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逍遥游中举的六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关于《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关于《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逍遥游》中有哪些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的意思是什么?
  • 庄子的逍遥游包含了几篇寓言
  • 逍遥游中举的六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名字
  • 逍遥游中的典故
  • 与庄子的《逍遥游》寓言故事类似的故事是
  • 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的典故
  • 《逍遥游》中有哪些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的意思是什么?

    《巨大的怪鸟》庄子的大鹏一起飞,在九万里高空的浑然苍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相对价值”的世界。

    《小麻雀的自鸣得意》以小麻雀的飞行、知识、境界,根本不能了解大鹏。所以才会嘲笑。我们不必笑话小麻雀,说不定我们自己就是那只小麻雀呢?也不必羡慕大鹏。

    庄子的逍遥游包含了几篇寓言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集中地表述了庄子的思想。

    先对《逍遥游》所表现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做一些说明。 所谓“逍遥”,是指得了道家自然无为之道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人 作为万物之一生活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处于既相关联又相对峙的地位中,如果达到“逍遥”的境界,便可跳出人作为一物的局限,与万物冥合,超越时间和空间,逍 遥自在的游放于天地之间。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体,万物都是体“道”而生,万物从道得来的禀赋就构成万物之性,道生万物,万物体道得性,这一切都是自 然而然的,自然无为的,并非有什么道以外的力量主宰和创造。因此庄子理想的天下,就是万物各任其自然,各顺其本性生存、发展、变化,这样就万物各得其所, 各足其生,社会大治,天下安宁。根本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干预和影响,所以崇尚无为,提出 理想的人格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 己”就是不以一己为核心,要求万物适应于自己。“有己”便会违背万物之自然,与万物处于对立地位。所谓“无功”就是不要有为。“功”属于有为的范畴,有所 作为才有“功”可言;无为自然无功。所谓“无名”又从无功中来。名是实之宾,即名附着于实,有功才有实,有实才有名。既然顺应自然,无所作为,无为而治, 就无功无实,自然也应该无名了。总括起来看,无己,无功,无名三者都是根源于自然无为,是得自然无为之道者的一种自然表现。道家提出的作为万物本体的 “道”就是自然无为的,所以达到自然无为便能与道合一,与道同体,完全合于道的法则。这样便能超脱自身作为一物的局限,不再与万物对立,逍遥于天地之 阏 ,无往而不适。

    《逍遥游》的中心 就在说明这样一种高境。该文的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脱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当然庄子式的所谓“自由”,完全是脱离实际的、违反人情物理的唯心主义呓语,是不足为训的,但这篇文章却挥洒自如,想象丰富,不失为我国散文史上的一篇名作。 其 主旨虽然是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地形象地说明问题。《逍遥游》篇就是由一连串寓言故事组成的。

    《逍遥游》全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

    从篇首到“圣人无名”为前一部分。这一部分一般吸收旧注的思想,认为是通过小大之辩,如大鹏可以高飞,斥 鴳 只能低飞,说明万物各有其不同的禀赋,应当各守其分,各任其自然。但细按文意,似乎并非如此。它的中心用意是在说明 “小知不及大知” 这 个道理,也就是说识见短浅的人,囿于一得之见,是不足以了解高深的东西的。庄子看到,世俗人物局促于有为之界,往往不能了解道家所讲的自然无为的高境,甚 至加以嗤笑,实际上不过表现了嗤笑者的短识和无知。所以先用这一段文字对短识小智进行批判,为谈自然无为的高境扫清道路。

    作者首先刻画了大鹏的形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北溟”即北海。北海中有鱼,其名叫鲲。“鲲”本是鱼卵或刚孵化出的小鱼,庄子借为鱼名,并给以极度的夸张,说鲲有几千里长。北方深海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大鱼,这鱼之大,已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复又变化为鸟,名叫做“鹏”。鹏之背也长几千里。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而飞”,是说积满力气,怒张毛羽,一突而起。“怒而飞”三字,穷形尽相地写出了一个庞然大物在起飞时那种突飞迅猛的样子。腾空以后,“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天之云” 旧 注释为“若云垂天旁”今人新注亦多沿袭,说“像悬挂在天边的一大块云”,似未尽庄子原意。笔者以为“其翼若垂天之云”句,是说巨鹏腾空,若云行中天,垂阴 布影其下。天空辽阔,在漫漫无际的天幕上,任何物都不会显得大,只有垂下的云影,会给人一种遮天盖地的感觉。它一怒而飞,展开的翅膀有如“垂天之云”,即 遮蔽半边天的云朵。这怎能不使人感到神奇莫测,惊叹莫置呢!以上几句是写鹏鸟来历的不凡和鹏体的巨大。应当说,这样的大鹏是现实中所没有,为人们所绝不曾 见过的,但浪漫主义者的庄子,却似乎偏要使你置信不疑,对它进行一番形象描写。“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南冥者,天池也。” “是鸟”即此鸟。“海运”指海水的流转,海动时则有风,便于乘风而行,所以海运时大鹏即乘风而迁徙于南冥。“南冥”即南海,说南海是“天池”,意谓南海乃造化所成。文中说这个大鹏岂止是大,而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风做万里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我 们知道,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以虚构形象,描写幻想为特征的,但虚构或幻想并不能完全脱离人们的实际经验,否则就会变成荒诞无稽,不可理解。因此,浪漫主 义文学作品,往往在整个作品的构思上,形象的塑造上是虚构的,夸张的,幻想的,但却绝不排斥细节的真实描写,唯其如此,才能调动人们的想象,造成虽非事 实,但又不失一种真实的气氛。这个巨大无比的鹏鸟腾空而起时是个什么样子呢? 下面写它不寻常的行动,庄子在文章中假借所谓“齐谐”的话,并加以发挥,对 于鹏飞刺天的情景,又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 , 引《齐谐》书上的话说明鹏的飞行之异。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主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齐谐》是志怪书,“志”是记载之意,“志怪”即记录怪异。《齐谐》书上说大鹏迁徙于南海,“水击三千里”,即起飞时两翼拍击水面冲出三千里。然后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是自下而上直起的暴风。“ 抟 ”是拍、拊之意,“ 抟 扶摇”即拍击扶摇之意。大鹏乘风而上至九万里的高空。 “去以六月息者也”, 是说一飞半年才停下来,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究竟是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驰?接着具体描写上升九万里的大鹏体下积风之厚。 野马也,尘埃也, 指游动的气,到处是游气、尘埃,被生物的气息鼓荡,用尘埃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们仰视苍穹的经验来加以比况, “其视下也,亦若是而已” ,指鹏在碧远高空俯视下界,犹如下界之人仰视高空,只见茫茫苍苍,不辨正色。天的深青色,是天的真正的颜色,还是由于远得没有边的结果呢? “正色” 犹如说本色。 “无所至极” 即没有尽头。这里对大鹏起飞南徙,凑摩霄汉的描写,真可谓绘声绘色之极。

    大鹏的巨大形象及非凡行动勾勒完毕,下面则通过比喻在道理上做些阐发。“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水积的不厚,便无力负载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坑洼地,只能以芥草为船,放个杯子就会沉底不动,因为水浅而船大。 “坳” 指低陷处。 “芥” 是小草。 “胶” 指粘着不动。下面再回到大鹏上来,风积的不厚,便无力负载大鸟,所以鹏飞九万里高便有很厚的风在下面了,而后才开始乘风。“乃今” 犹如说才开始。 “培风 ”的“培”同“凭”,凭风即乘风。于是大鹏背负青天而飞行,无所阻滞,才开始图谋南飞。 “天阏” 是遮拦阻塞。 “图南” 指打算南飞。这一段文字从几个侧面生动地创造出奇异非凡的大鹏形象,它实是 , 得道家自然无为之道者的高大人物的象征。

    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识见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喻,特别是童话般地写了蜩与学鸠对大鹏的所谓嘲笑:

    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抢(突越过)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 即蝉,学鸩是一种小鸟。大鹏的高远奇特的行动是蜩与学鸠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它们讥笑说:“我冲起而飞,也不过突过了榆树檩树,有时候还到不了那么高,而投 落地上,哪里用得着上九万里高空图谋向南海飞行呢!”“决”是迅疾。“抢”是突过。“枋”即檩树。“控”是投之意。蜩与学鸠就是眼光狭隘的世俗人物的象 征。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正十足表现出蜩与学鸠本身的可笑和可怜,说明了作者所要说明的 “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这种漫画式的笔触和形象对照,为庄子散文顿时添了一层幽默的气氛。

    有了大鹏与蜩及学鸠两种形象,接下去作者便就此发表议论了,但也很少用抽象的议论语,而是出以比喻和各种奇异的传说。“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 犹果然;适百里者,宿 舂 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 ” 到近郊的林野去,只消三顿饭,转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 去百里之遥的人,前一夜就要舂米储粮了 。 去千里之外的人,就要积三个月的粮食了。这几句是以行路打比方,走的越远,积粮越要多。所以大鹏就要有九万里厚的风。“适” 是去往。 “莽苍” 指近郊的林野。 “果然” 是形容肚子很饱。 “宿” 是隔夜。 “舂” 是捣米。 “之二虫” 指蜩与学鸠, “之” 是代词,意同“此”。庄子批评蜩与学鸠 “又何知” ,即不了解什么。因此导出一个结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知”即“智”,指才智。“年”指寿命。小智见识浅,认识不到大智所了解的东西,短命的事物,了解不了长命的事物的经历。 “奚” 是何的意思。为什么知道是如此呢?下面便举例说明 : “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朝菌” 是朝生暮死的菌,经历不了一昼夜,所以不知道黑夜和黎明。 “晦” 指夜。 “朔” 指旦,天亮。 “蟪蛄” 一名寒蝉,旧说认为这种昆虫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经历不了一年,所以不知道春秋,这就是小年者。 “冥灵” ,或说是大树,或说是大龟。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东西,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就是说它以一千岁为一年 。 上古有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就是说它以一万六千岁为一年,这是大年者。“彭祖” 相传是尧的臣子,活到商代,年七百多岁。七百多岁似乎很长了,但比起冥灵、大椿来,又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作者慨叹彭阻不过活了七百多岁,却以长寿著称,浅识的世人把他看作长寿的榜样,希望能比得上他,不是很可悲么? “久特” 指长寿特出。 “匹” 是相比并之意。

    下面引汤问棘一段话再重复申明小大不相及的意思。 汤之 问 棘 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 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 之辩也。”“汤” 指商汤王, “棘” 是人名,传说为汤的大夫。汤问棘这段话所写与前文关于大鹏和蜩及学鸠的描写大体相同。 “穷发” 指不毛之地。 “修” 指长度。 “羊角” 是旋风名。 “绝云气”是说冲越云气之上。 “斥鴳” 指小鸟, “斥” 同“尺”。 “仞” 是高度单位,有七尺和八尺两说。这段话特别明确地指出斥鴳把它飞不过数仞之高,也看作 “飞之至” ,即飞翱的极至,并笑话大鹏那样高飞远行往哪里去呢?庄子点明这就是小大之辩,即小智不及大智, 浅 识的人不能了解高深的东西。

    下文由自然领域移到人事范围,以自然无为之道为衡量标准,从名教社会中人物讲起,逐次引出道家所主张的至人、神人、圣人的高境。“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知效一官”指才能能胜任某一方面职务,“行比一乡”指行为能保护一乡之地。“比”同“庇”;“德合一君” , 指 德行能合一个国君的心意,“而征一国” , 指才能可以取得一国人的信任。“而”读为“能”做才能解。“征”做信解。“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是承上文斥鴳笑大鹏的话说,这四种人自视其所为为高也就像斥鴳把数仞之飞看作飞之至一样。“若此”的“此”,指斥鴳。这四种人为一等,完全陷入世俗名教社会的观念中。

    其次举出宋荣子。 “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 宋荣子即宋鈃,先秦思想家,学说接近墨家。“犹然”是笑的样子。“笑之”的“之”指前面说的四种人,因为宋荣子修养高一等,不以前四种人为 之 。 他高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整个社会称誉他,也不因此而鼓舞,整个社会非议他,也不因此而沮丧,即不以世人的毁誉为得失。所以是“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 境”。所谓“内”指自身修养,所谓“外”指世人毁誉。不以世俗毁誉为转移,一心修养自己,在对待内外上是有根了,也真正明辨了世俗的所谓荣辱。“斯己矣” 是说也只是如此罢了。虽然像他这样的人,在世上也不是常见的,“数数”即频频之意。但是“犹有未树”,即还没有达到至德。因为,从道家观点来看,宋荣子虽 能摆脱世俗名教社会的是非毁誉观念,超然于世俗之外,但他还坚守一己的东西,仍然有己,不能做到无己而与万物冥 合 为一,修养还不到家。

    再次举出列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列子即列御寇,相传他曾得风仙传授法术,能乘风行走,“御风而行”即指此。“ 泠 然 善也”是说乘风的样子很轻妙,御风的技术很高。“旬有五日”即十五天。“致”是得到之意。“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是说像他这样得到驾风之福的,世上 也不常见。但是列子“虽免于行”,“犹有所待”,即还需依赖风。列子乘风自由游行于天地万物之间,已经多少能跳出物的局限,但还需依赖另一外物,所以还是 没有达到极致。

    最后庄子提出修养至极的人物,这就是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谓“天地之正”,就是怍为万物本体的“道”。“乘天地之正”也就是与道合一,顺应万物自然之性,完全做到自然无为。“六气”捐阴阳、 风雨 、 晦明。“辩”同“变”。“六气之辩”犹如说自然 的 变 化,“御六气之辩”即顺应自然的变化。“无穷”,从时间说是无终点,从空间说是无止境,“以游无穷”犹如说逍遥于天地万物之间,与宇宙共终始。达到这一地 步的人,自然“彼且恶乎待哉”,不需要依赖什么了,成为无所待者。“恶乎待”即何所待,也就是无所待之意。庄子认为道生万物,但是体道而生的物如果局限于 物自身,便与他物处于相对立的地位,而不能与之冥合,只有体 悟 了道,跳出自身的局限反归于道,真正做到因任自然而无为,才能与万物同一,与万物同体,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无往而不适,达到逍遥的高境。这样的人也就是本段末尾所提出的 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即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

    从 “尧让天下于许由”以下为文章的后半部分, 分三层分别说明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从这部分的开端到“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为第一层, 是 通过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拒不承受的故事说明“圣人无名”。尧治天下,是尧之事。与遗世重道的许由无关。有道者的许由绝不企羡名教社会中所谓治天下、做 天子的最高声名。对于守道弃世的许由来说,天下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多余的。正像鹪鹩在深林中作巢,不过占其一枝而已,其他林木都是多余之物。

    从“肩吾问于连叔”至“宵然丧其天下焉”为第二层, 藉接舆所谈藐姑射山的神人的作用说明“神人无功”。藐姑射山的神人 , “吸风 吮 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说明他是一个与世无为的人物。 “其神凝”, 也就是精神专一于道,与道合一,达于自然无为之境。无为,就能任万物之自然,万物各得因其自然之性 而 发展,结果万物皆治,所以“其神凝”便可使万物不病而谷物丰收,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人的道德并不 “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即并不辛辛苦苦以治天下为事,却 “ 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 ,即德被万物而使天下大治。“旁礴”是广及无所不至之意。“蕲”同“祈”,求之意。“乱”是“治”的意思。因而以治天下之民著称的尧,到了藐姑射山、汾水之阳,见到类似神人的得道人物之后,也不禁神往,而忘其天下。神人既然是无为的,也就是无功的。

    从“惠子谓庄子曰”到“安所困若哉”为第三层, 以五石之瓠和臃肿蜷曲的樗两种无用的东西为喻说明“至人无己”。中心意思是说明不以 己 意为核心,以求外物之适应 己 用,而要顺应外物之自然,以外物之用而为用。瓠太大了,不可盛物或剖为瓢,可以顺其性用作腰舟以浮于江湖。樗臃肿蜷曲不成材,也可以顺其性植于遥远之地,而逍遥无为乎其下。因其无用,为人所弃,反而不遭有为戕害,得以顺其天性,无所困苦,全其大用。

    我们可以通过《逍遥游》这篇作品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

    首先,它的主旨虽然是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用抽象的概念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地形象地说明问题。 该 篇就是由一连串寓言故事组成的 , 如 以大鹏与学鸠的故事讲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以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讲圣人无吝的道理等。《庄子·寓言》篇自称其书“寓言十九”,即绝大篇幅都是寓言。所谓 鲲鹏、蜩与学鸠,都不过是比喻,但在鲲鹏与蜩、学鸠故事中,作者又插入了一系列的精比巧喻,如水与舟之比,适百里、千里者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 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这种比中之比就犹如园 中 之园,使人涉步成趣,目不暇接,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情趣。这样,就把哲学道理讲得意趣盎然,引人入胜。

    其次,《庄子》中的寓言又独具特色。 一 般的寓言虽然也属于创造,但大都接近于生活中习见的形态,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等,都使人感到是现实生活中可有的。即 使是将动植物拟人化的寓言,如《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也不超出人们常识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外。《庄子》中的寓言不同,往往异想天开, 神奇怪异,不是现实生活中与人们常识中所有之物。如本篇中的鲲鹏、藐姑射山的神人,以及巨瓠、大椿等,无不带有浓厚的神话与幻想的色彩。庄子的文章是“以 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庄子·天下篇》)。他的一切征引和故事,最终都是要为表达他的所谓“超然物外”的唯心主义思想来服务的。《逍遥游》一篇也不 例外。文章写到最后,“图穷而匕首见”。原来照庄子的观点,他不仅认为蜩、学鸠和斥鴳之流的小知小见,“决起而飞”,算不上什么“逍遥游”,就连他所大 力 渲 染的“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由于仍不得不有“所待”,也算不上是真正逍遥游的。只有像他最后说的那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也就是说,要能与他所宣扬的所谓“正道”——即神秘的“宇宙精神”同体,超乎物质世界变化之上,而神游于天地宇宙之外的,才算是真正的绝对自由—— “逍遥游”。当然, 像 这种完全抛弃客观条件的所谓“无待”的自由,是天地间所根本没有的,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幻想,所谓心造的幻影而已。

    另 外,《庄子》一书还极善于写故事,它的思想、观点,许多都是靠着生动的小故事来表达的。《庄子》书中的故事,有的是庄子派们为寄寓自己思想而精心创作的寓 言,有的则是虚构的历史放事。后者虽有真名实姓,但实际上也是为了表达观点,抒发感情,讽刺人世间而写的艺术创作,有些较长的篇章已很像短篇小说。就连记 载庄子本身言行的一些章节,也是半真半假,带有很大的艺术虚构成份。《庄子》书中的寓言故事,往往以生动幽默和奇幻见长 , 用各种各样的故事形式来表达思想观点,浅显易懂,容易引动人们的兴趣,这是《庄子》最擅长采取的方式。

    第三, 《庄子》的文章极富想象力。 如本篇中的鲲,本为鱼卵之类至小之物,文中却把它想象为身长几千里的大鱼,化而为鹏,就更庞然异常了。又如藐姑射山的神人,被想象为以风露为饮食,乘云驾龙,上与天齐的 , 大水淹不了他,使金石熔化的大旱,也热不着他。讲他的高出于名教社会之上,说他身上的尘垢糠秕就能陶铸出名教社会的最高理想人物尧舜来。想象力之强,令人叹服。

    第四,善于比喻和描写。 《庄子》中的比喻,常常是连翩不绝而又贴切有力。如本篇言大鹏需积厚风以行,以水之浮物为喻,指斥学鸠不能理解鹏之高飞远行,以旅行备粮为喻。对事物的描写则形象鲜明突出,笔酣墨饱。如本篇关于大鹏的描写,藐姑射山神人的描写,都能以庞大神异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五, 《庄子》文章词汇丰富,而又运用自如,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如写仙子则是“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只简单几笔,便把人物写得情貌毕现,使人感到如见其状,如闻其声。

    《庄子》散文的这些特点,加上哲学思想的深邃新异,就构成其独特的风格。想象丰富,奇诡壮丽,笔势纵恣,变幻莫测,有一种雄奇浩瀚的壮美。读之摇人心目,开人心胸和视野,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逍遥游中举的六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逍遥游中举的六古时候,阳城有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名叫许由

    他住在稷山的隐居处

    人们非常崇拜他

    当时尧皇想把皇位传给许由,尧皇对他说: “你看,太阳和月亮已经从天空中消失了,蜡烛的光还没有熄灭,它的光与太阳和月亮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在刚好下雨的时候,人工灌溉难道不是徒劳的吗?先生很有才华

    如果他成为皇帝,他将统治世界

    如果我继续占据这个宝座,我内心会感到羞愧

    请允许我把世界留给你!“旭友拒绝接受王位”急忙说: “你有一个良好的统治世界,我来取代你,这是为什么? ”?鹪鹩在森林里筑巢,拿起一根树枝,鼹鼠从河里喝水,最多吃饱肚子

    算了吧,陛下!我要这个世界做什么?厨师在祭祀,和烹饪,和酒,繁忙,但负责祭祀,而不能因为厨师很忙,忘记自己的工作,扔掉手中的祭祀器具,以取代厨师厨师,准备酒啊!即使你抛弃了整个世界,我也不会取代你的位置”你去田里干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总结了“篡权”这个成语,意思是超越自己的职责,越权或接管

    这个成语也可以缩写为“做别的事”或“做别的事”

    ”屠夫”的发音是”屠夫”的意思,这是一种古老的祭祀器具

    声音,不要读 b o 的声音,当“厨师”说

    这个故事是庄子说的

    “虽然屠夫不会照顾屠夫,但他或她不会干涉他或她的身体,”书中写道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名字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名字:

    1、望洋兴叹

    2、屠龙之技

    3、随珠弹雀

    4、鹏程万里

    5、庖丁解牛

    6、鲁侯养鸟

    7、老汉粘蝉

    8、井底之蛙

    9、匠石运斧

    10、猴子逞能

    11、邯郸学步

    12、防冻手的药

    13、东施效颦

    14、触蛮之战蜗角之争

    15、魏王召见庄子

    16、楚王聘庄子为相

    17、庄子论天地初,不信神鬼

    18、与惠施论鱼

    19、庄子论美女不美

    20、尧舜卑劣

    21、庄子轻相位鸱得腐鼠

    22、庄子论儒士鲁国少儒

    23、庄子和果园主

    24、庄子借粮涸辙之鲋

    25、呆若木鸡

    26、越俎代庖

    27、拊马不时

    28、浑沌凿窍

    29、月去箧探囊

    30、已陈刍狗

    31、腾猿处势

    32、见利忘危

    33、列子为射

    34、豕虱濡需

    35、任公垂钓

    36、二儒发冢

    37、畏影恶迹

    38、曹商得车

    39、探骊得珠

    40、牺牛衣食

    《庄子》寓言的特点

    1、异彩纷呈的故事。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俯拾即是,如庖丁解牛、庄周梦蝶、螳臂当车等等。

    2、形象诙诡的想象。庄子异彩纷呈的故事是建立在奇幻诡谲的想象上的,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幻莫测,如《逍遥游》鲲、鹏之自由变化。

    3、空灵飘忽的文风,庄子故事之间往往是跳跃式的承接。结构行文空灵飘逸,如《秋水》篇连续用了七则寓言。

    4、谐趣和讥刺横生。比如“鸱得腐鼠”、“蛮触之争”。

    5、精湛传神的文笔。庄子笔下的形象大都举重若轻,以短语传神。多以“写意”笔法,也有细腻的“工笔”。

    逍遥游中的典故

    没有典故的,或者说典故即出于此。庄子总是自己编个故事,这是庄子作品的一大特点。

    惠子谓庄子曰(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2),我树之成而实五石(3),以盛水浆(4),其坚不能自举也(5);剖之以为瓢(6),则瓠落无所容(7)。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8)。”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9)。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10),世世以洴澼..为事(11)。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12)。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14)。’客得之(15),以说吴王(16)。越有难(17),吴王使之将(18),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19)。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洸,则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20),而忧其瓠落无所容(21)?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22)!”

    (1)惠子: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魏王:指魏惠王,即梁惠王。魏都原居安邑,国号称魏,后迁到大梁,国号改梁,称梁惠王。惠为溢号。贻:赠送。瓠(hù):葫芦。种,种子。

    (3)树:种植。实:装,五石(dàn):五十斗。

    (4)盛:通成。

    (5)坚:硬度。

    (6)剖:破开。

    (7)瓤落:又作瓠落,大而平的样子。无所容:没有什么东西可装。

    (8)掊:砸破。

    (9)夫子,先生,拙:不善。

    (10)龟(jun),通皲,手足皮肤沾水或受冻而开裂。

    (11)世世: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洴澼(píng pì):在水中漂洗。..(kuàng),通扩,絮衣服的新丝绵。

    (12)请:请求。方,不龟手的药方。

    (13)鬻,出卖。

    (14)与之,卖给他。

    (15)之:它,不龟手的药方。

    (16)说(shuì),用话劝说。吴王:吴国的国王。

    (17)有难,发难,指军事进攻。

    (18)使之将(jiàng):派他率领军队。

    (19)裂地,割一块地方。封之,封赐给他。

    (20)虑,通掳,拴,结。大樽,腰舟。

    (21)忧:忧虑,瓠:借廓。

    (22)蓬:草名,其状拳曲不直。

    惠施对庄子说:“魏惠王赠送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而成长,结出的果实有能容纳五石粮食那样大,用来盛水,可它的坚固程度却不能自胜。把它切开制成瓢,则瓢底

    大而平浅,不能容纳什么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而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砸碎了。”

    字面意思就不说了,大白话。惠施这一段话,借大瓢无用为喻,讥讽庄子的学说虽然意趣宏深,而不切实际。

    庄子说:“先生,原来你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人善于炮制不皱手的药物,祖祖辈辈在水中从事漂洗丝絮的劳动。一位客人听到了这件事,请求以百金购买他的药方。宋人把全家集合在一起,商量说:‘我家祖祖辈辈从事漂洗丝絮的劳动,所得到的钱很少,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得到百金,让我们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买得药方,用它去游说吴国的国王。一次越国发难侵吴,吴王派这个人统帅大军,冬天和越军在水上作战,大败越军,于是得到割地的封赏。能不皲手的药方只有一个,有的用来博取封赏,有的仍然不能免于在水中漂洗丝絮的劳苦,这就是因为对药方的使用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将它做成腰舟,拴在腰间,借以飘浮在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大,无物可容呢?可见先生的心窍还是被蓬草睹塞了吧!”

    庄子亦以讲故事来反驳,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意思就是“大智慧有大用处”。

    自中学毕业N久不看古文,全凭功底再加手头资料参考,不知是否贻笑大方。

    与庄子的《逍遥游》寓言故事类似的故事是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的典故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释义: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

    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可以用芥草作船,而搁个杯子当船就会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便无法托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能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这样就能飞到南方了。

    寒蝉与小灰雀对此觉得很奇怪,它说:“我猛地起飞,力图到达榆树和檀树的树枝,有时飞不到,也就落在地上而已,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再而向南飞呢?”到近郊去的人,晚餐前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没饿,不需要干粮;到百里之外去,晚上就要准备第二天的干粮;到千里之外去,就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粮食。

    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当然不懂得这些道理,小不点理解不了大块头,寿命短的理解不了寿命长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这是活的短的。楚国南边有一种叫冥灵的大龟,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上古有一种叫大椿的树,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这就是长寿。

    八百岁的彭祖是一直以来所传闻的寿星,人们若是和他比寿命,岂不可悲吗?商汤和棘也有过前面所讲的谈话。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名字叫鲲。

    有一只鸟,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那展开的双翅就像云垂天边。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去往南方的大海。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起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它打算飞到哪儿去?”这是大和小的分别。同样地,那些才智胜任一个官职、能力在一乡中优秀出众、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时,其实也像斥鴳的见识,所以宋荣子就讥笑他们。

    宋荣子是那种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也不会让他感到鼓舞,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已。这种人世上,不多吧。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

    列子能驾风行走,轻盈美好,十五天后方才回到地面上,有他这样福气的人不多吧。但他虽然可免于行走的劳苦,却还是要有所依赖。

    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却还是要有所依赖。因此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

    出自:庄子 [战国时期]《庄子》中《逍遥游》。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FableStory/15.html
    《松鼠》寓言故事(松鼠和松鸡的寓言故事)
    《鹿角和鹿腿》是寓言故事吗(鹿角和鹿腿出自哪位寓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