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介绍,关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介绍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寓言故事主要内容是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指鹿为马》、《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1、指鹿为马
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
2、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中了一口大大的钟。这个人想要把它敲碎拿走,但是敲击是有声音的,于是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就听不见了。结果在他敲钟的时候,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4、农夫和蛇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很可怜它,就把它放在怀里。
当他身上的热气把蛇温暖以后,蛇很快苏醒了,露出了残忍的本性,给了农夫致命的伤害——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救了一条可怜毒蛇,就应该受到这种报应啊!”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作者简况
1、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基础。其文学功底之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韩非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2、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他是唐朝时期的文学家、散文家。他的文学方面有六百余篇的著作,在诗歌、辞赋、散文等当面都有很好的成就。同时他和韩愈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与宋朝时期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代表作有《黔之驴》等。
3、孟子
(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
4、庄子
庄子原名叫做庄周,祖先曾是宋国的王室血脉,公元前369年出生于宋国蒙城,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开创了独特的庄子哲学,是后世公认的道家两大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不仅在道学和哲学上有深厚的研究,他同时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代表的经典寓言有《庖丁解牛》、《井底之蛙》等。
5、张彦远
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唐朝大臣、画家、绘画理论家,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
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 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初为左补阙。大中初年(847年),迁任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乾符初年(874年),任大理卿。
天祐四年(907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彩笺诗集》、《三祖大师碑阴记》、《山行诗》等。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1. 《庄子》中的《埳井之蛙》讲述了井底的青蛙因为自己的局限而误解了世界的广阔,从而告诫人们不应限于狭隘的视野而自大。
2. 《列子》中的《杞人忧天》描述了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说明了人们不应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忧虑,从而揭示了杞人忧天的愚昧。
3. 《画鬼最易》说明了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最难的,而远离实际瞎说一气,则是容易的。
4.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是多么荒唐可笑。
5. 《穿井得一人》启示我们,不经调查研究,单凭道听途说和主观推想,就难免不出差错。
6. 《郑人买鞋》里的郑人,是教条主义的典型,提醒我们不应墨守成规。
7. 《啮镞法》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伤害恩人是很卑鄙的,心术要正。
8. 《何待来年》与《猩猩嗜酒》劝诫人们有错即改,不要借故推托,明知故犯。
9. 《蜈蚣自大》、《恃胜失备》教育我们不要骄傲自满,盲目轻敌。
10. 《强取人衣》、《高昕嗜杀》揭示了世上恶人的巧取豪夺和极端残忍。
11. 《更渡一遭》、《猫祝鼠寿》嘲讽了伪善者的虚情假意。
12. 《争雁》斥责了那种崇尚空谈,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辩的风气。
13. 《黠揉媚虎》、《山魅漆镜》指明了喜欢逢承、厌恶批评都会自食恶果。
14. 《迂儒救火》、《傅显》表现出拘守封建礼教的迂腐可笑。
15. 伯乐相马的故事,今天读起来更觉得有新的意义,特别是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斗争艺术的部分。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幽默深刻,通常只用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幅情节生动的画面,中国古人的人生智慧也便在这幅画面上得以鲜明呈现。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主要内容?
古代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盛行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宋人揠苗》、《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
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
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推荐理由
这本书的推荐理由包括丰富的情节、深刻的道理、精炼的语言和广泛的文化内涵。
1、丰富的情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通常以简短生动的情节,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和场景,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力。
2、深刻的道理:这些故事不仅富有趣味性,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人生智慧,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也能获得启示和思考。
3、精炼的语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著称,使读者能够轻松领略到古代汉语的魅力。
4、广泛的文化内涵:这些寓言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哪些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农夫与蛇》、《南辕北辙》、《买椟还珠》、《削足适履》、《掩耳盗铃》、《画蛇添足》、《滥竽充数》等。
古代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