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序》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寓言故事)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新序》的寓言故事,关于《新序》的寓言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新序》的寓言故事,关于《新序》的寓言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新序杂事五书中还有哪些寓言故事
  • 寓言新一族的部分集梗概
  • 叶公好龙寓言故事
  • 心绪的作者是刘向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就出自其中对吗
  • 寓言故事成语?
  • 新序杂事五书中还有哪些寓言故事

    金石为开

    释义 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急公好义

    释义 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出处 汉·刘向《新序·节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

    臼头深目

    释义 形容相貌丑陋.

    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爱毛反裘

    释义 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

    寓言新一族的部分集梗概

    寓言新一族-01-鲁人搬迁(出自韩非子)

    达达和芥末是鲁国的一对夫妻,达达会编草鞋,芥末会织白绸子,他们的手艺好,生意也好,生活很富足,一心想把儿子小笼包培养成文人,请了三字经当小笼包的家庭教师。

    达达的弟弟呱呱志在四方,自幼就离家出走,云游四海,寻找梦中的理想国度,生存家园,直到他到了越国,发现那里就算他一直寻找的地方,他让达达和芥末搬到越国,但是到了越国之后,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寓言新一族-02-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

    呱呱本来是个勤奋普通的农民,有一天在田间耕地的时候,一只兔子撞死在了他旁边的一棵树上,他把兔子拿到集市上卖了个大价钱,从那以后,他就每天坐在树下等着还有兔子主动送上门来,以至于最后自家的地也荒了,可是他连一只兔子也没等到,邻居达达对他大加耻笑,并且想出了多栽几棵树来等兔子撞的办法,但是由于兔老大三字经的足智多谋,两人还是没有等到兔子,最后,芥末点醒了达达,研究一下怎么种好自己的地,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

    寓言新一族-03-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

    南郭先生游手好闲,不想着好好学门手艺养家糊口,而总是投机取巧。皇宫招吹箫的乐事,他虽然不会吹箫,但是却报了名,因为齐宣王喜欢听众人吹箫,他一直得以蒙混过关,但是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泯王继位,齐泯王只喜欢听单人吹箫,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南郭先生只好连夜逃出了皇宫。

    寓言新一族-04-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

    呱呱养了一圈羊,一天发现羊群中少了一只,原来是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从洞中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赶快把羊圈修好,他却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结果第二天,又有一只羊被狼从洞中叼走了。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急忙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寓意:犯了错误就应当立即改正,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寓言新一族-05-曲突徙薪(出自刘向《淮南子》)

    三字经发现芥末家的灶屋砌了一个很直的烟囱,靠近烟囱的地方还堆放了很多的柴草。于是他就提醒主人说:烟囱是直的,火很容易冒出来,你应该把它改砌成弯曲的;柴草堆在烟囱边,很容易着火,应该把它们搬得远一点。这些都是火灾的隐患。

    芥末听了,以为他是没事找事,就没有答理他。

    谁知不久果然发生了火灾,邻居们纷纷跑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芥末设宴答谢帮忙的邻居,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都请去坐上席,其余人也按救火的功劳大小排了座次,但是劝他把烟囱改成弯曲,把柴草移开的三字经,却没有被邀请来。

    寓意:当灾难发生后,感谢参与救灾的人虽然重要,但是不应当忘记曾经提醒自己未雨绸缪的人

    寓言新一族-06-临江之麋(作者柳宗元)

    临江猎人三字经出去打猎,得到一只幼麋,就捉回家把它饲养起来。刚踏进家门,群狗一见,嘴边都流出了口水,摇着尾巴,纷纷聚拢过来。猎人大怒,把群狗吓退。从此猎人每天抱了幼麋与狗接近,让狗看了习惯,不去伤害幼麋,并逐渐使狗和幼麋一起游戏。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狗都能听从人的意旨了。幼麋稍为长大后,却忘记了自己是麋类,以为狗是它真正的伙伴,开始和狗嬉戏,显得十分亲暱。狗因为害怕主人,也就很驯顺地和幼麋玩耍,可是又不时舔着自己的舌头,露出馋相。

    这样过了三年,一次麋独自出门,见路上有一支不相识的狗,就跑过去与它一起嬉戏。这只狗一见麋,又高兴又恼怒,就把它吃了,骨头撒了一路。但麋至死都没有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

    寓意:不能认清自己,只知道势仗权势早晚是要受到惩罚的。

    寓言新一族-07-朝三暮四(出自《晏子春秋》)

    达达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他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达达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他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反对。

    达达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栗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寓意:原意指利用手段欺骗别人,现多指言而无信变来变去。

    寓言新一族-08-庙堂之鼠(出自《晏子春秋》)

    有座土地庙,里面的墙壁是用树枝绑扎成的,外面涂上泥巴,看起来也不错。老鼠却乘机在里面打洞做窝。

    三字经、呱呱非常痛恨这些害人的东西,很想把它们消灭掉。但是,如果用火熏,害怕烧着了里面的树枝;如果用水浇灌,又担心浇坏了外面的泥巴,真左右为难。

    而这些老鼠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土地庙保护了它们呀。

    寓意:坏人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有生存的环境。要想除掉坏人,就必须铲除他们生存的条件。

    寓言新一族-09-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

    郑人的新鞋被宠物鸡丁啄破了,因为下午迎接老丈人急着要穿,所以只好去集市买新鞋。为了知道自己穿什么尺寸的鞋,他用秀才三字经的纸笔画了一个尺码。黑心的鞋店老板看到郑人脑子一根筋,就伪造了一个尺码,把自己脚上的旧鞋卖给了他。

    郑人的儿子代替郑人去村口接外公,可是祖孙两人从来没见过,他只好拿了一张外公的画像比对。不过他也是个死心眼,画像上的外公是戴着帽子的,这次外公来却并没戴帽子。于是就在他设了关卡一一盘查的时候,外公早就自己到家了。而郑人回到家也发现,跟尺码一模一样的鞋子,竟然穿不进去……

    寓言新一族-10-望梅止渴(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假谲》)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

    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寓言新一族-11-盲人摸象(出自佛经《大般涅盘经》)

    小笼包是包子铺的老板,达达、呱呱、一米九和芥末四个盲人来这里吃包子,正赶上半价酬宾,大家皆大欢喜。一天有人牵了一头大象进城,小笼包为了经营包子铺的生意没工夫去看,为了答谢小笼包,四个肓人决定去摸一摸大象,然后将大象的模样告诉小笼包。这天大半夜四个人各自偷偷去摸大象,达达摸到了象耳朵,认为大象像把蒲扇;呱呱摸到了象牙,认为大象像根胡萝卜;芥末摸到了象尾巴,认为大象像条绳子;一米九摸到了象腿,认为大象像根柱子。于是第二天四个人来到包子铺,说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小笼包正为难时,大象出现在了包子铺门口。小笼包这才发现,原来他们说的不过都是大象的一部分。

    寓言新一族-12-此地无银(民间传说)

    达达中了臭豆腐有奖销售的头奖,奖金是三百两银子。他和芥末把银子埋在了屋后,骗儿子小笼包说明年就能长出一棵结满银子的大树。没想到这一切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在了眼里。因为不放心,第二天达达找到秀才三字经,写了一块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牌子插在了埋银子的地方。当天晚上,隔壁王二拿走了那罐银子,插上了一块隔壁王二不曾偷的木牌,自以为万事大吉。发现丢了银子的达达找到了衙役一米九,在嫌疑人王二家搜到了罐子,可是里面装的却是小笼包。原来,小笼包把达达的话信以为真,趁没人注意,埋了一罐小笼包,盼望着明年能够长出一棵结满包子的大树……

    寓言新一族-13-惊弓之鸟(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

    达达演侦察兵,在逃避敌军追捕的路上,射伤了雁群里的一只大雁。回到军营后,达达陪将军去打猎,又遇到那只伤雁,达达用弓声将它吓得掉落在地。其他大雁为救同伴,敲起战鼓,达达和将军误以为是敌军杀到,也如惊弓之鸟般,吓得落荒而逃。

    寓言新一族-14-东郭先生(出自明·马中锡《东田传》)

    东郭先生带着头驴去中山国找工作,虽然人们提醒过他要小心恶狼伤人,东郭先生这个书呆子却仍然善恶不分,帮助一只被打伤的恶狼躲过了猎人的追捕。猎人走后,恶狼原形毕露,忘恩负义地要吃掉他。危急时刻,谁会来救愚蠢的东郭先生呢?

    寓言新一族-15-支公好鹤(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支公是1600多年前晋朝的名僧,他非常喜欢仙鹤,却将自己养大的两只仙鹤放飞了,这是为什么呢?看了这个故事你会明白,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让被爱者得到尊重和自由。

    寓言新一族-16-千里送鹅毛(出自清《沔阳州志》)

    唐朝贞观年间,云南的回纪国国王派使者缅伯高送一只天鹅给唐朝皇帝,可路才走了一半,天鹅逃跑了。缅伯高无奈之下只好捡了根天鹅落下的羽毛,继续跋山涉水走到长安,将鹅毛当作礼物献给了皇帝。没想到皇帝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被他千里送鹅毛的真诚情意所感动,嘉奖了缅伯高。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故事便传为千古佳话。

    寓言新一族-17-黔驴技穷(出自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三字经是个卖萝卜的,一天,从黔来的一米九买走了他所有的萝卜。为了让一米九运萝卜方便,三字经把自己的驴子也卖给了一米九。驴子跟着一米九到了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所有的动物都没见过驴。兔子认为强壮又大嗓门的驴是森林之王。高大的身躯和洪亮的嗓音同样迷惑了狐狸,也误认为驴子是森林里最厉害的动物。可是,不甘心王位被被人抢去的老虎却发现驴子竟然害怕山鸡,这下外强中干的驴子终于暴露了自己……

    寓言新一族-18-《叶公好龙》(出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

    呱呱为证明自己喜欢中国龙,比其他小伙伴喜欢机器恐龙更有品味,抢着要演据说是历史上最喜欢龙的人--叶公。没想到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不过是在别人面前假装喜欢,好显摆自己与众不同罢了。那呱呱演的叶公会在故事里有怎样的遭遇呢?

    寓言新一族-19-《愿者上钩》(出自元·佚名《武王伐纣平话》)

    周文王派人四处寻访治国人才,在渭水河边发现了用直鱼钩,而且不将鱼钩放到河中钓鱼的姜太公。河里的鱼将周文王派来的人痛打了一顿,却因为争强好胜被姜太公钓了上来。周文王由此明白姜太公是治国的人才,拜他为宰相。原来姜太公钓鱼,是愿者上钩啊。

    寓言新一族-20-《吝公惜驴》(出自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吝公就是吝啬的老公公,可为什么吝啬的老公公会那么爱惜一头驴呢?这个故事想告诉你的是,人不能太看重钱财,更不应本末倒置地被这些身外物拖累,它会让你得不偿失哦!

    叶公好龙寓言故事

    叶公好龙寓言故事1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

    叶公说“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爱好某样事物,其实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欢!

    叶公好龙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感悟: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但历史上的叶公却不是这样的人。

    叶公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不以怨报德,果断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把职位让给别人,这一让贤之举,被专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经考古发掘证实,他主持叶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一江一 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史学专家安国楼博士称,叶公确实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可能下降叶宅,“叶公好龙”折射出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专家们还指出,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

    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叶公好龙寓言故事2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寓意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叶公好龙寓言故事3

    寓言故事: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叶公好龙成语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 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成语寓意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叶公好龙寓言故事4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汉字】叶公好龙

    【拼音】yè gōng hào lóng

    【基本释义】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近义词】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反义词】名符其实、表里如一

    寓意:叶公好龙,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释义]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叶公好龙寓言故事5

    原文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说:“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非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译文:

    子张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鲁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说:“传说你喜欢人才,因此不怕路远从千里之外过来,冒着风雪尘沙,不敢休息而来拜见你。 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觉得你所谓的喜欢人才倒是跟叶公喜欢龙差不多。据说以前叶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 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了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 ,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罢了!现在我听说你喜欢英才,所以不远千里跑来拜见你,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来你不是喜欢人才 ,你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罢了。诗经早说过:‘心中所藏,什么时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离开了!”

    辨析: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叶公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不以怨报德,果断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把职位让给别人,这一让贤之举,被专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经考古发掘证实,叶公主持叶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史学专家安国楼博士称,叶公确实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可能下降叶宅,“叶公好龙”折射出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专家们还指出,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

    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寓言故事成语: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有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七国中数秦国最强大, 其时,楚国有块和氏璧宝玉,为赵国惠文王所得.而秦国昭王想用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国惠文王派遣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去见秦国昭王交涉,蔺相如凭着机智勇敢,从而保全了和氏璧完整归赵,赵国惠文王就封了蔺相如为“上卿”(相当于宰相)。

    赵国惠文王这么器重蔺相如,可气坏了大将军廉颇,他认为自已立下不少战功,但蔺相如的地位反比自已高, 心中极不服气,暗想着若与蔺相如相遇,定要当面给点颜色使其难堪。

    后来蔺相如得知廉颇将军的心计, 便吩咐自已手下人以后碰着廉颇将军手下人,切勿与之争吵。连自己坐车出门若与廉颇将军照面而至,亦叫马车夫把车子躲避小巷,让路给廉颇将军先行而自已后走。

    廉颇将军手下人见蔺相如上卿这样让着自己的主人,更是得意忘形,见了蔺相如手下人就百般嘲笑,蔺相如手下人受此欺侮,忍不住对蔺相如诉说:“你贵为上卿,地位比廉颇将军高,他肆意戏弄你也忍让着,他越发不把你放在眼内,他目下无人的傲漫谁也受不了。”

    蔺相如却心平气和地反问手下人, 说:“廉颇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 手下人回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继读说:“对呀!我见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将军吗?秦国虽然强大, 何解未敢轻易来犯赵国呢?就是因为赵国文官武将团结同心。而我与廉颇将军一文一武,好比两只猛虎,若两只老虎撕打起来,不免有一只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有进攻赵国的好机会。大家细想一下,国事与私人面子何为重要?”

    蔺相如手下人听完这番话,明白了个中道理,以后与廉颇将军手下人相遇,也远而避之。蔺相如教使手下人的举措, 高尚行为,后来廉颇将军得知, 深感惭愧,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上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府第,蔺相如连忙上前迎接。廉颇将军对着蔺相如单膝下跪,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上坐。

    蔺相如和廉颇将军从此成了莫逆之交,同心同德,协力为赵国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心绪的作者是刘向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就出自其中对吗

    是的;

    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出自《新序·杂事五》,作者为刘向。楚国左司马沈尹戌阵亡后,楚昭王任命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做叶公。叶公在叶邑治水开田,颇具治绩。当时,叶公到叶邑上任不久,便了解到该地水患严重,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将自家的墙壁作为图纸,画沟绘渠。

    “叶公好龙”不是出自寓言故事,而是成语故事。这个成语出自刘向的《新序杂事五》,主要讲了有个喜欢画龙的叶公,在见到真龙之后被吓得丢了魂,虽然叶公喜欢画龙,但并不喜欢龙,甚至惧怕龙。叶公好龙现用来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寓言故事成语?

    『壹』 含有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贰』 收集寓言故事(四字成语)40个

    八仙过海。 自相矛盾。 农夫与蛇。 亡羊补牢。 八仙过海。 精卫填海。

    『叁』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一、刻舟求剑

    白话释义: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处:《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翻译: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二、守株待兔

    白话释义: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朝代:汉

    作者:王充

    出处:《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翻译:就像守株待兔一样;藏身于破置的小路

    三、画蛇添足

    白话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处:《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四、叶公好龙

    白话释义: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朝代:汉代

    作者:刘向

    出处:《新序·杂事》叶公好龙

    翻译:据说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五、狐假虎威

    白话释义: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朝代:明

    作者:凌濛初

    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狐假虎威只怕被别人~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肆』 寓言故事的四字词语有那些要五个,悬赏五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黔驴技穷、抱薪救火、愚公移山、杯弓蛇影、打草惊蛇、买椟还珠、叶公好龙、画龙点睛、伯乐相马、画蛇添足、滥竽充数、自相矛盾、惊弓之鸟等。

    黔驴技穷:黔地没有驴,好事者从外地运来一头驴,老虎刚开始害怕驴的叫声,后来开始冒犯它,发现驴只会踢,没其他本事,最终吃掉了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本领用完了。

    抱薪救火:就是抱着柴火去救火,意为消除灾祸的方法错误,结果反而更加糟糕。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魏世家》,魏国一味地把土地割给秦国,最终只能让秦国更加强大,魏国走向灭亡,就好比抱薪救火一样。

    愚公移山:愚公虽然不能把山移走,但是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迟早可以被子子孙孙移开。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最终两座大山被天帝挪走。这个故事让我们学会了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杯弓蛇影:这个故事是说乐广一个朋友来家里喝酒,朋友看到酒里有蛇觉得恶心患病,其实酒里的蛇是弓上漆画在酒里的倒影,朋友解惑后病彻底好了。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不能明察秋毫、弄清真相的人。

    买椟还珠:意思是买来了装珍珠的木匣子,却把珍珠退回去了,比喻没有眼光、不懂取舍。楚国人为了把珍珠卖个好价钱,就做了一个木兰的盒子,可买东西的人却把珍珠还了回来,让人啼笑皆非。

    『伍』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指鹿为马

    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

    2、叶公好龙

    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3、鸡鸣狗盗

    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做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

    4、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中了一口大大的钟。这个人想要把它敲碎拿走,但是敲击是有声音的,于是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就听不见了。结果在他敲钟的时候,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5、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跟大臣蔺相如不和。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样对国家不利,便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请他用荆条责罚。

    『陆』 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30个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拔苗助长

    打草惊蛇

    囫囵吞枣

    狐假虎威

    螳螂捕蝉

    对牛弹琴

    郑人买履

    缘木求鱼

    刻舟求剑

    雪中送炭

    望梅止渴

    亡羊补牢

    黔驴技穷

    井底之蛙

    邯郸学步

    班门弄斧

    东施笑颦

    毛遂自荐

    完壁归赵

    悬梁刺股

    七擒七纵

    一诺千金

    拔苗助长

    叶公好龙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买椟还珠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郑人买履

    『柒』 含有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守株待兔

    [读音][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汉·王充《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例句]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这样如同~,能有好日子过吗?

    2、亡羊补牢

    [读音][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例句]他们单位昨天发生失盗后,领导立即~,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3、掩耳盗铃

    [读音][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例句]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4、狐假虎威

    [读音][hú jiǎ hǔ wēi]

    [解释]假:借。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例句]他哥哥当还乡团团长,他~仗着他哥哥的势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5、井底之蛙

    [读音][jǐng dǐ zhī wā]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局限)于虚(所居住的地方)也。”

    [例句]一个没有经风雨,见世面的人,就似~一样。

    『捌』 10个寓言故事的成语

    鹬蚌相争、井底之蛙、画蛇添足、指鹿为马、掩耳盗铃、班门弄斧、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南辕北辙。

    1、 鹬蚌相争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译文】:波翻血海全球怜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大的秦国?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2、井底之蛙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自】:庄子·战国《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译文】: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谈论大海的事,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很小的一片天。后来人们用井底之蛙的故事来比喻眼界狭小,目光短浅的人。

    3、画蛇添足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文】: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他足够?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4、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马迁·汉《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译文】:赵高想作乱,怕群臣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拿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马啊。二世笑着说:你错了吧?对鹿为马。问身边的人,旁边的人沉默,有人说是马为了迎合赵高。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

    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5、掩耳盗铃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百姓想得到钟的,想要背着它逃跑,那钟大不到背不动。以椎诋毁他,钟是一样的声音。怕别人听见他而剥夺自己的,突然捂着自己的耳朵。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6、班门弄斧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译文】:拿着斧子到班、郢之门,这个厚脸皮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7、刻舟求剑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契那船说:这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的。船已经走了,而剑不走,这样寻找宝剑,这不是糊涂吗?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8、守株待兔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自】:韩非子·战国《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译文】: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9、揠苗助长

    【解释】: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自】:孟子·战国《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茫茫然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病了,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去看的,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0、南辕北辙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刘向·汉《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走。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大路上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玖』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50个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FableStory/225.html
    《黄鼠狼和鸡》的寓言故事(黄鼠狼给鸡拜年的 故事)
    《皮影戏寓言故事》(问下2010年末或2011年的动画片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