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文章自闭症儿童的故事,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故事在本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本目录
有什么简单的适合自闭儿童听的故事?把故事都写出来,谢谢
“宝贝,抱抱!快,快来抱抱!”这是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二年级班主任、特教老师张雪娇常对安安(化名)说的一句话,随后就是一个深深的拥抱。安安今年11岁,是一名自闭症儿童。
安安情绪平稳时,嘴里常常会发出一些怪声;情绪狂躁时,会不顾一切地乱跑乱撞,大声尖叫,甚至攻击别人。每逢安安情绪失控时,为了拦住他,避免他伤害到自己和别人,张雪娇都会不顾一切地抱住安安,使安安的心情平静下来,像守护婴儿般寸步不离。正因为如此,张雪娇的手和胳膊常被安安抓伤、咬伤。
像安安这样的自闭症孩子是睿智学校学生类型的一种。学校共有近百名学生,包括唐氏儿、脑瘫儿、单纯弱智儿、多动症儿童、自闭症儿童五种类型。3年前自闭症学生仅占其中的1/7,而现在已发展到1/3。
安安的下巴上有许多疤痕,这是他使劲抠抓自己的结果。张雪娇说这种自残行为是自闭症孩子典型的刻板行为。为了矫正安安,张老师开展了漫长的个训工作,除了进行认知、精细动作两大领域的训练外,更注重日常生活学习中行为的矫正。经过两年的训练,安安的攻击行为已越来越少。
午饭的时间到了,学校的食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张雪娇给安安盛好了饭菜,安安自己吃了起来。张老师说,他能自己吃饭,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别说学习各种技能,对于许多自闭症孩子来讲,生活自理都是个问题。
看到安安现在开开心心地学习、快快乐乐地生活,张雪娇心里很温暖:“只有坚持,我想这种付出才有价值,努力也早晚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相处了两年,安安和张老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时候搂着老师的脖子轻轻亲一下,有的时候挽着老师的胳膊一起走。这种感情沟通上的进步让安安的妈妈看到了希望:“我总想着孩子有一天能康复,会与人正常交流。”这也是所有自闭症孩子家长的梦想。
在张雪娇的日记本上,写着一句话:“人们都说自闭症孩子是‘星星’的孩子,我想,不管这个孩子来自于多么遥远的‘星星’,我都要带他寻找光明。”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拥有清澈的双眼,却冷若冰霜,从不与你对视;他们拥有灵敏的听力,却对父母的呼唤充耳不闻;他们拥有纯净的灵魂,却像中了魔咒,被封闭在一个我们无法洞悉的梦魇里,似乎与这个世界隔着遥远的距离。
有人说,他们是“星星的孩子”,来自遥远的天际,一不小心跌落尘世。医学专家说,他们还有一个名字——“自闭症儿童”,也叫“孤独症儿童”,是需要人们宽容与关爱的特殊群体。
今天,是第四个“世界自闭症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星星的孩子”,走近他们的孤独世界,尝试用爱与理解去告诉这些遥远星球的小天使,这个世界也很美丽。
■本报记者 郭炳德 通讯员 张利军
初春,河南郑州,风和日丽。
见到10岁的丁丁(化名)时,记者大吃一惊。在爸爸妈妈的启发下,他不仅能满脸笑意地向我说“伯伯好”,把流行歌曲《天路》唱得有模有样,还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起了“三只小白熊”的故事……
回想起去年此时在郑州市管城区回民第二小学见到丁丁的情景,记者曾经揪着的心一下子舒展了——那时,丁丁是一个患有自闭症、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插班生,他的未来,很多人不敢想象。
当然,对于患病的丁丁来说,他是不幸的,10岁的他承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孤独,也曾给他的父母带去了无限的痛楚。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有一群关爱他的人,使他成为了很多自闭症儿童家长羡慕的样本,也给人们带来了启示与希望……
“我们多想让自己的孩子‘一般化’”
2002年,宝贝儿子丁丁的出生,让家住郑州的刘先生和任女士夫妇十分欣喜。然而,随着丁丁一天天长大,他们发现丁丁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最突出的表现是说话晚,少哭闹,便开始带孩子四处求医。丁丁4岁那年,被确诊患了自闭症。
“自闭症,这个词从前似乎只在报纸上见过,而且也只是偶尔。”刚开始,刘先生和任女士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患上这种陌生且奇怪的病。但是,北京、郑州多家知名医院的诊断报告又让夫妇二人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从那时起,刘先生夫妇开始在网上查阅有关自闭症的资料。“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引起的发展性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语迟,言语障碍突出;孤独离群,交际困难;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等等。”网上的描述,与丁丁平时的表现惊人地相似。
当了解到国内外至今对自闭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时,刘先生夫妇一度感到绝望。唯一的曙光是,若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可以提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国际公认的对自闭症患者行之有效的干预方式。
几经周折,刘先生夫妇终于在郑州找到了一家专门接收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心。为了孩子,刘先生辞掉了工作,全陪。训练中心离家很远,他就带着丁丁暂时借用一位朋友的房子。朋友不常在家,他和丁丁中午可以在那里小憩片刻,吃点饭,下午再回到康复训练中心。
那段日子,每看到正常、健康的孩子从身边走过,刘先生和任女士都感到心酸:“人家的父母都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特殊’,而我们却多想让自己的孩子一般化呀!”
让刘先生夫妇感到安慰的是,在康复训练中心的帮助下,丁丁每天都有进步。慢慢地,别人叫他的时候他知道回应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提高了,晚上入睡也容易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莫名地亢奋了。
但是,一个阶段之后,丁丁的康复似乎进入了瓶颈期。刘先生夫妇和训练中心共同商量后认为,长期呆在自闭症儿童聚集的环境里,自闭症儿童之间会相互影响和模仿,使一些康复训练无效。最好可以尝试让丁丁上普通学校,与健康的小朋友多接触。况且,像丁丁这样的孩子,终究是要融入社会的。
2009年9月,新学期一开始,刘先生夫妇俩便牵着丁丁的手,奔走在寻找接收学校的道路上。很多学校一听说丁丁的情况便当即拒绝了。感到失望的同时,刘先生也能够理解:“是呀,学校接收像丁丁这样的特殊学生,会面临多少麻烦,老师又将承受多大的压力啊!”可是,他们是那么希望丁丁能够被接纳,毕竟,这是他们能想到的可以让丁丁继续康复的唯一出路。数不清被拒绝了多少次,终于,刘先生惊喜地得知,郑州市管城区回民第二小学向丁丁敞开了大门。
寻找打开孤独世界大门的钥匙
“现在,孩子自言自语的情况几乎没有了,并且知道用目光看人了。”“感冒发烧了,竟然会说‘浑身疼,难受死了’。”“已经能够坐下来安静地看半个小时的训练片了。”
2010年4月,也就是丁丁来到郑州市管城区回民第二小学的半年后,来送儿子上学的刘先生夫妇争相向记者讲述着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
时任该校校长的崔林增向记者坦言:“说实话,当初接收丁丁,我们是下了很大决心的。一开始,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老师都不是很愿意,毕竟,接收了丁丁,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太多了。学校没有这样的先例,我们既要担心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来学校后能否适应,又要担心其他孩子能否接受,以及老师将要面临的压力……但将心比心,从有利于孩子康复与成长的角度出发,让丁丁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正常的教育,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这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学校领导与丁丁的父母围坐在一起,就如何让丁丁顺利融入正常孩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学校决定先为孩子找一个陪读老师,这位老师最好是丁丁熟悉的、曾经教过他的特教老师,可以在丁丁出现问题时及时对他进行心理引导。同时,帮助回民二小的老师尽快熟悉丁丁的情况。“陪读,这在我校是史无前例的,班内坐一个陪读老师对任课教师也是压力,但为了孩子,我们的老师欣然接受了。”崔林增说。
陪读解决了丁丁在普通学校的初期适应问题,但学校与丁丁家长的讨论还在继续。从课堂上丁丁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到课下丁丁与正常孩子交往融合的措施策略等,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是讨论分析的话题。
刚开始上课,即使有陪读老师的干预,丁丁仍然连10分钟也坐不住,并且动不动就会自言自语,甚至大喊大叫,搞得课堂一片混乱。课间在操场上,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嬉笑玩耍,唯独丁丁总是目中无人地满操场撒欢儿乱跑,那孤独狂奔的身影,那肆无忌惮的动作,在操场上格外显眼。
为了让丁丁适应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班主任余颖经常上网查阅有关自闭症的资料,学习特殊教育理论,并与任课教师一道,针对丁丁的自身特点,采用多次反复、一对一指导、游戏活动、适时奖励等教育方法,试图打开丁丁内心那个孤独世界的大门。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在课堂上,丁丁突然大叫了一声,但声音刚落,立刻怯生生地看着余老师,并下意识地用小手捂住了嘴,朝余老师嘘了嘘,意思是应该安静。
“孩子有自我约束意识啦!”丁丁这个小小的动作,让余老师好一阵激动。据她了解,自闭症患者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丁丁竟然懂得课堂上需要安静,意识到打扰了同学,并表达出自责。这样的变化,让余老师感到惊讶极了。好兆头!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余老师看到了希望,她暗暗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第二次更让余老师激动。一天放学时,余老师忘记把用来显示幻灯片的幕布升上去,丁丁竟然径直走上讲台,按下开关把投影设备都关好了。站在教室门口的余老师看得目瞪口呆,班里那么多孩子没有一个人发现,一贯旁若无人的丁丁竟然会注意到这个细节。一时间,余老师激动得泪流满面,心想,这个冷若冰霜的“小星星”终于开始“眨眼睛”了。她情不自禁地把丁丁抱在了怀里,连声说:“孩子,你真棒!”丁丁似懂非懂地看了她一会儿,虽然没笑,但眼神竟然不再游离,这使余老师一边笑,一边再一次哽咽起来。
在一年前的采访中,余老师高兴地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丁丁已经能主动地参与到同学的游戏活动中,遇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还会用手拉住同学表达想继续玩的意愿。课间活动时,操场上已很少看到他独自撒欢儿的身影;课堂上,他自言自语、随意离开座位的情况也少了,老师讲的连加连减计算,他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在黑板上准确地写出答案;课下,他还能够独立地写作业……
终于,老师们一点一滴的关爱,换来了丁丁的进步与成长。
关于自闭症(星星的孩子)儿童,我推荐看这十本书
在许多人心中,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在很遥远的国度,几乎不存在于自己的身边;也许很多人听过,大概只知道他们是生活在自己的国度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孩子,其余的就无从知晓;又或许有些人了解更深一些,知道他们生活的窘境,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对他们抱有深刻的同情,甚至想帮助他们。
那么,这些儿童到底是什么样的孩子呢?
下面,我就推荐几本书,让大家真实的了解真实的特殊儿童
一、《孤独的孩子》
作者是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桃莉·海顿(Torey Hayden),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她不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有风格独特、充满真爱的教育方式,因此被美国教育界推崇为“爱的奇迹天使”。前面的五本书的作者都是桃莉.海顿。
内容简介:
一个个在教育体制内适应不良的孩子,来到女教师桃莉的班上……
最先来的是布,孤零零地在自己的天地里。接着是小萝莉,聪明、肯学,可是分不清O与L。然后是小淘气汤姆,执意要和惨遭杀害的父亲重聚。最后是克劳蒂亚,文静害羞,12岁的模范生,可是却怀孕了。这些孩子都经历过极其惊的惨剧,内向、孤独,没有人知道如何与他们相处。桃莉这位出色的老师,因为极富爱心而不放弃他们,在桃莉老师的帮助下,四个孩子在一起几乎形成了一个家庭,相互之间给予爱和理解,走出了孤独的阴影。
二、《围墙上的孩子》
内容简介:
有严重自闭症的7岁小姑娘薇纳斯、聪明却有阅读障碍的9岁男孩比利、患图雷特综合征的8岁男孩杰西、患胎儿醇中毒综合征的6岁双胞胎兄弟薛恩和杰恩、言行怪异的8岁小女孩爱丽丝……对于这些被常规教育所排斥的孩子们,桃莉老师怀着博大的爱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耐心、机智、小心翼翼地开启孩子们心灵之窗和智慧之门,引领他们一步步走出困境。
三、《问题儿童教育实录》
内容简介:
男孩篇讲述的是桃莉和一个名叫凯文的男孩的故事。
凯文的真实姓名似乎被人们遗忘,人们叫他“笼中孩子”,因为只要有任何人出现,他就一起躲在桌子底下。15岁的他,8年来未曾开口说过一句话,他把自己封闭在自构的牢笼中。人们都认为:除非奇迹发生,否则这孩子根本不可救药了。桃莉倾注所有的心力,解开凯文层层的心结,终于发现他的不为人知的悲惨过去。
女孩篇讲述一个饱受虐待的6岁女孩席拉的故事。
席拉从不开口说话,也不哭泣,双眼总是充满重大问题。在一个寒冬的夜晚,她将邻居家3岁的男孩绑在树上放火烧。没有任何一位教师会打接受这样可怕的学生。桃莉怀着博大的爱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耐心、机智、小心翼翼地打开席的的心灵之窗,并开启她的智慧之门。
四、《微光中的孩子》
内容简介:
桃莉老师离开了教室,来到一个治疗中心,在那里遇到了她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三个挑战。它们分别是:9岁的卡珊德拉有着神话般的名字和面孔,被人在垃圾桶前发现。4岁的金发小男孩德雷克活泼迷人,却只跟她的妈妈说过话。因中风引起失语症的82岁老人葛达。
五、《她只是个孩子》
内容简介:
六岁的女孩希拉曾把一个三岁的男孩绑在树上,用火烧他;她被法院判决要送到州立收养院。在等待收养院有空位的时间里,她被送到了桃丽·海顿所带的“垃圾班”里。她不说话,从没哭过,眼睛里充满了恨和不信任,时刻像野兽一样警惕着保护自己,不停地制造混乱。所有人都怕极了这个瘦弱的孩子,认为她是不可救药,除了她的老师——桃丽·海顿。凭借着耐心、技巧、持久不变的爱,桃丽·海顿于把希拉本真的灵魂从噩梦中释放出来,让希拉会笑会哭;并且拂去了蒙在宝石上的灰尘,还给世人一个智商绝高的天才。
最后桃莉老师一步步帮助孩子们打开并清理受伤害的心灵,帮助他们快乐地拥抱真实的世界……
六、《爸爸爱喜禾》
作者是喜禾的爸爸,蔡春猪。他是一个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从小伴自己的孩子一起长大,为自己的孩子写信,尽管现在孩子一个字都不认识。
内容简介:
在儿子喜禾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小蔡在微博中以自强不残、爱开玩笑的喜禾爸爸形象,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戏剧性的细节场景,小心翼翼地绕开了悲剧的漩涡,展现出来的是笑中带泪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喜禾 珍爱》,就是 以《爸爸爱喜禾》为原著,将该故事改编成的电影,该电影讲述了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困境。当自闭症儿童喜禾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却被该班19名家长联名上书校长要求将其赶出学校的真实故事。
七、《亲亲我的妈妈》
内容简介:
安迪(自闭症)是一个男孩,是一个被老师唤做“赵安迪”、被爸爸叫成“安宝儿 ”、被妈妈称做“弟弟”的十岁男孩。弟弟在爸爸的葬礼上,第一次见到了妈妈舒一眉——那个漂亮的、像是刚从照片上走下来的人。在这个阴郁的瞬间,命运将弟弟推向了一道险峻的崖,崖的那一边,是散发着甜橙般香气的妈妈舒一眉…… 这是一部深切关注单亲家庭孩子成长的小说。作家直面当前生活,用充满灵性的温情笔触,叙说弟弟和妈妈在相识、相处中的陌生、微妙和忐忑。故事起落有致、扣人心弦;文笔潇洒俊逸、激荡心灵。表姐可儿、姨父宝林以及“血爪”张小晨的出现,使小说充满了时下的生活气息,也赋予了小说韩剧般的可读性。
八、《小船 小船》
内容简介:
讲述了有一个叫芦芦的残疾孩子,因为村里没有学校,上学要过河还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有个善良的刘老师每天撑着小船来接芦芦上学,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天,不幸的事发生了,刘老师掉进河里淹死了,芦芦以为再没有人来接送他了。这时候刘老师的妹妹,师范刚毕业的小玲老师继承了姐姐的事业,接过了姐姐手中的竹竿,每天来接送芦芦,并为他们在家门口争取了一所学校的故事。
九、《不存在的女儿》
内容简介:
1964年,一个大风雪的夜晚,医生戴维亲自为妻子接生。一对双胞胎降临人间,其中的女孩却患有先天性唐氏症。为了保护家人,或者保护自己,戴维欺骗妻子女儿已夭折。这个决定从此让两个家庭变了样……人生旅途当中,我们或多或少会有这种经历:在某个时刻,我们的某个决定,某个动作,当时自己并不能了解。很久以后,经过反复思量,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自己当年的决定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十、《星期三是蓝色的》
内容简介:
你想过星期三是什么颜色的吗?数字在你眼中,有各自的性格和脾气吗?在他眼中,9是黑且大,6是绿色且灵动;一周学会了世上最难的冰岛语;他能背出22000多个圆周率位数,却在6岁被诊断为自闭症。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丹尼尔.塔米特,他患有罕见的亚斯伯格症候群。在本书中,他将带你走进关于自闭症天才的多彩幸福人生。
他告诉你,“特别”是什么滋味,也让身而为人的我们,一窥“人心”是怎么回事。
结束语
其实呢!我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就是,让大家多了解一下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想让大家能过用正确的心态去看待他们,就像喜禾被家长联名上书赶出学校的真实事件,真的让人心痛,作为自闭症的家长要求从来不高,只是想给自己的孩子一张桌椅和一些伙伴的陪伴而已。
只希望我们早点学会,让他们也能和我们一起享受我们拥有的一切。
这些书是我整理的,看过八本,桃莉.海顿的《她只是个孩子》和《微光中的孩子》没看,因为我很喜欢桃莉.海顿,因此就推荐上来了。
适合儿童自闭症的书有哪些?
以下是一些适合儿童自闭症的书籍:
1.《我很好,只是有点奇怪》(I'mFine,JustaLittleBitStrange):这本书由一位自闭症患者撰写,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2.《星星的孩子》(TheStarChild):这是一本关于自闭症儿童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男孩如何克服自己的困难,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
3.《小王子》(TheLittlePrince):这是一本经典的童话故事,虽然它不是专门为自闭症儿童编写的,但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情感和人际关系。
4.《我的世界》(Minecraft):这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游戏,它可以让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感官游戏》(SensoryGames):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利用感官刺激来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注意力、集中力和社交技能的指南。
6.《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与支持》(EcationandSupportforChildren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s):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和支持自闭症儿童的专业书籍,包括了各种实用的建议和技巧。
为什么有的儿童会患上自闭症呢?
自闭症病因:1.遗传: 从家族和挛生子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人士的挛生兄弟姊妹大约有10%至20%可能有轻微的自闭倾向。
2.受疾病感染: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得过麻疹或风疹,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自闭症,此外,新陈代谢疾病亦会造成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因而造成自闭症, 还有,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早产,难产,新生儿脑部受伤,以及在婴儿期患上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都可能会增加罹患自闭症的机会。
临床表现:1. 社会 交流障碍: 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 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 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7.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 社会 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9.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 游戏 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10.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检查: 主要是做CT排除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在部分患者中,影像学可见小脑体积变小。
怎样诊断自闭症:1.无语言: 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 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 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 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 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 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 “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 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 :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 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 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 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他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 游戏 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的。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 社会 交往和适应 社会 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使用药物效果比较好。伴有其他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问题者预后较差。
这边介绍一下什么是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障碍,影响患者的脑部发展并显现于社交,沟通,兴趣和行为上。
自闭症并不是精神或心理疾病,而是一种长期的发展障碍。受到脑部神经障碍的影响,患者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事物会与一般人的感受不同。
自闭症的严重程度因个人而有极大的差距;有些患者可能有学习上的困难,而其他的却有特殊天赋。 虽然每个患者的外在表现大不相同,但所有的自闭症患者都在下列三方面有显著的障碍。
自闭儿在下列三项区域会遇到困难:
* 与家人或同侪的社交互动
* 沟通:通常口语发展迟缓或不正常
* 有限且通常特殊的兴趣,重复的行为
自闭症的早期行为表现:
* 语言发展迟缓
* 缺乏身体表达能力及手势
* 对声音反应不一 (有时反应像耳聋)
* 缺乏与人交流的兴趣
* 不主动模仿大人的行为
* 缺乏玩社交 游戏 的兴趣
* 以固定的方式重复的玩玩具
根据今年最新的医学研究报告指出,目前目前美国通用的婴幼儿自闭症筛查表,可以从两岁半婴幼儿开始评估,最新的研究更发现,有些自闭的症状最早在幼儿16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检测出来。
自闭症是 与生俱来的 , 与遗传有关 ,和后期的家庭教育无关。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虐待,不会导致他患上孤独症;如果一个人长期独处,也不会导致他患上孤独症。
还有一种说法叫 “冰箱父母造就孤独症”,也已经证明是错误的理论 。
自闭症有很多种情况,从家族系统的角度来看,家里有“秘密”不能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不愿意主动跟人交往、交流。
从医学角度来看就是基因、遗传、先天后天病理问题。
不管从那个角度去看这个解释这个现状,我想说的是分析原因并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认为孩子的这个状态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话,就首先接纳所有到目前为止的所有解释和现状,有的孩子就是成长的比较慢,就是不正常,并不影响他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慢慢来,都会好起来的。
患自闭症的表现
孩子为什么会有自闭症
自闭症常识
1.什么是自闭症常识性问题举例
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1。
无语言型:通常会被误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
立即仿说:分为有变化有弹性的仿说、没有变化没有弹性的仿说。前者被视为自闭症儿童具有表达沟通的意图;后者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说: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地重复某些字、词、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含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地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详情可参考百度百科。
2.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的最初诊断是在童年时期,包括在广泛性发育障碍类别中。
根据行为异常 或欠缺,自闭症分为三个方面:社会互动、沟通交流和兴趣范围。自闭症儿童普遍表 现出回避眼神交流和社会交往。
他们不发展正常的同伴关系,他们不会表现出分享玩 具或参加社交游戏的典型欲望。 他们的沟通能力也存在异常,表现为语言发展迟缓、人称代词使用不当以及呆板的重复使用语言(“你的父母来了!你的父母来了! ”)。
最后,他们表现出受限制的兴趣范围,对某些特定的物体或主题表现出强烈或痴迷的 关注。例如,一名患有自闭症的患者能培养出对火车的痴迷兴趣,并能记住某一运输系统的整个日期表。
此外,表现出对惯例的严格遵循,当惯例被违反时表现出明显的 困扰。这些症状中的一部分与另外的特点有关,虽然对这一特点进行了研究,但还未 收录在《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系统中。
患有自闭症的人由于缺乏心智理论经常遭受痛苦。心智理论是指理解另一个人 的主观经验的能力,是移情作用的必要的第一步。
由于自闭症患者缺乏心智理论,他 们很难理解社交互动,并经常因处于社交场合而非常的紧张。
3.早期如何发现孤独症
孤独症从小就有一些异常现象,仔细观察可以早期发现。
(1) 发育异常:发育的进度和次序与正常儿童不同,发育延迟或过早,如说话走路延迟,不会认人,一岁还分不清熟人与生人。但有的又特别“聪明”,7个月时就会叫“爸爸、妈妈”,2岁上幼儿园时对认字特别感兴趣,很快就认得上千个字。
(2) 护养困难:有的睡眠少,好哭闹,洗澡、穿衣、喂食不会合作,常常晃头或摇头;有的与父母不会表示亲昵,不注意周围的人和事,常回避对视,不能与小朋友一起玩,不合群,喜欢一个人自得其乐;对发光的东西或圆盘有特别兴趣。
4.什么叫自闭症
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
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 其主要症状为: 1。
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
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
重复刻板行为。 4。
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
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
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详细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
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
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
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
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
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自闭症(孤独症)应早期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 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
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孤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的。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
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
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一、社会交往障碍 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
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
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二、交流障碍1.非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 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 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三、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
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
四、治疗:1、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
2、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建立了许多的孤独症特殊教育和训练课程体系,前述几个主要的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尚无证据表明哪一种疗法显著优于另外一种。目前各种方法有互相融合的趋势。
3、由于孤独症缺乏特效治疗,目前尚存在数以百种的另类疗法(alternative therapy),这些疗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需慎重。少部分未经特别训练和治疗的孤独症儿童有自我改善的可能,部分疗法声称的疗效可能与此有关。
4、感觉统合训练疗法是由美国Ayres创立,起初主要应用于儿童多动症和儿童学习障碍的治疗,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感知觉方面的异常,因此该方法也广泛运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有报道和观察称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一定疗效。
此外类似于感觉统合训练的疗法还包括听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捏脊治疗、挤压疗法、拥抱治疗、触摸治疗。感觉统合训练治疗的疗效在国外存在争议,未被主流医学所认可。
5、孤独症教育训练中家庭的作用。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心态、环境或社会的支持和资源均对孩子的顶后产生影响。
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辅以药物,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可能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3个原则:(1)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2)异常行为的矫正;(3)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
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办日间训练和教育机构,在对患儿训练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播有关知识,是目前孤独症教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父母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训练与父母生活工作的关系。
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并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6.自闭症有哪5个特征
专注力不足及过动:自闭症儿 童也常有活动量太高、活动量太低、注意力不集中,缺少主动,对某些事 物特别的恐惧或特别喜爱,乱发脾气, 甚萁他所要求的没有达成时,有攻击 或者是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些都不是 自闭症所特有的,在其他情绪和行为 问题的儿童甚至正常儿童都可能出现。 2。
过分执着于细枝末节:自闭症 孩子往往过分执着于事物里无关紧要 的细节,而忽略了其中被他人视为 “重要”的部分。有些自闭症孩子的 视觉辨别能力较强,所以会将视线注 意力放在不重要的细节,而忽略了课 堂的其他学习,例如他们只会注意到 墙上有一只小蜘蛛在爬,却忽略老师 正在讲的事情。
此外,大部分自闭症 孩子的听觉也较敏锐,很可能会注意到环境里微弱的声响或噪声,因而忽 略别人在说的话。 3。
较难掌握抽象概念:自闭症孩 子在处理语言符号及意思的统合上可 能出现困难。通常他们能够明白具体 概念,对抽象概念则较理解。
同时, 因为他们比较会留意影像而忽略语言, 所以处理信息时通常会着眼于片面所 得数据,而未能了解事件的全貌。 4。
无法理解事物的关联性:自闭 症孩子不太能将生活经验做有系统的 串联。由于他们的世界是由许多独立 的小节组成,以至于不太能将小节串 联而形成有意义的网络,所以对其背 后的意义及相互关系都不太能搞懂。
但经过适当训练后,有些人便能依序 处理信息,但太过复杂的关系对他们 的认知上还是有一定难度。 5。
较难在同一时间处理多个信 息:由于是“直线式”思考,自闭症 孩子不能在同一时间里去分析多项数 据,也比较没办法很有次序地完成工 作。通常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某 种反应,较难灵活运用已知概念于不 同状况。
加上很多时候未能及时将短 暂记忆转为长期记忆,以致很快忘记 父母的指令。
孩子一岁八个月被诊断为重度孤独症,谁能帮帮我?
一岁八个月你确定是孤独症?牙没长全纸尿裤没脱医生真的看得出是孤独症?用什么评判的?话都不会说的小娃娃真的看得出?
你别有心理负担,多观察娃娃多跟他互动,先自己着手干预起来。我真没法相信一岁多的小孩会被诊断重度孤独症!
被确诊为重度自闭,不知道您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表现?是不会说话,不搭理人,还是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喜欢重复性的动作和 游戏 ?因为您对孩子的情况说的也不是很详细,那么我的第一感觉是,建议您带孩子去更大更专业的医院再检查一下是否确诊。(因为很多小医院检查会失误)因为孩子还小,如果确诊,一定要尽早干预,家长的重视度和干预强度和孩子的进步程度是成正相关的。如果家长有经济压力可以进行家庭干预,在网上找找渠道,加入自闭症妈妈团体可以一起交流和鼓励。
大家都知道 小孩喜欢小孩 找一两个孩子每天和他说话 一起玩 玩具 大孩子给他讲故事孩子们打打闹闹的 很快就混熟了 试试看喽
我家宝宝也是差不多1岁8个月去医院检查,说是疑似自闭,也是难受了好几天,但我和老公后来想通了,其实不管是自闭还是发育迟缓,跟不上同龄孩子是确定的,与其到处去医院检查,还不如及早开始干预,毕竟孩子太小,不管哪个医院都不会说确诊,只是会说是疑似。于是找了机构给孩子干预,本打算2个开始的,疫情的原因5月18号才开始干预,那时离宝宝2周岁还差几天。现在刚好干预一个月了,还是有点进步的,相信宝宝会越来越好!
你说的狐独症应该是人们常说的自闭症,是孩子心里疾病较为常见的一种。由于其不易发现,往往是孩子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引起家长重视,这个时候往往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那么正如你所说的,如果孩子现了重度孤独症该怎么办呢?
一、什么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
二、孤独症的种类:1、孤独性障碍
2、Retts综合症
3、童年瓦解性障碍
4、阿斯伯格综合征
5、未特定的PDD
其中1、孤独性障碍和4、阿斯伯格综合征较为常见。
三、发病特点:
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4:1,男孩比女孩多3-4倍
四、孤独症的早期症状据临床统计,早期自闭症,从宝宝1岁多一点就可以发现。症状表现不是暂时性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存在的。 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孩子可能有类似的情况时候, 注意这个时候需要区别,是否真的患有自闭症。还是因为缺乏微量元素导致的身体虚弱精神萎靡,不想动也不想和人交流。早期孤独癍表现可能有:
1、叫宝宝名字的时候是不是有反应
由于怩一岁八个月了,这个时候孩子按照正常育过程来看,早已经能够和父母能够进简单互动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叫孩子名字没有反映就要高度重视了
2、是否愿意与人互动
孩子形成自闭症不是一两天的原因,这个时候家长是不是忽略平时与孩子的互动了。正常来说了,孩子遇到新玩具不知道怎么玩时,往往向周转人求助,而孩子如果有自闭倾向时,则会忽视这一举动。
3、过于特别长时间专注某一件事
小孩子对于玩具或者某一件事兴趣往往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家长们可能都会有一个体会,新玩具最多玩个两三天就不看了。但患有自闭症的宝宝通常会很执着一件事情,会经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某些行为
在这里总结一下,这里说了三种可能,但是需要提醒广大宝爸宝妈注意的是,孩子要同时具备上述三种情况才是有可能,具体确诊一定要以专业大夫为准。
五、孩子得了狐独症怎么办
正如你所说的,孩子才1岁8个月,首先建议你再多去几家医院看看有没有误诊。如果已经是确定了,那也准备了一些好消息给您, 据统计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对图案等视觉信息以及音乐旋律有普遍兴趣,而部分儿童在触觉、嗅觉、听觉等感知觉方面也有异于常人的敏感度。
孩子已经得 了孤独症,家长该怎么办呢,,建议试试以下的办法:
1、进行改善性训练
鉴于孤独症目前情况,医学界尚无特效药,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长改善性训练, 改善性训练说白了其实就是不断重复一句话,一个动作,直到患儿学会为止。
2、喜欢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正如前文所述,患儿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异于常人天赋,那么家长在孩子做喜欢的事情时,不要打扰他。也许这个时候他们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3、做好打持久战准备
帮助患儿恢得,绝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不仅费钱还费时间,因此也有不少家庭放弃了,就是因为看不到希望。其实如果能够一直坚持下去,患儿也可能会见到成效的一天。不少患儿能够达到生活自理的程度。
看到您说孩子一岁八个月被诊断为重度孤独症,心理很难过,来自星星的宝宝们更需要家人们的观爱。希望你也能坚持下去,你的坚持也许能让孩子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此外也想建议各位打算要宝宝的夫妻们,也不要太晚要孩子,因为据美国医学会出版的《综合精神病学档案》指出,30岁以上父母所生孩子较30岁以前生的孩子孤独症发病率明显提高,且年龄越大,发病几率大大增加。
首先,对于你的情况我深表遗憾!!!既然孩子得了这个症状,作为父母就遭点罪、操点心了,尤其是对于母亲会更加难过一些。
这个事最好不要拖,尽早去针对这个病的专科医院看看,看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现在医院都有针对儿童设立的心理门诊,可以让心理医生开导开导孩子,让孩子渐渐敞开心扉和人接触。
父母尽量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孩子缺乏安全感,你们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不要让他孤独独处。
每天,多带着孩子去广场热多的地方溜达溜达,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胆识。
再根据医生的嘱托针对性的治疗!!!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相信自己!加油!别气馁!
首先宝宝被诊断为孤独症是不幸的,但是幸运的是宝宝那么小就被发现了发育异常。建议尽早进行专业康复训练。
我是星妈,孩子两岁三个月才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孩子也比较严重。现在已经四岁了,比两岁多的时候进步了很多,除了能力比较弱,带出去一般人看不出他是个不一样的孩子。
越严重的孩子需要越早干预,我们家孩子两岁三个月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因为孩子严重,所以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他也吃了很多苦。
我们家孩子的老师非常负责任,也非常严格。很幸运我们坚持下来了,也开始迎来收获。
千万万语,坚持科学干预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喜马拉雅上有个叫诺诺爸爸的,你去听听他的音频,很厉害的一个爸爸,好多资料都是自己翻译国外的,推荐家庭干预,不上任何机构,机构再好在专业,也没有自己的父母有爱心和耐心,而且市面上的机构99%都是认钱不认人的,而且机构教学时不让家长看,他们怎么对孩子你都不知道,机构为了叫家长看出成绩都会使用非常规的教育方法,科学干预不是送机构,而是在生活中训练和学习,而且干预不是以天来算时间,而是按月或者年,需要家长的大量时间,只要你有耐心孩子绝对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是不是太少人陪和玩耍,多陪伴,还要不停和他聊天,斗他开口。这么小要说难也难,不难也不难。要找到原因。我说我自己的故事,我三个孩子,大的从小自己带,老二因为怀了老三那就是爷爷奶奶带的得多,宠得很,但也把身体吃坏了,上幼儿园经常生病,开始上的两年幼儿园其实加在一起顶多就上了一年,学习进度完全跟不上同龄小朋友,但她就是天真可爱的那种,在别人眼里就是傻傻的,但在家妈妈眼里是着急的。因为上完幼儿园就要上小学。想尽办法,先调理身体,然后又换了一个更适合的幼儿园,刚到新幼儿园,有一个星期左右,我去问老师情况,老师是这样说的,‘你女儿可能要去做一下智力测试’因为她上课好像听不进去,然后好像也不能沟通。跟她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当听到这话时,我并不生气,因为之前的幼儿园并不适合她,其实她还是一张白纸。我把之前的情况和新幼儿园老师沟通。现在是一年后,她的进步非常大,学习跟上了同龄的小朋友。一年前的她真的差到想说,不知该从何下手,而现在我看到了她给我希望。就用了一年的时间。我觉得中间用多少操心和辛苦都值得的。在孩子不知不觉中我们帮她找到的了黑暗的出口,重见光明,这是我最深的体会。所以在这时候妈妈要变得坚定和勇敢,尝试各种可能,这只孩子只是暂时的表现。加油!