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中国成语故事中“纸上谈兵”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关于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关于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 纸上谈兵成语典故
  • 中国成语故事中“纸上谈兵”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是: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敌,两军在长平展开了大战。廉颇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便决定在长平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供给不足时再出兵。于是廉颇下令闭门,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应战。

    自此廉颇在长平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赵括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

    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引到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可为时已晚。赵军成了瓮中之鳖。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了绝境。46天后,赵括决心向外突围,还没冲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纸上谈兵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故事: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 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抵挡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成语释义: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的例句:

    1、读书如果草草而过,不求甚解,那到用时,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2、学习上光会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3、今天我们就先来纸上谈兵,利用地图来摹拟战况。

    4、小明喜欢足球,不过他是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踢。

    5、我认为,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能纸上谈兵。

    6、缺乏实地考察的计划都只是纸上谈兵。

    7、对于我们的学习计划不能纸上谈兵,要实是求事。这样才达到预期目的。

    8、你如果要改变纸上谈兵的习气,得到实务中去多磨练。

    9、眼前环境不允许我们有所动作,所以再好的建议也只是纸上谈兵。

    10、我们应该将行动纳入决策当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11、要成功就得付诸实行,单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12、我最讨厌那种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能力的人。

    13、事情在筹备阶段难免纸上谈兵,但接下来得要实干了。

    14、大家动手干吧,不要纸上谈兵,浪费时间了。

    15、有些学者只会纸上谈兵,他们的理论在实际中却毫无价值。

    中国成语故事中“纸上谈兵”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发生战争,秦军为夺得战争胜利假称自己害怕赵括,于是赵王派出赵括前去领军,结果落得兵败如山倒的结局。与“纸上谈兵”有关的这场战争就是长平之战,一开始秦赵双方的领军将领分别是王龁与廉颇。王龁奉秦昭王之命对长平发动进攻之后廉颇奉命迎战,一番交战之后秦赵双方均有死伤,都没能占得太多战争优势。

    之后秦军又主动对赵军发动多次进攻,赵军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因为连番战败,赵孝成王开始质疑起廉颇的领军能力,觉得他是因怯战而不敢对秦军发动进攻。秦昭王知晓这一点之后便派出丞相前往赵国,而这丞相则在来到赵国之后大肆宣传廉颇此人并不可怕,秦军害怕的其实是赵括。已经经历多番败战的赵孝成王在听到这个流言之后戏以为真,于是将廉颇换成了赵括。与此同时,秦军领帅也更换成了白起。

    双方领军之人发生变化之后,秦赵双方的战局也迎来了重大改变。就领军能力而言,白起的能力远胜于赵括,而赵括此人其实是一个只懂战事理论却极度缺乏实战经验的一个将领。蔺相如在得知赵孝成王更换将帅的打算时也曾进行过劝阻,直言赵括并不懂得打战,但是赵孝成王却还是一意孤行地将将帅变成了赵括。秦国对于赵括的实力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才会使出这样一个计谋。

    待秦赵双方再次交战之后赵军果然大败,赵括因未能识破白起计谋而致使赵军被困城中。因为被困,赵军粮草得不到供给,最后竟是在断粮的情况下被困城中长达一个多月。后来实在没有办法,赵军只能再次发起突围。在此次突围中赵括被射杀,赵军则在他死后弃械投降。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相传赵国有一位差不多与廉颇齐名的上将军赵奢,多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赵奢有一个儿子赵括,也读了许多兵书。他除了读书,还喜欢在家里向客人演讲兵法。赵括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所以宾客们都赞扬赵括精通兵法,称赞他真是一个将门虎子。不知天高地厚小家伙,真的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自认为天下第一。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当时不少人都夸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以极其严肃诓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而赵括却把它看得很轻率,这就一定要坏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派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于是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两年后,秦国派王龁把上党团团包围。

    赵孝成王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于是,廉颇带大军驻守长平,秦国也派大军向长平进攻。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廉颇,根据敌我形势,在长平调兵布阵,准备与秦军打一场持久战。任凭秦兵挑衅,廉颇只是坚守阵地。这一下使秦军犯了难,因为秦军后方的补给线长,运输困难,难以持久。两军对峙,时间长达三年之久,秦军已经慢慢地显出了疲态,前线的指挥官眼见即将不支,只好如实向秦王汇报。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秦昭襄王派间谍携带千金贿赂赵国的权臣,并散布谎言说:“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意思是说:廉颇已经老了,根本不中用了,他哪里还敢与秦兵打仗?因此只会死守,不会进攻!他软弱无能,所以打了三年,还没有打退秦兵。赵国如果要打败秦兵,除非是启用后起之秀赵括。这时赵惠文王已死,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坚守政策早已不满,又听信了谎言,于是撤换廉颇,让赵括接替了廉颇职位。

    这时赵奢已死,其夫人请求赵王不要派她的儿子去长平。理由是其丈夫生前嘱咐,说儿子只会吹牛,没有实际经验,把用兵打仗看得像小孩子玩耍一样。而且当他一谈起兵法,就马上目空一切,好像四海之内,只有他一个人会打仗。这种人不带兵倒也罢了,一旦带兵,一定要打败仗。赵王不信,赵母只好请求赵王,如果将来儿子打了败仗,请不要罪及家族。

    公元前260年,赵括统率20万大军,来到长平,廉颇只好交出兵符,自个儿回家。赵括总共率领四十万大军,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他下达命令:如果秦兵再来进犯,一定要迎头痛击。如果敌人被打败,一定要马上乘胜追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

    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后,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于是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

    然而,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会临阵应变,那边白起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谈何容易。最后,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全部覆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这段历史后来产生了成语“纸上谈兵。”“兵”指战争、军事。“纸上谈兵”指仅在纸面上、口头上空谈军事,实际并不懂的人。用它来讽刺那种喜好空谈、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或者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情形。

    简短版: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idiomstory/3367.html
    虎头蛇尾成语故事(虎头蛇尾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凿壁偷光(凿壁偷光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