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是什么)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关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关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掩耳盗铃的文言文及解释
  •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是什么
  • 掩耳盗铃是什么故事
  • 古代寓言文言文掩耳盗铃
  •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 掩耳盗铃寓言小故事
  • 掩耳盗铃的文言文及解释

    一、原文:

    出自  秦 吕不伟编订的《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二、译文: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扩展资料

    一、掩耳盗铃的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二、作品简介:《吕氏春秋》

    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是什么

    1、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2、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3、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4、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5、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是什么故事

    掩耳盗铃是寓言故事

    一、掩耳盗铃的故事出自《昌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二、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古代寓言文言文掩耳盗铃

    1. 掩耳盗铃文言文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成语寓意

    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2. 掩耳盗铃文言文

    掩耳盗铃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

    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

    之,悖矣。——《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

    逃在齐国。

    亡,

    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椎(

    chu

    í)——槌子或棒子。

    ⑤况(

    hu

    à

    ng

    )然——形容钟声。

    ⑥遽(

    j

    ǜ)

    ——急速。

    【译文】

    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

    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

    口钟就

    "

    "

    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

    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

    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道理】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

    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

    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

    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3. 各种寓言故事的文言文(不要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刻舟求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

    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

    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

    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

    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

    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

    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4. 掩耳盗铃古文翻译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5. 掩耳盗铃 古文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提示】: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6. 一个古代寓言故事(是古文)短一点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

    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7.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

    语故事 掩耳盗铃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8. 《掩耳盗铃》 文言文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成语寓意 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掩耳盗铃寓言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篇1

    掩耳盗铃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欺骗别人,也不要欺骗自己。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偷,这个小偷很笨。一天,他想要偷别人的铃铛。可是,铃铛是挂在大门上的,而且只要一碰就会铛铛铛地响。怎么办呢?于是他想:我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铃铛的声音了吗?这真是个好办法呀!

    于是,晚上,他来到别人的大门前,把铃铛拿下来,铃铛开始铛铛铛地响,他怕别人听见,马上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了。可是他捂的是自己的耳朵,只有自己听不见,大家都听见了铛铛铛的声音,跑出来,把这个笨小偷抓住了。

    “掩耳盗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盗”就是“偷”。故事说的“偷钟”,成语说的“偷铃”,意思是一样的。有人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自以为遮盖得很巧妙,可是别人决不会不知道,这种想瞒过别人结果只是骗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篇2

    从前有个人很爱占便宜,为了得到别人的东西,还去偷。有一天,他路过一家人门前,发现门前挂着一个漂亮的铃铛。他很想要那个铃铛,可是,怎样才能拿到呢?直接去取吧,铃铛就会发出声响,别人就会发现了。

    他想了又想,都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怎么办呢?最后,他终于想了个好办法,把耳朵塞住,不就听不到铃声了吗?他觉得自己很聪明,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于是当天晚上,他用棉花塞住耳朵,来取铃铛。当他的手一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主人马上把他抓了起来。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篇3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 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篇4

    一个身手敏捷的'小偷去了拍卖会,他因屡次偷东西都满载而归,所以赚了很多钱,因此他住的家很豪华,不管是衣服还是家具,买的都是名牌。

    小偷进到拍卖会,跟一位富翁坐在一起。小偷和富翁来这里只是随便看看,看到有喜欢的就拍买,并没有想到要买什么。

    有很多珍贵的戒指、项链、首饰、耳环、钻石等等,都闪亮亮的在台上拍卖。这时小偷心想:唉!怎么都是这些金银财宝啊,以我的经验,在外面就能轻而易举的偷盗到,哪用买啊!富翁心想:这些小玩意见多了,家里还有很多珠宝在收藏呢,这些根本不值得我去收藏。小偷和富翁很无奈地在座位上看着别人在拍卖,还打瞌睡。到了拍卖最后一样东西了,主持人说道:这是本次拍卖最后一样东西,是漂亮而又精致的限量闹钟,闹钟哪里都有得卖,相信各位富豪都有,但这个闹钟只限量一个,也有收藏价值,起步价一万元。

    台下的人都议论纷纷,都觉得没必要浪费钱去买。富翁心想:我经常因为迟到而失去很多赚到大钱的机会。别人约我出去,我因没有时间观念而经常迟到,搞到自己很没面子。有了这个闹钟,我可以随身携带。

    富翁和小偷顿时来了劲,富翁马上提到10万……富翁最终以惊人的价格买了,小偷因家产有限,没有拍到。

    拍卖会结束后,小偷跟踪富翁回家,小偷凭借他的经验,轻而易举地躲开了很多机关和富翁的保镖来到房子里躲着。

    到了两点五十九分后,小偷潜入富翁房间,刚好富翁有事要三点起床。小偷看到闹钟正摆在富翁旁边,他便伸手去拿,闹钟突然响了,把小偷吓坏了,顿时不知如何是好。富翁醒了,小偷急了,马上双手捂住耳朵,以为听不见就没事。结果小偷被抓。

    小偷因此臭名远扬。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篇5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个盗贼到范氏家中去偷东西,他发现范氏家的门外有一口古钟,心想它一定很值钱,便想把这座大钟偷走,可是这口钟太大了,又非常重,他根本就背不动,怎么办呢?盗贼急的没办法,他围着这口大钟转来转去,抓耳挠腮,突然他想到,用大铁锤把钟敲碎,然后再一块块的偷走不就行了吗?反正碎铜也能卖不少钱呢!

    盗贼为自己能想到这个好主意暗暗高兴,于是他找了一把大铁锤,刚试着轻轻一碰大钟,大钟就立刻低沉的响了起来,盗贼吓了一跳赶紧停下来,心里砰砰直跳紧张极了。等到钟声听下,他想,只轻轻一碰就响,若使劲一砸,那钟声让范家的人听见了还得了。这可不行,得想个法子,盗贼急的出了一身冷汗,怎么办呢?贼不走空,总不能白来一趟吧!

    忽然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高明的办法,大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如果我想办法把耳朵给掩上,让它听不见声音不就没事了嘛!于是盗贼就把自己的耳朵掩的严严实实,然后用大力气抡起铁锤朝大钟砸去。大钟刚砸上去顿时发出了巨大的响声,洪亮的钟声在夜空中飘荡,惊醒了范氏家里的人,还没等这个盗贼把中敲碎,范氏家的人已把他团团围住,七手八脚的把他给捆了个结结实实狠狠地痛打了一顿,这时,这个盗贼趴在地上,还在愚蠢的说:“我已经把耳朵给掩住了,你们怎么还听见钟声啊!”范氏家里的人刚才还在为盗贼偷钟而生气,听了盗贼的蠢话后,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因为古时候的钟和铃,都是乐器,所以掩耳盗钟后来逐渐变成了掩耳盗铃,后人用掩耳盗铃这一成语比喻: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却偏要想个法子去掩盖,结果只能是自己骗自己。

    掩耳盗铃寓言小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掩耳盗铃寓言小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寓言小故事掩耳盗铃原文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寓言小故事掩耳盗铃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的人对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寓言小故事掩耳盗铃读后感

    这篇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钟的人自以为掩上了耳朵就听不到钟响了,实际上钟响是事实,你把耳朵掩上了,钟还是要响,你听不到,别人照样会听到。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却欺骗不了别人。看了这个成语故事我还想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决不能要,不能贪别人的小便宜,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我们在学习上也要不怕困难,勤奋努力,有不懂的地方问老师问同学,如果不懂的问题装作已经懂了,这就等于自己欺骗自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了。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FableStory/1794.html
    100寓言故事名字(寓言故事有哪些100个)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出自寓言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