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持之以恒》寓言故事,关于《持之以恒》寓言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中国古代寓言里表示做事要持之以恒的是哪个
愚公移山,是指不畏艰难,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故事中,有个年近90的老人叫愚公,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的阻塞,就和家人商量:“咱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方便出行,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于是,愚公率领儿孙开始挖山。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说:“就凭你的年纪,又能把险峻的大山怎么样呢?”愚公长叹:“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神将背走了那两座山。
这篇寓言借愚公的形象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
西门豹持之以恒的例子
有勇有谋的西门豹,妙手回春的扁鹊,持之以恒的纪昌,聪明伶俐的王戎。
1、有勇有谋:
意思:既有胆量又有谋略。
出处:刘流《烈火金钢》第十二回:肖飞虽然是心灵腿快,有勇有谋,但是这个任务他总觉着有不小的困难。
2、妙手回春:
意思: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也说着(zhuó)手成春。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但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鹊复生’,什么‘妙手回春’……”
3、持之以恒:
意思:长久坚持下去。
出处:宋代楼钥《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意思是对待任何事,一定要诚心做事,长久的坚持。
4、聪明伶俐:
意思: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
出处:吴强《红日》第八章:这个人真是聪明伶俐;她东问西找,竟然到了我们这里。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有勇有谋的近义词:足智多谋
意思: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处:明代郭勋《英烈传》第21回:“那士信足智多谋,熟于兵法,人号为‘小张飞’,使有一条铁鞭,神惊鬼怕。”
2、妙手回春近义词:手到病除
意思:刚动手治疗,病就除去了。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工作做得很好,解决问题迅速。
出处:元代无名氏《碧桃花》第二折:“嬷嬷,你放心,小人三代行医,医书脉诀,无不通晓,包的你手到病险除。”
3、持之以恒近义词:
意思: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出处:《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能够有始有终〔按次序教授弟子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4、聪明伶俐近义词:七窍玲珑
意思: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
出处:老舍《赵子曰》:“鹰鼻、狗眼、猪嘴,加上一颗鲜红多血、七窍玲珑的人心,才完成了一个万物之灵的人。”
愚公移山的寓言道理
这则寓言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扩展资料: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
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持之以恒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
持之以恒主人公是陶宗议!
元朝末年,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在进士考试名落孙山以后,并不气馁,而是从城市搬到乡下,继续刻苦读书。每天,他下地干活时时,总是随身带着笔墨。在耕田锄地的间隙,他就把带的书拿出买阅读。山村的田野上找不到纸,他就从树上摘了几片大一些的叶子,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对生活的观察记录在上面。回到家里,他把这些树叶放进一只瓦罐,等瓦罐装满了树叶,他就把瓦罐埋在一棵大树下面。不知不觉,十多年时间过去了,陶宗仪埋在大树下的瓦罐已经有十多只了,有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陶宗仪笑笑说:“学习就应该像这样持之以恒啊!”后来,陶宗仪把这些瓦罐里的树叶都整理出来,编成了一本叫《南村辍耕录》的书,很受欢迎。
“持之以恒”就是指长久地坚持下去。现在一般比喻为长久地坚持干一件事情,并将其干好。
关于半途而废的寓言故事
半途而废
从前,有一个叫羊乐子的人,他有一位贤惠的妻子,羊乐子外出求学一年后回到家中,妻子说:“相公,这才一年功夫你就学好本领了?你真聪明!”。
羊乐子说:“我是想你了才回来的,没有别的事情。”妻子听了,拿起剪刀径直走到织布机前将正在织的布剪断,她说:“这块布是我用织布机一根根、一寸寸、一尺尺织起来的。现在将它剪断了,之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了。
读书也是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成才,如果半途而废,那么与剪了这块布又有什么区别呢?”羊乐子被妻子的话感动了,于是又外出求学,七年之后学有所成才回到家中。
扩展资料:
半途而废的故事寓意
做事如果每次做到一半就放弃,那么我们最后肯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只有坚持到底,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完成,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前进,在胜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立下了目标,就要敢于实践,努力完成,只会空想是不对的,半途而废也是不对的。
半途而废的出处
半途而废,中国古代典故之一,出自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后转化为成语,本义为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做事有头无尾。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