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0的争论寓言故事,关于0的争论寓言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于0的争论的寓言故事
意想不到,一个小小的“0”,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风波是一位化学家引起的。他写了一本关于氧气的书,封面上印着一个巨大的“O”,化学家在书中写道:“O是氧的化学元素符号。没有氧就没有生命,O是一切生物的命根子!”
数学家见了这本书,摇头晃脑道:“非也,非也。0怎么会是氧?它明明是什么都没有的0!一切从0开始,没有0就没有一切。”
英语教师听了,连连说:“NO,NO。它明明是O、P、Q的O。没有O,就没有OK。没有OK,世界就失去了诗意。”
长跑运动员对0发表一番新颖的见解:“它是我的跑道呀。我天天踏着它前进。任何一个运动场里,都躺着一个巨大的‘0’!”
长跑运动员的话,引出天文学家的一席高论:“不,不。在我看来,‘0’象征着地球的‘跑道’!春往秋来,一寒一暑,地球绕太阳公转,在浩瀚的太空中画了一个‘0’。”
他们的争论声,惊动了鸡和鸭。他们不懂什么“公转”、“太空”,但是他们认得“0”。
鸡说:“它是我刚刚生下的蛋呀!”
鸭说:“它是我刚刚生下的蛋呀!”
鸡的咯咯声和鸭的呷呷声,使那位沉默多年的15世纪的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忍不住了。他捋着长髯,朗声笑道:“想当初,鄙人刚刚学画时,每天要画上千个‘0’。鄙人后来能够画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应当感谢‘0’。不过,遗憾的是,我说不清楚我当初画的‘0’,究竟是鸡蛋还是鸭蛋!”
争论声惊动了鲁迅笔下的那个阿Q。他抓了抓癞疤发亮的头皮,说道:“妈妈的,它是我斩首之前画的圆圈嘛!鲁迅先生在写到我画圈的时候,不是说过‘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这时几何学家发言了:“阿Q,你没有念过几何学,不懂圆圈的几何原理。其实,即使你的圆圈画得很圆,别人看上去还是不圆,是个‘0’。在几何学上,‘0’叫椭圆。任何圆,除了从正上方观看之外,从其他角度看过去都成了一个椭圆!正像原子核外的电子轨道是圆形的`,可是画家们总是把它画成椭圆形。”
争论无休无止、旷日持久地进行着。各有各的一番宏论,谁都以为唯我正确。争吵声不断传人作曲家的耳朵。他正在构思一首小夜曲,而嘈杂的声音使他无法进入那安谧的月夜境界。正当UFO专家准备发表高见,论证“0”即飞碟的时候,作曲家不得不发话了:
“在我看来,‘0’是休止符!”
不知怎么搞的,作曲家的话竟有那么大的威力——给这场“马拉松”争论画上了休止符。从此雅雀无声,使他的脑海中终于迸发了创作小夜曲的灵感火花……
对于《0的争论》这则寓言的寓意,也许在众多的读者中也会引发一场无休无止的争论。好在当《0的争论》发表的时候,作曲家早已写出他的小夜曲。每一位读者读罢《0的争论》,都可以尽情地依据自己的理解发表宏论,用不着担心作曲家会给争论画上休止符……
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下面是我整理的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寓言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寓言故事
黄昏的时候,公鸡和猫头鹰碰头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争论。
公鸡说:“这是确确实实的,天上那个发亮的圆圆的东西一出来,天气一下子就暖和了。谁都感觉到,它是能够发热的。”
猫头鹰说:“你的说法毫无道理!我以亲身的体验打赌,那个发亮的圆圆的东西一出来,只觉得冷凄凄的。它一点也不发热。”
公鸡说:“发热的。我已经试过不止几十个早晨了。”
猫头鹰坚持道:“不发热,我每天开始活动的时候,一次都没有感到过它会发热。”
他们一个说的是太阳,一个说的是月亮。
片面产生主观,而谬误又常常是跟随着片面和主观而来。
拓展: 猫头鹰寓言故事
两三百年前,人们还远没有今天这般聪明狡猾时,在一个小镇里发生了一件稀奇的事。
有一只猫头鹰,人们叫它“叔胡”的`,黑夜中不幸误入了林间的一户人家的谷仓里。天亮时,因为害怕别的鸟儿瞧见,会发出可怕的叫声,它不敢冒险出来。
早上,家中的一个仆人到谷仓来取干草,看见了坐在墙角的猫头鹰,他大吃一惊,撒腿就跑,并报告主人说他看见了一个平生从未见过的怪物正坐在谷仓里,眼睛溜溜直转,毫不费力就能吞下一个活人。
“我可知道你这种人,”主人说,“你敢满地里追赶一只山鸟,却不敢靠近一只躺在地上的死鸡。我倒要亲自去看看它是何方怪物。”主人说着,大胆地走进了谷仓,四下寻望。
当他一眼瞧见了这古怪可怕的动物时,吓得决不亚于那仆人,“嗖”地一下就跳出了谷仓,跑到邻居家,求他们帮忙对付这不认识的危险野兽,说一旦它冲出来,全城人都会有危险。
大街小巷一下沸腾起来了,只见人们拿着镰刀、斧头、草叉和矛,如大敌将至一般。最后,连以市长为首的议会都出动了。在广场上整队集合后,他们便浩浩荡荡地向谷仓进发,把它围得水泄不通。
这时其中最勇敢的一人走上前,漫不经心地拿着矛进去了。接着只听一声尖叫,他没命地跑了出来,变得面无血色,语无伦次。另两个人又冒险进去了,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可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壮汉。“只看看它是赶不走怪物的,我们必须坚决果断,但我看你们都成了娘儿们,没有一个敢面对这畜牲。”他命人拿过盔甲、剑和矛,全身披挂。人人都称赞他勇敢,不过很多人也为他的生命担心。
谷仓的两扇大门大开了,他看见了正蹲在一根大梁中部的那只猫头鹰。勇士命人拿来梯子,当他立起梯子准备爬上去时,人们都对他大叫,要他更勇敢些,并把那个曾杀死蛟龙的圣乔治介绍给他。
他到达了顶部,猫头鹰看出他要去打它,加之这人群和喧叫,又不知如何逃生,不由眼珠乱转,羽毛竖立,双翅乱拍,张开嘴巴,粗着嗓子大叫起来:“嘟咿!嘟呜!”
“戳呀!戳呀!” 外面的人群冲着这勇士高声喊叫。
“任何一个处在我这位置的人都不会叫‘戳呀’的。”他答道。
他虽然又往上爬高了一级,可双腿不由自主地发起抖来,几乎吓得要晕过去了,最后终于败下阵来。
这下再也没有人敢去冒这个险了。人们说:“那个怪物只要一张口发声和呼气,连我们最勇敢的人都中了毒,几乎要掉了他们的命,难到我们其余的人还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吗?”
为了保住城市使它不至于毁灭,他们开始商量该怎么办。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想不出个万全之策,最后市长找到了一个权宜之策。他说:“我的看法是,我们应当掏腰包,赔偿仓库及其中的一切给主人,然后放火烧掉整个仓库,连同这可怕的野兽一起烧死,这样大家再也不会有生命危险了。现在已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了,我们也决不能吝啬。”
大家一致同意了这个办法,于是,他们在四角点上火,那只猫头鹰连同谷仓一起在火中化成了灰烬。要是有人不相信,就请他自己去问问吧!
猫和兔子的争论寓言故事
猫和兔子的争论寓言故事
猫和兔子的争论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多用一些比喻的手法,将深刻的道理或者有警示的教育意义的行为通过简单的故事中表现出来,有很多成语故事其实都是寓言故事。下面请看猫和兔子的争论寓言故事。
猫和兔子的争论寓言故事1
猫和兔子的争论寓言故事
猫和兔子的争论的寓言故事 猫看见兔子每天都素食,不禁产生无限同情。 “你的生活太清贫了,怎么象苦行僧似的一天三餐专吃青菜萝卜不沾荤腥呢?”猫说:“你看我的食物多丰盛,不是鱼就是肉,味道鲜美且不说,还富含脂肪蛋白质,那都是地道的滋补品,难怪人类那么喜欢它,每天生活都离不开。” “你的说法大错特错,那臭鱼烂肉乱七八糟的怎能咽得下口,看了都令人倒胃,我真佩服你的吃苦精神,”兔子听了连连摇头反对:“可我吃的蔬菜好呀,品种繁多清香可口,各种维生素样样不缺,吃了长精神补身体健康长寿!你看见人类餐桌上哪一顿有缺少蔬菜食品过?” 猫和兔子互不相让争论不休,谁都认为自己的食物比对方强。一旁的公鸡听了觉得好笑,站出来劝阻。 “都快别争了,你们的见解不同却缺点相同,你们都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公鸡批评它们俩:“鱼肉蔬菜各有自身特定的价值,谁也不能取而代之。你们只根据自己的食性而视别类食物为一文不值,这是偏见!如果人人都这样将他们的个人嗜好强加在你们身上,你们的感受又会如何呢?” 猫和兔子觉得公鸡言之有理,于是停止了争论。
猫和兔子的.争论的寓言故事点评
鱼肉蔬菜各有自身特定的价值,谁也不能取而代之。你们只根据自己的食性而视别类食物为一文不值,这是偏见!无论蔬菜或肉,都处在食物金字塔的阶层中,不可或缺,但需要的蔬菜量较肉类大。我们要想吃的更营养、更健康,首先要学会营养搭配,不论多营养的食物,也需要其他食物的搭配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哦!
猫和兔子的争论寓言故事2兔子的寓言故事
雨后,兔妈妈叫小兔子去山上采蘑菇,小兔子高兴极了,蹦蹦跳跳的跑出门去。小兔子来到山上感叹到:“哇!雨后的蘑菇原来那么新鲜!真是太好了!“于是,小兔子开始采蘑菇了,天渐渐的黑了,小兔子也该回家了。突然,它看到一条蛇正盯着自己呢!小兔子吓了一跳,急忙向四周看了看,突然它发现了牛伯伯,小兔子急忙大声喊:“牛伯伯!我看见了一条蛇!”牛伯伯一听赶紧对小兔子说:“你站在那儿,千万不要动!“小兔子站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了。不一会,那条蛇慢慢的爬走了。
牛伯伯告诉小白兔,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的。我们离他太近或无意踩到它时,它才发起进攻。遇到蛇时,如果它不向你主动进攻,千万不要惊扰它,它会自己离开的。
小兔子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它告别了牛伯伯,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寓言故事
黄昏时分,公鸡和猫头鹰相遇,并开始争论。公鸡坚持认为,每当那个发光的圆形物体在天空中升起时,天气就会变暖,它确实能够发热。而猫头鹰则反驳说,它用自己的经验证明,那个发光的物体出现时,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它并不发热。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太阳和月亮。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片面的观点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在故事中,公鸡和猫头鹰都只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来判断,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这种片面的思考方式导致了他们的争论,也使得他们无法达成共识。
在拓展部分,我们了解到一个关于猫头鹰的寓言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只名叫“叔胡”的猫头鹰在夜晚误入了人类的谷仓。当仆人发现它时,他因为害怕而逃走,并告诉主人他看到了一个怪物。主人不相信,但当他亲自查看时,也感到害怕。这个故事中的人们因为缺乏了解和知识,将猫头鹰误认为是怪物,并采取了极端的行动。
这两个故事都强调了在没有充分了解和考虑全面情况时,盲目下结论和采取行动的危险性。
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寓言故事
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公鸡与猫头鹰不期而遇,围绕着天空中那个恒久发光的物体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公鸡坚信,每当这个温暖的光球升起,气温就会随之升高,它确信那是太阳,具有热量散发。然而,猫头鹰则依据自身的体验反驳,它在那光亮出现时感受到的只有寒意,否认了太阳的发热能力。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太阳与月亮,它们的论点都基于各自的观察和直觉,却忽视了可能存在的其他视角。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单方面的观点往往会导致误解和错误的判断。公鸡和猫头鹰都过于依赖个人经验,未能接纳对方可能正确的观点,这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争论无法达成一致。而在另一个故事中,猫头鹰“叔胡”在夜晚闯入人类的谷仓,被误认为怪物。仆人和主人因为缺乏理解和知识,仅凭恐惧就做出反应,这再次强调了在没有深入了解和全面考虑的情况下,轻易下结论可能导致的混乱和危险。
两个故事共同揭示,无论是自然界的现象还是人类的行为,都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尊重并理解不同的观点,以免因片面的认识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以避免陷入片面思考的困境。
急需!两小儿辩日的资料
两小儿辩日
开放分类: 文学、古文、教学、寓言、道理
目录
•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读法(停顿)
• 写作特点
• 文章分析
• 评论
• 人物资料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
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注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
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
(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多呢?”
读法(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文章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
评论
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不知道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有多少不知道两个孩子的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考虑到的是太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的原因。您知道正确答案吗?!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人物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他与孔子针锋相对。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学习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和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我认识了怎么的农夫
揠苗助长的农夫:急于求成,违反植物生长规律,适得其反。
鹬蚌相争:互不相让,让第三者得利。
争论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抓住时机。
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