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中寓言故事有感(语文:庄子 <秋水>)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秋水》中寓言故事有感,关于《秋水》中寓言故事有感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秋水》中寓言故事有感,关于《秋水》中寓言故事有感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秋水中有哪些寓言故事
  • 语文:庄子 <秋水>
  •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 求一篇《逍遥游》的读后感
  • 给我一篇鲁宾逊漂流记的读后感
  • 秋水中有哪些寓言故事

    河神开眼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懂得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语文:庄子 <秋水>

    《秋水》全程导学

    【背景探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尝为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与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但是他能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抨击,也有其积极意义。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来看,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灭是非得失,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

    《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善用譬喻,且用喻灵活;第三庄子散文多用韵,声调铿锵,富于节奏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因为宇宙是无穷大的,人在宇宙中显得很渺小,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作品鉴赏】

    《庄子•秋水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一、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任意驱使为其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并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二、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秋水》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

    1、 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 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4、 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

    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译释点评】

    秋水时至②, 百川灌河③, 径流④之大,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

    时: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时令。 百:众多的意思。“泾”同“径”。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⑤。 于是焉河伯⑥欣然自喜,

    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这时候,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

    涘:水边,岸。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⑦。 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⑧,

    以为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 到了北海,

    尽:全,都。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北海:(河东端)北方的大海。

    东面⑨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⑩,

    面朝东一看, 看不见水的尽头。 这时候, 河伯才转过脸来,

    东面:面向东。 端;边。 旋:转。 向:面对。

    望洋向若(11)而叹曰:“野语(12)有之曰:‘闻道百

    对着海神若迷惘的感叹说: “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

    野语:俗语。 百;很多。

    (13),以为莫己若(14)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

    就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

    莫己若: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意即“说的就是我”。 闻;学识。

    少仲尼之闻(15) 而轻伯夷之义(16)者,始吾弗信;

    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 开始我还不相信;

    少:小看。 轻;轻视。 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不义,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7),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现在我亲眼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穷:尽。 殆:危险。 非……则……:要不是……就……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8)。”

    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见……于:表示被动的固定结构。 大方之家;修养很高,明白事理的人。

    点评: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课后理解】

    在《非攻》(节选)和《秋水》(节选)中任选一篇,参考教科书给文言文加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为标号的内容加上恰当的注释。

    (2)【时至 】 按照时令

    (3)【百川灌河】 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注入到黄河里

    (4)【泾流】 直流的水波

    (5)【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

    (6)【河伯】 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 全在自己这里

    (8)【北海】 (河东端)北方的大海

    (9)【东面】 脸朝东

    (10)【旋其面目】 转过脸来

    (11)【望洋向若】 对着海神若

    (12)【野语】 俗语

    (13)【闻道百】 听到很多道理

    (14)【莫己若】 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15)【少仲尼之闻】 小看仲尼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 轻视伯夷的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亲眼看见您的广阔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知识盘点】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 “泾”同“径”,直。

    ②不辩牛马 “辩”同 “辨”,辨识。

    2、词类活用

    ①且夫我尝少仲尼之贤 “少”,形容词用作动词,小看。

    ②而轻伯夷之义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③秋水时至 “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令

    ④顺流而东行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⑤东面而对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3、特殊句式

    ①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为“若己”,意为“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应为“谓我”,意为“说的是我”。

    ③闻道百 定语后置,应为“百道”,意为“很多的道理”。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表示被动的固定结构。

    ⑤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固定结构,可翻为“不是……,就……”

    【文化卡片】

    1、仲尼:孔子(前551—前479),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晚年曾整理“六经”。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考题链接】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002全国高考卷)

    A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力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 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实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1998年全国高考卷)

    A 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旧例。

    B 得全首领以没 首领:指保持高位

    C 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有关官员

    D 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3、下列句子中“以……为(以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必以长安君为质 D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罢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5、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两涘渚涯之间 ②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③野语有之云

    ④我之谓也 ⑤我尝少仲尼之闻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①②⑤/③④/⑥

    附参考答案

    1、A A项中的两个“以”字,均为介词,前者表示率领,后者表示工具,因此两者是不相同的。B项中两个“会”字意为“恰巧,正好”,用法也相同;C项中的“既”表示“已经”“在……之后”;D项的两个“无”字均表示“无论,不论”,是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意思。

    2、答案为B “首领”指身家性命。

    3、D

    4、B

    5、B

    !

    id="3">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在《荀子•宥坐》篇中,荀子在文章的第一段记叙了孔子师徒关于“宥坐之器”的对话,表达出他关于学习、修身等问题的认识。他写道: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一种倾斜而不易放平的器物)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则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水满则溢,月圆则缺,这是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从这些自然现象中,先哲们悟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满招损,谦受益。为此,鲁国的有识之士在鲁桓公的庙中安装了“欹器”,藉此警示后人“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当孔子有感于此,发出“恶有满而不倾覆”的感叹时,弟子子路请教他有无保持“满”的状态的办法,孔子借题发挥,告诫他的学生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就是说,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示怯懦,富有而不夸显,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

    《孙子兵法》是一部“舍事而言理”,即采取“抽象法”论述军事理论的杰出著作。但为了使抽象的军事理论为人们所深刻理解和掌握,慧眼卓识的孙子往往采用“近物取譬”的办法,以世间诸物尤其是水的特性和作用为比喻,阐述深奥的军事原理,从而使抽象的《孙子兵法》平添了生动和形象,也为我们诠释这部“仰之弥高,钻之弥深”、详备富赡的伟大兵书的思想内容提供了感性的依据。同时,由于水的特性和功用,使得以水助攻、以水代兵、依江河作战等原则,必然会成为重视“地利”之《孙子兵法》论及的主要内容。

    综观《庄子》,我们发现庄子喜欢通过水感悟并表达他深邃的哲理,展示其玄妙之“道”与水的奇妙关系,这不但为我们认识庄子之“道”打开了感性的方便之门,也给予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以莫大的启示。尤其是《逍遥游》、《秋水》等篇讲述的生动而又奇妙的水的寓言故事,更强烈地呼唤着人们拓展思维的视野,开阔心灵的境界,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外界事物和人生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许多文化思想的产生过程中,水无疑给了他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感悟。不论是自然之水的形态、性质和功能,还是古代先民治水的伟大实践,都为孔子的理论思考和创造提供了宝贵的营养和源泉,也大大充实和丰富了他的文化思想。

    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宥坐之器”的记述,所阐发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据记载,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防止骄傲自满。毛泽东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言,更与上述所讲的道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求一篇《逍遥游》的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真正的智慧] 人生有四种境界,第一种是有用的境界、有才的境界

    第二种是不才、无用的境界

    第三种是材与不材之间最高的境界是“乘道德而浮游”

    “道”是自然万物与一切社会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性的东西,是所有事物的共同的规律

    “德”是每一个个体的独特特征

    共性叫道,个性叫德

    “乘道德而浮游”的境界——适应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掌握万物变化的规律,达到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无待的境界,也就是逍遥的境界

    一切为人所依赖的东西都是有局限的,这些事物的局限性最终会变成我们的局限性,绝对的自由只能在无待的境界里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有待——无待——待道

    道就是天地之正,六气之变

    于是进入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绝对自由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人的本身就是有,只能追求有限的自由

    但是思想家的思想不是提供现实性的,而是提供可能性

    人要明白,有一种境界,很大,很高,很远

    《逍遥游》中大量使用对比,想说明什么问题?境界的高低? 实际上庄子是想说 一、不同类的事物不放到一起比较,这种比较是不公正的

    即使是同类的事物,不同的个体,也不应该放到一起比较他们的大小贵贱

    因为“个体自足”,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谁也无权否定这种存在

    承认“个体自足”就会尊重个体,尊重个性

    尊重需要宽容和自由

    自由,就是有自己来决定,不受外力强迫

    自由永远是人的自由,自由永远是个人的自由,国家的自由就是国家的专制

    一切他人的自由是我们自己自由的前提

    孟子让我们做一个道德的人,因为人性本善

    庄子告诉我们做一个自由的人,因为“个体自足”

    道德和自由是人类生存的两大基石

    儒家思想一再要人们为社会做贡献,庄子一再维护个体自由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所有个体都有存在的理由,都有存在的权利,至少是生存的权利

    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别人的权利

    西施可以存在,东施一样有存在的理由

    物无贵贱,大家都是平等的

    贵贱的产生源于人类自身认识的误区,是人们自私的心理造成的,总是自贵而相贱

    有贵贱就会导致歧视,歧视最终导致迫害,迫害变成制度,那就是专制

    二、《逍遥游》里,庄子描绘了两组意象,一组大,一组小

    鲲鹏、大椿、彭祖

    学鸠、斥鶠、蝉、朝菌、蟪蛄

    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庄子用一种嘲笑的口吻嘲笑了那些渺小者

    小年不及大年,小智不及大智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实际上,庄子不是在嘲笑小,而是嘲笑人们使用小

    事物本身不可笑,可笑的是人使用事物的方法,人的知识、能力、经验是有限的

    但是世界宇宙社会的问题是无限的,如果用有限的知识经验去自以为是地判断无限的世界,就会变成很可笑的行为

    不是有限的知识经验可笑,而是用有限自以为是地判断无限可笑

    每一个个体都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自以为是,《秋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每一个个体都是自足的,所以也不应该自卑

    人们不要自大,也不要自卑

    万物是平等的,所以对万物的评价也应该是平等的

    齐物论就是公平地对待万物

    不要以自己的观点评判别人,不同的个体有他不同的想法,有他不同的爱好

    猴子就是喜欢睡在树上,人不能说猴子错了

    天下没有正处,正色、正味

    美国就是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就是真理,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别人,四处指手画脚,这就是不尊重个体,对人对己都是伤害,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今撇下一个烂摊子,还美其名曰胜利

    坏人会以此排除异己,扩大就是专制,是民族的灾难,文化大革命

    再扩大就是人类的灾难,法西斯

    好人自以为是也害人,好心办坏事

    倏、忽与混沌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能代替别人去思考,哪怕出于好心,别人有别人的情况,别人有别人的个性,别人有别人的趣味、志向

    宽容一些、就尊重一些、就多一份自由

    专制统治往往是强奸民意,但它有常常是假装为了别人的利益而剥夺了民众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权利

    我们从庄子的思想中看到了很宝贵的博爱、民主、平等

    但仍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影响着我们

    那就是无论老子还是庄子,他们的哲学都是夹缝中求生存的哲学,是在盘根错节的舍湖中游刃有余的智慧

    在专制的黑暗的社会里面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方法就好似压缩主题精神与人格,换的苟且偷生的空间

    这也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谓的生存智慧

    真正的大智慧不是压缩个人,而是改造社会

    不是把个体压缩得没有厚度,而是把社会的自由空间撑大

    古希腊对于哲学的定义叫做“爱智慧”

    希望各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智慧

    给我一篇鲁宾逊漂流记的读后感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二十八年,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而他,鲁滨孙,就在海上漂泊了二十八年!

    这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取得最后的胜利!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岛,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得真实自然,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岛上种庄稼,搭木屋,吃了千辛万苦,生存下来。但回家心切,使他着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这个鬼地方,结果还是失败了,最后终于回到阔别28年的英国 。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时,我想我真的被震撼了,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震动。一个个问号不由地萦绕在我的心头,假如我是鲁宾逊……

    假如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的希望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顺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咀嚼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

    在鲁滨逊认为,天底下没有什么人类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人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我们学习也一样,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各个学科学好,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一股动力不断促使我们前进。同时,还必须在做好每一件事后力求精益求精。

    这个假期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获益匪浅。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小说是英国作家福笛在1719年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书中主要介绍了主人公鲁滨逊所乘坐的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只身漂流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工具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一住就是17年,他不仅自己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而且还制作陶器等等,保证了自己的生活需要。

    其实,生活就本身就是一幅画,有的人画出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绿荫;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却画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凉;冬天的悲哀。画的色彩如何,全取决于作画人本身对生活的态度。鲁滨逊那种对生活不断追求,对交往的向往都源于他那对生活无比热爱崇尚的精神。而这些也都正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第一次阅读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是在高二的时候,一向不爱读书的我却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我第一次尝到了读书的乐趣。小说塑造了鲁滨逊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逼真的自然环境和细节描写,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戒律和浮华、空洞的文体风格,为英国现实主义启蒙小说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第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

    读完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逊。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梦想。永不放弃,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FableStory/45.html
    《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的意思(伊索寓言的寓字和言字是什么意
    《断剑》寓言故事启发(以&quot;断剑&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