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患》寓言故事讲了什么(成语曲突徙薪的寓言故事)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火患》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关于《火患》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火患》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关于《火患》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有什么成语故事书
  • 成语曲突徙薪的寓言故事
  •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出处
  • 求成语故事和出自哪,还有意思,要很多!!!
  • 求一个成语故事、通俗易懂一些、三分钟解决的那种。用来演讲。
  • 求十篇文言文故事,以及其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 有什么成语故事书

    1. 成语故事有哪些

    成语故事有:

    1、滥竽充数成语故事: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5、纸上谈兵成语故事: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他的父亲赵奢曾经评论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假使将来赵国不任命他为将军,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导致赵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无疑。”

    后来赵括果然代替廉颇做了大将军,长平一战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被消灭,赵括自己也战死了。

    2. 有关成语故事的书有哪些

    你要找的是不是一些成语故事的出处

    四书五经

    唐诗三百首

    当中都有成语来源

    成语故事的出处还有很多

    很多古书都有

    左传

    古文观止

    等等

    3. 想买关于四字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的书有什么可介绍的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中文名

    成语故事

    外文名

    The idiom story

    基本信息

    儿童版:

    作者: 崔钟雷 主编出 版 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1

    开本: 16开

    4. 成语故事书什么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内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容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5. 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

    悬梁刺股

    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

    凿壁偷光

    程门立雪

    纸上谈兵

    破釜沉舟

    负荆请罪

    完壁归赵

    铁棒磨成针

    不耻下问

    6. 成语故事都有哪些

    1、寓言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长、亡羊补牢、杯弓蛇影

    2、历史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望梅止渴、纸上谈兵、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指鹿为马

    3、神话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攀龙附凤、屠龙之技、叶公好龙、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开天辟地

    4、三国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桃园结义、曹操献刀、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连环计、官渡之战、长坂桥、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道、三气周瑜、刮骨疗伤、白帝城、火烧连营

    5、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草船借箭、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穷兵黩武、如火如荼、势如破竹、坚壁清野、四面楚歌、退避三舍、一败涂地、兵荒马乱、兵戎相见、朝秦暮楚、二卵弃干城、烽火连年、化干戈为玉帛、祸结兵连、揭竿而起、龙血玄黄、一夫当关、枕戈寝甲、直捣黄龙

    6、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马革裹尸、马首是瞻、老马识途、万马齐喑、走马看花、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伯乐相马、指鹿为马、塞翁失马、青梅竹马、

    7. 有哪些好一点的成语典故书籍

    《中华成语故事》

    《寓言故事》

    1、牛衣对泣,典故名,成语,典出《汉书·王章传》。汉代王章为渚生学于长安,生病无被,躺在牛衣中,向妻涕泣、诀别。遂用“牛衣对泣”等谓夫妻共守贫穷,或形容寒士贫居困厄的凄凉之态。王章为诸生学于长安,生病无被,躺在牛衣中,向妻涕泣、诀别。后遂用“牛衣对泣、牛衣夜哭、牛衣当被、王章被、卧牛衣、眠牛衣、拥牛衣、泣牛衣、牛衣泪”等谓夫妻共守贫穷,或形容寒士贫居困厄的凄凉之态。

    2、兀兀穷年: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比喻做事不辞劳苦。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现比喻一年辛辛苦苦的工作。

    3、蜀犬吠日[shǔ quǎn fèi rì]【解释】: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出自】: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4、犀牛望月:出自南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比喻害怕类似的东西,亦指炎热的暑天,另有神话传说若干。

    5、“黄钟大吕”:典出《周礼注疏》卷二十二〈春官宗伯·大司乐〉。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一律。后遂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6、白龙鱼服: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份,改装出行。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有不测之虞。西汉·刘向《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汉·张衡《东京赋》:“白龙鱼服,见困豫且。”

    7、 百巧千穷: bǎi qiǎo qiān qióng 释义: 指有才能者境遇反而不好。亦作“百巧成穷”。出处: 宋·陈师道《早起》诗:“有家无食违高枕,百巧千穷只短檠。”示例: 宋陈师道《寄单州张朝请》诗:“一言悟主心犹壮,百巧成穷发自新。”

    8、曲突徙薪[qū tū xǐ xīn]【解释】: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出自】:《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9、竹马之交:成语,形容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语出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0、一饭千金: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汉 韩信 少贫,在 淮阴城 钓鱼,有漂母见其饥,饭之。后 信 为 楚王 ,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称受恩重报为“一饭千金”。 唐 沉亚之 《旌故平卢军节士》:“夫举食於人,当渴饥之望也,一饭千金,未足者不能十金。”

    11、七步之才:【解释】:形容才思敏捷。【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12、狗尾续貂:貂不够用了拿狗尾巴来顶替,指封官太滥。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狗尾续貂”这条成语,除了本来的意思,后来也用来比喻文章或办事能力拙。 语出《晋书·赵王伦传》:“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13、白云苍狗【解释】: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出自】: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14、耳提面命[ěr tí miàn mìng]【解释】: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出自】:《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15、虚怀若谷[xū huái ruò gǔ]【解释】: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出自】:《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6、三蛇七鼠[sān shé qī shǔ]【解释】:比喻为害的东西多。【出自】: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17、十鼠同穴[shí shǔ tóng xué]【解释】: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网打尽。【出自】:《三国志·魏书·鲍勋传》:“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

    18、痴鼠拖姜[chī shǔ tuō jiāng]解释】:亦作“痴鼠拖姜”。比喻不聪明的人自找麻烦。《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按俗语说便叫作‘卖盆的自寻的’;掉句文便叫作‘痴鼠拖姜,春蚕自缚’!”

    8. 关于成语典故的书有什么

    有《中华成语典故》这部书,不知是不是你找的。《中华成语典故》(图文版)共收录了三百零四条成语典故,根据它们所包涵的不同意义,分为六个篇章,即:品格意志、为人处世、智慧谋略、好学求知、生活启示、 幽默诙谐。每个篇章各收录了几十条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成语,并注明其词义、用法、出处与典故。每条成语,我们都竭力返本溯源,对于起源较晚的,也在故事中 说明其演变过程,使读者了解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对每条成语的理解。本书附CD-ROM,光盘中包含了书中的全部内容。

    还有,您的问题模糊不清,如果您是要找原来最早的出处,比较常见的就是二十五史了,例如史记。

    负荆请罪,成语,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代赵国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称将相和。

    9. 有什么成语故事书买

    《中华成语故事》作者:吴邦成主编,在正规书店应该可以买到,或者当当网上也有。

    成语曲突徙薪的寓言故事

    曲突徙薪(拼音:qū tū xǐ xīn)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以下是我整理的成语曲突徙薪的寓言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曲突徙薪

    【注音】qū tū xǐ xīn

    【出处】《汉书·霍光传》:“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解释】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用法】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反义词】临渴掘井

    【年代】古代

    【例句】各单位要认真落实防火措施,~,消除隐患。

    曲突徙薪的故事

    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席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席的位置。

    启示

    曲突徙薪的故事启示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我们应善于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防患未然、未雨绸缪,不能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忠言逆耳,并不是所有人都听得进忠言,所以“忠言”应对明事理的人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成语出处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曲突徙薪”。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出处

    韩非子.喻老:“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初中语文课本当中节选了《韩非子.喻老》中的一则寓言:《扁鹊见蔡桓公》。《辞海》此条是这样说的:“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亦作‘护疾忌医’。《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噫!’”说得很清楚“讳疾忌医”这条成语出自《周子通书;过》,而非《韩非子;喻老》。那这则寓言是否也说明了“讳疾忌医”的道理呢?“讳”的意思是“隐瞒,避忌”。从全文来看,蔡桓公并非知道自己有病而刻意隐瞒不肯医治,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当他觉察到病情,就立刻“使人索扁鹊”就是明证。那么,这则寓言的本意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看看原文吧:“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不录)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由此可见,《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讲的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是用来解释《老子》中的那几句话的。

    求成语故事和出自哪,还有意思,要很多!!!

    【成语出处】

    《庄子·外物》

    ,这个故事源于庄周借粮,但是监河侯却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

    要等到拿到金钱之后。庄子‘忿然作色’

    ,立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来反击监河侯。

    【例句】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

    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

    斗之水一样。

    ——

    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

    萧规曹随:

    xiāo guī cáo suí

    【成语解释】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

    规办事。含贬义。

    【成语出处】

    史记·

    曹相国世家》

    “参代何为汉相国,

    举事无所变更,

    一遵萧何约束。

    汉·

    雄《解嘲》

    “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

    【例句】他处理公司的事务总是萧规曹随

    ,

    没有一点主见。

    运斤成风:

    y

    ù

    n j

    ī

    n ch

    ã

    ng f

    ē

    ng

    【成语解释】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又说技巧熟练,大胆、快捷

    而有力。有时也用于形容自信。

    【字词解释】运,挥动;斤,横刃的斧头(可以简单理解为像锄头的锐器)

    【成语出处】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

    召匠石曰:

    ‘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

    ‘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例句】钢琴大师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演奏得运斤成风。

    终南捷径:

    zh

    ō

    ngn

    á

    nji

    ã

    j

    ì

    ng

    【成语解释】指求名利的最近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成语出处】

    《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

    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

    【例句】借此认识了几位当道,

    又结交了几家富贾豪商,

    自以为终南捷径,

    即在此小小酒馆

    之中,因此十分高兴。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

    随珠弹雀:

    su

    í

    zh

    ū

    t

    á

    n qu

    â

    【成语解释】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以极大的代价,去获取微小利益。极度得不偿失。

    【字词解释】随珠:随侯之珠,珍珠

    /

    夜明珠。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让王》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

    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例句】以飞蛾扑火的勇气去努力、以随珠弹雀的代价去付出

    ,

    所得不过兔丝燕麦。

    兔丝燕麦:

    tù sī yàn mài

    【成语解释】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字词解释】兔丝:菟丝子。菟丝子是一种生理构造特别的寄生植物。

    【成语出处】语见《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五十四·李崇传》

    “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

    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例句】以飞蛾扑火的勇气去努力、以随珠弹雀的代价去付出

    ,

    所得不过兔丝燕麦。

    死不旋踵:

    s

    ǐ

    b

    ù

    xu

    á

    n zh

    ǒ

    ng

    【成语解释】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字词解释】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

    【成语出处】出自《战国策·中山策》

    “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

    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例句】锐士报国死不旋踵。

    入吾彀中:

    r

    ù

    w

    ǔ

    g

    î

    u zh

    ō

    ng

    【成语解释】

    进到我的弓箭的射程之内了。

    比喻他人进入所设的圈套之中或自己的掌握之中。

    【字词解释】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到的范围,即射程范围之内。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

    天下

    英雄入吾彀中矣!

    '

    【例句】兹乃投其所好

    ,

    荣以正位

    ,

    亦安有不入吾彀中哉

    !(

    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胶柱鼓瑟:

    ji

    ā

    o zh

    ù

    g

    ǔ

    s

    â

    【成语解释】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

    通。

    【字词解释】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瑟:一种古乐器。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

    传,不知合变也。

    【例句】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胶柱鼓瑟。明·无名氏《鸣凤

    记·桑林奇遇》

    结草衔环:

    ji

    ã

    c

    ǎ

    o xi

    á

    n hu

    á

    n

    【成语解释】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字词解释】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

    【成语出处】

    “结草”

    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

    594

    年的秋七月,秦桓公

    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

    厮杀在一起,

    正在难分难解之际,

    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

    使这位堂堂的

    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

    摔倒在地,

    当场被魏颗所俘,

    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原来,

    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爱妾祖姬,无子。魏武子生病时嘱咐儿子魏颗说:

    “我若死了,你一定

    要选良配把她嫁出去。

    ”后来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

    “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

    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

    等到魏武子死后,

    魏颗没有把祖姬杀死陪葬,

    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

    其弟责问为何不尊父临终之愿,

    魏颗说:

    “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

    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

    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

    老人说,我,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

    你用了先人发给你的好的

    命令,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结草抵抗杜回来报答你!

    “衔环”

    典故见于《后汉书·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

    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

    箱中。黄雀只吃黄花,百日之后羽毛丰满,振翅飞走。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

    “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

    ”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

    “它可保佑君

    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

    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

    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例句】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

    做鬼都感激二位爷的恩典,结草衔环,

    一定会报答你二

    位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四回

    买椟还珠:

    m

    ǎ

    i d

    ú

    hu

    á

    n zh

    ū

    【成语解释】

    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经常用来比

    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

    【字词解释】椟:木匣;珠:珍珠。

    【成语出处】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人有卖其珠於

    者,为木兰之柜,薰以

    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

    善鬻珠也。

    【例句】很多附庸风雅、虚有其表的收藏家

    ,

    专干买椟还珠的蠢事。

    曲突徙薪:

    q

    ū

    t

    ū

    x

    ǐ

    x

    ī

    n

    【成语解释】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此成语用来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启发人们,

    应善

    于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不能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字词解释】曲:使

    ...

    弯曲;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

    【成语出处】

    《霍光金日磾传

    .

    霍光传》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

    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

    幸而得息。

    【例句】做事要先曲突徙薪

    ,

    想好万全之策

    ,

    才能有稳操胜算的把握。

    拾人牙慧:

    sh

    í

    r

    ã

    n y

    á

    hu

    ì

    【成语解释】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吸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字词解释】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

    【成语出处】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例句】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切不可拾人牙慧。

    期期艾艾:

    q

    ī

    q

    ī

    à

    i

    à

    i

    【成语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词重复,说话不流利。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

    虽欲废太子,

    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

    言语》

    “邓艾口吃,

    语称艾艾。

    【例句】感情的激动使我说话期期艾艾了。茅盾《腐蚀·十月十日》

    倾箱倒箧:

    q

    ī

    ng xi

    ā

    ng d

    à

    o qi

    â

    【成语解释】把大小箱子里的东西都倒出来。比喻全部拿出来或彻底翻脸。

    【字词解释】箧:小箱子。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庋,见汝辈来,

    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例句】急得陈大郎性发,倾箱倒箧的寻个遍,只是不见,便破口骂老婆起来。

    (明·冯梦

    龙《古今小说》卷一)

    木梗之患:

    m

    ù

    g

    ě

    ng zh

    ī

    hu

    à

    n

    【成语解释】比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成语出处】

    汉·

    刘向

    《说苑·

    正谏》

    “今秦,

    四塞之国也,

    有虎狼之心,

    恐其有木梗之患。

    【例句】今秦四塞之国也

    ,

    有虎狼之心

    ,

    恐其有木梗之患。

    求一个成语故事、通俗易懂一些、三分钟解决的那种。用来演讲。

    鸥鹭忘机

    “鸥鹭忘机”既是《列子•黄帝》中的寓言,也是一首有名的古琴曲。

    寓言讲的是:有个渔人喜欢水鸟,每次出海时,都与水鸟一道戏游,常常有上百只的水鸟飞来和他玩耍。

    有一天,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那些水鸟都愿意与你游玩,你捉几只带回家给我玩玩。

    第二天,渔人出海了,可是水鸟只是在他的头顶盘旋、飞舞,并不落下来。

    人无巧诈之心时,连异类都可以亲近。

    后世以“鸥鹭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清代的《鸥鹭忘机》古琴曲表现了海日朝晖,沧江夕照,群鸟众和,翱翔自得的意境。

    鸥鹭忘机的意思是:《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以“鸥鹭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蔡邕救琴

    蔡邕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这样,他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隐居了起来。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之大,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蔡邕救琴的意思是:“蔡邕救琴”形容伯乐难求。

    东坡画扇

    苏东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匠人说:“前不久他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

    四十五岁时苏东坡在监狱被关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后来他在一片杂记中说:“我从小就不喜欢杀生,可是也没有完全断绝过。近年来开始不杀猪羊了,可是生性喜欢吃蟹蛤,免不了有时要杀。去年得罪被关进监狱,开始以为不能脱身了,不想后来获得幸免,于是从此不再杀一物。有时买来蟹蛤,都放进江中。虽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许有个万一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锅里受煎熬要好得多。我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只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了患难,和在厨房中的鸡鸭没有区别,不想再因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这无穷无尽的恐惧。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记美味,有时买死的蟹蛤来吃。”

    “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

    (出自何远《春渚纪闻》和苏轼《书南史卢度传》)

    东坡画扇的意思是:“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

    木梗之患

    孟尝君准备西入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君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我这次来,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情,而是专门和殿下讨论鬼神的事。”

    孟尝君就接见苏秦。苏秦说:“我这次来齐国,路上经过淄水,听见一个泥土捏成的土偶和一个桃木刻成的木梗交谈。木梗对土偶说:‘你原是淄水西岸的泥土,被捏成了人,到了八月,天下大雨,淄水涨上来,你就残缺不全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啊。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为大水毁了也仍然是西岸的泥土。可你是东方桃木刻成的,天下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道要被冲到哪里呢?’那秦国是个虎狼之国,关山四塞,殿下到了秦国,我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出来。”孟尝君就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木梗之患”比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出自《战国策》)

    木梗之患的意思是: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徙薪曲突

    “突”是烟囱,“徙”是迁移,“薪”是柴草。这个成语出自《汉书•霍光传》

    西汉时,大将军霍光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近20年,权倾朝野。茂陵的徐福看到霍氏专权,又行逆道,料其必亡,但又不希望见到霍氏败亡,于是三次上书汉宣帝,望汉宣帝采取措施。但汉宣帝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后来,霍光死后,他的家人谋反,有人告发,宣帝将霍家满门抄斩,并株连九族。宣帝对告发的人大加奖赏,却把上书的徐福给遗忘了。

    有人为徐福打抱不平,就上书宣帝,说:战国时,齐国人淳于髡有一次去朋友家作客,见到主人家的烟囱太直了,旁边还堆满了柴草,于是就劝说主人:“你应该把烟囱改成弯的,把柴草搬远点,否则会有火患。”主人听了,并不回应。不久,这家果然失火,幸亏邻居们来帮忙,才将火灭掉。主人为了感谢邻人的相助,就办了酒席答谢他们。酒席上,因奋力救火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座,其他的论功行赏,独独忘了当初给他警示的淳于髡。有人看不过眼,就对主人说:“如果当初你听客人一言,不至于今日落得费酒、肉,办宴席,差点亡于火灾。今天你论功请宾客,建议你曲突徒薪的人被忘在一边,而焦头烂额者却为上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主人这才醒悟过来,赶忙请来淳于髡。如今茂陵的徐福数次上书请陛下防止霍氏有变,却没有奖赏。望陛下能明察,重视徙薪曲突之策。

    宣帝于是赐徐福帛十匹,并许以官职。

    徙薪曲突意为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谓预防火灾。后来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徙薪曲突的意思是: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谓预防火灾。后亦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汉书·霍光传》:“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一叶障目

    出处 《欧冠子·天则》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来一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书呆子一听乐坏了。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

    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原委,县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一叶障目的意思是:【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解释】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示例】【故事】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

    求十篇文言文故事,以及其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1.老马识途

    管仲、隰(xí)朋(1)从于桓公而伐(2)孤竹(3),春往(4)冬反(5),迷途(6)失道(7)。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马而随(9)之,遂(10)得(11)道。

    行(12)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3)山之阳(14),夏居山之阴(15),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

    以(19)管仲之圣(20)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21)师(22)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23)之智,不亦过(24)乎?

    —————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要善于学习

    2.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1)而持(2)其驾(3),告臣曰:‘我欲(4)之(5)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8)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6)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9)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10)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7)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11)至楚而北行也。"

    要有正确的方向。否则再好的条件都是没用的

    3.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此酒。

    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4.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⑤其人⑥曰:"今日病⑦矣!予⑧助苗长矣!"其子趋⑨而往⑩视之,苗则槁⑪矣。

    天下之⑫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⑬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⑭无益⒂,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5.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要自己争取。

    6.自相矛盾

    楚人(1)有鬻(2)矛与盾者,誉(3)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7.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利用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8.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钟③者,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⑤;以锥⑥毁之,钟况⑦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⑧掩其耳。恶⑨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⑩矣!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

    9.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人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要虚伪骗人。

    10.蜀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为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有了目标就要及时行动

    韩非子似乎是一部寓言故事。你可以看看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FableStory/2623.html
    《烟囱和烟》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成语)
    《枣核》是寓言故事吗(枣核是寓言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