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关于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楚庄王一鸣惊人成语故事
楚庄王一鸣惊人成语故事如下:
在晋文公死后,楚国(今湖北湖南地区)渐渐崛起。可当时,楚国南面少数民族连年叛乱,国内大臣也大多贪图安逸,不思进取。这时,楚国出了一个少年国王,姓芈(mǐ),名吕。他从小聪明好学,谦虚有礼,当太子时,大家便对他寄予厚望,被人们称为楚国的希望之光。
可自当上国王之后,芈(mǐ)吕的表现却让楚国的人们大跌眼镜。这位小哥白天骑马打猎,放鹰走犬;晚上大开PARTY,K歌弹琴……总之,他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做许多的事,可没有一件是正事。这下大臣们都傻眼了,有的暗自担忧,背地里大骂芈(mǐ)吕胡闹。
有的气得呕血,一病不起;有的怒发冲冠,直接当面指责芈(mǐ)吕;当然,那些贪图安逸的大臣可高兴坏了,成天围着芈吕,一起吃喝玩乐。有一天,芈(mǐ)吕和大臣们开联欢会,这时,一名大臣生气地站起来。
指着一只鸟说:“大王请看这只鸟,大王养了它这么久,可是却从来没听它叫过,也不见它飞翔。大王您不觉得这只鸟和您有几分相似?”芈吕听完这话并不生气,只是微微一笑,说道:“我这只鸟,不鸣则已,一鸣必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必冲天!”
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
“一鸣惊人”是指:鸟鸣使人震惊。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更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
关于一鸣惊人成语故事如下:
一鸣惊人(拼音:yīmíng jīngrén)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 《韩非子·喻老》,后《史记·滑稽列传》中也有提及。一鸣惊人原义是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成语故事: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再敢劝告他,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请您猜猜吧。楚庄王一听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犯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调走了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6年,打败了宋国。第8年,又打败了陆浑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从而称霸天下。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一鸣惊人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而他实在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淳于髡听了便笑着说:“多谢大王英明的指点。如今大臣们正等着大鸟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开始整顿国家。首先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成语故事+一鸣惊人
故事:
齐威王沉湎酒色,三年不理朝政,国内混乱不堪。才子淳于髡知道齐威王爱猜谜语,就觐见说王宫里住着一只三年不飞不鸣的鸟。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勤于朝政,励精图治,国威大振。
【成语】: 一鸣惊人
【拼音】: 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释】: 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 《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举例造句】: 一鸣惊人,实在是出乎意外。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拼音代码】: ymjr
【近义词】: 一举成名、一步登天、名满天下
【反义词】: 身败名裂、臭名远扬、丢人现眼
【歇后语】: 立春响雷;半夜里放炮
【灯谜】: 最大的叫声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表现
【英文】: amaze the world with a single brilliant feat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一鸣惊人
释义:鸣,叫;惊,震惊。一声鸣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就做出了惊人的事。出处:《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成语一鸣惊人说的是齐威王的故事
齐威王生在战国时代
他继承王位时还不足三十岁,正是贪玩的年龄。他春风得意,整天只知道在宫中吃喝玩乐,沉溺于酒色之中,全不把国家的安危和百姓放在心上。三年下来,朝政混乱,人心涣散,边境上也警报频传。有的诸侯国看见齐国日趋衰落,便乘机攻打,侵占了不少土地。群臣百官私下里议论纷纷,都担心如此下去国家将要灭亡,可是谁也没有胆量进宫直谏。
齐威王有个大臣叫淳于髡。
淳于髡善于言辞。他进宫叩见齐威王,说:“臣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您说,这到底是什么鸟啊?”这样的讽喻齐威王当然能听懂,淳于髡是在说他治国尤功。这个很会玩的齐威王,很幸运地拥有机灵的大脑,更幸运地拥有淳于髡这样的大臣。他笑了笑说:“这可不是一只平凡的鸟啊,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齐威王是个君子,他恪守了诺言。
很快,他带着群臣到各地视察,他来到即墨,见田里的庄稼长势很好,百姓生活安康,感慨地对即墨大夫说:“我在宫中时常听人说你的不好,现在亲眼所见你的业绩,知道你是一个正直的人。”言罢,封给即墨大夫一万户。接着,齐威王又巡视阿地,看到农田荒芜,百姓愁苦,生气的训斥阿地大夫:“宫里天天有人在我面前替你美言,而今真相大白!”当即令人将阿地大夫押回京城。然后,召集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视优劣给予奖惩。同时整顿军队,振作士气,亲自率军打败了魏国的入侵军队。
此后,齐国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各国君主都惊叹:“齐威王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