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成语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三个)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来自成语故事的成语,关于来自成语故事的成语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文本目录写出来自成语故事的四个成语。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来自成语故事的成语,关于来自成语故事的成语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写出来自成语故事的四个成语。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精选5则
  •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三个
  • 有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 写出来自成语故事的四个成语。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成语 故事 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 成语 典故 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不食周粟的故事

    【拼音】bù shí zhōu sù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伯夷在父亲死后坚决不肯继承王位。后来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也不愿出来为官,感到十分耻辱,就与弟弟叔齐决定不再吃周朝的粮食,两人隐居在首阳山,专门靠吃采山上的野果及野菜而生存。

    【典故】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史记·伯夷列传》

    【释义】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有骨气

    【 反义词 】卑躬屈膝

    傍人门户的故事

    【注音】bàng rén mén hù

    【成语故事】 传说 古代过节要贴桃符及门神,还要做一个艾叶草人插在门上。桃符抬头看见艾人就骂道:“汝何等草芥,敢居我上!”艾人低头应道:“你已半截入土还要争高低?”双方大吵。门神劝解他们说:“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

    【出处】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

    【解释】傍:依靠,依附;门户:门第。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依赖他人,不能自立

    【相近词】傍人依户、寄人篱下

    【相反词】自力更生、自立门户、独树一帜

    拔山扛鼎的故事

    【拼音】bá shān gāng dǐng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出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史记·项羽本纪》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释义】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 近义词 】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暴戾恣睢的故事

    【注音】bào lì zì su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鲁交界的柳下村成为诸侯战争的兵源地,展跖为逃避兵役而组织人马攻占启阳城,而后又占领鄫城,队伍扩大到9000人,官僚贵族们闻风丧胆,把展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污蔑他为盗跖,说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

    【出处】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暴戾:凶恶、残暴;恣睢: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为人凶恶残暴

    【相近词】穷凶极恶、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反义词】慈眉善目

    不堪其忧的故事

    【拼音】bù kān qí yōu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颜回生活困难,可他的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孔子称赞颜回是一个贤德的人,他过着箪食瓢饮的俭朴生活,身处陋巷,别人不堪其忧,他却视此为真正的快乐,只有他能担当大任。

    【典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

    【释义】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能忍受愁苦

    【示例】这儿环境太嘈杂,居民不堪其忧。

    相关 文章 :

    1.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故事

    2.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3.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4. 历史成语故事在线阅读

    5. 小学生必读的成语故事5篇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完璧归赵

    读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近义词:物归原主、物归旧主。

    反义词:久假不归、巧取豪夺、横征暴敛。

    例句: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2、围魏救赵

    读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出处:《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近义词:声东击西   

    反义词:围点打援

    例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3、毛遂自荐

    读音: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释: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近义词:自告奋勇

    反义词:自惭形秽

    例句:学校需要能干的志愿者,小刚毛遂自荐。

    4、负荆请罪

    读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 方责罚。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近义词:幡然悔悟

    反义词:死不悔改

    例句:昨天言语多有冒犯,今天特来负荆请罪,请您多包涵。

    5、讳疾忌医

    读音:huì jí jì yī

    解释: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

    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近义词:文过饰非

    反义司:闻过则喜

    例句:医生说这位病人本来有救,但因讳疾忌医,等到病情恶化后,终致药石罔效。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精选5则

    成语 故事 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之后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状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 文章 风格浅显易懂。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应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 ,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我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我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样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先,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就应从宽处理。石就派自我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此刻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之后,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忙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齐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明白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明白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之后,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最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三个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三个: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成语解释:

    1、揠苗助长

    拼音:yàmiáozhùzhǎng

    释义: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

    引证:《孟子·公孙丑上》: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2、守株待兔

    拼音:shǒuzhūdàitù

    释义: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比喻原来的经验;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

    引证:《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刻舟求剑

    拼音:kèzhōuqiújiàn

    释义: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引证:《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1、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

    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2、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但是一直没有意外之财,每天过着一样的生活。

    人生里总会有一点好运气,终于,奇迹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今往后,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那被兔子撞上的树根,等着下一个兔子来撞。

    3、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有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

    出自成语故事的成语:手不释卷、围魏救赵、惊弓之鸟、坐井观天、草木皆兵。

    1、手不释卷

    【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解释】:光武帝在军队的事务,书本也是不离手。

    【示例】: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开卷有益、好学不倦、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手不释书

    【反义词】不学无术

    2、围魏救赵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近义词】声东击西、围城打援、围詹救科、调虎离山

    【反义词】围点打援、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3、惊弓之鸟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解释】:滥用武力的军队容易动荡,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示例】:绍闻是~,吓了一跳。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一回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草木惊心、心有余悸、惊弦之鸟、伤弓之鸟

    【反义词】初生之犊、初生牛犊

    4、坐井观天

    【解释】: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自】: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解释】:坐在井,看天,说是小的,不是天大小的。

    【示例】: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樗配之辈。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以蠡测海、一孔之见、井底之蛙、目光如豆、坎井之蛙。

    【反义词】面面俱到、无懈可击、天衣无缝、高瞻远瞩、无微不至。

    5、草木皆兵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解释】:苻坚与苻融登上城楼观望王,被安排阵势整齐,将领士兵精锐部队;又向北望八公山上草森林都像人的形状,回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劲对手,什么是少么?’失望有惧色。

    【示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

    【近义词】风声鹤唳、八公草木、风兵草甲、杯弓蛇影、疑神疑鬼、满腹疑团、弓杯蛇影

    【反义词】若无其事、措置裕如、岿然不动、镇定自若、坚如盘石、稳如泰山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idiomstory/3340.html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短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短的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