会有的一种感情,尤其是年长者对年幼者的感情。
◎ 老贫农的直言不讳的批评,"刺"了一些人,他那恨铁不成钢的真挚情感,也感动了一些人。
◎ 教师当然也同样会对学生有"恨铁不成钢"的感情。
◎ 她对晓庆要求很严,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慨。
◎ "你!……这怎么是带着阶级仇恨来练兵啊!"哥哥恨铁不成钢地说。
后来者居上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文官汲黯生性坦率,总是直言劝谏皇帝,汉武帝派他去边远的地方做官,他在东海郡政绩显著,汉武帝将他调回宫中。他本性不改,汉武帝重新冷落他。他感慨道:“皇帝用人就像堆柴,真是后来者居上。”
【典故】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史记·汲郑列传》
【释义】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后者胜前者
【相近词】后来居上
狗咬吕洞宾
【成语故事】王夫人叫贾环抄《金刚咒》,贾环便来到王夫人炕上坐着,令人点了蜡烛,拿腔做势的抄写。丫鬟彩霞叫他安分抄写,贾环则咬定彩霞与宝玉好,对他不好。彩霞则骂他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时宝玉、王熙凤进来,贾环只好偷偷地生闷气。
【出处】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
【解释】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骂人不识好歹。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来骂人不识好歹
【近义词】不识好歹
【成语示列】
◎你这是狗咬吕洞宾,把人家的好心当驴肝肺了。
◎ 什么呀?我不过是看他饿得可怜.谁想他跟我赌气,这年头都是狗咬吕洞宾,好人也难做。
五字成语典故精选5则
五字 成语 是除四字成语外的一种常见成语形式。那么五字 成语 典故 有哪些呢?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五字成语典故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骑鹤上扬州
【 成语 故事 】 传说 古代赵钱孙李四公子在扬州痩西湖畔饮酒谈志向,赵某说自己有幸结识朋友,但愿能混个扬州刺史。孙某则想骑上红顶白羽的仙鹤去琼楼玉宇渡余生。李某说要腰缠十万贯,骑上仙鹤去扬州赴任。众人戏他性急喝不得热粥。
【典故】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南朝·梁·殷芸《小说·吴蜀人》
【释义】后因以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人妄想贪婪
【相近词】骑鹤望扬州、骑鹤上维扬
【示例】但我还想加上一个 总结 ,以醒醒你的骑鹤上扬州的梦。
秋风扫落叶
【注音】qiū fēng sǎo luò yè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互相攻伐。袁谭被打败,谋士郭图劝他求助曹操,袁谭派辛毗去请曹操攻打邺城。曹操故意按兵不动,辛毗说曹军打袁尚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一定会马到成功的。曹操于是同意出兵。
【典故】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三国志·魏志·辛毗传》
【释义】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势力大
【相近词】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 反义词 】日积月累
【成语 造句 】
◎对等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
◎ 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售胝足之药
【成语故事】从前有人在市场上卖治脚茧药,在门上挂“供御”的招牌,人们讥笑他不诚实。皇帝知道后,派人传唤他,并把他投入监狱。他遇大赦而回家,就又重操旧业,在招牌上面增加“曾经宣唤”4字,以此来招徕顾客。
【出处】昔人有以胝足之药售于市者,辄揭扁于门曰:‘供御。’《厅史》
【解释】胝:手掌或脚掌上的老茧。指卖狗皮膏药骗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卖狗皮膏药
日近长安远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晋明帝小时坐在晋元帝膝上,刚好有人从长安来,就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一个远些?”明帝说:“没听说人从太阳上来。”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开宴会,夸耀明帝聪明,当场问谁近,明帝说:“日近,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出处】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解释】长安:西安,古都城名,后为国都的统称。旧指向往帝都而不能达到。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愿望没达到
【成语举例】眼见的天阔雁书迟,赤紧的日近长安远。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一折
图穷匕首见
【成语故事】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典故】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燕策三》
【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原形毕露
【相近词】图穷匕见
【示例】这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已到了图穷匕首见的最后阶段了。
相关 文章 :
1. 三字成语典故精选5则
2. 五字成语大全
3. 小学生必学历史成语故事5则
4. 来自晋朝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5. 包含“一”的成语典故5篇
经典四个字的成语故事【五篇】
【 #能力训练#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 分享的经典四个字的成语故事【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四个字的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的军队准备抵抗。鲁国有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叫曹刿(ɡuì),他自告奋勇,请求跟鲁庄公一同参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率领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双方刚摆好了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曹刿说:“时机未到,不能进攻。”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攻的命令,曹刿才对鲁庄公说:“好了,现在可以进攻了。”于是,鲁军鼓声震天,士兵们像潮水一样冲向齐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逃命。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观察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军击鼓三次以后,你才让我下令出兵呢?”曹刿答道:“打仗时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大家的士气就会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全消失了。等齐军的三通鼓击完,我们才击鼓冲锋,这时齐兵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是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
成语“一鼓作气”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鼓,敲战鼓;作,振作。
2.经典四个字的成语故事
黔驴技穷
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多事的人运来了一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厉害,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驴叫的声音很特别,很恐怖。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腾扑过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脖子,把驴给吃掉了。
这个故事说明,驴子看上去躯体高大,好像很厉害;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不值得畏惧。
3.经典四个字的成语故事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望梅止渴: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4.经典四个字的成语故事
水落石出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苏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出来。
【解释】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出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5.经典四个字的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