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国学故事(有哪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国学小故事?)

本文摘要: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儿童国学故事,关于儿童国学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儿童国学故事,关于儿童国学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十篇
  •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大全【七篇】
  • 国学小故事
  • 有哪些少儿国学故事可以讲给孩子?
  • 有哪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国学小故事?
  • 国学经典小故事五则
  •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十篇

    【 #能力训练# 导语】对孩子来说,讲述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儿童国学经典故事十篇。欢迎阅读参考!

    1.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2.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3.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陆绩怀橘

    【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4.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李绩焚须

    【智慧小语】:在古代,人们把所有人都当作兄弟姐妹,我们现在虽做不到这一点,但至少也要与家人和睦相处。倘若这一分爱都不能付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确实不好说。

    5.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以人为镜

    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

    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

    【智慧小语】:身体的仪表妆容,可以用镜子来观察;而自己的心态行为,就要靠别人来监督,或靠自心来反观,一旦发现了错误,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监督、提醒、指出自己的过失是相当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过失时,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过失,应反观自己力图改正,并真诚地感谢指责自己的人,也应万分珍惜这种福报机缘!

    6.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的名臣,他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 败,贪 污成风,贿 赂公行。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 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有人劝他:“你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我只有两袖清风。”

    【智慧小语】:官员有官员的德相,贤士有贤士的德相,圣人也有圣人的德相。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赞叹自己的老师具有五种美德——“温良恭俭让”。子夏也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说,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来有三种变化:真实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又觉得他很严厉。

    7.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失人之察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

    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弟子们要切记: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智慧小语】:有人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也不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所见所闻都千真万确,不容怀疑,凭一己之见判断别人的好坏,不一定特别可靠,很可能杂有不实的成分。

    8.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个点。王献之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不错。”王献之听了,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一心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说: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9.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六尺巷

    据说出在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的桐城人张廷玉,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张廷玉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 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希望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接到回音,总管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一见也让出三尺地来,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后称为“六尺巷”。由此张廷玉名声大震,倍受乡邻的称赞。

    智慧小语:居高位者皆应具有宽广的胸襟,深明大义,不吝啬琐碎财物。轻财而喜布施的人,其地位修行会更加稳固。当地位、财产、名声、境界、健康、才华、智慧等样样具足时,不要趾高气扬,此时应该想到,所拥有的这些世间福报看起来很美好,但再过一段时间肯定荡然无存,没有什么可傲慢的,应尽力布施以利益他人。

    10.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跪羊图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孩子很不孝敬爹娘,爹娘没有办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个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有办法。他对孩子的爹娘说:“把外甥交给我吧,过一段他会回心转意,成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见了外甥,既不骂,也不打,二话没说,把一只羊鞭递给了外甥。六月的一个晌午,太阳象火球一样烤着山坡,鸟儿都藏在树荫里不出来了。舅舅也把外甥带到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有几只小鸟在炎热的太阳下飞来飞去。外甥问舅舅:“这几只小乌鸦不怕热吗?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忙什么呢?”舅舅指了指大树上的鸟窝说:“猜想鸟窝里正有一只老得飞不动了的乌鸦,正仰着头、张着嘴,由小乌鸦一口一口地喂食。要是没有这些懂事的小乌鸦喂它,它会饿死的。这就叫'乌鸦反哺’。”外甥在一边听了,默默地低下了头。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里摆弄几只小羊羔。外甥看见小羊羔都是跪着吃奶,感到奇怪。就问舅舅:“小羊羔为什么总是跪着吃奶?”舅舅坐在一块石头上,讲述羊羔跪乳的来历: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遇到别的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用头抵抗保护小羊。一次,羊妈妈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近来你瘦了很多。吃上的东西都让小羊咂了去。你看我,从来不管小鸡们的吃喝,全由它们自己去扑闹哩。”羊妈妈讨厌母鸡的话,就不客气地说:“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头来犯下拧脖子的死罪,还得挨一刀,对你有啥好处?”气走母鸡后,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不觉下泪,“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

    智慧小语:乌鸦还知道反哺、羊羔还知道跪乳,人难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吗?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大全【七篇】

    【篇一】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失人之察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

    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弟子们要切记: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智慧小语】:有人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也不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所见所闻都千真万确,不容怀疑,凭一己之见判断别人的好坏,不一定特别可靠,很可能杂有不实的成分。

    【篇二】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称为“书圣”。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在教育上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王羲之对自己和七个儿子要求都很严格,规定他们在吃饭、穿衣上都要艰苦朴素,不能铺张浪费。小儿子王献之七八岁时便开始学习书法。有一天,他将自己写的字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一张摇一下头,直到看到一个“大”字才有了点笑意,提笔在“大”字下面点了一点儿,然后把字都还给了王献之。王献之拿着自己的字给母亲看,问母亲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有什么不同。母亲拿着他的字看了半天,然后指着那个“大”字底下的一点儿对王献之说:“只有这一点儿像你父亲的字!”即使有客人在,王羲之总是让儿子王献之陪在身旁,从不约束孩子。父母热情好客的行为感染了王献之,并对王献之性格、品德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王羲之鼓励王献之勤学苦练,传说王献之练笔曾用尽十八缸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终于成为一代大家。王献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篇三】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篇四】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舜的故事

    《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篇五】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

    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篇六】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篇七】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国学小故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有哪些少儿国学故事可以讲给孩子?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

    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个点

    王献之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

    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不错

    ”王献之听了,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一心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有哪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国学小故事?

    孟母三迁

    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连住处的选择都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儿子成长的环境。原先他们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的游戏。孟母看到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便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时就模仿起商贩叫卖一类的事来。孟母说这也不是孩子应住的地方,于是又迁居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模仿学校里的礼仪等课程。孟母说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于是定居下来。这就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候就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织机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割断的布,散成一堆线头。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布,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孟子受到很大震动,从此成年累月努力学习,从不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紧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鉴。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壮成长。??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56?-106),东汉大臣,9岁时母亲病死,从母亲生病到死,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由于劳累和悲伤,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 cuì),周围人赞扬他是难得的好孩子。母亲去世后,他更加孝敬父亲,尽量关心、体贴、照顾父亲。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现云梦县东南),在骄阳似火的夏季,晚上屋里不但炎热,蚊子还很多。为让父亲睡好觉,天未黑小黄香便守在睡榻边,用扇子使劲把父亲的床席、枕头扇凉,把蚊子扇跑,使父亲能够安寝。在寒风刺骨的冬夜,屋里没有取暖设备,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在父亲睡前他自己先脱下衣服,钻到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的被窝焐暖后,再让父亲睡下。小黄香热爱父母,体贴入微的照顾父母,人们交口称赞:“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他的“扇枕温席”传为美谈。

    缇萦救父

    缇萦(Tí yíng)是汉文帝时一个“太仓长”淳于(Chún yú,复姓)意的小女儿。淳于意精通医道,后弃官回家行医,就诊者盈(yíng)门。有一次,他在门上贴了告示:“这两天有事出门,不看病。”恰好有个地方大官来看病,因病情重,死在淳于意门外。死者家属诬告淳于意行医害人,当地官府准备判处刖(yuè)刑,就是把脚砍掉。但因为淳于意当过太仓长,是朝廷命官,判罪要经皇帝批准,于是就把他押解到京师去定罪。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他被押解上路那天,小缇萦到父亲面前说:“我护送您上京,路上我一定尽心照顾您。”说完就背起事先准备好的小包,辞别姐姐门,护着父亲上路去。到京城,她冒死给皇帝写信,大意说:我父亲为官清廉,行医有术,现被人诬告要受刖刑。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残疾,永难复原,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宁可入官为奴婢(bì),替父亲赎罪。?

    汉文帝见缇萦人不大,孝心却不小,受到感动,赦(shè)免了淳于意,让他领着小缇萦回家去。后来,汉文帝也感到使用肉刑的坏处,冤枉好人后无法纠正,就下令废除了肉刑。??

    程门立雪

    北宋的哲学家杨时(1053-1135)从小好学,中进士做了官以后,弃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学者程颢(hào)为师。程颢死后,为了深造,他又继续拜程颢的弟弟程颐(yí)为师,这时他已经是40岁的人了。?

    一天中午,杨时和同学游酢(zuò)(1053-1123)一起去向程颐求教,正赶上程颐坐着养神小睡。这时,下起鹅毛大雪,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们不声不响站在大门外雪地里等候。到程颐醒来发现他们,请他们进屋时,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来厚了,杨时和游酢站过的地方,留下两对深深的雪窝。?

    廉颇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文臣蔺(Lìn)相如,因在“完璧归赵”和“渑(miǎn)池会”两次重大外交活动中,挫败了强大的秦国的阴谋,卫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对人说:“我做了多年的赵国大将,攻城野战,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蔺相如只靠动动嘴皮子,一下子职位比我还高。我见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TP08.tif,BP〗?

    蔺相如听到后,不与廉颇计较,多方回避和廉颇见面,当他带着随从外出,望见廉颇的车马,老远他就叫车夫绕道躲避。他左右的人都以为这样做是很羞耻的,蔺相如却笑着问:“你们说,与秦王相比,廉将军威风大,还是秦王威风大?”“当然是秦王啰!”“可不是!”蔺相如接着解释:“秦王那么威风,我都敢当廷叱责他,我尽管愚笨,难道就独独害怕廉颇将军吗?我是考虑到,强横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还不是因为有我和廉颇两人在,如果我和廉颇闹起矛盾,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那时秦国就会乘虚而入。国家要紧呐,个人受点委屈有什么关系!我这样做,是把国家的安危和利益摆在首位,把个人的恩怨抛到后面。”?

    廉颇听到相如的这番话,非常惭愧。他脱光上衣,裸露着身子,背着荆条,到相如府上公开请罪,希望相如能用荆条抽打自己,以表自己认错、赔礼道歉的诚意。蔺相如一见廉颇这样,赶紧以礼相揖(yī)。从此两人结为同生死共患难的刎颈之交。这就是有名的“将相和”的故事,他们双方都做到识大体、顾大局,为国家的利益,抛开个人的恩怨,团结合作,使虎视眈眈的秦国很长时间不敢贸然举兵侵犯。?

    管鲍之交

    管仲(?-前645)和鲍(Bào)叔牙交谊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他俩是春秋时期齐国人,自幼结交,互相了解,彼此知心。长大后两人分属于齐国互相敌对的两派政治势力,鲍叔牙拥戴的齐公子小白胜利了,当了齐国的君主,叫齐桓公,鲍叔牙成为宰相。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纠失败,被逼自杀,管仲成了俘虏。齐桓公准备将管仲处死,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管仲的才能远远超过我,要使齐国富强,非重用他不可。”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举荐,用最隆重的礼节,请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而鲍叔牙心甘情愿居于其下,成为管仲的助手,两人同心辅佐齐桓公长达40余年。齐桓公用了管仲的谋略,很快成为春秋时期五个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个。??

    管鲍之交被称为金兰之契(qì)。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属,代表坚固;兰,指兰花,代表美好。金兰,形容交情的信诚。金兰契比喻意气相投、信诚深厚的友谊。?

    管宁割席

    管宁(158-241)是三国时魏国隐士,曾经与朋友华歆(xīn)同在菜园锄地,他们看到地里有片金子,管宁就像看到瓦石一样,毫不动心,照样挥锄,而华歆把金子拾起来后又扔下。他们两人坐在同一张垫席上读书,有大官的车轿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样埋头读书,而华歆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从这两件事管宁感到华歆还不能淡泊金钱和权位,有贪财之心,有羡慕富贵荣华之意,与自己志趣不同,于是同华歆割席分坐,拒绝再和他做好朋友。古人席地而坐,把连在一起的坐席割断就表示绝交。管宁“割席”、“拒华歆”被当作交友之道的美谈,他的态度或许过于严厉,但他重视朋友的品行和志向这一原则是可以借鉴的。?

    孔融让梨

    “狼来啦”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见山下田里大人们正在辛勤地劳动,就想撒个谎,逗逗乐。他冲着山下大喊:“狼来啦!狼来啦!”田里的人听到喊声,立即举着铁锹,扛着锄头,紧张地奔上山来,累得气喘嘘嘘。那个小孩却高兴地拍手大笑:“哈哈哈!你们都上当啦!”大人们生气地走下山去。过两天,大人们正在种田,又听见山上有人喊“狼来啦!狼来啦!”大人们拿起农具飞快地奔上山,原来又是那个孩子撒谎,他得意地笑道:“哈哈哈!你们又上当啦!”大人们气坏了。又过几天,那孩子在山上放羊时,真的来了一只狼,他吓得拼命喊:“狼来啦!狼来啦!”农田里的大人都说:“准是那个孩子又在骗我们,别理他!”结果那个小孩被狼吃掉了,因为他老撒谎,别人对他就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他了,结果吃亏的还是他自己。所以说“狼没来,勿相欺”——千万不要说谎。?

    康映雪

    晋朝人孙康,酷爱学习,常常感到白天时间不够用,可是家里贫穷,买不起灯油。特别是冬季,白天短黑夜长,让夜晚的时间浪费掉实在可惜。一天夜里,孙康一觉醒来,看见窗缝里透进白光,以为已经天明了。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山、水、树木、屋宇,全都银装素裹,闪闪发亮。他灵机一动:映着雪光,不是可以读书吗?此后,他便映雪读书,常常读到鸡叫。?

    凿壁偷光

    汉朝人匡衡少年时勤奋好学,可是家中贫困,夜读无灯。邻居家每晚都点烛,但烛光照不到他家中,于是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个洞,使邻家的烛光照入,借以读书。由于他刻苦攻读,后来终于成为西汉有名的经学家。?

    孙康、顾欢、祖莹、匡衡他们读书的客观条件极端困难,但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尽力去创造条件,坚持学习。如今我们学习条件与他们相比是何其优越,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读书学习呢??

    锥刺股

    战国时辩士苏秦,游说(Shuì,劝说)秦王失败后,形容憔悴地回到洛阳家中,遭家里人的冷遇。为此苏秦发愤苦读,夜以继日。每当晚间读书困了,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警醒。他就这样努力学习,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战国策》残卷中收有他的游说辞和书信16篇。?

    铁杵磨针

    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在四川读书,不肯用功,中途弃学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一根铁杵(chǔ)在石头上不停地使劲磨。李白不解地问:“你磨铁棒干什么用?”老婆婆说:“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这情景使李白很感动,他想:“这需要花多少功夫,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呀!学习不也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于是,他回到学馆,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很有成就的人。谚语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是出自这个故事。

    结尾:国学经典小故事是小学生必读的内容,通过小故事,同学们必能明白很多大道理!

    国学经典小故事五则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自 “西学东渐”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指以先秦的经典与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同时期的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等各类文化学术及同时期的以二十四史为主的史学。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的五则国学经典小故事,欢迎阅读:

    一、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解释:父母所喜欢的事物,一定要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讨厌的事物,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除去。如果自己的身体受了伤,就会让父母担忧;如果自己的品行上有了污点,就会使父母感到羞耻。

    故事:岳母刺字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宁可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奸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秦桧还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岳飞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他一生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精忠报国”四个字。

    二、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解释:父母爱我关心我的时候,我孝敬父母有什么困难呢?父母不喜欢我的时候,我还能一样的孝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孝顺。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子女应该劝说他们改正,规劝时一定要和颜悦色,说话时声音一定要轻柔。

    故事:薛包孝敬后母

    古时候,有个叫薛包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后母对他很不好,经常让他挨饿受冻,还时常打他。不得已,薛包只好顺从父母心意,到其他屋独自居住,他每天早晨照常为父母打扫房屋。即使这样,父母仍然不能接受他,又赶走他。于是,薛包就到房屋外另搭茅屋居住,心中毫无怨气。每天早晨仍然回家问安,夜晚为父母安铺床席,更加谨慎孝敬,委婉侍奉,从不间断。大概过了一年多,薛包的孝心终于感动了父母,于是,让薛包回家居住。从此全家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父母去世后,薛包的弟弟要求分家产,各自生活。薛包无可奈何,便将家产平分。他说:“奴婢们年岁大了,你不能使唤,就让他们跟着我吧!”他还将贫瘠的土地和荒弃的屋舍留给自己。对于衣服和家具,自己也只挑拣破旧的。兄弟分家以后,薛包的弟弟不善经营,生活又奢侈浪费,数次将财产耗费破败。薛包关切开导,又屡次将自己的所有钱和物拿来救济弟弟。薛包孝敬父母,爱护弟弟的故事,很快传遍乡野,后来他被荐举任用为侍中一职。

    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解释: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也是对父母的一处孝顺。与人相处时把财物看得很轻,哪里还会产生怨恨呢?与人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愤恨自然就消失了。

    故事:孔融让梨

    标签:

    • 声明:以上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36gushi.cn/Childrenstory/411.html
    儿童一分钟故事(一分钟儿童简短故事 一分钟儿童故事汇总)
    儿童6岁睡前故事(儿童睡前故事6岁(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