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寓言故事(老子的寓言故事)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道德经》寓言故事,关于《道德经》寓言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文本目录老子的寓言故事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道德经》寓言故事,关于《道德经》寓言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老子的寓言故事
  • 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
  •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韩非子难一的作者是谁,其中含有寓言故事什么什么什么
  • 《庄子》故事两则原文译文
  •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除完成了旷世著作《道德经》外,还教导过哪些杰出的学生?
  • 道家经典著作有哪些?
  • 老子的寓言故事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 今安徽涡阳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河南鹿邑太清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朱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样貌:据太平广记所记载: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

    《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的进言,关乎治国方略,其中的政治哲学很容易就形而上学或修心养性的道理。

    老子悟道的心法,大多数人理解成““致虚极,守静笃”。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万变,但是只要抓住宇宙演变的规律,才有道可循。

    但这个道怎么悟,怎么说。

    老了用“道可道,非常道”这六字阐明。

    这六字到底何解?

    《庄子.知北游》则用一寓言故事可以解释说明。

    有一位叫做知的先生到北方游历,在一处同样有隐喻意义的水滨丘陵,见到了一位叫做无为谓的人。

    知向无为谓请教说:“请问怎样想才能想通什么是道,怎样立身处世才能安于道,怎么做才能获得道?”

    知先生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不久又遇到了一位叫做狂屈的人,便用同样的问题问他。狂屈说:“唉,你这些问题我倒是知道,只是才要告诉你,却突然忘记了要说什么。”

    知先生无可奈何,回到地宫去问黄帝。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才懂得道,没有居住处,没有行为才安于道,没有途径,没有方法才获得道。”

    知先生总算知道了,却又生出了一个新问题:“咱们两个都知道了,他们两个却不知道,到底谁对呢?”

    黄帝答道:“无为谓才是对的,狂屈也算差不多对了,咱们两个还离得远呢。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所以圣人才要行不言之教。”

    道是无法言说的,能说出来的都不是道,要靠自己去感悟。

    公众号:李东西yjh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因此圣人治 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健康生活。让人民不要去自以为聪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牵着走,不自以为聪以便不会胡来,一切顺自然天道而行,如此无为无欲发展。

    单看老子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段话仿佛老子的意图就是使人民愚昧无知的愚民统治,很容易被人误解。要是整篇联系起来看呢?情况截然相反,这是一段典型的“无为而制”的经典论述。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而萧何提前拿走了秦国的法典,他要认真研究秦国的法律,以便决定今后的治国方略。

    秦国的法律:完善到每亩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种子;严酷到饲养耕牛的人,耕牛腰围减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严格规定。法律如此细致苛刻,人民有如惊弓之鸟,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灭顶之灾。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连生存都成问题了,爱国从何谈起?

    萧何最终采用了黄老“无为而制”的治国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老子的这套“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非常深远、意义非常重大。

    而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崇尚贤人必然会尊崇某一种思想观点,那么持另一种观点的人就会被反对、甚至被镇压,这样社会就会出现争执。同时管理者也不可能看到社会全貌,更不可能做出合理的决策。

    贵重稀世珍宝造就了无数虚高无用之物,社会各个阶层欺骗之风盛行,贫富差距加大,以致人们互相抢购、欺骗、争夺、抢掠、盗窃等等。

    可欲之物有着巨大诱惑力,而大多数人的意志无法之抗衡。金钱、色欲、毒品、赌博等等这些欲望几乎乱了所有人的心。欲望只有得到满足,人心才会安定,然而社会太崇尚奢华的话,中下层人民欲望难以满足的时候,社会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人的内心本来就有着无限的志向、无尽的欲望。如果人人都要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志向,那么急功近利的人就会大大增多,欺诈、巧取豪夺、吹牛拍马成为常态,浪费地球有限资源,社会不公、动乱等等就会频繁发生。

    所以圣人的治理,就是要让人们对欲望有正确认识。以使人们摆脱欲望的控制:

    虚其心,实其腹。使人们能够虚心的听劝,剔除内心的杂念、邪欲,认识自身的愚蠢,以及欲望带来的危害等等。而且要让社会的每个人都吃的上饭、都吃的饱肚子。

    弱其志,强其骨。劝戒人们,使人们的志向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行。同时要让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强健的身体,毕竟身体才是事业的本钱。

    知识、欲望、智谋都是双刃剑。它们都可以促进人类生活的进步,但违背社会客观规律的滥用知识和智谋、以及不加节制的欲望都会断掉人类的未来。

    所以圣人要永远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浅显(无知),经常使人们彻底远离无法摆脱的欲望诱惑,同时使那些耍计谋的人不敢胡作非为,造就公平社会。那么社会就会回到质朴纯厚的状态。

    只要做事了解人性,不违背客观规律,不恣意妄为,天下就能大治。

    韩非子难一的作者是谁,其中含有寓言故事什么什么什么

    《韩非子·难一》的作者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其中含有寓言故事《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和《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讲的是:楚国有个人到大街上去卖长矛和盾牌。为了招徕顾客,他举起盾牌夸耀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无论什么武器都剌不穿它!他放下盾牌,又举起长矛吹嘘说:我的长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东西一剌就穿!这时,有个人问他说:如果用你的长矛来剌你的盾牌,那结果是一个什么样呢?

    作者简介

    韩非子(公元前—前),战国末期韩国人,是荀子的学生,当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篇,其中引述了很多寓言故事,富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先秦寓言发展的高峰,反映出我国寓言在战国末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庄子》故事两则原文译文

    原文(一)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译文(一)

    惠子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所以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里搜捕了几日几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 chú),你知道它吗?鹓雏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yuān chú)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鸟,发出‘吓’(hè)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恐吓我吗?”

    原文(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二)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出处:《庄子·秋水》——战国·庄子

    扩展资料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除完成了旷世著作《道德经》外,还教导过哪些杰出的学生?

    在“以吏为师”的李耳时代,公职在身的李耳自然少不了“后生可畏”的追随者。但是首先排除与“老子”之名联系最为紧密的侍童徐甲、后学庄周,因为他俩都不符合“学生”的定义;其次,排除孔丘,因为孔丘与李耳打交道的内容不是学习,而是询问时事政局、请求馆藏图书、谋取治国方略、诉说流亡生涯等等。或者说孔丘相当于一位中学、小学教师,而李耳相当于一位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一是杨朱,即阳子居,他想追随李耳,但李耳觉得他不是可塑之才,阳子居是道家一支别学,也是道家显学一派。

    二是庚桑楚,他“偏得老聃之道”,便自己回去经营一个庄园,三年而大获成功,于是遣自己的学生南荣楮担几百斤粮食答谢李耳。

    三是倪然,就是《计然之策》的执笔者,《计然之策》是李耳“述而不作”的书,倪然的学生则是后来的大财富家范蠡。

    四是李假,李假小时候跟着李耳住在洛阳,长大后当了函谷关令尹。李假是老子的第八代孙;古人称第八代孙为云孙,于是李假就称李耳为“众父”。拜众父为师,是有血缘关系的老师,因此又称“学父”。

    道家经典著作有哪些?

    道家经典著作有如下:

    一、《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和《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阐述了“道”和“德”的深刻含义,阐明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立体而多层次地剖析了宇宙万物和人类本身的种种内涵。

    《道德经》曾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着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着。

    二、《南华经》《南华经》本名《庄子》,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着的道家经文,今存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凡三十三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为其后学所作,其主旨为“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讲人如何才能超脱现实,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南华经》在哲学和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三、《冲虚经》《冲虚经》又名《列子》或《冲虚真经》,作者为列子,即列御寇,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经典著作。《冲虚经》的思想主旨接近老庄,追求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体现了道家学派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

    四、《本经阴符七术》《本经阴符七术》作者为著名的鬼谷子,内容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其中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则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五、《抱朴子》作者葛洪,自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是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和制药化学家,也是着名的道教人士。他所写的这篇《抱朴子》,外篇主要是对自己生平的自述,内篇则是对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炼方法的阐述。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FableStory/1684.html
    100个经典寓言故事长篇(寓言故事有哪些100个)
    《中国古寓言故事》阅读小报(读书活动的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