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山木》寓言故事的寓意,关于《山木》寓言故事的寓意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读《山木》有什么感悟?
前日,读到《庄子》篇中《山木》一文,读后感慨颇深。这篇文章以寓言的形式完成,想像丰富、寓意深刻,有着很浓的文学意味。文章的大致意思是说:一日,庄子带着他的学生游历山中,行走中见一棵大树枝叶繁茂,令人奇怪的是,伐木的人只是站在林树的旁边并不砍伐。庄子走上前向伐木人打听原因,伐木的人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庄子回来对他的学生说,这棵大树因为不成材派不上用场,所以才能活到它的自然寿限啊!
一段短小而又平凡的故事,却给人带来很深的遐想和回味。从“山中伐木”和“故人烹雁”这两个前后矛盾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阐述的在污浊的社会中,如何远祸事、保自身的处事哲学。俗语说的好:物无害者,无所用也。一种物体(人或事),如果没有谁加害它,说明它一无所用、一无可取。对于伐木的人来说,他来到山中当然是要选取一些有用的树木取以为材,于是乎成材的树木反而倒霉,无用的树木则可免遭厄运,如此说来“不材”也未必不可取。然而故人之雁,却又让我们看到了不成材也为患、不成材也倒霉的结局。这个时候我们该明白作者的用心了,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体或者是个人,所谓“材”与“不材”无非是以自我为度,有用则取、无用则弃。此时此刻,不需要任何言语,人类自私的劣根性已经昭然若揭。
庄子生活在一个权谋争霸的战乱年代,他很有才能却不愿意做官,一直都是以消极避世的态度示人。据《史记》记载,楚威王曾以派遣使臣,以重金请他出任楚国国相。庄子却以“终生不仕”为由拒不接受。我想庄公之所以“宁可穿破衣,居陋巷,自得其乐”,而不入仕途,正是因为他看穿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深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高于众,言必诽之”的道理,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材与不材”之间两难的选择。
有的人并不欣赏庄子的这种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那是因为他并没有完全走进庄子的内心世界。实际上庄子之所以采取这种处事哲学和人生态度,是对当时那个现实社会不满和抗争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山木》我们不难看出庄子对“远祸全身”之难的愤懑和感慨,虽说有些地方略失偏颇,但庄子能够在那样一个污浊的社会里洁身自好,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我们怎么还能责怪他呢?
想起了清时袁枚的一首诗:九级浮图到顶寒,十年前此倚栏干;过来事怕从头想,高处人休往下看。想来,袁枚两次登庆寺塔,因中间隔了十年的时间,都不能参悟从前的自己,而我们毕竟远离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即便是盖棺定论,以我们现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谈《庄子》读《山木》,没准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也未可知!
“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美而不自知,吾以美之更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美而不自知,吾以美之更甚”的意思是那些长得好看的自认为漂亮的人,我不知道他们美在何处,长得好看而自己并不这样认为的人,我反而觉得他们更加美丽了。
这句话出自庄子《阳子之宋》这个寓言故事,《阳子之宋》是《庄子·山木》里九个寓言故事之一,《庄子·山木》由各自独立的九则寓言故事组成,每则寓言故事的主旨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和感悟,不乏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庄子(前369-前286),华夏族,姓庄名周,字子休,享年84岁。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扩展资料
1、出处全文
在古代的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
1、精卫填海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聪明伶俐,性格开朗活泼,炎帝十分喜欢她。
有一天,女娃驾着一条小船到东海去游玩。忽然刮起了大风,浪花像小山一样向女娃的小船扑过来,小船立刻被打翻了。可怜的小女娃掉进大海,被海水淹死了。太阳神炎帝非常伤心,但他又不能用他的光和热使女娃复活,只好独自悲伤。
女娃非常痛恨东海吞了她的生命,同时,她又怕别人和她一样被大海吞没,于是她的魂灵就变成了一只小鸟,化名叫精卫,精卫发誓:一定要填平东海。于是精卫鸟每天飞到西山去衔一根小树枝或一颗小石子投到东海里面。
从此以后,精卫鸟无论是寒冬还是酷署,她都要飞到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投进东海,一年又一年,从不休息,一直到今天,她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2、夸父逐日
传说远古的时候,神中的巨人——“地之子”夸父是个很了不起的英雄,可是他有些不自量力,想要去追赴太阳,和太阳赛跑。
有一天,他一直追到太阳入山的地方。火红的太阳烤得夸父嗓子像冒了烟似的,他口渴得恨不得马上找到水。终于他来到黄河边,见到了滚滚的黄河。夸父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水,可他觉得还没解渴,于是又跑到渭河边,又喝干了渭河水。
夸父刚想继续去追赶太阳,可还觉得口渴难忍,于是他打算到北方的大湖泽去喝水。没想到,还没走到北方,夸父就渴死在半路上了。快要咽气的时候他放下自己心爱的手杖,用他的血肉浸润它,后来这里居然变成一片茂密的桃树林。
《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和为后人造福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扩展资料
关于大自然的寓言故事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藉人,事,物形象为题材,以反映社会人生为要旨.寓言文学也是语言艺术之一,《庄子》既然具有文学的基本特徵,故此章以《庄子》寓言为研究主体,就寓言作品中的角色,篇章组织的安排,寓言表现的技法,分别加以探讨,析求寓言问学之艺术风采.
第一节寓言的角色
《庄子》寓言中的角色包罗万象,故此项分析不以主角为限
人物角色
《庄子》一书中,寓言的角色有古有今,亦有假借知名人物来宣说义理;借到无可借时,就用一些虚构人氏,为其代言,其中,其中寓言人物三百四十三人中,孔门弟子除颜回外,不及3%,而相关寓言凡二十则,却占总数近10%超出相应比例的三倍多.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 」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 」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於道也!」〈庄子.鱼父三十一〉
非人物角色
由於《庄子》的篇数有 ,故事中有非人物之角色者,都接加以讨论,使寓言特色能够充分的呈现;非人物的角色中可以分为动物,植物,鬼神三类来探讨,主要的特色是本身具有生命型态.
动物
《庄子》一书中,出现不少的动物角色,也有神话传说中的奇珍异兽,也有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如,虎,狗,兔,蛙……,如
庄周游於雕陵之樊,赌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 而及於粟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 」勤裳躩步,执弹而留之.覩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 而博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身.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返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子.山木第二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於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鵷鶵,子知之乎 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於是鸱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第十七》
植物
庄子寓言中以植物为角色的形象大多是,无用之材得以保全,鲜少赋予植物生命及人性的特性.如:
匠石之齐,至於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庄子.人世间第四》
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喜用植物的特性来彰显自己的品行操守,例如竹子的坚贞,梅花的耐寒等.但庄子这篇寓言却劝人家选择做个「不材之人」,因为,祸福是相因的,不才之木才可以得到长寿.庄子藉著良材往往被砍伐去做木工的基础,来说明自己应该无为的思想.此类作品尚有〈山木与雁〉等.
鬼神
在鬼神的形象上,庄子对古代神话人物加工自由度很大,全是根据自己旨趣和所欲传达寓言的哲理的需要加以编造,自由创作,这些形象都是经过高度夸张而创造出来的寓言形象.如〈河伯〉,〈黄帝〉,〈貌姑射神人〉等
第二节寓言的篇章组织
寓言意旨之安置
据陈蒲清所言:「根据纵深层次,寓言作品的形象与寓言的关系有表层寓意,中层寓意,深层寓意的渐进层次:表层寓意ˋ作者类比之具体事件,往往是触发作者创作某篇寓言的契机;中层寓意是表层寓意的概括升华,反应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现象.」本章节中所探讨之寓意,穿插是寓言以表层寓意为主,独立是寓言另扩及至中层寓意.
1,穿插式寓言
「穿插式」寓言即是作者於文章中运用寓言之表现,如欲於文中区隔寓言与论述,常见的有下列几种方法.第一种是以「何….邪 」或「何……乎 」等问句,作为寓言的开端,如「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山木第二十〉,「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 」〈田子方第二十一〉
第二种是在寓言之前后,出现「昔」,「今」之词作为区隔,如〈天地第二十〉,前以「「昔尧治天下,……」开始寓言故事,后以「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作为论述.
2,独立式寓言
独立式寓言意指单篇即为寓言之作品,由於每篇皆为一事之完整陈述,无其他类比之具体事件.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於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 』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庄子.外物第二十六》
本篇藉由「鲋鱼忿然作色曰」中,明白作者所欲传达的道理.同於此者另有〈任公子钓鱼〉,〈涸辙之鲋〉等.
寓言故事之布局
寓言故事的表达形式,主要有记述和对话两种,但并非所有的寓言都能够绝对的划分为二,如果以记叙为主的寓言,可能出现一两句对话的内容;而以对话为主的寓言,也有可能会出现少部分记述的文句;更有两者兼备且重要者.
1,记述为主
此类以记叙文为主的寓言,全用文字直接描述,或有一两句对话为.如〈任公子钓鱼〉: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於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於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於世亦远矣!《庄子.外物第二十六》
本篇选自《庄子外物》.此篇寓言意全用叙述的方式来,以任公子为主角,说明胸怀大目标,不计较眼前的利益才能成大事.此类以记述为主的还有〈长梧封人〉,〈不龟手之药〉,〈墦间乞食〉等.
2,对话为主
此类以对话为主的寓言,用寓言人物间问答的「对话」方式来呈现,或先有少数的「引言」,通常是为交代寓言背景,成为「引言+对话」.
东郭子问於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於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
第三节 寓言的表现技法
设置悬念
主动发问
此种方式,采用主动出击之方法,藉由问题,动作使对方不得不产生怀疑,而有所思考,回应,如: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於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第三》
秦失去吊唁老聃的行为,引起了老聃的第子的不解,借秦失之言,写出了人生在世,当「安时处顺」,视生死唯一如,不为哀乐之情所困扰,所拘著.同样的手法也用於〈颜回新斋〉中.
设难化解
两难的处境之解决在庄子的寓言中也有其重要的地位,而寓言既有况凝现实之性质,在寓言中巧设难竟以化为解惑当有其必要,如:
庄子行於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於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庄子.山木第二十》
由大木「无所可用」所以存活下来,而雁以不材而被杀,道出了远害其身两难之困境,不过在无奈的环境中,唯有将自己的心思从纠结的现实中提升一级,以维护其精神的自主性而免於沦为工具价值而已.同样的手法也用於〈饮冰的人〉,〈浮游於道德〉等.
物性拟人
寓言以动植物,器物之性质为主体,在运用目的方免除批评人事的针锋相对性,有劝谏说服;而又为了避免失之玄远离题,物性又必须与人事之性质有「互为指涉」之联想.在《庄子》寓言中,此一技巧约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动植物,器物能直接以人类思维进行对话与行动.二是动植物,器物虽无对话或行动,然都有具有近似人类情感为寓言的表现重点.
第一种寓言较被视为成熟之寓言创作技巧,一般亦认为西方寓言中之运用较为丰富多样;在先秦的寓言中凡是讨论此一现象,即以《战国策》中之〈鹬蚌相争〉,〈狐假虎威〉,前者由鹬,蚌之对话,后者由狐,虎的本性,充分展露出了人类世界中的「两败俱伤」的愚昧行为,后者更依狐的狡诈虎的凶猛,顺其自然的天性来加以掌握推展情节,贴切的传达出来.《庄子》一书中,也有此技巧: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庄子.秋水第十七〉
第二种是动物器物虽无对话或行动,但以其具有近似人类情感为寓言表现方式,如在〈东海之鸟〉中:
东海有鸟焉,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庄子.山木第二十》
鸟类觅食的本能,应属生物求生的反射动作,然「是以免於患」之语,使得所有动作充满了「理智抉择」之色彩.
真假相生
《庄子》寓言中,使用「真假相生」之法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历史虚构法」,此法是借历史经验来作为仿效学习或引以为戒,尤其书中寓言对象多为君王或是与施政相关之环境.二是「梦兆奇幻」之法,对於想要人改进缺失而为之寓言,不变直接说明而用一种虚幻难侧之事拉近距离,化解当事者的戒心进而接受.
历史虚构
历史虚构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本为假造,虚构之故事,但往往援引历史事件或历史名人加以证实.」一是「有些故事本有一定的史事为依据,但作者或添加枝叶,或虚构部分内容,以求生动叙述并寄托寓意.」
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於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於鲁,削迹於卫,伐树於宋,穷於商周,围於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谓通,穷於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於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於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虞於颖阳,而共伯得乎共首.《庄子.让王第二十八》
有关庄子的资料
庄子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无法非常自信地为他写出一部线条清晰、先后承接的传记,这是不得不预先声明的。
(一)贵族身世,落泊宋蒙公元前387年,在“战国七雄”中的楚国,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吴起变法。这件事对了解庄周其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的故事必须从这里讲起。从周天子裂土封疆到战国中期的六个世纪中,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大幅度发展,所谓的“男耕女织”,“五口之家,百亩之田”的宗法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日趋形成;与此同时,各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一个日益庞大的有闲阶层,“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社会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复杂。在这种形势下,各国有识之士纷纷起而倡导变法,力图拆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藩篱;一些精明的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称霸中原的需要,也乐于起用这些变法图强之士。吴起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战国时期,先后出现过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三大改革家。吴起作为一个才高德薄的历史人物,他俊逸豪迈,手段精明而老辣:为了能在鲁国统兵抗齐,他可以亲手杀死自己的齐国妻子;在魏国带兵时,他可以亲口为士兵吮吸浓疮。但是,作为一代英杰,他确实为楚国的强盛作出了生命级的贡献。楚国封国之初,本来还是一片落后的蛮荒之地,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湿,山川秀丽,楚人带着原始的浪漫和热情,很快发展了起来。到吴起变法时,楚国已是公族众多,财政匮乏,“贫国弱兵”,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将要激化了。楚悼主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倡导变法,被楚悼王委以重任。他力主“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土”。具体说来,就是要把那些领奉不干事的闲官、散官裁汰一批,实行“减政”。对贵族的三代以下闲散子孙统统贬为庶民,让他们自食其力。然后用节省下来的财政收入养精兵以与中原各诸侯国争雄。为了使被贬为庶民的贵族后裔不致联合作乱,吴起下令让“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也就是将他们疏散到边陲地区,让他们开荒种地,过自食其力的平民生活。庄氏是“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即位),卒于公元前591年。从前591年到前387年吴起变法已有二百余年,三十年为一代,到庆子父祖辈上,早已过了三代,所以无疑是被贬谪的对象。楚悼王公元前318年逝世,吴起失去了王权的庇护,变得孤弱无靠,被他打击的达官贵人立即联合起来,攻打王宫追杀吴起。吴起抱住悼王的尸体被乱箭射死,那些参与作乱的显贵们却因此而犯了伤害王尸的“夷宗”大罪,继位的楚肃王因此而诛灭“七十余家”。庄子的父祖辈大概就是这时为避“夷宗”之祸而越境迁居宋国蒙地的。“据公认的推测,庄周在楚国公族作乱十二年后即公元前369年出生于宋国。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一下子落泊为平民,流亡异国,自食其力,必然是一个相当难以适应的艰难过程。由此可以想见,医子的幼年时代生活在一种动荡、忧患的环境气氛中,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姑且不论,庄周那幼小的心灵过早承受了过多过重的压力却是勿庸置疑的。这样一种幼年生活经历,对天资聪颖的庄周来讲,形成一种内向型人格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事情。幼小的庄周必然很小就思考了很多问题,由于其家庭成员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他在耳濡目染中一定也读了许多书。这是庄子成为思想家,一个反传统、反异化、非理性,重内在精神修养的思想家的最为根本性的原因。
(四)笑傲王侯,抨击现实宁静的学术生涯给庄子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他为自己能如此深刻地理解人生、社会和自然而无限欣喜,而对权力、金钱抱着孤芳自傲甚至不同一顾的态度。惠施魏国做宰相时,有一次,庄子来到了魏国,有人以为他是来与惠施竞争宰相职位的;惠施深知庄子之志,完全不以为然;但他又怕庄子直接去见魏惠王,放荡不羁地争辩起来,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就让人到处寻找庄子。庄子也听到谣言说惠施为了不让庄子与自己争夺相位正在搜捕他。二人见面后,庄子绕着圈说:“南方有一只凤鸟,非校楝食不吃,非醴泉不饮。这只鸟飞向北方时,看到地上有一只老鹰正在抓一只死老鼠吃。老鹰看到凤鸟飞来,吓得‘唉哟’一声,赶快把死老鼠藏在身子下面,生怕被抢走了。你是不是也想拿你那个相位来吓唬我呀!”庄子见魏惠王时,穿着补着补钉的大有衫,甩草系到脚上一双破鞋。魏惠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疲惫呀!”庄子说:“这不是疲惫,而是贫穷。知识分子有自己的治世主张不能实行,那才叫疲惫。衣服破一点。那不叫疲惫,而只是贫穷。我只不过是生不逢时罢了。您没见过那些猿猴?它们在林间树技上跳来跳去,悠然自得的样子,即使神射手羿和逢蒙也拿它没办法。一旦猿猴进入灌木丛,它们就会吓得东张西望,战战兢兢;这并不是它的骨骼肌肉出了毛病,而是环境不利,不能施展它们攀枝腾跃的技能了。现在这个社会、昏君在上,乱臣在下,像我这样的人不得不疲惫哟?您难道没听说过忠臣比干由于其忠诚而被殷纣王把心挖出来么?”宋国有个人名叫曹商,他以宋国使臣身份出使秦国,出使时带了几辆车,由于秦王喜欢他,又送了他一百辆车。曹商回来后揶揄庄子说:“要说在穷巷破屋里打草鞋。整天把自己弄得面黄肌瘦的,那我不如你,但是如果说一见君王的面,就可以让他十分赏识,赐车百乘,这是我的长处”。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治好一个疮赏一辆车,为秦王舐痔疮的赏五辆车,手段越下流,得的赏赐越多。你大概是为秦王舐痔疮了吧!否则怎么会得到那么多的车呢?走你的吧!”这种有趣的揶揄和尖刻的挖苦,极力犀利地攻击了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的世俗人生观,表现了超越的价值追求和清高孤傲、洒说不羁的人格凤范。这种人格凤范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对后世封建士大夫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乃至于成了一种民族的心理积淀。在庄子看来,在社会生活中,根本没有绝对的真理正义可言。那些高高在上的君王、诸侯们,用现在的术语来讲,他们本身就缺乏“合法性”,庄子论辩道: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比如说齐国的田成子,他篡夺了姜氏的齐国政权,但是由于他有武力和财政作后盾,小国不敢说三道四,大国也不敢出兵讨伐。如果说臣子应该忠于君王,那么武王作为殷纣王的臣子不应该伐灭纣王;商汤也不应该伐灭夏桀。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念是一套骗人把戏,根本没有经过理性的考察,也没有任何可证实的根据。政治、伦理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仅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人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是充分自由的,任何人包括君王本人在内,都不具有限制别人自由的权力;在庄子的“建德之国”和“至德之世”理想中,“无为”是基本的生活原则,从上到下,大家都过着宁静而幸福的生活。而在当今的社会中,统治者为穷一已之私欲,用强制的方法治理民众,把社会搞得一团糟,逼得人饥寒交迫,铤而走险,那完全是统治者的罪过。但是,被逼得铤而走险的民众却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而所谓“汤武革命”同样用武力强劫到政权后,不但可以不受任何谴责,而且可以南面称王,安享人间尊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完全是强盗逻辑。这就是历史理性在法理上的荒谬性。而儒家挖空心思为历史理性论证,说穿了不过是为虎作伥罢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在庄子看来,合法的统治不需要进行合法性沦证,一旦需要借“圣人”之言为自己的统治论证,这统治就一定是非法的。“圣人”以自己的才学为非法的政治论证,事实上便成为“窃国大盗”的帮凶。这是庄子所不齿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发生时,是处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yi)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原文
吴王欲伐荆⑴,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⑵死!”舍人⑶有少孺子⑷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⑹。吴王曰:“子⑺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⑻,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⑼,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⑽也;黄雀延颈⑾,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⑿,而不顾⒀其后之有患⒁也。”吴王曰:“善哉⒂!”乃罢(16)其兵。
注释
⑴吴王:指吴王阖闾。欲:想要。伐:征讨,讨伐。荆,指楚国。 ⑵谏:规劝。以下劝上为谏。 ⑶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员。 ⑷少孺子:年轻人。 ⑸怀丸操弹:怀揣子弹,手拿弹弓。操:持、拿。 ⑹三旦:三个早晨,三天。三,泛指多次。天,古汉语里“旦”就是“早晨”的意思。 ⑺子:你。 ⑻悲鸣:在高高的树上动听的叫着。古汉语中“悲”有动听的意思。 ⑼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附即“跗”,脚背。 ⑽傍:同“旁”旁边。 ⑾延颈:伸长脖子。延,伸长。 ⑿务欲得其前利:很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 ⒀顾:回头看。此处指考虑。 ⒁患:祸患。 ⒂善哉:好啊 (16)罢:停止 螳螂捕蝉实拍图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木与雁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
1.D
2.①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②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拖累呢?
③弟子们记住了,(要想免于拖累,)恐怕还只有归向于清静无为的自然之境吧!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只有顺其自然,游于无为的道德境界才是最理想的。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①虽然才能相近,但因取舍的标准不同,境遇也会不同。②人生有所累,无论材与不材,但消极避世是不可取的。(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